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选取长跑、健步走等生活化运动方式对大学生进行为期10周的实验,了解大学生在进行一段时间的中小强度运动之前与之后的心理体验,比较实验前后普通大学生与保健班学生的心境状态变化情况、身体自我描述的变化状况等,以探讨日常生活中的中小强度运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
关键词:体育生活化;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境状态
中图分类号:G804.8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3.05.022
1研究目的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验,了解大学生在日常专门进行一段时间的中小强度运动之前与之后的心理体验,比较实验前后普通大学生与保健班学生的心境状态变化情况、身体自我描述的变化状况,探讨生活化体育运动方式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效果,并提出合理建议。
2研究方案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在同济大学09级、10级、11级大学生中招募实验志愿者共59名,其中男生32人,女生27人。正常大学生组细分为长跑组13人(男2人、女11人)、健步走1组27人(男23人、女4人),保健班大学生为健步走2组,19人(男7人、女12人),详见表1。
注:1.本研究选用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长跑和健步走作为中小强度运动的代表性运动;2.实验对象是面向3个年级各体育课选项班自愿招募而来,故无法在性别比例上严格控制在50%左右。3.保健班大学生是那些由于身体带有器质性疾病(如动过手术、运动性损伤等),学期内无法正常参与体育课的学生群体。
2.2 研究工具
2.2.1心境状态量表(POMS)
采用华东师范大学体育系祝蓓里教授1994年修订的心境量表(POMS)量表。问卷共分7个维度:紧张、愤怒、疲劳、抑郁、精力、慌乱、自尊感。
2.2.2身体自我描述问卷(PSDQ)
采用杨剑2002年介绍和修订的身体自我描述问卷(PSDQ)。问卷共分11个维度:健康、协调、体育活动、身体肥胖、运动能力、整体身体、外表、力量、灵活、耐力、自尊。
2.3 实验设计
2.3.1 研究变量选取
本实验拟选取“性质”变量(分“正常大学生组”和“保健班大学生组”)、“实验时间”变量(分“实验前”和“实验后”)作为实验处理变量和分类变量进行实验设计,其中正常大学生组在实验活动内容安排上还划分为“长跑组”和“健步走组”。为控制其他教学因素给本实验带来的误差,练习活动统一安排在每周二、周四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实验对象每周可以参加2次,但至少参加1次,每次为60分钟,共10周。
2.3.2 实验前测
实验前对实验对象进行心境状态、身体自我描述问卷调查,统计调查结果,以此作为实验前的基础值,用于实验后对照。
2.3.3 实验过程
1)集中向实验对象讲解本次活动意义和价值,宣布活动内容、时间、整个计划安排进度及注意事项,形成积极的健身氛围。
2)分组并到各组指定场地,由不同的指导老师分配每次活动的具体内容、形式,活动过程中对一半以上志愿者进行心率监控,每次活动结束前做心率控制记录,以作为运动强度的跟踪和改进依据。
3)隔周活动结束后,课题组成员及时碰面交流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志愿者流失、天气变化的应急措施等,商讨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保证每次活动如期顺利进行。
4)指导教师尽量身体力行,活动过程中与学生一起进行活动,并注意各组志愿者活动时的行为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志愿者快乐运动,享受运动。
5)实验最后进行经验分享总结大会,通报整体实验过程及结果,邀请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志愿者进行经验交流,畅谈个人体会,课题组对其表彰和鼓励。
2.3.4 实验后测
实验结束后通过对实验前测试问卷的再次测试,将测试结果与实验前的基础值进行比较研究,以验证实验结果。两批测试数据均使用SPSS16.0进行统计与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前各组测量统计结果
3.1.1 心境状态实验前各组心理测量统计结果
3.1.1.1 正常组与保健班大学生在精力和自尊维度上有显著性差异,其余维度无显著性差异
