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简·奥斯丁与夏洛蒂·勃朗特都是近代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女性作家,前者著作颇丰,后者以一部《简·爱》传世。她们的共同点就是她们是近代英国文学中“女性启蒙运动”的代表,影响了后世如弗吉尼亚·沃尔夫等诸多知名女作家的抉择。本文试图从她们作品入手,通过研究人物的言谈话语,将他们的性格、品质表露无遗。通过深层次的解析作品中的代表人物,来对这两位作家的社会写实风格和女性意识觉醒两方面的特点进行阐述。
【关键词】简·奥斯丁 夏洛蒂·勃朗特 社会写实风格 资产阶级本质 女性意识觉醒
在英国文学史上,女性文学虽然真正意义上开始于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后的近代,但其地位不可小觑,其影响之深远、波及之广,遍及整个欧美文化圈。其中,尤以简·奥斯丁和夏洛蒂·勃朗特为这一思潮兴起的先驱,包括之后的弗吉尼亚·沃尔夫都深受她们的影响。
简·奥斯丁所处时期正好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作为来自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的女性,她从幼年起就接受正统的教育。由于当时仍旧保守的社会礼法和舆论的限制,使得她的生活环境相对狭窄,但其文学作品却依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出社会乱象中人性的真实一面。她用幽默的笔触、诙谐的语言反映出女性在现实中所面临的压迫。纵观她为数不多的几部存世之作,尤以《傲慢与偏见》 、《理智与情感》为代表。而其后的夏洛蒂·勃朗特,作为简·奥斯丁之后英国近代文学史上又一伟大的女性,在风格和写作技巧上不仅承袭了前者的特点,更在内容的广度与思想的深度上,将女性文学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觉醒”过渡到了“女性意识完整成型”的阶段。夏洛蒂·勃朗特相较于简·奥斯丁,来自于一个更低的社会阶层。作为贫苦牧师的长女,她对生活艰辛有着深刻的体悟,但却又有机会受到良好的教育。当时社会风气渐开,夏洛蒂已能作为家庭女教师出来工作,使得她内心深处充满了对作为一个人格、思想、经济都不依附于男性的独立女性而被平等对待的渴望,这些在她的传世名作《简·爱》中得到了很好地体现。
在简·奥斯丁的作品中,社会写实风格自始至终贯穿如一,对资产阶级的本质有着深刻的揭露。当时英国社会的整个大背景是,资本主义正在茁壮成长,资产阶级具有了雄厚的财力,开始谋求社会地位上的提升。而原有的特权阶层(贵族阶级和教会人员),除了空有一个头衔以外,日常生活却开始越发的窘迫。在这个时候,社会阶层开始发生融合,一些具有讽刺意味的现象也就随之而生。究其原因就是:
通常,当社会阶层结构稳定,社会成员相对固定在特定的阶级时,势利现象不会太严重,因为人们知道自己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当社会体制开始坍塌,原先的阶层还没有消失,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严重的互相攀比和炫耀门第现象。(J.B.普利斯特里著:“奥斯丁的小世界:幽默与距离”,《为什么要读简·奥斯丁》,苏珊娜·卡森编,王丽亚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11年,第119页)
