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管理离不开教育评价,教育评价又会影响教育的走向与发展。健康、积极、客观的教育评价,会让教育回归本真。当前人们对教育很是迷茫、无奈,存在很多建议和看法,这些都说明教育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当下的教育的确存在一些无法规避的问题。教育到底有哪些问题?是什么导致了今天的教育问题?
许多教育人与关心教育的群体在追问这两个问题,但到现在也未出现获得我们公认的答案,这说明教育是复杂的。教育评价是我们试图回答这两个问题时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之一,表明教育评价得到了人們的极大关注,并试图用它来打开教育之门,推开教育之窗,探寻教育内部与外部的那些事,帮助教育成长和成熟。
了解教育评价,就要厘清评价是什么?谁评价谁?谁需要评价?
一、评价是什么
有人说,评价是管理手段;有人说,评价是奖优罚劣;有人说,评价是导向;有人说,评价是动力……我认为,评价是帮扶。帮扶不是“后进生”与“差生”的专属福利,它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只是不同层次的人所得到的帮扶不一样,最后都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和改变。
每所学校都会根据学生年龄和学习特点开展学科竞赛。一般学校的学科竞赛会这样进行:学科教研组通知,各班选派若干名该学科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参加,然后根据试卷答题优劣评出一等奖(第一名)、二等奖(第二名)……依次张榜公布,适时发放荣誉证书及奖品。这不对吗?有人问。
其实,没有不对,但可以看出这是选拔式评价。无论学校还是在校生,能参加这样比赛的人是“少数”,它会让大多数人失去教育机会,失去喜欢这门学科的机会。如果我们改变一下教育评价,或许会产生更多、更大的效果。
同样是学校组织的学科竞赛,如果在开学初就通知,然后设立班级团体奖、班级进步奖、个人奖,还可以设立不同类型的奖。试题分基础题、等次题、攀登题等,让班上每位学生都可至少选答两类题,每班规定每类题至少有多少人回答,再给予不同的分值等。比赛规则先定,比赛时间分段,且尽可能预留时间,先摸底预赛,再预留比前面更长的时间进行复赛。如何计分,如何设奖,均可自行决定。但这类竞赛绝非只是为了选拔,重在借助比赛激发更多的学生对该学科产生兴趣,找到自我存在感,才能真正教好学科内容,帮助学生,成就教师。
二、谁评价谁
当我提出这个问题时,许多人会很诧异地“看”着我,他们的眼光告诉我,我是否需要“看医生”。这个问题,不是很明显吗?当然是管理人员评价被管理人员,当然是没有直接参与工作的评价直接参与工作的……
其实,真正的评价是相互的,就像力一样,是相互的。虽有主动和被动,但最终还是相互作用。所以,无论我们是否承认,评价都不是单向的,不是只针对某些群体。这是因为评价所带来的是相互促进、相互改变,对所有参加评价和与评价相关的人和事,都起到相互帮扶的作用。
各个单位每个学年、学期、自然年,一般是会进行民主评议的。一般的做法是,每人领到一张印有被评价者的表格(被评价者一般是管理人员),团队每位人员进行N项评价,可以任选A、B、C、D,没有规定,这样的“优秀”缺少“含金量”,这样的“后进”也不太让人“信服”。所以,好的团队并不看重结果,认为是走形式。
如果我们对民主评价做一个调整,或许情况就会不同。每张评价表的每项内容分别规定A、B、C、D的百分比,A不超过20%,D不超过10%等,这样A、B、C、D的区分度就会凸显出来,给予一定分值就能确定每个人的总体评价和各单项评价。而且,同时被评价人的评价客观度更为明显,减弱做好人的可能,减少“老好人”的比例。
三、谁需要评价
评价是因管理所需,所以是管理者需要评价;评价是因制度所需,所以是制度需要评价;评价是因工作效率和工作态度所需,所以是工作效率和工作态度需要评价……我认为,人人都需要促进、改变、成长和帮扶,所以是人人都需要评价。只有让每个人感受到评价的存在,也才能真正达到评价的目的。
前面讲的是,这次一群人评价另一群人,下次是另一群人评价这群人,他们都会有以观众自居、以外来者自居的时候,难免“脚离地而头不着天”。如果评价是互评的,是有条件的,尽量减少“人情”和“相互示好”的可能,那么这样的评价或许更接近客观。
评价是什么,追问出为什么要评价,要什么样的评价?我们选择的评价内容是源于何种教育价值、教育情怀、教育文化;谁评价谁,追问出评价主体和评价主客缘由,人在评价中的作用、价值与意义,明确评价过程中人的角色定位和角色转变;谁需要评价,追问出评价的核心要义,明确了评价的真正价值和作用,让评价与人的成长和内心追求联系在一起。评价不再只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价值。
每项工作、每个单位都有基础性的要求和工作,对各项工作和各单位、个人进行评价,既是工作需要,又是管理策略。可是在实际操作中,过于强化、机械化的规定,以任务式要求予以评价,容易流于形式,造成误会,好心没办成好事。因此,评价应实施分段选择和结果从优并举。