对实验前心境状态量表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T检验结果显示,正常大学生与保健班大学生的情绪纷乱(TMD)程度整体无显著差异(T=0.170,P=0.865>0.05),但“精力”与“自尊感”两个积极维度有显著差异(T精力=2.183,P=0.033<0.05;T自尊感=2.568,P=0.013<0.05)。
3.1.1.2 正常大学生长跑组和健步走组学生在TMD上无显著性差异,各维度均无差异
进一步对正常大学生长跑组和健步走组的心境状态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大学生的情绪纷乱(TMD)程度整体无显著差异(T=0.289,P=0.774>0.05),其余各维度也均无显著差异,说明两组正常大学生实验前在心境状态上处于同一水平。
3.1.2 身体自我描述实验前各组心理测量统计结果
3.1.2.1 正常组与保健班大学生在健康、运动能力、整体身体和耐力维度上有显著性差异,其余维度无显著性差异
对实验前身体自我描述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T检验结果显示,正常大学生与保健班大学生在健康、运动能力、整体身体和耐力四个维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T健康=2.011,P=0.049<0.05;T运动能力=2.493,P=0.016<0.05;T整体身体=2.845,P=0.006<0.01;T耐力=2.166,P=0.035<0.05),其中在整体身体维度上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其余的协调、体育活动、身体肥胖、外表、力量、灵活、自尊等7个维度均无显著性差异。 3.1.2.2正常大学生长跑组和健步走组学生在体育活动、身体肥胖、运动能力、耐力维度上有显著性差异,其余维度无显著性差异
进一步对正常大学生长跑组和健步走组的自我身体描述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大学生在体育活动、身体肥胖、运动能力和耐力四个维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T体育活动=3.338,P=0.002<0.01;T身体肥胖=-2.100,P=0.042<0.05;T运动能力=3.531,P=0.001<0.01;T耐力=3.349,P=0.001<0.01),其余的健康、协调、整体身体、外表、力量、灵活、自尊等7个维度均无显著性差异。
3.2实验后各组测量统计结果及与实验前比较分析结果
3.2.1心境状态实验后各组心理测量统计结果及比较分析结果
3.2.1.1 正常大学生与保健班大学生在情绪纷乱总体上有显著性差异,在精力、自尊感维度则无显著性差异
对实验后心境状态量表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T检验结果显示,正常大学生与保健班大学生的情绪纷乱(TMD)程度整体上显示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3.855,P=0.000>0.01),在紧张、愤怒、疲劳、抑郁、慌乱等5个消极情绪维度上亦具有显著性差异(T紧张=-4.112,P=0.000<0.01;T愤怒=-3.345,P=0.003<0.01;T疲劳=-2.851,P=0.006<0.01;T抑郁=-2.536,P=0.014<0.05;T慌乱=-2.771,P=0.008<0.01),在精力、自尊感维度上无显著性差异,因而还需进行实验前后配对T检验进行进一步分析。从均值上看,正常大学生组在TMD总分及所有消极维度上的得分均要低于保健班学生,而实验前两组学生在TMD总分及消极维度上均处于同一水平,因而说明通过10周的中小强度体育锻炼,能降低正常大学生的TMD程度,以及在紧张、愤怒、疲劳、抑郁、慌乱等方面的消极程度。
进一步对实验前后两组大学生的精力和自尊感维度得分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实验前后正常大学生在精力维度上无显著性差异,而保健班学生实验前后则具有显著性差异(T=-2.516,P=0.022<0.05,详见表6),从均值上看,保健班学生实验后的精力得分要显著高于实验前,说明中小强度体育锻炼对保健班学生的精力具有明显促进作用,而对正常大学生来讲,虽然有促进趋势,但差异不明显。同样在自尊感维度上,实验前后正常大学生无显著性差异,而保健班学生实验前后则具有显著性差异(T=-2.111,P=0.049<0.05),从均值上看,保健班学生实验后的精力得分要显著高于实验前,说明中小强度体育锻炼对保健班学生的自尊感具有明显促进作用,而对正常大学生来讲,则只显示出保持作用。
3.2.1.2 正常大学生长跑组与健步走组在情绪纷乱总体上无显著性差异,各维度上也均无显著性差异
对正常大学生长跑组和健步组的心境状态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大学生的情绪纷乱(TMD)程度,实验后整体仍然无显著差异(T=-0.162,P=0.872>0.05),其余各维度也均无显著差异。说明对于正常大学生来讲,同样是中小强度的长跑和健步走,其作用一致。