大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的趋炎附势、炫耀社会地位、以金钱为途径换取整个家族社会地位提高的丑态,也被她毫不留情地揭示在其作品中。如《傲慢与偏见》里的班纳特太太,她对女儿婚姻的评论基本上与金钱挂钩,吉英丈夫彬格莱先生的丰厚年收入是她认为女儿觅到佳偶的重要原因;而伊丽莎白与达西先生的结合也让她欣喜如狂,完全看不到之前她对达西的厌恶,更认为二女儿嫁得比大女儿好。究其原因,不过是达西一年过万磅的年收入和富饶的彭伯利庄园。就连作者颇为喜爱的人物伊丽莎白,也不能完全免俗,她对达西的动心,如果一开始只是丝丝好感的话,彭伯利庄园之行,这块富饶的地产则让他的分量在其内心深处又加重了几分。作者都在对伊丽莎白丰富地内心描写中将这些表露无遗。同时,她对文中配角柯林斯先生的刻画也入木三分。柯林斯先生为人傲慢自大、稍有一点儿成绩(成为教区的牧师)就沾沾自喜、自以为是。他为即将继承班纳特家的财富感到很庆幸,又希望能通过赢取他们家一个美丽的女儿来一箭双雕:即调和与他们家的矛盾又给自己的牧师宅邸“配备”一位夫人。他本人目光短浅,言谈话语中完全充斥着对他那位富有又有权势的女施主的种种赞美。而他急于结婚的真正原因,无外乎是“他的女施主认为他的牧师宅邸需要有个贤惠的女主人才合适,才匹配他这位绅士”,完全没有自己的思想。在原本男权至上的社会中,他却对女施主卑躬屈膝、言听计从,其表现完全都是一种对金钱和权势的趋炎附势的映射。而金钱对于他本性起着决定性作用还体现在一点上,他在与伊丽莎白的谈话中,完全采取的是一种居高临下的说话方式,不问对方所想,不关心对方感受,一直滔滔不绝地讲着自己的世界,而且想当然地认为对方会接受自己对她的命运安排。这一切都源于他现在的牧师地位带来的收入和未来即将继承的财产使他有了底气,有了高人一等的资本。他代表了两个阶层:特权阶层(贵族阶级和教会人员)与中产阶级;对他的描绘,将特权阶层(贵族阶级和教会人员)的丑恶嘴脸和中产阶级的对金钱的痴迷表露无遗。而夏洛蒂·勃朗特,同样作为社会写实风格的延续者,她对资产阶级的本质进行了更为深刻的刻画。作为一部反映社会问题更加尖锐、更加贴近于中下阶层百姓的作品,《简·爱》更多地在点滴之间体现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和深刻的阶级对立。她运用对比描写了作为一个一无所有的孤儿—简.爱在孤儿院生活,运用以大段阴冷、晦暗为基调的描写和对仅有的一次享受美味香草籽饼过程的展现,凸显了其孩童时期人生的孤苦无依,以及因为没有遮风避雨的巢穴和没有丰厚遗产的滋养,而必须过早体味人生阴暗面的悲凉。之后,罗切斯特先生对自己第一段婚姻的不堪回首的描述:他被骗迎娶了一个有精神隐疾的女子。而这段婚姻,其本质就是一场交易:他们家族获得了巨额财富,改善了经济地位;而对方家族,则用金钱提升了社会地位,获得了罗切斯特这个贵族姓氏,从而进入了上流社会。这正表现出,社会体制重新划分的时期,享有巨额财富、却依旧处于社会非主流阶层的大资产阶级和囊中羞涩、却是社会精英价值代表的贵族阶层的一场掩盖在神圣婚姻外衣下的肮脏交易。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就是简·奥斯丁和夏洛蒂·勃朗特的文学作品里“女性意识觉醒”的体现以及她们本人对男权社会的抗争。纵观简·奥斯丁的几部代表作,都是以女性的视角来展开对全篇的描述和对当时的社会准则及道德规范的思考与探索的。可能很多读者认为作者是女性,这应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但实质上这里面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意义。当时的社会正经历各个方面的深刻变革,“人权”、“平等”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整体社会风气依旧相对保守,妇女在现实生活中依旧是一个被压迫的团体,而她们的压迫者就是男性。尽管大量资产阶级的女子接受了全面的教育,为自我意识提高、女性意识的萌芽诞生提供了基础,就如同简·奥斯丁本人。但社会并没有给她们与之才情匹配的出路,她们甚至还不能外出工作养活自己。就如同《傲慢与偏见》里的玛丽,其实博学而多闻,又天性勤奋,但这一切的优点在当时都是那么不合时宜,因为没有社会的舞台给她展示其才华,反而显得她古怪而滑稽,是女性的悲哀。这就是:
她们的社会地位取决于她们与男人的关系;无论是作为女儿、妻子、还是母亲,她们都是男人的财产。她们没有平等权利,没有经济独立;无论多么富有天赋和能力,她们都没有机会结婚接受正规的大学教育,没有机会走出家门参与社会公众事业、拥有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机会经历和体验家庭之外的文化与社会生活。(刘岩 马建军 张欣等编著:《女性书写与书写女性:20世纪英美女性文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年,171页)
