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职少数民族预科学习者的目标是利用一年的时间高效率提升汉语综合能力。语言学习最终是为习得语言服务的,虽然也具备良好的目的语环境,但一部分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不佳。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习得促进语言水平的进一步提升,高职预科学习者的学习现状也应该从文化习得入手,帮助学生进入良性学习模式。
[关 键 词] 高职;少数民族预科;文化习得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9-0066-01
高职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进入职业教育前的通用语补习阶段,目的是为学习者顺利进入专业学习服务。但是这些学习者的汉语基础薄弱,水平参差不齐,给统一的授课增加了很大难度。另外,传统的授课模式也很难满足所有学习者短期高效率的提升要求,部分学习者走出课堂之后还是无法准确用汉语表达思想。
早在20世纪50年代,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就已经作为一项事业来对待。发展至今仍然困难重重,始终停留在传统的语言学习阶段。语言学习是有意识、有计划地输入第二语言相关的基础知识。比如中国的外语学习者,很少接触第二语言环境,可能主要依靠有意识的课堂学习来提高第二语言水平。而语言习得则是建立在已有的语言知识基础上一种潜移默化的第二语言相关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上的转变。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具备良好的目的语环境,课堂之外就是良好的自然习得的语言环境,但学习者仍然依赖课堂。
一、学习者不能走出课堂的原因
首先,教学、学习目标与要求不明确。大学预科阶段的教学目的是在短期内提升学生的汉语技能,而不是继续沿用中学的汉语学习模式,所以在进入预科阶段之后,很多学生还是沿用中学教师所传授的学习方式,只注重课本上的知识,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运用语言知识的习惯,这也就忽视了语言习得的重要性。
其次,忽视文化的重要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彰显民族的独特性,文化元素渗透在语言之中,是语言保持生命力的重要推动力,两者相辅相成。在实际语言习得的过程中,任何一条途径是否能够顺利进行都深受文化习得的影响和制约,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知識传授很难达到习得汉语的目的。
最后,以偏概全的错误观念。现有课本中的文化知识属于“碎片化”知识,不能完全等同于有系统有条理的文化知识的学习。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现阶段少数民族预科生在进入预科阶段前的汉语水平,应该有所侧重地开展一些从低到高的逐级文化类知识空白的填补。
二、高职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从文化习得入手,从根本上提升语言综合能力的方法
首先,转变学生对习得语言的认识。语言学习是将知识从整体拆解成部分,而语言习得是将知识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在进入高职预科学习之前,语言学习阶段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预科阶段是学习者真正消除文化定势,减少偏见,真正理解目的语文化的阶段,或者说是语言学习与语言习得的交互过程。
其次,从文化习得入手。文化不是天生固有的知识系统,它和语言一样,是后天习得的。无论是对外汉语教学还是国内的外语学习,大力提倡转变教师的角色,从“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课堂要以学习者为主,给学习者留出更多练习、思考、交流的空间,鼓励学习者走出课堂。文化绝不是我们在课堂中可以传授的,需要在具体的语境中习得。
参考文献:
[1]方晓华.对外汉语教学与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7(1).
[2]高媛媛.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文化习得[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3(5).
[3]郭建国.二十年中国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J].国外外语教学,2004(4).
[4]王初明.外语教学三大情节与语言习得有效路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4).
[5]杨衍松.试论语言习得与文化习得[J].中国俄语教学,1993(4).
[6]周旭阳.第二语言学习与习得对教学的影响[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0(2).
[关 键 词] 高职;少数民族预科;文化习得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9-0066-01
高职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进入职业教育前的通用语补习阶段,目的是为学习者顺利进入专业学习服务。但是这些学习者的汉语基础薄弱,水平参差不齐,给统一的授课增加了很大难度。另外,传统的授课模式也很难满足所有学习者短期高效率的提升要求,部分学习者走出课堂之后还是无法准确用汉语表达思想。
早在20世纪50年代,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就已经作为一项事业来对待。发展至今仍然困难重重,始终停留在传统的语言学习阶段。语言学习是有意识、有计划地输入第二语言相关的基础知识。比如中国的外语学习者,很少接触第二语言环境,可能主要依靠有意识的课堂学习来提高第二语言水平。而语言习得则是建立在已有的语言知识基础上一种潜移默化的第二语言相关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上的转变。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具备良好的目的语环境,课堂之外就是良好的自然习得的语言环境,但学习者仍然依赖课堂。
一、学习者不能走出课堂的原因
首先,教学、学习目标与要求不明确。大学预科阶段的教学目的是在短期内提升学生的汉语技能,而不是继续沿用中学的汉语学习模式,所以在进入预科阶段之后,很多学生还是沿用中学教师所传授的学习方式,只注重课本上的知识,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运用语言知识的习惯,这也就忽视了语言习得的重要性。
其次,忽视文化的重要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彰显民族的独特性,文化元素渗透在语言之中,是语言保持生命力的重要推动力,两者相辅相成。在实际语言习得的过程中,任何一条途径是否能够顺利进行都深受文化习得的影响和制约,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知識传授很难达到习得汉语的目的。
最后,以偏概全的错误观念。现有课本中的文化知识属于“碎片化”知识,不能完全等同于有系统有条理的文化知识的学习。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现阶段少数民族预科生在进入预科阶段前的汉语水平,应该有所侧重地开展一些从低到高的逐级文化类知识空白的填补。
二、高职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从文化习得入手,从根本上提升语言综合能力的方法
首先,转变学生对习得语言的认识。语言学习是将知识从整体拆解成部分,而语言习得是将知识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在进入高职预科学习之前,语言学习阶段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预科阶段是学习者真正消除文化定势,减少偏见,真正理解目的语文化的阶段,或者说是语言学习与语言习得的交互过程。
其次,从文化习得入手。文化不是天生固有的知识系统,它和语言一样,是后天习得的。无论是对外汉语教学还是国内的外语学习,大力提倡转变教师的角色,从“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课堂要以学习者为主,给学习者留出更多练习、思考、交流的空间,鼓励学习者走出课堂。文化绝不是我们在课堂中可以传授的,需要在具体的语境中习得。
参考文献:
[1]方晓华.对外汉语教学与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7(1).
[2]高媛媛.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文化习得[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3(5).
[3]郭建国.二十年中国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J].国外外语教学,2004(4).
[4]王初明.外语教学三大情节与语言习得有效路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4).
[5]杨衍松.试论语言习得与文化习得[J].中国俄语教学,1993(4).
[6]周旭阳.第二语言学习与习得对教学的影响[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