3.2.2身体自我描述实验后各组心理测量统计结果及比较分析结果
3.2.2.1正常大学生与保健班大学生在健康、协调、运动能力、整体身体、耐力和自尊维度上有显著性差异,其余维度无显著性差异
对实验后身体自我描述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T检验结果显示,正常大学生与保健班大学生在健康、协调、运动能力、整体身体、耐力和自尊六个维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T健康=4.794,P=0.000<0.01;T协调=2.469,P=0.017<0.05; T整体身体=2.183,P=0.033<0.05;T耐力=2.885,P=0.006<0.01;T自尊=4.110,P=0.000<0.01),其中在健康、耐力、自尊维度上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其余的体育活动、身体肥胖、外表、力量、灵活等5个维度均无显著性差异。由于实验前两组大学生在协调和自尊维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而实验后则显示出显著性差异,且从均值上看,正常大学生均比保健班学生的得分要高,说明通过10周的中小强度体育练习,提高了正常大学生的协调和自尊方面的水平。其余维度虽然也显示具有显著差异,但是实验前同样具有显著差异,因而还需进一步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以验证具体的实验效果;同样,对于实验前后均无显著差异的几个维度(体育活动、身体肥胖、外表、力量、灵活)也须进行实验前后配对样本T检验,以验证实验结果。
进一步对实验前后两组大学生的健康、体育活动、身体肥胖、运动能力、整体身体、外表、力量、灵活、耐力等维度得分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除正常大学生在耐力维度上显示具有显著性差异外(T=-2.100,P=0.042<0.05),其余各维度得分均无显著性差异,但从均值上看,无论是正常大学生还是保健班学生,实验后的均值基本呈良好发展趋势。分析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实验时间短,无法在所有指标上均达到显著差异水平;另一方面在实验设计的某些环节还有改进空间,无法在10周的实验时间里产生良好的效果。
3.2.2.2正常大学生长跑组与健步走组在身体肥胖、外表维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余各维度均无显著性差异
对正常大学生长跑组和健步走组的自我身体描述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大学生在身体肥胖和外表两个维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T身体肥胖=-2.691,P=0.011<0.05;T外表=-3.142,P=0.003<0.01),其余的健康、协调、体育活动、运动能力、整体身体、力量、灵活、耐力、自尊等9个维度均无显著性差异。由于实验前两组学生在外表维度上无显著性差异,而实验后则显示出非常显著性差异,从均值上看,健步走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长跑组学生的得分,因而说明中小强度的运动对在健步走组学生身上显示出了积极效果,促进提高了其自身外表认可度。身体肥胖维度实验前也具有显著性差异,因而还须进行各组实验前后的配对比较,才能进一步验证实验效果;其余的体育活动、运动能力、耐力维度实验前具有显著性差异,而实验后无显著性差异,健康、协调、整体身体、力量、灵活、自尊等维度实验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异,因而也需要进行实验前后配对比较,才能进一步验证实验效果。 进一步对实验前后两组正常大学生的健康、协调、体育活动、身体肥胖、运动能力、整体身体、力量、灵活、耐力、自尊等维度得分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长跑组学生在体育活动、耐力两个维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T体育活动=3.122,P=0.009<0.01;T耐力=2.776,P=0.017<0.05,详见表10),其余维度均无显著性差异;健步走组学生在健康、体育活动、运动能力、灵活、耐力、自尊六个维度上均具有显著性差异(T健康=-2.324,P=0.028<0.05;T体育活动=-3.033,P=0.005<0.01;T运动能力=-2.470,P=0.020<0.05;T灵活=-2.321,P=0.028<0.05;T耐力=-3.184,P=0.004<0.01;T自尊=-3.497,P=0.002<0.01),其余各维度则无显著性差异。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健步走相对于正常大学生来讲,在健康、运动能力、灵活性、自尊等方面的健身效果,要优于长跑。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日常中小强度运动能明显降低普通大学生的情绪纷乱(TMD)程度,显著性降低其消极情绪(紧张、愤怒、疲劳、抑郁、慌乱),提升保健班大学生积极情绪体验水平(精力、自尊感),其心理促进效果在练习内容上无明显差别(长跑、健步走)。