同时,女性没有财产继承权,注定了她们无法争取到与男性平等的经济与社会地位,因而作为男人附属品的地位无法彻底改变。但是简·奥斯丁通过对笔下不同女性对婚姻和生活的理解与选择,展现出了女性那值得赞扬的的坚毅品质、对人生深邃的思考、以及在那个男性主导一切的社会中不屈的抗争。如《傲慢与偏见》伊丽莎白在达西第一次求婚时对他的断然拒绝和对他那种贵族阶级趾高气扬的态度的针锋相对的回应;又如《理智与情感》里埃莉诺无论是对待激昂爱情的低调处理,还是对待家庭生活境遇的遽变的随遇而安的超然态度,均体现出了优秀女性不输于同等社会地位男子的品格与智慧,为“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及“女性文学”的诞生发出了有力的呐喊,更为后世女性文学的蓬勃发展做了坚实的铺垫。而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更是引领英国的女性文学到达一个全新的高度。如果说简·奥斯丁的作品中,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还仅仅是体现在上层社会和富裕中产阶层的女子们对于自身婚姻与爱情关系的平衡与抉择的问题以及些微影射到对女性命运的不公的待遇的感叹的话,那么《简·爱》就是将女性以经济独立为基础、建立自己完整的人格、拥有与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的渴望直率坦白地摊给世人看,铿锵有力地向世界要求本应属于她们的权利。就像简·爱在圣约翰家的表姐妹们,都是饱读诗书之人,但除了去做那卑微的家庭教师,社会却不能给她们任何其他职业以供选择。她们言谈话语中的辛酸有对贫穷生活的无奈,更有身为女性,对社会不公的愤恨。就像罗切斯特告诉简·爱让她去爱尔兰做家庭女教师时,她那发自肺腑、感人至深的表白不仅仅是对爱情的呼喊,更是女性对一个平等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的强烈诉求。读者能从中强烈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声:女性的见识与胆略并不输于男性,但经济地位的不独立使得她们在面对社会的种种歧视与不公时,必须选择委曲求全、依附现实的态度。但即便如此,她们也勇于大胆说出内心的梦想,而不畏世俗的讥笑与嘲讽。在全书中,女性自尊自爱自立、以及谋求社会平等的高贵品质和勇气尤为凸显在简·爱出逃的那一段和面对圣约翰求婚的那一段。罗切斯特虽然向她奉献上的是炽热的爱情,是至死不渝的承诺,但依旧改变不了一个事实:他希望她成为的是情人。他的建议,男权思想尽露无遗:只要有他的保护在,简就可以活的衣食无忧、幸福美满。但从简.爱的视角,她看到是的自己将被关入一个水晶笼子。所以,作为拥有独立自我和完善女性意识的简·爱来说,尽管离别让她撕心裂肺,但她也不能就此沉沦。她逃离的不仅是作为罗切斯特情人的命运,也是不甘向不公平的社会现实屈服。同样,面对圣约翰的求婚时,你来我往的话语中,也充分体现了男权至上和独立自我的女性意识这两种思想的交锋。圣约翰欣赏和仰慕她的品德与才华,希望她与自己一同前往印度,响应上帝的感召,服务众生。简·爱也被他的理想所深深折服,同意了这个计划。但分歧随之而来,简·爱希望是以助手、伙伴的身份结伴而行,但他只能接受她作为妻子一同前往,而助手的身份是他绝对无法接受的。作者行文至此,读者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到了圣约翰的本质:他尽管有着超凡的才华与卓越的品质,但本质上那种男人是社会统治阶级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他只能接受简·爱作为他的妻子,他的依附出现在他未来的人生规划里。而对于她的提议,一个要求获得社会承认的身份的诉求,他是无法忍受的,乃至于恐慌之至的。但在这一问题,简绝对没有任何退让的余地,她那种来自灵魂深处的女性对社会地位的要求的血泪控诉让她必须坚持到底。至此,女性正面的、光辉的形象完全树立在了世界文学史上。而两位作者本人在现实生活里,为了在只有男性作家一统天下的社会中打破陈规陋习,出版自己的书稿,不惜匿名或是使用男性的化名。她们的这一做法更是将他们书中女性的理想坚决贯彻执行到底,用自身行动告诉当时的英国社会,女性是独立的、拥有自我意识和完整人格的。这个社会应该是男女共治的,而不应是男性统治,女人依附于他们。
