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能力是在知识经济的社会中人的重要素质。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的物理教学必须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这点上来,着眼于教学的双边活动的过程中,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物理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指导学法、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的空间,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创新思维是人在创新活动认识过程中,善于思考、发现、认识新信息、新知识、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等,掌握其基本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它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着重培育他们的发散思维,通常是指沿着不同方向思考、不同角度寻求可能解决问题的思维观察和方法。在物理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去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1)鼓励实验设计多样化。实验是人们根据一定目的要求,运用一定手段,突破客观条件限制,在人为控制或干预或模拟条件下,观察、探索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一种科技创造方法,也称科学实验,简称实验。实验设计是进行实验的前提,通常对同一个实验目的,可以设计多种实验方法去完成。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设计实验,可以通过实验的相似性来由一个实验引导出多个相似、相同的实验。如在设计比较沙子和水升吸热升温快慢的实验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复习生活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按照相同时间比路程和相同路程比时间的设计思路,学生就能容易的设计出两种比较沙子和水吸热升温快慢的方法。学生通过自己和以前实验的对比,这样既能提高相互对比参照的能力,又能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开展探究式学习。物理学家劳厄说过:“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给予人的无非是当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并不是只学到结论,最重要的是科学的研究方法、过程以及科学的本质。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在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中揭示物理规律,从而掌握物理知识。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断的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探究、实践、思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
(3)建立小组合作。合作是指学习的组织形式,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形式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四个人为一个小组,每人充当不同的角色,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竞赛与人际交往能力,合作学习有力地挑战了教师的“一言堂”,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围绕探究的核心问题,分组展开合作学习,最后再进行集体交流,学生在共同探究中,要善于求同存异,可以进一步完善、丰富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二、注重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
想象是创新精神的起点,一切创新活动都是从创新性想象开始的。想象力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能力。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重要途径。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識进化的源泉"。
(1)提倡每课一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主的学科,观察是学习物理获得感性认识的源泉,也是学习物理学的重要手段。而观察力也是创新品质之一。每个学生每天在生活中会接触到很多事物,无论是简单现象还是复杂现象,只要认真观察,积极思考,总能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来。所以在学生刚接触物理时,我就要求学生去仔细观察周围的物理现象,每天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然后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简单的问题在下一堂课解决,对于学生不理解的知识,等到学到相关知识后在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比如:有位同学在开学初提出了“为什么从水龙头中流出的水珠往下越来越细?”首先对这位同学的观察力作出了肯定,同时鼓励其他同学也去观察这个现象,激发他们对物理探究的兴趣,也为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教学设置悬念。在平时教学中,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引起学生的注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产生不平凡的回答,激发不同思维的撞击。
(2)开展实验小制作。小制作、小发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它们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各方面的专门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使用身边的物品、学习工具等设计实验,比如在学习“摩擦力”时,为了认识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将两支铅笔放在铅笔盒的下面,拉动铅笔盒;然后把铅笔取下,再次拉动铅笔盒,比较两次拉力的大小。同样,也可以用硬币设计实验,用同样的力一次使硬币滚动,一次使硬币滑动,比较硬币两次移动的距离。在学习了弹簧测力计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牙膏盒、橡皮筋、回形针、钩码等器材自制弹簧测力计。学生通过小制作、小发明活动,能够充分认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构建物理模型。思维不是具体的知识,而是抽象的心理活动,教师应当通过组织有效的教学,帮助学生在形态各异的模型分析和对比中,抽象出共性,洞察共同的物理本质,从而跨越思维障碍,促进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在学习了“动能和势能”之后,学生在做动能和势能如何变化一类的题目时,并不去考虑实际的生活现象和物理过程,还是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来解题,针对这个问题,做到这类题目,我便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想象“荡秋千”过程中,秋千往上、往下高度和速度如何变化,单摆在左右摆动时高度和速度如何变化,滚摆在上下滚动过程高度和速度又是怎么变的。基于对这些具体的物理过程的想象,可以抽象出理想化的物理模型,最后利用物理模型去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纵观古今,从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创造和认识没有直接感知过的事物,极大地丰富了精神世界。训练学生多“思”,鼓励学生进行多方位发散、多因素分析、多角度论证,使学生的思维水平逐渐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三、注重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发展
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中人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是追求创新、推崇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才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激发兴趣。
(1)创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教学时的态度和蔼可亲,营造融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一种积极愉快愉快的环境中放松的学习,放松的思考,必然有利于形成创新的心理环境。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课堂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就会对物理课堂产生盼望、向往的心理,进而对物理发生浓厚的兴趣。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学习是快乐不起来的;在尴尬的甚至冲突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学习必然是耗时低效的体力劳动,学生注定很难健康成长。
(2)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仅和智力因素有关,而且和一系列非智力的个性特征有关。实质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中,应要注重个性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各不相同。 只有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探索活动中,各尽所长,各有所得,不同程度的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应该鼓励学生与众不同,能形成自己思考问题风格和方式,这样,才能有助于求异思想的存在,有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总之,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在物理教学中,只有找到了与创新的结合点,激发每个人的创造力,才能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的创新活力才能真正焕发出来。