4.1.2 日常中小强度运动能促进普通大学生的协调和自尊等方面水平提升,改善正常大学生的耐力水平;相对于长跑能显著提升大学生的体育活动、耐力等维度水平,健步走更能提高练习者的外表认可度,显著促进其健康、体育活动、运动能力、灵活、耐力、自尊等维度水平。
4.2 建议
4.2.1 引导大学生将日常生活中的中小强度活动与练习整体化和集约化,促进其养成经常参与身体锻炼的好习惯,从而有效减轻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消极情绪体验水平,提升其积极情绪体验,最终完善其心理健康水平。
4.2.2 深入贯彻大学生“每日万步走”的健康理念,在校区设计与打造专门的健身走路径,以最大程度方便与满足校园学子的每日基本活动量需求,促进大学生将“体育生活化,生活体育化”融入日常生活中。
[基金项目: 985高校项目三期课题部分研究成果。2011年同济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培育计划(同人才【2011】33号)]
参考文献:
[1] 姒刚彦. 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4,106(3):58-62.
[2] 季浏. 身体活动与心理健康[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4,9(3):16-20.
[3] 殷恒婵,卢敏,王新利,陈雁飞. 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 体育科学,2007,27(5):41-46,56.
[4] 季浏主编. 体育心理学测量与评价[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27-34.
[5] 祝蓓里. POMS量表及简式中国常模简介[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5,10(1):35-37.
[6] 林宋荣,黎洁容,曾凡. 体育运动对大学生运动员心理健 康影响作用的调查[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8,18(4):
21-25.
(同济大学 运动与健康研究中心)
关键词:体育生活化;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境状态
中图分类号:G804.8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3.05.022
1研究目的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验,了解大学生在日常专门进行一段时间的中小强度运动之前与之后的心理体验,比较实验前后普通大学生与保健班学生的心境状态变化情况、身体自我描述的变化状况,探讨生活化体育运动方式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效果,并提出合理建议。
2研究方案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在同济大学09级、10级、11级大学生中招募实验志愿者共59名,其中男生32人,女生27人。正常大学生组细分为长跑组13人(男2人、女11人)、健步走1组27人(男23人、女4人),保健班大学生为健步走2组,19人(男7人、女12人),详见表1。
注:1.本研究选用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长跑和健步走作为中小强度运动的代表性运动;2.实验对象是面向3个年级各体育课选项班自愿招募而来,故无法在性别比例上严格控制在50%左右。3.保健班大学生是那些由于身体带有器质性疾病(如动过手术、运动性损伤等),学期内无法正常参与体育课的学生群体。
2.2 研究工具
2.2.1心境状态量表(POMS)
采用华东师范大学体育系祝蓓里教授1994年修订的心境量表(POMS)量表。问卷共分7个维度:紧张、愤怒、疲劳、抑郁、精力、慌乱、自尊感。
2.2.2身体自我描述问卷(PSDQ)
采用杨剑2002年介绍和修订的身体自我描述问卷(PSDQ)。问卷共分11个维度:健康、协调、体育活动、身体肥胖、运动能力、整体身体、外表、力量、灵活、耐力、自尊。
2.3 实验设计
2.3.1 研究变量选取
本实验拟选取“性质”变量(分“正常大学生组”和“保健班大学生组”)、“实验时间”变量(分“实验前”和“实验后”)作为实验处理变量和分类变量进行实验设计,其中正常大学生组在实验活动内容安排上还划分为“长跑组”和“健步走组”。为控制其他教学因素给本实验带来的误差,练习活动统一安排在每周二、周四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实验对象每周可以参加2次,但至少参加1次,每次为60分钟,共10周。