从《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到《简·爱》,从简·奥斯丁到夏洛蒂.·勃朗特,女性不再只是幕帘后那影影绰绰的映像,不再只是童话故事里那概念化的形象,或是传统文学作品中为了折射男主人公的光辉伟岸的形象而设定的陪衬。女性也不再满足于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物体,由男性来定义她们存在:或是天真无邪、完全为家庭奉献一切的“家庭天使”,或是复杂、自私、甚至具有威胁性的怪物或是骄奢淫逸的荡妇。她们走到了前台,成为了文学著作的主题,成为了有血有肉有思考的现实人物,成为了无论才智、眼界、能力都堪舆男性一较高低的人物。这正是 “女性意识”从萌芽到完善发展,直至最后确立的历程。她们的作品激励了无数后世的女性作家,去进一步思考探索人生的意义,其中不乏弗杰尼亚·沃尔夫这样的佼佼者。在这些方面,简·奥斯丁与夏洛蒂·勃朗特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引领后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苏珊娜·卡森编.王丽亚译.J.B.普利斯特里·奥斯丁的小世界:幽默与距离.为什么要读简·奥斯丁[M].上海:译林出版社,2011.
[2]刘岩,马建军,张欣等.女性书写与书写女性:20世纪英美女性文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周露露,女,汉,北京人,申硕学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工作单位:书法出版社,职务:业务发展部编辑,研究的方向:经贸翻译方向。
【关键词】简·奥斯丁 夏洛蒂·勃朗特 社会写实风格 资产阶级本质 女性意识觉醒
在英国文学史上,女性文学虽然真正意义上开始于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后的近代,但其地位不可小觑,其影响之深远、波及之广,遍及整个欧美文化圈。其中,尤以简·奥斯丁和夏洛蒂·勃朗特为这一思潮兴起的先驱,包括之后的弗吉尼亚·沃尔夫都深受她们的影响。
简·奥斯丁所处时期正好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作为来自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的女性,她从幼年起就接受正统的教育。由于当时仍旧保守的社会礼法和舆论的限制,使得她的生活环境相对狭窄,但其文学作品却依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出社会乱象中人性的真实一面。她用幽默的笔触、诙谐的语言反映出女性在现实中所面临的压迫。纵观她为数不多的几部存世之作,尤以《傲慢与偏见》 、《理智与情感》为代表。而其后的夏洛蒂·勃朗特,作为简·奥斯丁之后英国近代文学史上又一伟大的女性,在风格和写作技巧上不仅承袭了前者的特点,更在内容的广度与思想的深度上,将女性文学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觉醒”过渡到了“女性意识完整成型”的阶段。夏洛蒂·勃朗特相较于简·奥斯丁,来自于一个更低的社会阶层。作为贫苦牧师的长女,她对生活艰辛有着深刻的体悟,但却又有机会受到良好的教育。当时社会风气渐开,夏洛蒂已能作为家庭女教师出来工作,使得她内心深处充满了对作为一个人格、思想、经济都不依附于男性的独立女性而被平等对待的渴望,这些在她的传世名作《简·爱》中得到了很好地体现。
