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抓住了萨达姆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s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年前,2003年3月20日,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推翻了萨达姆政权。然而直到今天,有关这场战争的一些谜团仍没有被彻底解开,其中之一是:在“蜘蛛洞”旁擒住老萨并拍照留念的美军士兵到底是谁?
  从美军最初公布的照片来看,这名士兵的脸被技术处理了,没人知道他的真面目。
  2004年8月,这张照片中的士兵终于现身,声称自己叫萨米尔,是流亡海外的伊拉克什叶派穆斯林,是美籍伊拉克人,他说他当时任美国第四步兵师的翻译。2003年12月13日晚8时,美军找到萨达姆的藏身洞后,一掀开盖板,就向里面开枪射击。萨达姆当时在洞里喊:“别开枪。”在美军的指令下,萨米尔让萨达姆把手伸出来以证明他没带武器,萨达姆先是伸出了右手,之后又把右手收回伸出左手,在萨米尔的斥责下,萨达姆才伸出双手,于是萨米尔就把萨达姆从地洞里揪了出来。萨达姆一边被按在地上,嘴里一边说:“美国,为什么?为什么?”快离开时,萨米尔要求和萨达姆拍一张合影,这就是后来传出的惟一一张美军抓获萨达姆照。
  正因为这张照片是补拍的,更大的疑团就出现了:照片上的人是不是真的就是第一时间抓捕萨达姆的美军士兵?
  2005年,一个名叫克鲁兹的美军士兵声称自己才是真正抓到萨达姆的人。他还举着那张遮脸的照片摆出当时的姿势让媒体照相。从美军公布的拍摄抓捕萨达姆士兵与其的合影中,还能找到一个貌似克鲁兹的人,他当时正拿着萨达姆的钱箱。
  不久前,中央电视台北美站记者专访了克鲁兹。克鲁兹目前处于失业状态,精神状况很不好。他给记者看了他的很多奖章和嘉奖令,上面写着“协助抓捕萨达姆”字样。克鲁兹和之前萨米尔说的明显不一样的细节是,美军在拉开洞口后,克鲁兹向洞里扔了一颗闪光手雷,然后跳下去将萨达姆的枪收走,把他推到洞口,由洞口的美军士兵把他拉上来。对于扔手榴弹或者闪光手雷的细节,萨米尔也曾描述过,但那是在之前美军搜查萨达姆藏身的一间农舍时发生的。
  于是疑问就产生了,到底谁才是第一时间真正抓到萨达姆的人?是否真如美军所说,是在“蜘蛛洞”里抓到萨达姆的吗?
  2005年3月,据沙特《麦地那报》报道,一名现在居住在黎巴嫩的美军士兵那迪姆·阿布·拉贝赫是参与搜捕萨达姆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小组成员之一。他说他们所在的搜寻小组共有20人,其中八人都是阿拉伯裔。经过整整三天的搜捕后,在一座简陋的房子里找到了萨达姆,而并不是在所谓的地洞中。后来该小组将萨达姆带到了那个所谓的蜘蛛洞前,自导自演了萨达姆在地洞中被擒的录像。这一说法目前在伊拉克特别是萨达姆的故乡提克里特流传很广,甚至还有人说早在六个月前美军就抓住萨达姆了,就像传说拉登早就被抓住一样。
  那么谁是出卖萨达姆的人?根据媒体和一些美军披露的材料,最后供出萨达姆准确藏身地的是萨达姆的贴身保镖阿德南·穆斯里特的一名兄弟——默罕默德·穆斯里特。在扑克牌通缉令里,美军所标注的默罕默德·穆斯里特也是萨达姆的保镖。据美国媒体披露,此人以前还曾担任过萨达姆的总参谋长,是一名准将。2003年12月12日,他在巴格达被捕,美军连夜把他送到驻扎在提克里特的美军第四步兵师。经过六个多小时审讯,12月13日,他供出了萨达姆藏身在他的出生地提克里特奥贾村两间相隔不远的农舍里,中间还有一个果园小屋。美军立即带着默罕默德杀到奥贾村,在果园小屋旁的地洞里活捉了萨达姆。
  显然,谁抓住了萨达姆已经成了各说各话的“罗生门”。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萨达姆的最后时刻会流传出更多版本甚至成为民间传说。其实事后想想,不管真相如何,谁抓住萨达姆以及抓住萨达姆的地点对于美军的形象非常重要。在老鼠洞里抓住萨达姆显然比在小屋里抓住萨达姆更能颠覆萨达姆神话。而萨达姆被一名美军的美籍什叶派翻译抓获,并事后补拍下照片可以说皆大欢喜。美国可以宣称萨达姆是被美军俘获的,而伊拉克人则可以说这是伊拉克人自己抓住了萨达姆,维护了民族尊严。而“补拍”的说法又可以为日后的种种变数留下后路。萨达姆之前的谎言自不必说,那么美军“捉萨”版本中是不是也有水分?