2.3.2 实验前测
实验前对实验对象进行心境状态、身体自我描述问卷调查,统计调查结果,以此作为实验前的基础值,用于实验后对照。
2.3.3 实验过程
1)集中向实验对象讲解本次活动意义和价值,宣布活动内容、时间、整个计划安排进度及注意事项,形成积极的健身氛围。
2)分组并到各组指定场地,由不同的指导老师分配每次活动的具体内容、形式,活动过程中对一半以上志愿者进行心率监控,每次活动结束前做心率控制记录,以作为运动强度的跟踪和改进依据。
3)隔周活动结束后,课题组成员及时碰面交流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志愿者流失、天气变化的应急措施等,商讨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保证每次活动如期顺利进行。
4)指导教师尽量身体力行,活动过程中与学生一起进行活动,并注意各组志愿者活动时的行为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志愿者快乐运动,享受运动。
5)实验最后进行经验分享总结大会,通报整体实验过程及结果,邀请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志愿者进行经验交流,畅谈个人体会,课题组对其表彰和鼓励。
2.3.4 实验后测
实验结束后通过对实验前测试问卷的再次测试,将测试结果与实验前的基础值进行比较研究,以验证实验结果。两批测试数据均使用SPSS16.0进行统计与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前各组测量统计结果
3.1.1 心境状态实验前各组心理测量统计结果
3.1.1.1 正常组与保健班大学生在精力和自尊维度上有显著性差异,其余维度无显著性差异
对实验前心境状态量表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T检验结果显示,正常大学生与保健班大学生的情绪纷乱(TMD)程度整体无显著差异(T=0.170,P=0.865>0.05),但“精力”与“自尊感”两个积极维度有显著差异(T精力=2.183,P=0.033<0.05;T自尊感=2.568,P=0.013<0.05)。
3.1.1.2 正常大学生长跑组和健步走组学生在TMD上无显著性差异,各维度均无差异
进一步对正常大学生长跑组和健步走组的心境状态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大学生的情绪纷乱(TMD)程度整体无显著差异(T=0.289,P=0.774>0.05),其余各维度也均无显著差异,说明两组正常大学生实验前在心境状态上处于同一水平。
3.1.2 身体自我描述实验前各组心理测量统计结果
3.1.2.1 正常组与保健班大学生在健康、运动能力、整体身体和耐力维度上有显著性差异,其余维度无显著性差异
对实验前身体自我描述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T检验结果显示,正常大学生与保健班大学生在健康、运动能力、整体身体和耐力四个维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T健康=2.011,P=0.049<0.05;T运动能力=2.493,P=0.016<0.05;T整体身体=2.845,P=0.006<0.01;T耐力=2.166,P=0.035<0.05),其中在整体身体维度上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其余的协调、体育活动、身体肥胖、外表、力量、灵活、自尊等7个维度均无显著性差异。 3.1.2.2正常大学生长跑组和健步走组学生在体育活动、身体肥胖、运动能力、耐力维度上有显著性差异,其余维度无显著性差异
进一步对正常大学生长跑组和健步走组的自我身体描述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大学生在体育活动、身体肥胖、运动能力和耐力四个维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T体育活动=3.338,P=0.002<0.01;T身体肥胖=-2.100,P=0.042<0.05;T运动能力=3.531,P=0.001<0.01;T耐力=3.349,P=0.001<0.01),其余的健康、协调、整体身体、外表、力量、灵活、自尊等7个维度均无显著性差异。
3.2实验后各组测量统计结果及与实验前比较分析结果
3.2.1心境状态实验后各组心理测量统计结果及比较分析结果
3.2.1.1 正常大学生与保健班大学生在情绪纷乱总体上有显著性差异,在精力、自尊感维度则无显著性差异
