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41
自从全面推选有效课堂教学后,问题讨论法无疑是历史教学应该大力提倡、值得深入开发的教学方法,而且在问题的设置上还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真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然而,问题探讨过程中的种种变数与应对策略却往往出乎教师的知识素养与驾驭智慧之外,也就是说在问题探讨过程中也许会出现新的问题,而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并没有这方面的准备,所以在发现的新的问题之后,往往显得措手不及,或者就是简单地“课后自己去找有关资料”,把学生打发了事,又或者是急忙叫停学生,急忙把学生的思维收住。我觉得这些作法都或多或少与我们所提倡的有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置疑精神相违背的。因此,如何更好地设计、组织和引导问题讨论,是当前课程改革面临的一大课题,下面试结合以下教学案例来说明:
有一节课为《中华民国的成立》,在学习“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诞生”这一内容后,我设置了一个课堂讨论题,由一系列的小问题组成,最后一个问我设置的问题是“如何看待孙中山?”,客观地说,在问题设置时我特意用了“看待”这个词而不用更专业的词“评价”,就是想把这个问题设置成一个较开放的题。经过小组讨论后,一些小组的代表在黑板上展示了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应该说,上述学习小组的答案展示结果已经是较能反映出问题的开放性了,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一定的训练,此时教师顺势结束讨论,进行一个点评精讲也就可以了。而且当时在学习小组代表展示结束后,所花时间与自己课前预设学生讨论并展示的时间已经相差无几了,但此时下边同学在看了展示后有了反应,开始有低声却激烈的议论声。
当时我选择就是让学生讨论下去,而后学生的讨论就从“如何看待孙中山?”转变到“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由此课堂变成个辩论场。对于辛亥革命的结果,有的同学说是成功了,有说是失败的,有的说是两者兼有的----------学生的参与热情正因观点的分歧而升温,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这场辩论中,最后学生争论的声音渐渐停了下来,都看着我,就是期待教师给一个正确的说法,或是直接希望教师支持他们那一派的观点。当我说,只要能言之有据、言之有理的,都是正确的时,全体同学都欢呼起来。
这段时间,我对于这一节课的这个小插曲,认真进行了回顾,勾起对我自己的历史教学现状的深刻反思,由此想到了自己目前历史教学中确实还存在不少的误区,下面就具体谈谈自已的一些认识和想法:
误区一:在备课时过于侧重在备教学过程的设计,且过程设计过于具体,详尽,死板而不给学生留有空间,没有或者不敢去设计开放性的问题。
在这样教案的导向作用下,学生很可能变成教师的工具。所以教师在备课编写教案时,要尽量在问题的设置上多想点办法,尽量设置一些与生活有关的、与实践有关的开放性的问题,留一点空间,给学生思考,谈自己的看法,进行讨论。
误区二:对有效课堂教学认识的误区,把有没有教完内容或学生掌握情况作为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在这样的理念下,在课堂教学中追求的是如何认真地把我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全部教给学生,所以与之无关的东西应该舍弃。然而新课程理念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学中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注重本堂课学生的学习收获,又考虑每堂课对学生以后乃至终身的进步或发展的作用;这才是有效课堂的所追求的。
误区三:有时意识到时间失控和观点分歧,就阻止了学生的后续发言,迫不及待地将学生的思维收敛,丢开“存异”,强行“求同”,给出了自我的结论。这种匆忙“刹车”,避免了“节外生枝”,却使初见端倪的讨论功亏一篑,更无从谈及思维的培育了。
从教学角度说,问题探讨要依据材料进行思考,并在讨论中升华对历史人物、事件的理解和体验,得出自己的结论——可能与教材一致,也有可能不一致。引导学生辩证、唯物地认识历史,并在此基础上尊重学生的见解(且不论他们的见解是对是错),才能真正地促进思维的萌生和发展,使学生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我想这才是开放性问题的设置和讨论的真正内涵和意义所在吧!