在简·奥斯丁的作品中,社会写实风格自始至终贯穿如一,对资产阶级的本质有着深刻的揭露。当时英国社会的整个大背景是,资本主义正在茁壮成长,资产阶级具有了雄厚的财力,开始谋求社会地位上的提升。而原有的特权阶层(贵族阶级和教会人员),除了空有一个头衔以外,日常生活却开始越发的窘迫。在这个时候,社会阶层开始发生融合,一些具有讽刺意味的现象也就随之而生。究其原因就是:
通常,当社会阶层结构稳定,社会成员相对固定在特定的阶级时,势利现象不会太严重,因为人们知道自己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当社会体制开始坍塌,原先的阶层还没有消失,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严重的互相攀比和炫耀门第现象。(J.B.普利斯特里著:“奥斯丁的小世界:幽默与距离”,《为什么要读简·奥斯丁》,苏珊娜·卡森编,王丽亚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11年,第119页)
大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的趋炎附势、炫耀社会地位、以金钱为途径换取整个家族社会地位提高的丑态,也被她毫不留情地揭示在其作品中。如《傲慢与偏见》里的班纳特太太,她对女儿婚姻的评论基本上与金钱挂钩,吉英丈夫彬格莱先生的丰厚年收入是她认为女儿觅到佳偶的重要原因;而伊丽莎白与达西先生的结合也让她欣喜如狂,完全看不到之前她对达西的厌恶,更认为二女儿嫁得比大女儿好。究其原因,不过是达西一年过万磅的年收入和富饶的彭伯利庄园。就连作者颇为喜爱的人物伊丽莎白,也不能完全免俗,她对达西的动心,如果一开始只是丝丝好感的话,彭伯利庄园之行,这块富饶的地产则让他的分量在其内心深处又加重了几分。作者都在对伊丽莎白丰富地内心描写中将这些表露无遗。同时,她对文中配角柯林斯先生的刻画也入木三分。柯林斯先生为人傲慢自大、稍有一点儿成绩(成为教区的牧师)就沾沾自喜、自以为是。他为即将继承班纳特家的财富感到很庆幸,又希望能通过赢取他们家一个美丽的女儿来一箭双雕:即调和与他们家的矛盾又给自己的牧师宅邸“配备”一位夫人。他本人目光短浅,言谈话语中完全充斥着对他那位富有又有权势的女施主的种种赞美。而他急于结婚的真正原因,无外乎是“他的女施主认为他的牧师宅邸需要有个贤惠的女主人才合适,才匹配他这位绅士”,完全没有自己的思想。在原本男权至上的社会中,他却对女施主卑躬屈膝、言听计从,其表现完全都是一种对金钱和权势的趋炎附势的映射。而金钱对于他本性起着决定性作用还体现在一点上,他在与伊丽莎白的谈话中,完全采取的是一种居高临下的说话方式,不问对方所想,不关心对方感受,一直滔滔不绝地讲着自己的世界,而且想当然地认为对方会接受自己对她的命运安排。这一切都源于他现在的牧师地位带来的收入和未来即将继承的财产使他有了底气,有了高人一等的资本。他代表了两个阶层:特权阶层(贵族阶级和教会人员)与中产阶级;对他的描绘,将特权阶层(贵族阶级和教会人员)的丑恶嘴脸和中产阶级的对金钱的痴迷表露无遗。而夏洛蒂·勃朗特,同样作为社会写实风格的延续者,她对资产阶级的本质进行了更为深刻的刻画。作为一部反映社会问题更加尖锐、更加贴近于中下阶层百姓的作品,《简·爱》更多地在点滴之间体现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和深刻的阶级对立。她运用对比描写了作为一个一无所有的孤儿—简.爱在孤儿院生活,运用以大段阴冷、晦暗为基调的描写和对仅有的一次享受美味香草籽饼过程的展现,凸显了其孩童时期人生的孤苦无依,以及因为没有遮风避雨的巢穴和没有丰厚遗产的滋养,而必须过早体味人生阴暗面的悲凉。之后,罗切斯特先生对自己第一段婚姻的不堪回首的描述:他被骗迎娶了一个有精神隐疾的女子。而这段婚姻,其本质就是一场交易:他们家族获得了巨额财富,改善了经济地位;而对方家族,则用金钱提升了社会地位,获得了罗切斯特这个贵族姓氏,从而进入了上流社会。这正表现出,社会体制重新划分的时期,享有巨额财富、却依旧处于社会非主流阶层的大资产阶级和囊中羞涩、却是社会精英价值代表的贵族阶层的一场掩盖在神圣婚姻外衣下的肮脏交易。