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存在。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必须学会应用,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从而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意识;数学素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当前教师教学的重点任务。但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很少向学生解析数学知识的来源,较少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致使大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差,应用意识薄弱,缺乏探索数学价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实,数学是一门应用极其广泛的学科,是构成现代文化的重要部分。
一、 联系生活实际,诱发应用意识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必须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让数学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让学生明白数学是来源于现实世界,又反过来应用于现实世界的道理,并尽可能地暴露数学是怎样从实际背景材料中抽象出来的,又怎样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诱发应用数学的意识。
例如,在教学“面积与周长的比较”时,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参加一次有意义的活动:打扫球场。分两次扫,先扫球场四周,然后打扫整个球场。教师对每个同学都能积极参加活动给予了表扬。然后提出问题:刚才大家打扫球场,第一次与第二次有什么不同?这样通过联系具体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明白:第一次打扫的是球场的边,即是周长;第二次打扫的是球场的面,也就是面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概括出周长与面积的不同概念,加深了对概念的认识和应用。
二、 创设乐学情境,培养应用情趣
和谐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应用数学情趣的重要环节。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服务,努力为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条件,引发学生的好奇之心产生新奇的感觉,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独特魅力,吸引学生不断学会应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思考和认识周围世界,体验发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的内心时时刻刻充满着喜悦,体会到上课的愉快,感悟到在学习中取得进步的欢乐,从而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增强主动应用数学的意识。
例如:学习“时、分、秒”时,创设体验“一分钟有多长”的数学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感觉、感悟1分钟有多长,60秒可以做哪些事等,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学生知道1分=60秒,还可以让时间成为孩子们生活中的一个尺度,帮助他们计量生活、安排生活、感受生活,从而起到了规范他们的生活和生命意义的作用,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凸现数学价值。
三、 开展实践活动,创设应用机会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的主渠道,数学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的必要补充。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数学实践活动不仅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认识活动的过程,也是学生亲身参与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在教学中,根据小学生喜欢自己动手摆弄物体的心理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摆弄活动的学具,使学生的内部思维外化为实际操作,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感受趣味数学,真正体会到“数学有用、要用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数学,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例如,在教学“认识米,用米量”时,为了让学生感知1米的长度,教师可先拿出米尺,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让学生用手比一比1米的长度,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的折尺拉直,与黑板上画的线段比一比,直接测出1米的长度,再引导学生站直身体,把折尺竖起来和身体比一比,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最后引导学生用卷尺实际测量黑板、教室的长宽、门的高度等。这样,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的实践活动,把所学到的知识應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促使学生较好地接受了新的知识,掌握用米量的计算方法,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 巧设练习习题,体会应用价值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促进知识的内化,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小学数学课本上的习题大都是一些条件、问题明确的标准习题,可是在现实生活中,问题并不像课本中的习题那样,条件和问题都需要自己去找。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将课本中的习题进行适当的改造。
例如,可把“同学们要参加大合唱歌咏比赛。男生和女生各有25人,学校给每个同学购买一套演出服装,男装每套154元,女装每套146元,一共要花多少钱?”这类题目,改编成“同学们要参加大合唱歌咏比赛。男生和女生各有25人,学校给每个同学购买一套演出服装,男装每套154元,女装每套146元,8000元钱够吗?”由于改造后的问题不能套用哪一类问题的解题规律,促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总之,学生的学习必须为其将来的生活和工作服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造应用数学知识的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在现实中寻找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机会,并努力去实践、体验,这种实践、体验性的学习也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从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作者简介:
毛爱群,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教育局教研室。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意识;数学素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当前教师教学的重点任务。但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很少向学生解析数学知识的来源,较少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致使大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差,应用意识薄弱,缺乏探索数学价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实,数学是一门应用极其广泛的学科,是构成现代文化的重要部分。
一、 联系生活实际,诱发应用意识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必须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让数学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让学生明白数学是来源于现实世界,又反过来应用于现实世界的道理,并尽可能地暴露数学是怎样从实际背景材料中抽象出来的,又怎样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诱发应用数学的意识。
例如,在教学“面积与周长的比较”时,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参加一次有意义的活动:打扫球场。分两次扫,先扫球场四周,然后打扫整个球场。教师对每个同学都能积极参加活动给予了表扬。然后提出问题:刚才大家打扫球场,第一次与第二次有什么不同?这样通过联系具体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明白:第一次打扫的是球场的边,即是周长;第二次打扫的是球场的面,也就是面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概括出周长与面积的不同概念,加深了对概念的认识和应用。
二、 创设乐学情境,培养应用情趣
和谐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应用数学情趣的重要环节。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服务,努力为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条件,引发学生的好奇之心产生新奇的感觉,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独特魅力,吸引学生不断学会应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思考和认识周围世界,体验发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的内心时时刻刻充满着喜悦,体会到上课的愉快,感悟到在学习中取得进步的欢乐,从而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增强主动应用数学的意识。
例如:学习“时、分、秒”时,创设体验“一分钟有多长”的数学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感觉、感悟1分钟有多长,60秒可以做哪些事等,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学生知道1分=60秒,还可以让时间成为孩子们生活中的一个尺度,帮助他们计量生活、安排生活、感受生活,从而起到了规范他们的生活和生命意义的作用,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凸现数学价值。
三、 开展实践活动,创设应用机会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的主渠道,数学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的必要补充。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数学实践活动不仅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认识活动的过程,也是学生亲身参与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在教学中,根据小学生喜欢自己动手摆弄物体的心理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摆弄活动的学具,使学生的内部思维外化为实际操作,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感受趣味数学,真正体会到“数学有用、要用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数学,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例如,在教学“认识米,用米量”时,为了让学生感知1米的长度,教师可先拿出米尺,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让学生用手比一比1米的长度,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的折尺拉直,与黑板上画的线段比一比,直接测出1米的长度,再引导学生站直身体,把折尺竖起来和身体比一比,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最后引导学生用卷尺实际测量黑板、教室的长宽、门的高度等。这样,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的实践活动,把所学到的知识應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促使学生较好地接受了新的知识,掌握用米量的计算方法,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 巧设练习习题,体会应用价值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促进知识的内化,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小学数学课本上的习题大都是一些条件、问题明确的标准习题,可是在现实生活中,问题并不像课本中的习题那样,条件和问题都需要自己去找。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将课本中的习题进行适当的改造。
例如,可把“同学们要参加大合唱歌咏比赛。男生和女生各有25人,学校给每个同学购买一套演出服装,男装每套154元,女装每套146元,一共要花多少钱?”这类题目,改编成“同学们要参加大合唱歌咏比赛。男生和女生各有25人,学校给每个同学购买一套演出服装,男装每套154元,女装每套146元,8000元钱够吗?”由于改造后的问题不能套用哪一类问题的解题规律,促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总之,学生的学习必须为其将来的生活和工作服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造应用数学知识的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在现实中寻找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机会,并努力去实践、体验,这种实践、体验性的学习也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从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作者简介:
毛爱群,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