对实验后心境状态量表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T检验结果显示,正常大学生与保健班大学生的情绪纷乱(TMD)程度整体上显示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3.855,P=0.000>0.01),在紧张、愤怒、疲劳、抑郁、慌乱等5个消极情绪维度上亦具有显著性差异(T紧张=-4.112,P=0.000<0.01;T愤怒=-3.345,P=0.003<0.01;T疲劳=-2.851,P=0.006<0.01;T抑郁=-2.536,P=0.014<0.05;T慌乱=-2.771,P=0.008<0.01),在精力、自尊感维度上无显著性差异,因而还需进行实验前后配对T检验进行进一步分析。从均值上看,正常大学生组在TMD总分及所有消极维度上的得分均要低于保健班学生,而实验前两组学生在TMD总分及消极维度上均处于同一水平,因而说明通过10周的中小强度体育锻炼,能降低正常大学生的TMD程度,以及在紧张、愤怒、疲劳、抑郁、慌乱等方面的消极程度。
进一步对实验前后两组大学生的精力和自尊感维度得分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实验前后正常大学生在精力维度上无显著性差异,而保健班学生实验前后则具有显著性差异(T=-2.516,P=0.022<0.05,详见表6),从均值上看,保健班学生实验后的精力得分要显著高于实验前,说明中小强度体育锻炼对保健班学生的精力具有明显促进作用,而对正常大学生来讲,虽然有促进趋势,但差异不明显。同样在自尊感维度上,实验前后正常大学生无显著性差异,而保健班学生实验前后则具有显著性差异(T=-2.111,P=0.049<0.05),从均值上看,保健班学生实验后的精力得分要显著高于实验前,说明中小强度体育锻炼对保健班学生的自尊感具有明显促进作用,而对正常大学生来讲,则只显示出保持作用。
3.2.1.2 正常大学生长跑组与健步走组在情绪纷乱总体上无显著性差异,各维度上也均无显著性差异
对正常大学生长跑组和健步组的心境状态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大学生的情绪纷乱(TMD)程度,实验后整体仍然无显著差异(T=-0.162,P=0.872>0.05),其余各维度也均无显著差异。说明对于正常大学生来讲,同样是中小强度的长跑和健步走,其作用一致。
3.2.2身体自我描述实验后各组心理测量统计结果及比较分析结果
3.2.2.1正常大学生与保健班大学生在健康、协调、运动能力、整体身体、耐力和自尊维度上有显著性差异,其余维度无显著性差异
对实验后身体自我描述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T检验结果显示,正常大学生与保健班大学生在健康、协调、运动能力、整体身体、耐力和自尊六个维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T健康=4.794,P=0.000<0.01;T协调=2.469,P=0.017<0.05; T整体身体=2.183,P=0.033<0.05;T耐力=2.885,P=0.006<0.01;T自尊=4.110,P=0.000<0.01),其中在健康、耐力、自尊维度上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其余的体育活动、身体肥胖、外表、力量、灵活等5个维度均无显著性差异。由于实验前两组大学生在协调和自尊维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而实验后则显示出显著性差异,且从均值上看,正常大学生均比保健班学生的得分要高,说明通过10周的中小强度体育练习,提高了正常大学生的协调和自尊方面的水平。其余维度虽然也显示具有显著差异,但是实验前同样具有显著差异,因而还需进一步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以验证具体的实验效果;同样,对于实验前后均无显著差异的几个维度(体育活动、身体肥胖、外表、力量、灵活)也须进行实验前后配对样本T检验,以验证实验结果。
进一步对实验前后两组大学生的健康、体育活动、身体肥胖、运动能力、整体身体、外表、力量、灵活、耐力等维度得分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除正常大学生在耐力维度上显示具有显著性差异外(T=-2.100,P=0.042<0.05),其余各维度得分均无显著性差异,但从均值上看,无论是正常大学生还是保健班学生,实验后的均值基本呈良好发展趋势。分析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实验时间短,无法在所有指标上均达到显著差异水平;另一方面在实验设计的某些环节还有改进空间,无法在10周的实验时间里产生良好的效果。
3.2.2.2正常大学生长跑组与健步走组在身体肥胖、外表维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余各维度均无显著性差异
