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应创设良好情境,营造和谐教学氛围,给学生创设数学课堂活动空间和成功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设氛围;创造机会;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战场”,任何一种教育改革,课堂教学改革必然是“首当其冲”。在《数学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已将“关注知识结果”转为“关注学生活动”,课程设计已将“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同时,在《标准》中还提倡让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体验数学再发现的过程。我们要把这些课程理念贯穿在我们小学数学课堂之中,就必须讲究课堂艺术,让课堂真正成为实施新课程理念的“主战场”。
一、 创设数学学习的和谐氛围
和谐有序的数学教学和学习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感知,思维、记忆、想象,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有利于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心理趋向。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教师要善于:
(1) 设疑激趣,让学生愿学。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新奇的现象或新奇的东西易产生兴趣,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有意地设置悬念,提出新颖而诱人的问题,创造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学习情境,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并使这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进而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上去。
如:教学“比例尺”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先出示一张中国地图,设置疑问:“同学们,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如果我们乘火车去北京观看奥运会,你能从地图上计算出我们家乡金华到北京有多远吗?”学生面对地图窃窃私语,不知如何解答。然后教师再设问:“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比例尺’这一知识后,同学们就可以快速而准确地计算出金华到北京的距离了。”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顿时被激发,很快地投入认真主动的学习情境之中。
(2) 寓教于“玩”,让学生乐学。在新课程标准中,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个性、价值观凸现出重要地位,为此教师要积极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氛围,展现学生自身的个性特点,让学生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
在小学阶段,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好动是孩子的特点,自我约束能力差是孩子的弱点。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创设一些游戏性活动来“包装”数学知识,或创设故事情景来“搭配”数学知识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玩中学、学中玩或趣中学,学中有趣,让学生的脑、手、口并用,寓教于乐,使学生的学习情趣高涨、兴趣浓厚,把数学知识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深刻。
如:教学“圆的面积”这一知识时,有位教师设置这样一个故事情景:在很大很大的一块草地上,长满了嫩绿的青草,爷爷把一只小羊,用2米长的绳子拴在草地中间的一棵大树下,过了一会儿,小羊饿了开始吃草地上的青草,“同学们,你能告诉老师或其他同学:小山羊能吃到整个草地上的青草吗?为什么?它能吃到多大范围内的青草呢?”这时,学生会被这有趣的问题所吸取,会积极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惑,从而引入到新知识教学之中。
这样,把数学知识寓于故事情景中或游戏性活动中,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等能力。
(3) 给每位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给每位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促使他们知难而进,积极探究,体验学习的成功喜悦,在学习中享受成功的快乐。新课程理念中有一个明确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是实现这一理念的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学习问题要多元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同等的参与机会,每个学生都能获取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觉得自己会学、自己能学、自己能成功,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设置一个这样的基本题型:在我们的城市里,要进行天然气管道安装,需要对一根管子进行裁剪,现有一根管子长16米,第一次截去全长的1/4,截去了多少米?根据这道基本题型,改变其中的条件或问题,延伸出多种类型题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解答:
A、一根管子长16米,截去1/4,剩下多少米?
B、一根管子长16米,第一次截去1/4米,第二次截去4米,还剩多少米?
C、一根管子长16米,第一次截去1/4米,第二次截去全长的1/3米,两次共截去多少米?
D、一根管子长16米,第一次截去1/4米,第二次截去全长的1/3米,还剩下多少米?