其中,分段选择是指把工作要求分类、分时段,由被评价者自我选择,包括指定范围的内容、要求、时间,再根据个人在规定范围的选择进行评价;结果从优是指有些规定是职业规范、职业要求、法律法规政策、公共要求,这是不能变的,也不能各自行事,但有些是为达到某一效果而设计的路径,如备课、集体学习等,都是路径,为了结果而设定,这些可以用结果优劣做出个人的选择,无须强求统一。这或许会给被评价者更多的自主空间,让评价效果得以奏效。
四、如何运用评价
我们已经讨论过评价本身,只是认识了评价,还没有关注如何运用评价,发现、发展评价的帮扶功能。
教育评价被大家誉为影响教育的最核心要素,左右教育发展方向、教育作用与定位、教育良莠、公众对教育的认可度等。例如高考,一直就承担着中国教育诸多不良之状的责任,围绕高考改革的争论一直就未停止,涉及考试科目增减并分、考试内容繁简难易、考试时间变化、命题主体调整、招生制度改革、招生院校分类、招生分区分类、招生方式更新等。尚且不说改革效果如何,这足以说明评价的作用。
除高考改革之外,我国各项教育改革可以说是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有政府推动主导的,有学界主导、政府推动的,有学界推动主导的,有学界推动、区域主导的,有区域推动主导的……可以说,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无论是主体还是切入点,都做了有益尝试,但效果如何?
评价有两套循环评价系统,一套是外循环评价系统,如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目的是形成一套客观、相互制衡又相互促进的多方参与的教育模式,就是说不能自说自话、自圆其说。又如,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评价、对家庭教育的评价,家长对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评价,学校对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评价等,都是外循环评价系统。另一套是内循环评价系统,如学校测评(包括学校对教师、对学生)、学校自我测评(办学价值、办学能力、办学效果)、教育行政部门的测评(学校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办学规范)……当然,还有校长自我评价和教师自我评价等,都属于内循环评价系统。
这两套评价系统的视野不一,定位不一,采信和采集依据不一,评价方向不一,是两套评价系统存在的重要问题。一切分歧从评价开始,又到评价结束。评价之争,其实是教育价值、教育定位之争;评价之争,其实是教育标准、教育要求之争;评价之争,其实是教育理念、育人目标之争。只有两套评价系统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相互认可,教育评价才能达到帮扶、促进、引领的作用。
许多教育人与关心教育的群体在追问这两个问题,但到现在也未出现获得我们公认的答案,这说明教育是复杂的。教育评价是我们试图回答这两个问题时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之一,表明教育评价得到了人們的极大关注,并试图用它来打开教育之门,推开教育之窗,探寻教育内部与外部的那些事,帮助教育成长和成熟。
了解教育评价,就要厘清评价是什么?谁评价谁?谁需要评价?
一、评价是什么
有人说,评价是管理手段;有人说,评价是奖优罚劣;有人说,评价是导向;有人说,评价是动力……我认为,评价是帮扶。帮扶不是“后进生”与“差生”的专属福利,它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只是不同层次的人所得到的帮扶不一样,最后都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和改变。
每所学校都会根据学生年龄和学习特点开展学科竞赛。一般学校的学科竞赛会这样进行:学科教研组通知,各班选派若干名该学科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参加,然后根据试卷答题优劣评出一等奖(第一名)、二等奖(第二名)……依次张榜公布,适时发放荣誉证书及奖品。这不对吗?有人问。
其实,没有不对,但可以看出这是选拔式评价。无论学校还是在校生,能参加这样比赛的人是“少数”,它会让大多数人失去教育机会,失去喜欢这门学科的机会。如果我们改变一下教育评价,或许会产生更多、更大的效果。
同样是学校组织的学科竞赛,如果在开学初就通知,然后设立班级团体奖、班级进步奖、个人奖,还可以设立不同类型的奖。试题分基础题、等次题、攀登题等,让班上每位学生都可至少选答两类题,每班规定每类题至少有多少人回答,再给予不同的分值等。比赛规则先定,比赛时间分段,且尽可能预留时间,先摸底预赛,再预留比前面更长的时间进行复赛。如何计分,如何设奖,均可自行决定。但这类竞赛绝非只是为了选拔,重在借助比赛激发更多的学生对该学科产生兴趣,找到自我存在感,才能真正教好学科内容,帮助学生,成就教师。
二、谁评价谁
当我提出这个问题时,许多人会很诧异地“看”着我,他们的眼光告诉我,我是否需要“看医生”。这个问题,不是很明显吗?当然是管理人员评价被管理人员,当然是没有直接参与工作的评价直接参与工作的……