对正常大学生长跑组和健步走组的自我身体描述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大学生在身体肥胖和外表两个维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T身体肥胖=-2.691,P=0.011<0.05;T外表=-3.142,P=0.003<0.01),其余的健康、协调、体育活动、运动能力、整体身体、力量、灵活、耐力、自尊等9个维度均无显著性差异。由于实验前两组学生在外表维度上无显著性差异,而实验后则显示出非常显著性差异,从均值上看,健步走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长跑组学生的得分,因而说明中小强度的运动对在健步走组学生身上显示出了积极效果,促进提高了其自身外表认可度。身体肥胖维度实验前也具有显著性差异,因而还须进行各组实验前后的配对比较,才能进一步验证实验效果;其余的体育活动、运动能力、耐力维度实验前具有显著性差异,而实验后无显著性差异,健康、协调、整体身体、力量、灵活、自尊等维度实验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异,因而也需要进行实验前后配对比较,才能进一步验证实验效果。 进一步对实验前后两组正常大学生的健康、协调、体育活动、身体肥胖、运动能力、整体身体、力量、灵活、耐力、自尊等维度得分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长跑组学生在体育活动、耐力两个维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T体育活动=3.122,P=0.009<0.01;T耐力=2.776,P=0.017<0.05,详见表10),其余维度均无显著性差异;健步走组学生在健康、体育活动、运动能力、灵活、耐力、自尊六个维度上均具有显著性差异(T健康=-2.324,P=0.028<0.05;T体育活动=-3.033,P=0.005<0.01;T运动能力=-2.470,P=0.020<0.05;T灵活=-2.321,P=0.028<0.05;T耐力=-3.184,P=0.004<0.01;T自尊=-3.497,P=0.002<0.01),其余各维度则无显著性差异。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健步走相对于正常大学生来讲,在健康、运动能力、灵活性、自尊等方面的健身效果,要优于长跑。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日常中小强度运动能明显降低普通大学生的情绪纷乱(TMD)程度,显著性降低其消极情绪(紧张、愤怒、疲劳、抑郁、慌乱),提升保健班大学生积极情绪体验水平(精力、自尊感),其心理促进效果在练习内容上无明显差别(长跑、健步走)。
4.1.2 日常中小强度运动能促进普通大学生的协调和自尊等方面水平提升,改善正常大学生的耐力水平;相对于长跑能显著提升大学生的体育活动、耐力等维度水平,健步走更能提高练习者的外表认可度,显著促进其健康、体育活动、运动能力、灵活、耐力、自尊等维度水平。
4.2 建议
4.2.1 引导大学生将日常生活中的中小强度活动与练习整体化和集约化,促进其养成经常参与身体锻炼的好习惯,从而有效减轻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消极情绪体验水平,提升其积极情绪体验,最终完善其心理健康水平。
4.2.2 深入贯彻大学生“每日万步走”的健康理念,在校区设计与打造专门的健身走路径,以最大程度方便与满足校园学子的每日基本活动量需求,促进大学生将“体育生活化,生活体育化”融入日常生活中。
[基金项目: 985高校项目三期课题部分研究成果。2011年同济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培育计划(同人才【2011】33号)]
参考文献:
[1] 姒刚彦. 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4,106(3):58-62.
[2] 季浏. 身体活动与心理健康[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4,9(3):16-20.
[3] 殷恒婵,卢敏,王新利,陈雁飞. 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 体育科学,2007,27(5):41-46,56.
[4] 季浏主编. 体育心理学测量与评价[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27-34.
[5] 祝蓓里. POMS量表及简式中国常模简介[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5,10(1):35-37.
[6] 林宋荣,黎洁容,曾凡. 体育运动对大学生运动员心理健 康影响作用的调查[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8,18(4):
21-25.
(同济大学 运动与健康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