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就是简·奥斯丁和夏洛蒂·勃朗特的文学作品里“女性意识觉醒”的体现以及她们本人对男权社会的抗争。纵观简·奥斯丁的几部代表作,都是以女性的视角来展开对全篇的描述和对当时的社会准则及道德规范的思考与探索的。可能很多读者认为作者是女性,这应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但实质上这里面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意义。当时的社会正经历各个方面的深刻变革,“人权”、“平等”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整体社会风气依旧相对保守,妇女在现实生活中依旧是一个被压迫的团体,而她们的压迫者就是男性。尽管大量资产阶级的女子接受了全面的教育,为自我意识提高、女性意识的萌芽诞生提供了基础,就如同简·奥斯丁本人。但社会并没有给她们与之才情匹配的出路,她们甚至还不能外出工作养活自己。就如同《傲慢与偏见》里的玛丽,其实博学而多闻,又天性勤奋,但这一切的优点在当时都是那么不合时宜,因为没有社会的舞台给她展示其才华,反而显得她古怪而滑稽,是女性的悲哀。这就是:
她们的社会地位取决于她们与男人的关系;无论是作为女儿、妻子、还是母亲,她们都是男人的财产。她们没有平等权利,没有经济独立;无论多么富有天赋和能力,她们都没有机会结婚接受正规的大学教育,没有机会走出家门参与社会公众事业、拥有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机会经历和体验家庭之外的文化与社会生活。(刘岩 马建军 张欣等编著:《女性书写与书写女性:20世纪英美女性文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年,171页)
同时,女性没有财产继承权,注定了她们无法争取到与男性平等的经济与社会地位,因而作为男人附属品的地位无法彻底改变。但是简·奥斯丁通过对笔下不同女性对婚姻和生活的理解与选择,展现出了女性那值得赞扬的的坚毅品质、对人生深邃的思考、以及在那个男性主导一切的社会中不屈的抗争。如《傲慢与偏见》伊丽莎白在达西第一次求婚时对他的断然拒绝和对他那种贵族阶级趾高气扬的态度的针锋相对的回应;又如《理智与情感》里埃莉诺无论是对待激昂爱情的低调处理,还是对待家庭生活境遇的遽变的随遇而安的超然态度,均体现出了优秀女性不输于同等社会地位男子的品格与智慧,为“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及“女性文学”的诞生发出了有力的呐喊,更为后世女性文学的蓬勃发展做了坚实的铺垫。而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更是引领英国的女性文学到达一个全新的高度。如果说简·奥斯丁的作品中,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还仅仅是体现在上层社会和富裕中产阶层的女子们对于自身婚姻与爱情关系的平衡与抉择的问题以及些微影射到对女性命运的不公的待遇的感叹的话,那么《简·爱》就是将女性以经济独立为基础、建立自己完整的人格、拥有与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的渴望直率坦白地摊给世人看,铿锵有力地向世界要求本应属于她们的权利。就像简·爱在圣约翰家的表姐妹们,都是饱读诗书之人,但除了去做那卑微的家庭教师,社会却不能给她们任何其他职业以供选择。她们言谈话语中的辛酸有对贫穷生活的无奈,更有身为女性,对社会不公的愤恨。就像罗切斯特告诉简·爱让她去爱尔兰做家庭女教师时,她那发自肺腑、感人至深的表白不仅仅是对爱情的呼喊,更是女性对一个平等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的强烈诉求。