一、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创新思维是人在创新活动认识过程中,善于思考、发现、认识新信息、新知识、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等,掌握其基本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它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着重培育他们的发散思维,通常是指沿着不同方向思考、不同角度寻求可能解决问题的思维观察和方法。在物理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去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1)鼓励实验设计多样化。实验是人们根据一定目的要求,运用一定手段,突破客观条件限制,在人为控制或干预或模拟条件下,观察、探索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一种科技创造方法,也称科学实验,简称实验。实验设计是进行实验的前提,通常对同一个实验目的,可以设计多种实验方法去完成。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设计实验,可以通过实验的相似性来由一个实验引导出多个相似、相同的实验。如在设计比较沙子和水升吸热升温快慢的实验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复习生活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按照相同时间比路程和相同路程比时间的设计思路,学生就能容易的设计出两种比较沙子和水吸热升温快慢的方法。学生通过自己和以前实验的对比,这样既能提高相互对比参照的能力,又能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开展探究式学习。物理学家劳厄说过:“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给予人的无非是当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并不是只学到结论,最重要的是科学的研究方法、过程以及科学的本质。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在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中揭示物理规律,从而掌握物理知识。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断的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探究、实践、思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
(3)建立小组合作。合作是指学习的组织形式,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形式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四个人为一个小组,每人充当不同的角色,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竞赛与人际交往能力,合作学习有力地挑战了教师的“一言堂”,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围绕探究的核心问题,分组展开合作学习,最后再进行集体交流,学生在共同探究中,要善于求同存异,可以进一步完善、丰富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二、注重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
想象是创新精神的起点,一切创新活动都是从创新性想象开始的。想象力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能力。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重要途径。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識进化的源泉"。
(1)提倡每课一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主的学科,观察是学习物理获得感性认识的源泉,也是学习物理学的重要手段。而观察力也是创新品质之一。每个学生每天在生活中会接触到很多事物,无论是简单现象还是复杂现象,只要认真观察,积极思考,总能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来。所以在学生刚接触物理时,我就要求学生去仔细观察周围的物理现象,每天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然后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简单的问题在下一堂课解决,对于学生不理解的知识,等到学到相关知识后在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比如:有位同学在开学初提出了“为什么从水龙头中流出的水珠往下越来越细?”首先对这位同学的观察力作出了肯定,同时鼓励其他同学也去观察这个现象,激发他们对物理探究的兴趣,也为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教学设置悬念。在平时教学中,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引起学生的注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产生不平凡的回答,激发不同思维的撞击。
(2)开展实验小制作。小制作、小发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它们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各方面的专门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使用身边的物品、学习工具等设计实验,比如在学习“摩擦力”时,为了认识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将两支铅笔放在铅笔盒的下面,拉动铅笔盒;然后把铅笔取下,再次拉动铅笔盒,比较两次拉力的大小。同样,也可以用硬币设计实验,用同样的力一次使硬币滚动,一次使硬币滑动,比较硬币两次移动的距离。在学习了弹簧测力计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牙膏盒、橡皮筋、回形针、钩码等器材自制弹簧测力计。学生通过小制作、小发明活动,能够充分认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构建物理模型。思维不是具体的知识,而是抽象的心理活动,教师应当通过组织有效的教学,帮助学生在形态各异的模型分析和对比中,抽象出共性,洞察共同的物理本质,从而跨越思维障碍,促进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在学习了“动能和势能”之后,学生在做动能和势能如何变化一类的题目时,并不去考虑实际的生活现象和物理过程,还是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来解题,针对这个问题,做到这类题目,我便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想象“荡秋千”过程中,秋千往上、往下高度和速度如何变化,单摆在左右摆动时高度和速度如何变化,滚摆在上下滚动过程高度和速度又是怎么变的。基于对这些具体的物理过程的想象,可以抽象出理想化的物理模型,最后利用物理模型去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纵观古今,从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创造和认识没有直接感知过的事物,极大地丰富了精神世界。训练学生多“思”,鼓励学生进行多方位发散、多因素分析、多角度论证,使学生的思维水平逐渐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三、注重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发展
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中人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是追求创新、推崇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才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激发兴趣。
(1)创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教学时的态度和蔼可亲,营造融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一种积极愉快愉快的环境中放松的学习,放松的思考,必然有利于形成创新的心理环境。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课堂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就会对物理课堂产生盼望、向往的心理,进而对物理发生浓厚的兴趣。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学习是快乐不起来的;在尴尬的甚至冲突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学习必然是耗时低效的体力劳动,学生注定很难健康成长。
(2)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仅和智力因素有关,而且和一系列非智力的个性特征有关。实质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中,应要注重个性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各不相同。 只有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探索活动中,各尽所长,各有所得,不同程度的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应该鼓励学生与众不同,能形成自己思考问题风格和方式,这样,才能有助于求异思想的存在,有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总之,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在物理教学中,只有找到了与创新的结合点,激发每个人的创造力,才能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的创新活力才能真正焕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