  英国心理学家多罗·茜露注意到,很多父母告诉孩子要诚实,但同时却编造诸如孩子是父母从垃圾堆捡来的之类的谎言。原因很简单,他们需要我们变成他们心目中所设计的那样,他们需要控制我们,而说谎似乎是惟一不撕破面皮的控制方法。
其他文献
是蓝营的“政治追杀”,还是绿营的“刻意抹黑”?    前台湾地区领导人、“台独教父”李登辉涉嫌侵吞高达779万余美元的“国安密账”,于6月30日被台湾“最高法院检察署”特侦组起诉。在2012年台湾“总统”竞选日趋激烈之际,李登辉涉弊案件被涂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绿营大肆污蔑马英九当局在搞“政治追杀”,蓝营则强烈呼吁尊重司法独立空间。未来,“李案”的任何进展都将可能给本已激烈的蓝绿政争火上浇油,进而影
战争还是和平?这个问题在乌克兰危机、叙利亚问题、利比亚问题、巴以冲突等热点问题中得以具象化。相形之下,东北亚地区和平和发展依然为主流,让人觉着欣慰。不过,各方关系冷热不均,也很有看点。  “冷”的几组关系分为以下几类:  冷却型:朝鲜决意拥核,在核导开发方面加快步伐。金正恩执政三年来,唇齿相依的中朝关系持续冷却,两国未见高层交往。韩联社报道,按惯例每年举行的中朝双边纪念活动也被搁置或降格。  僵冷
1909年:收复东沙,巡视西沙  从19世纪中期起,我国南海诸岛开始为帝国主义所染指。英、德、美、法、日等帝国主义国家陆续到我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进行调查、测量和绘图。但这一时期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尚无意直接挑战我国对南海诸岛的领土主权,因而未与我发生重大纠纷。  1885年中法战争和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揭开了帝国主义列强直接侵犯我国南海诸岛领土主权的序幕。中法战争中,中国虽然取得了战场上的胜利,但
2014年6月3日奥巴马访问波兰,双方就乌克兰局势发表看法,并讨论如何深化双边安全合作。4月初,乌克兰危机最高峰时,波兰就表现出明显的对俄强硬姿态,波兰总理甚至对北约在波兰的军事部署速度太慢表示不满。波兰外长也曾指出,希望北约能在波兰境内部署两个重武器旅。5月8日,在同来访的北约秘书长拉斯姆森会谈时,波兰总统科莫罗夫斯基表示将与政府讨论是否有必要将军费占GDP比例由1.95%提高到2%。即使乌克兰
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曾精辟地分析过大国与小国的不同。他极具洞见地指出:“小国的目标是国民自由、富足、幸福地生活,而大国则命定要创造伟大和永恒,同时承担责任与痛苦。”  然而,中国的大国身份是经历了历史起伏的。传统上,中国是泱泱大国。近代以来,中国一度被视为“东亚病夫”,大而弱。今天,中国仍然是“不完全大国”(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沈大伟语)。  正因为如此,中国并非简单地对应托克维尔所描绘的大国处境
我去过的国家也不算少了,对近在咫尺的韩国却一直无缘。不过,与许多人一样,我对韩国并不陌生:韩剧、韩国烤肉、大街上奔跑的韩国汽车等等构成了心中的韩国印象图。虽然由于政治原因,中韩之间长期缺少联系,可是这种人为的切割无法阻隔相似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下的心理认同感,以致于两国在建交以后的短短时间里,关系急剧升温。21世纪初两国出现的“韩流”“汉风”,现在还让人记忆犹新。虽然对中韩关系发展的热度早有心理准备
一场关于“美牛”的争斗  民进党“立院党团”采取坚壁清野的“焦土策略”,终于让国民党在6月15日本会期结束前解禁美牛进口的希望成为泡影。“美牛”案持续近十年,它为何在台湾掀起如此轩然大波?  自2003年12月美国首度发现疯牛病以来,台湾要不要进口“美牛”就成为一大难题。2005年4月,在陈水扁执政时期,时任“行政院长”谢长廷恢复进口了美国牛肉,6月再度因疯牛病考量而禁止。2006年1月,苏贞昌担
今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我国在未来10年要增加4000万公顷造林,相当于种植600亿棵树,也就是说在今后10年里中国要为世界每一个人种大约10棵树。  近日,在联合国总部纽约举行的“全球十亿棵树运动”特别仪式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全球十亿棵树运动”已实现在全球植树70亿棵的目标,其中中国植树26亿棵,是各国中最多的,对该目标的实现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应对气候变化是国际
今年是《世界知识》杂志创刊80周年。回想起来,我同《世界知识》还有着较深的渊源。先是,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特别是走向革命的征途中,它曾起过一定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后来在工作中,我又同它有较长时间的业务联系,有几次还曾和我的工作安排有关,影响过我后来的命运。我不仅是它的一个忠实读者,而且还与它有过长久的工作联系,甚至一度要被调去那里工作。正因为如此,我对《世界知识》有着深厚的感情。  结缘世界知识社 
制衡不仅仅是大国逐鹿天下的工具,也经常成为弱小国家谋生的手段。    不知从何时开始,“制衡”成了时政新闻的流行词汇。“美国重返亚太就是为了制衡中国”、“菲律宾在黄岩岛的所作所为是为了联合其他域内外国家制衡崛起的中国”、“中俄联合演习是对美国的软制衡”……如此等等,制衡似乎无所不在。但是,究竟什么是制衡?人们似乎又不甚了了。说起来,人类历史就好比国际政治的实验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