其实,真正的评价是相互的,就像力一样,是相互的。虽有主动和被动,但最终还是相互作用。所以,无论我们是否承认,评价都不是单向的,不是只针对某些群体。这是因为评价所带来的是相互促进、相互改变,对所有参加评价和与评价相关的人和事,都起到相互帮扶的作用。
各个单位每个学年、学期、自然年,一般是会进行民主评议的。一般的做法是,每人领到一张印有被评价者的表格(被评价者一般是管理人员),团队每位人员进行N项评价,可以任选A、B、C、D,没有规定,这样的“优秀”缺少“含金量”,这样的“后进”也不太让人“信服”。所以,好的团队并不看重结果,认为是走形式。
如果我们对民主评价做一个调整,或许情况就会不同。每张评价表的每项内容分别规定A、B、C、D的百分比,A不超过20%,D不超过10%等,这样A、B、C、D的区分度就会凸显出来,给予一定分值就能确定每个人的总体评价和各单项评价。而且,同时被评价人的评价客观度更为明显,减弱做好人的可能,减少“老好人”的比例。
三、谁需要评价
评价是因管理所需,所以是管理者需要评价;评价是因制度所需,所以是制度需要评价;评价是因工作效率和工作态度所需,所以是工作效率和工作态度需要评价……我认为,人人都需要促进、改变、成长和帮扶,所以是人人都需要评价。只有让每个人感受到评价的存在,也才能真正达到评价的目的。
前面讲的是,这次一群人评价另一群人,下次是另一群人评价这群人,他们都会有以观众自居、以外来者自居的时候,难免“脚离地而头不着天”。如果评价是互评的,是有条件的,尽量减少“人情”和“相互示好”的可能,那么这样的评价或许更接近客观。
评价是什么,追问出为什么要评价,要什么样的评价?我们选择的评价内容是源于何种教育价值、教育情怀、教育文化;谁评价谁,追问出评价主体和评价主客缘由,人在评价中的作用、价值与意义,明确评价过程中人的角色定位和角色转变;谁需要评价,追问出评价的核心要义,明确了评价的真正价值和作用,让评价与人的成长和内心追求联系在一起。评价不再只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价值。
每项工作、每个单位都有基础性的要求和工作,对各项工作和各单位、个人进行评价,既是工作需要,又是管理策略。可是在实际操作中,过于强化、机械化的规定,以任务式要求予以评价,容易流于形式,造成误会,好心没办成好事。因此,评价应实施分段选择和结果从优并举。
其中,分段选择是指把工作要求分类、分时段,由被评价者自我选择,包括指定范围的内容、要求、时间,再根据个人在规定范围的选择进行评价;结果从优是指有些规定是职业规范、职业要求、法律法规政策、公共要求,这是不能变的,也不能各自行事,但有些是为达到某一效果而设计的路径,如备课、集体学习等,都是路径,为了结果而设定,这些可以用结果优劣做出个人的选择,无须强求统一。这或许会给被评价者更多的自主空间,让评价效果得以奏效。
四、如何运用评价
我们已经讨论过评价本身,只是认识了评价,还没有关注如何运用评价,发现、发展评价的帮扶功能。
教育评价被大家誉为影响教育的最核心要素,左右教育发展方向、教育作用与定位、教育良莠、公众对教育的认可度等。例如高考,一直就承担着中国教育诸多不良之状的责任,围绕高考改革的争论一直就未停止,涉及考试科目增减并分、考试内容繁简难易、考试时间变化、命题主体调整、招生制度改革、招生院校分类、招生分区分类、招生方式更新等。尚且不说改革效果如何,这足以说明评价的作用。
除高考改革之外,我国各项教育改革可以说是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有政府推动主导的,有学界主导、政府推动的,有学界推动主导的,有学界推动、区域主导的,有区域推动主导的……可以说,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无论是主体还是切入点,都做了有益尝试,但效果如何?
评价有两套循环评价系统,一套是外循环评价系统,如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目的是形成一套客观、相互制衡又相互促进的多方参与的教育模式,就是说不能自说自话、自圆其说。又如,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评价、对家庭教育的评价,家长对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评价,学校对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评价等,都是外循环评价系统。另一套是内循环评价系统,如学校测评(包括学校对教师、对学生)、学校自我测评(办学价值、办学能力、办学效果)、教育行政部门的测评(学校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办学规范)……当然,还有校长自我评价和教师自我评价等,都属于内循环评价系统。
这两套评价系统的视野不一,定位不一,采信和采集依据不一,评价方向不一,是两套评价系统存在的重要问题。一切分歧从评价开始,又到评价结束。评价之争,其实是教育价值、教育定位之争;评价之争,其实是教育标准、教育要求之争;评价之争,其实是教育理念、育人目标之争。只有两套评价系统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相互认可,教育评价才能达到帮扶、促进、引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