反思一:学校要对新课堂的评价制度做出转变,应多注重投入产出比
教学评价是一把“双刃剑”,由于各方面大环境的原因,学校往往对老师的教学效果过多的重视,而忽视了教师的教学有效性。樣的收获是低效益的。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提高教学收益的同时提高效率,能简的不繁、能快的不慢、能朴实的不花哨、能学生自主解决的老师不代劳,尽可能的解放学生的身心减少师生投入。我们老师大可不必担心教学评价的利刃,有效的课堂教学会使我们在低耗节能的环境下得到最高的收益,最终达到师生共进,师生共赢的目的。
反思二:有效指导是学生进步的催化剂
指导是我们课堂教学行为中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有效指导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指导之前我们要学会观察学生的学情状态:思考程度是否达到,是知识性的还是方法性的。其次,不要先入为主的把自认为最正确最科学的灌输给学生,要学会倾听学生的观点,在倾听中捕捉学生思维的不足之处,学生这样的补充修正之后才会真正形成属于自己的东西,才会觉得自己的思考是有价值的。再者,我们在指导的时候也可以“话到嘴边留三分”,始终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学生的基础和能力是有差别的,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取不同的指导方法和策略,在指导的过程中我们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多用鼓励和启发的语言。最后,老师在指导时一定要有耐心,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近的过程,事情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新课堂教学中,开放性问题的设置以及学生课堂活动的过程与结果,就是师生之间知、能、情感发展的一个具体的展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行为都应该是具有艺术性的。在我校新课堂教学的改革中,愿我们不断的锤炼,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艺术的殿堂。
自从全面推选有效课堂教学后,问题讨论法无疑是历史教学应该大力提倡、值得深入开发的教学方法,而且在问题的设置上还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真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然而,问题探讨过程中的种种变数与应对策略却往往出乎教师的知识素养与驾驭智慧之外,也就是说在问题探讨过程中也许会出现新的问题,而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并没有这方面的准备,所以在发现的新的问题之后,往往显得措手不及,或者就是简单地“课后自己去找有关资料”,把学生打发了事,又或者是急忙叫停学生,急忙把学生的思维收住。我觉得这些作法都或多或少与我们所提倡的有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置疑精神相违背的。因此,如何更好地设计、组织和引导问题讨论,是当前课程改革面临的一大课题,下面试结合以下教学案例来说明:
有一节课为《中华民国的成立》,在学习“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诞生”这一内容后,我设置了一个课堂讨论题,由一系列的小问题组成,最后一个问我设置的问题是“如何看待孙中山?”,客观地说,在问题设置时我特意用了“看待”这个词而不用更专业的词“评价”,就是想把这个问题设置成一个较开放的题。经过小组讨论后,一些小组的代表在黑板上展示了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应该说,上述学习小组的答案展示结果已经是较能反映出问题的开放性了,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一定的训练,此时教师顺势结束讨论,进行一个点评精讲也就可以了。而且当时在学习小组代表展示结束后,所花时间与自己课前预设学生讨论并展示的时间已经相差无几了,但此时下边同学在看了展示后有了反应,开始有低声却激烈的议论声。
当时我选择就是让学生讨论下去,而后学生的讨论就从“如何看待孙中山?”转变到“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由此课堂变成个辩论场。对于辛亥革命的结果,有的同学说是成功了,有说是失败的,有的说是两者兼有的----------学生的参与热情正因观点的分歧而升温,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这场辩论中,最后学生争论的声音渐渐停了下来,都看着我,就是期待教师给一个正确的说法,或是直接希望教师支持他们那一派的观点。当我说,只要能言之有据、言之有理的,都是正确的时,全体同学都欢呼起来。
这段时间,我对于这一节课的这个小插曲,认真进行了回顾,勾起对我自己的历史教学现状的深刻反思,由此想到了自己目前历史教学中确实还存在不少的误区,下面就具体谈谈自已的一些认识和想法:
误区一:在备课时过于侧重在备教学过程的设计,且过程设计过于具体,详尽,死板而不给学生留有空间,没有或者不敢去设计开放性的问题。
在这样教案的导向作用下,学生很可能变成教师的工具。所以教师在备课编写教案时,要尽量在问题的设置上多想点办法,尽量设置一些与生活有关的、与实践有关的开放性的问题,留一点空间,给学生思考,谈自己的看法,进行讨论。
误区二:对有效课堂教学认识的误区,把有没有教完内容或学生掌握情况作为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在这样的理念下,在课堂教学中追求的是如何认真地把我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全部教给学生,所以与之无关的东西应该舍弃。然而新课程理念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学中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注重本堂课学生的学习收获,又考虑每堂课对学生以后乃至终身的进步或发展的作用;这才是有效课堂的所追求的。
误区三:有时意识到时间失控和观点分歧,就阻止了学生的后续发言,迫不及待地将学生的思维收敛,丢开“存异”,强行“求同”,给出了自我的结论。这种匆忙“刹车”,避免了“节外生枝”,却使初见端倪的讨论功亏一篑,更无从谈及思维的培育了。
从教学角度说,问题探讨要依据材料进行思考,并在讨论中升华对历史人物、事件的理解和体验,得出自己的结论——可能与教材一致,也有可能不一致。引导学生辩证、唯物地认识历史,并在此基础上尊重学生的见解(且不论他们的见解是对是错),才能真正地促进思维的萌生和发展,使学生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我想这才是开放性问题的设置和讨论的真正内涵和意义所在吧!
反思一:学校要对新课堂的评价制度做出转变,应多注重投入产出比
教学评价是一把“双刃剑”,由于各方面大环境的原因,学校往往对老师的教学效果过多的重视,而忽视了教师的教学有效性。樣的收获是低效益的。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提高教学收益的同时提高效率,能简的不繁、能快的不慢、能朴实的不花哨、能学生自主解决的老师不代劳,尽可能的解放学生的身心减少师生投入。我们老师大可不必担心教学评价的利刃,有效的课堂教学会使我们在低耗节能的环境下得到最高的收益,最终达到师生共进,师生共赢的目的。
反思二:有效指导是学生进步的催化剂
指导是我们课堂教学行为中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有效指导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指导之前我们要学会观察学生的学情状态:思考程度是否达到,是知识性的还是方法性的。其次,不要先入为主的把自认为最正确最科学的灌输给学生,要学会倾听学生的观点,在倾听中捕捉学生思维的不足之处,学生这样的补充修正之后才会真正形成属于自己的东西,才会觉得自己的思考是有价值的。再者,我们在指导的时候也可以“话到嘴边留三分”,始终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学生的基础和能力是有差别的,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取不同的指导方法和策略,在指导的过程中我们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多用鼓励和启发的语言。最后,老师在指导时一定要有耐心,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近的过程,事情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新课堂教学中,开放性问题的设置以及学生课堂活动的过程与结果,就是师生之间知、能、情感发展的一个具体的展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行为都应该是具有艺术性的。在我校新课堂教学的改革中,愿我们不断的锤炼,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艺术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