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我们积极开展了《推进30 10,构建有效课堂》的课题研究,并得以圆满结题,评价颇高,甚觉欣慰。回眸其间的历程,我以为:研究,真的很有意思!
任何研究,都是从问题的发现开始的。2007年,我发现学校出现比较严重的下课拖堂现象。教师很敬业,学生很辛苦,行政很无奈,校长很揪心。为此,我向老师们陈述了下课拖堂带来的人本缺失、违背常规、研究淡化、安全隐患等诸多问题,表达了自己希望课堂变革的心愿。
为了让孩子们能在课堂完成作业,下课可以放松身心,我们提出了35 5,希望最少给学生5分钟作业时间。可是我又发现老师们上课一不留神,5分钟就拖没了。于是我们又提出30 10,心想老师们再拖,至少可以留出5分钟让孩子们完成作业了吧。为了让老师们掌握好时间,我们还给每个班级都配备了一个挂钟。
可是,老师们长期形成的教学习惯和思维观念,一下子要改变,谈何容易?在研究的初期,引来了不少争议。尤其是语文教师,认为语文教学以阅读理解为主,每节课要讲的内容都讲不完,课堂留时间给学生写作业完全没有必要。于是,我与老师们交流,分析当前学校课堂教学的现状,倾听他们的意见,寻求研究的可能性。渐渐地,老师们开始认同了。
当老师们对30 10的研究逐渐感兴趣的时候,我适时邀请了特级教师和部分校长来学校进行论证,帮助大家打开思路。学校网站论坛专门发布了30 10的专题帖,让老师们在论坛里畅所欲言。当大家的思想逐渐聚拢,目标也逐渐统一时,研究就进入尝试阶段了。
学校教导处经常组织随堂听课、预约听课、摸底听课、青年赛课等活动,促使老师们改进教学,提炼方法;教科室组织“智慧论坛”,围绕学习习惯培养、学习方法指导、备课组活动实效等主题,让老师们深度研讨,凝练智慧;校长室则想方设法给老师们做“减法”,帮助老师打消研究的“畏惧”心理,推行“三组联动”的教科研管理模式,让老师们集中精力开展听课评课等主题研讨活动。
随着步步推进,教师课堂研究的意识逐渐增强,教学研究的能力逐渐跟进,学校形成了校本研究的氛围。30 10让所有的老师都行动起来了,课堂变得更有方向,更有意义。30 10的研究也不再是校长和行政干部一厢情愿的个别研究,已经成为全校教师的研究愿景,不到两年,就从“小合唱”发展到“大合唱”。
教育科学研究虽然逐渐走向了普通教师的群体研究,但是开展教育科研仍然需要科学严谨的态度和精神。经过近两年的自我摸索,我们于2009年申报了教研课题。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反复修改课题方案,对课题研究的内容、途径、思路进行思考和研讨,最终设立了六个子课题。
在2010年3月的开题论证和10月的阶段小结中,专家们提出了若干意见,30 10时间分配的科学依据是什么?到底是突出理念,还是重于形式?10分钟的作业到底该如何处理?带着一个个问题,我们在迷雾中探行,一度走进了迷茫期。
我开始调整学校备课模板,指导教导处开展主题教研活动,通过教研梳理出30 10的教学模式,总结课堂教学策略,进一步明确课堂书面作业的落实要求。终于,我们的课题研究走出了迷茫,走出了低谷,来到了一个个新的高地。
回望课题研究之路,每一天,每个月,每个学期都留下了我们研究的脚印。也许曾经四处分散过,也许曾经杂乱无章过,也许曾经回头迟疑过,也许曾经方向一致过……不管脚印如何变化,每一步都那么清晰有力。我很自豪,也很自信:我们在真研究,我们在真行动!
翻开课题研究的影集,一个个熟悉的面孔出现了。“智慧论坛”上,或是激情发言,或是低头凝思,或是会心而笑;课堂展示中,或是自信大方,或是踌躇满志,或是温文尔雅;备课组活动时,或是自主思辨,或是舌战群儒,或是埋首疾书……我很感动,也很欣慰。这是团队的力量,这是集体的智慧!