……
这样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开展教学,学生能获得较全面知识,并各自都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随着这喜悦的不断“滋生”,学生的潜力和兴趣不断被诱发,进行有效地学习,达到乐学的境地。
二、 创新——教学的新境界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教学的新境界,也是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创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教师的“创造性教学”。其要素是研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和归纳性。具体体现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的创新。其目的就是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建环境和条件。
教师在引导学生创造性“学”时,①把“再创造”的机会留给学生。教师运用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望,让学生通过发现、探究、解决的过程获得“再创造”,获得成功。②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敢于质疑、勇于质疑的机会,培养学生敢于挑战,勇于探索的精神。③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再创造”过程中,在“质疑”活动中,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性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习惯和合作精神,为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奠定基础。
(2)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思维发展的高级形式,也是新课程理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要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品质之一。想象力在数学教学中尤为重要,想象力的发展促进抽象思维的发展,想象渗透于抽象思维,又往往发展为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抓住教学具体内容,引导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二要培养学生探索精神。探索精神与创造思维是密切相关的。创造思维是内在的心理活动,探索精神则表现在外部行为上。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设计探索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积极贯彻新课程理念,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模式和手段,从而使我们的数学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关键词:创设氛围;创造机会;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战场”,任何一种教育改革,课堂教学改革必然是“首当其冲”。在《数学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已将“关注知识结果”转为“关注学生活动”,课程设计已将“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同时,在《标准》中还提倡让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体验数学再发现的过程。我们要把这些课程理念贯穿在我们小学数学课堂之中,就必须讲究课堂艺术,让课堂真正成为实施新课程理念的“主战场”。
一、 创设数学学习的和谐氛围
和谐有序的数学教学和学习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感知,思维、记忆、想象,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有利于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心理趋向。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教师要善于:
(1) 设疑激趣,让学生愿学。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新奇的现象或新奇的东西易产生兴趣,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有意地设置悬念,提出新颖而诱人的问题,创造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学习情境,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并使这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进而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上去。
如:教学“比例尺”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先出示一张中国地图,设置疑问:“同学们,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如果我们乘火车去北京观看奥运会,你能从地图上计算出我们家乡金华到北京有多远吗?”学生面对地图窃窃私语,不知如何解答。然后教师再设问:“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比例尺’这一知识后,同学们就可以快速而准确地计算出金华到北京的距离了。”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顿时被激发,很快地投入认真主动的学习情境之中。
(2) 寓教于“玩”,让学生乐学。在新课程标准中,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个性、价值观凸现出重要地位,为此教师要积极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氛围,展现学生自身的个性特点,让学生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
在小学阶段,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好动是孩子的特点,自我约束能力差是孩子的弱点。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创设一些游戏性活动来“包装”数学知识,或创设故事情景来“搭配”数学知识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玩中学、学中玩或趣中学,学中有趣,让学生的脑、手、口并用,寓教于乐,使学生的学习情趣高涨、兴趣浓厚,把数学知识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深刻。
如:教学“圆的面积”这一知识时,有位教师设置这样一个故事情景:在很大很大的一块草地上,长满了嫩绿的青草,爷爷把一只小羊,用2米长的绳子拴在草地中间的一棵大树下,过了一会儿,小羊饿了开始吃草地上的青草,“同学们,你能告诉老师或其他同学:小山羊能吃到整个草地上的青草吗?为什么?它能吃到多大范围内的青草呢?”这时,学生会被这有趣的问题所吸取,会积极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惑,从而引入到新知识教学之中。
这样,把数学知识寓于故事情景中或游戏性活动中,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等能力。
(3) 给每位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给每位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促使他们知难而进,积极探究,体验学习的成功喜悦,在学习中享受成功的快乐。新课程理念中有一个明确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是实现这一理念的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学习问题要多元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同等的参与机会,每个学生都能获取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觉得自己会学、自己能学、自己能成功,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设置一个这样的基本题型:在我们的城市里,要进行天然气管道安装,需要对一根管子进行裁剪,现有一根管子长16米,第一次截去全长的1/4,截去了多少米?根据这道基本题型,改变其中的条件或问题,延伸出多种类型题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解答:
A、一根管子长16米,截去1/4,剩下多少米?
B、一根管子长16米,第一次截去1/4米,第二次截去4米,还剩多少米?
C、一根管子长16米,第一次截去1/4米,第二次截去全长的1/3米,两次共截去多少米?
D、一根管子长16米,第一次截去1/4米,第二次截去全长的1/3米,还剩下多少米?
……
这样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开展教学,学生能获得较全面知识,并各自都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随着这喜悦的不断“滋生”,学生的潜力和兴趣不断被诱发,进行有效地学习,达到乐学的境地。
二、 创新——教学的新境界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教学的新境界,也是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创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教师的“创造性教学”。其要素是研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和归纳性。具体体现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的创新。其目的就是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建环境和条件。
教师在引导学生创造性“学”时,①把“再创造”的机会留给学生。教师运用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望,让学生通过发现、探究、解决的过程获得“再创造”,获得成功。②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敢于质疑、勇于质疑的机会,培养学生敢于挑战,勇于探索的精神。③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再创造”过程中,在“质疑”活动中,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性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习惯和合作精神,为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奠定基础。
(2)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思维发展的高级形式,也是新课程理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要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品质之一。想象力在数学教学中尤为重要,想象力的发展促进抽象思维的发展,想象渗透于抽象思维,又往往发展为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抓住教学具体内容,引导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二要培养学生探索精神。探索精神与创造思维是密切相关的。创造思维是内在的心理活动,探索精神则表现在外部行为上。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设计探索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积极贯彻新课程理念,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模式和手段,从而使我们的数学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