读者能从中强烈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声:女性的见识与胆略并不输于男性,但经济地位的不独立使得她们在面对社会的种种歧视与不公时,必须选择委曲求全、依附现实的态度。但即便如此,她们也勇于大胆说出内心的梦想,而不畏世俗的讥笑与嘲讽。在全书中,女性自尊自爱自立、以及谋求社会平等的高贵品质和勇气尤为凸显在简·爱出逃的那一段和面对圣约翰求婚的那一段。罗切斯特虽然向她奉献上的是炽热的爱情,是至死不渝的承诺,但依旧改变不了一个事实:他希望她成为的是情人。他的建议,男权思想尽露无遗:只要有他的保护在,简就可以活的衣食无忧、幸福美满。但从简.爱的视角,她看到是的自己将被关入一个水晶笼子。所以,作为拥有独立自我和完善女性意识的简·爱来说,尽管离别让她撕心裂肺,但她也不能就此沉沦。她逃离的不仅是作为罗切斯特情人的命运,也是不甘向不公平的社会现实屈服。同样,面对圣约翰的求婚时,你来我往的话语中,也充分体现了男权至上和独立自我的女性意识这两种思想的交锋。圣约翰欣赏和仰慕她的品德与才华,希望她与自己一同前往印度,响应上帝的感召,服务众生。简·爱也被他的理想所深深折服,同意了这个计划。但分歧随之而来,简·爱希望是以助手、伙伴的身份结伴而行,但他只能接受她作为妻子一同前往,而助手的身份是他绝对无法接受的。作者行文至此,读者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到了圣约翰的本质:他尽管有着超凡的才华与卓越的品质,但本质上那种男人是社会统治阶级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他只能接受简·爱作为他的妻子,他的依附出现在他未来的人生规划里。而对于她的提议,一个要求获得社会承认的身份的诉求,他是无法忍受的,乃至于恐慌之至的。但在这一问题,简绝对没有任何退让的余地,她那种来自灵魂深处的女性对社会地位的要求的血泪控诉让她必须坚持到底。至此,女性正面的、光辉的形象完全树立在了世界文学史上。而两位作者本人在现实生活里,为了在只有男性作家一统天下的社会中打破陈规陋习,出版自己的书稿,不惜匿名或是使用男性的化名。她们的这一做法更是将他们书中女性的理想坚决贯彻执行到底,用自身行动告诉当时的英国社会,女性是独立的、拥有自我意识和完整人格的。这个社会应该是男女共治的,而不应是男性统治,女人依附于他们。
从《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到《简·爱》,从简·奥斯丁到夏洛蒂.·勃朗特,女性不再只是幕帘后那影影绰绰的映像,不再只是童话故事里那概念化的形象,或是传统文学作品中为了折射男主人公的光辉伟岸的形象而设定的陪衬。女性也不再满足于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物体,由男性来定义她们存在:或是天真无邪、完全为家庭奉献一切的“家庭天使”,或是复杂、自私、甚至具有威胁性的怪物或是骄奢淫逸的荡妇。她们走到了前台,成为了文学著作的主题,成为了有血有肉有思考的现实人物,成为了无论才智、眼界、能力都堪舆男性一较高低的人物。这正是 “女性意识”从萌芽到完善发展,直至最后确立的历程。她们的作品激励了无数后世的女性作家,去进一步思考探索人生的意义,其中不乏弗杰尼亚·沃尔夫这样的佼佼者。在这些方面,简·奥斯丁与夏洛蒂·勃朗特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引领后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苏珊娜·卡森编.王丽亚译.J.B.普利斯特里·奥斯丁的小世界:幽默与距离.为什么要读简·奥斯丁[M].上海:译林出版社,2011.
[2]刘岩,马建军,张欣等.女性书写与书写女性:20世纪英美女性文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周露露,女,汉,北京人,申硕学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工作单位:书法出版社,职务:业务发展部编辑,研究的方向:经贸翻译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