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它不仅体现在课题自身的理论价值,还实现了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不论是教学成绩的攀升,还是社会声誉的提高;不论是科研论文的质量提升,还是骨干教师的快速成长;不论是教学科研的创新管理,还是校本文化的应运而生……研究改变了我们的观念,改变了我们的课堂,改变了一个群体,改变了一所学校!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中华路小学)
任何研究,都是从问题的发现开始的。2007年,我发现学校出现比较严重的下课拖堂现象。教师很敬业,学生很辛苦,行政很无奈,校长很揪心。为此,我向老师们陈述了下课拖堂带来的人本缺失、违背常规、研究淡化、安全隐患等诸多问题,表达了自己希望课堂变革的心愿。
为了让孩子们能在课堂完成作业,下课可以放松身心,我们提出了35 5,希望最少给学生5分钟作业时间。可是我又发现老师们上课一不留神,5分钟就拖没了。于是我们又提出30 10,心想老师们再拖,至少可以留出5分钟让孩子们完成作业了吧。为了让老师们掌握好时间,我们还给每个班级都配备了一个挂钟。
可是,老师们长期形成的教学习惯和思维观念,一下子要改变,谈何容易?在研究的初期,引来了不少争议。尤其是语文教师,认为语文教学以阅读理解为主,每节课要讲的内容都讲不完,课堂留时间给学生写作业完全没有必要。于是,我与老师们交流,分析当前学校课堂教学的现状,倾听他们的意见,寻求研究的可能性。渐渐地,老师们开始认同了。
当老师们对30 10的研究逐渐感兴趣的时候,我适时邀请了特级教师和部分校长来学校进行论证,帮助大家打开思路。学校网站论坛专门发布了30 10的专题帖,让老师们在论坛里畅所欲言。当大家的思想逐渐聚拢,目标也逐渐统一时,研究就进入尝试阶段了。
学校教导处经常组织随堂听课、预约听课、摸底听课、青年赛课等活动,促使老师们改进教学,提炼方法;教科室组织“智慧论坛”,围绕学习习惯培养、学习方法指导、备课组活动实效等主题,让老师们深度研讨,凝练智慧;校长室则想方设法给老师们做“减法”,帮助老师打消研究的“畏惧”心理,推行“三组联动”的教科研管理模式,让老师们集中精力开展听课评课等主题研讨活动。
随着步步推进,教师课堂研究的意识逐渐增强,教学研究的能力逐渐跟进,学校形成了校本研究的氛围。30 10让所有的老师都行动起来了,课堂变得更有方向,更有意义。30 10的研究也不再是校长和行政干部一厢情愿的个别研究,已经成为全校教师的研究愿景,不到两年,就从“小合唱”发展到“大合唱”。
教育科学研究虽然逐渐走向了普通教师的群体研究,但是开展教育科研仍然需要科学严谨的态度和精神。经过近两年的自我摸索,我们于2009年申报了教研课题。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反复修改课题方案,对课题研究的内容、途径、思路进行思考和研讨,最终设立了六个子课题。
在2010年3月的开题论证和10月的阶段小结中,专家们提出了若干意见,30 10时间分配的科学依据是什么?到底是突出理念,还是重于形式?10分钟的作业到底该如何处理?带着一个个问题,我们在迷雾中探行,一度走进了迷茫期。
我开始调整学校备课模板,指导教导处开展主题教研活动,通过教研梳理出30 10的教学模式,总结课堂教学策略,进一步明确课堂书面作业的落实要求。终于,我们的课题研究走出了迷茫,走出了低谷,来到了一个个新的高地。
回望课题研究之路,每一天,每个月,每个学期都留下了我们研究的脚印。也许曾经四处分散过,也许曾经杂乱无章过,也许曾经回头迟疑过,也许曾经方向一致过……不管脚印如何变化,每一步都那么清晰有力。我很自豪,也很自信:我们在真研究,我们在真行动!
翻开课题研究的影集,一个个熟悉的面孔出现了。“智慧论坛”上,或是激情发言,或是低头凝思,或是会心而笑;课堂展示中,或是自信大方,或是踌躇满志,或是温文尔雅;备课组活动时,或是自主思辨,或是舌战群儒,或是埋首疾书……我很感动,也很欣慰。这是团队的力量,这是集体的智慧!
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它不仅体现在课题自身的理论价值,还实现了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不论是教学成绩的攀升,还是社会声誉的提高;不论是科研论文的质量提升,还是骨干教师的快速成长;不论是教学科研的创新管理,还是校本文化的应运而生……研究改变了我们的观念,改变了我们的课堂,改变了一个群体,改变了一所学校!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中华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