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所使用的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其体裁广泛是我们大家众所周知的,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样式在教材中的篇幅较多,古诗词亦在诗词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我们所接触到的古诗词都蕴藏着深刻的、富有启迪意义的哲学内涵,历来使人们在广泛的传诵中自觉获取了不少的性情启迪。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我们的语文教学则必须努力使得其教学姓“语”,对一首首古诗词的教学,我们教师如何驱使学生去高度吮吸古诗词所蕴含着的深刻精髓,获取更为良好甚至优秀的精神营养,里面大有文章可做。笔者从广泛的教学实践中深刻地感悟到,我们平时的诸多教学还未曾达到目的,无论是教学方式还是教学效果都还不能引以自豪。从平时的教学实践看,笔者以为必须努力让古诗词精髓对学生良好道德情感的形成真正起到催化效果。
一.让古诗词精髓催化学生高尚情操需要学生自主涉猎诗词的表层结构
我们都知晓一首诗就是一支歌。它所吟诵的是祖国美丽的河山,它所抒发的是诗人对历史、对未来的感悟和憧憬。古诗词一般都以格律诗居多,无论是绝句还是律诗、词,它们的字数、韵律、平仄都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而且受到作者风格的影响,教材中所呈现的古诗词其表达方式亦有着很大的区别,一位诗人的诗词,在文学的历史星空中,像星星一样散布于天空的每一个角落,闪烁着属于他们自己的光亮。这就告诉我们一个极为简单的道理:学生要想受到古诗词精髓的催化,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要读懂我们的古诗词,而且是要学生自主地去读懂。平时的教学给我们的印象大都是,学生根本就没有或者说是仅有的少数学生读懂了古诗词的字字句句,他们的所谓懂全是我们在课堂上硬灌和硬塞进去的。虽然读懂古诗词的词词句句仅仅还是做的阅读方面表层结构的文章,但这样的非自主性的学习对我们学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我们都知道初中学生已涉猎到不少的古诗词,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阅读古诗词的基础,我们应当放手去让学生自主地阅读。尤其对于古诗词的字词意义以及句子因押韵和平仄需求所做的特殊安排和处理都可以让学生去独立或者是合作完成这些方面的任务。对此我们应当从著名特级教师的先学后教的教学革命中得到启迪,我们不都在设计一些预学案让学生去预学吗?实践告诉我们:学生能够真正意义上进行了预学,无论对学生现在的学习还是学生可持续以及终身学习都是有好处的。就说近期效应,学生自主预学古诗词的表层结构,时间上利用的少,因为他们可以集思广益。掌握的速度快,因为他们学习的渠道广。笔者任教两个班的语文,在让学生进行诵读欣赏北宋词人晏殊的《浣溪沙》时就做过这样的比较性尝试,一个班级按部就班地照着平时的教学模式亦步亦趋地师生共同讨论词的表层结构,结果六行词就用了整整一堂课的时间,可还有不少的问题学生知之甚少。而在另一个班级笔者打破了这样的教学常规,把班级合理划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事前又去根据学生的学情设计了学生能够充分自主的预学案,而且在学生进行预学时又根据所预学的内容要求小组各有侧重,当进行班级交流时,虽然所花的时间不多,但学生的表述令人惊叹。因为学生对表层结构的理解是那样的准确,表达得是那样的到位,更为可喜的是所花的时间比较少,用事半功倍来形容绝对不为过。
二.让古诗词精髓催化学生高尚情操要求学生自主迈进诗词的内部结构
古诗词类同于古典小说、古典戏曲,是镶嵌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古诗词的诸多文学特征,尤其是诗词的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的精妙独特之处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作为初中学生应当用文学的眼光去读诗,应当用文学的态度去读诗。但在我们诸多同仁的课堂里是很少让学生去自主感悟古诗词的文学审美价值的。究其原因应当既与我们的应试教育有关,也与我们教师的急功近利以及表面而又暂时的事半功倍有关。这同样不利于我们学生高度而又充分的发展,殊不知我们只能教学生一时,却教不了学生们的一世,学生未来阅读鉴赏文学作品譬如古诗词的路还很长,如果现在不去培养基本的迈进古诗词之内部结构的习惯和能力,现在的所谓表面的认知也只不过能够应付现在,根本就不可能去适应未来,当然就是现在对于学生从古诗词的精髓中汲取营养也完全可以肯定是要大打折扣的。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因学生对所学的古诗词的文学特色有了近乎一知半解的理解即为满足,要想到我们学生的长足发展,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要使学生能够从自我探究中得以完美而又健康地发展。九年级下册古诗词阅读欣赏中选取了三首具有鲜明艺术特色的诗词曲,分别是曹操的《观沧海》、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张养浩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如何使学生去自主探寻这些诗词曲的文学特色,真正迈进这些作品的内部结构。笔者作了这样的尝试:首先应当说离不开让学生去进行认真而又反复的诵读,因为无论怎样的手段和方法,学生的读是永远也不能忽略的。在学生反复有感情吟诵的基础上让学生走进每则诗词曲,譬如让学生走近曹操的《观沧海》,这是一首准确而又生动、看似单纯但又不失饱满、丰富且又不给人以琐细之感的作品,有学者将其比做粗线条的炭笔画。如何让学生去饱览这粗线条的炭笔画,让学生跟随作者的笔触去展开丰富的联想则显得十分必要。应当说诗人所展开的丰富想象把我们读者带进一个更加宏伟的境界,请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充分展示出一幅吞吐日月、含蕴群星的壮观景象,因此借助多媒体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课件去进行充分的联想,那沧海之壮阔、气魄之雄伟,学生则可比较轻易地呼之欲出。应当说这也就使学生通过浪漫主义的笔触感悟到宽阔无比的胸怀以及成就一番事业的情怀。
三.让古诗词精髓催化学生高尚情操需要学生自主透视诗词的深层结构
我们完全可以这样去界定:古往今来的一首首古诗词都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对于学生学习古诗词其作用如何?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先生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至今应当说我们还是耳熟能详的。那么又如何使得古诗词教学的作用在我们诸多学生身上得到十分完美的体现,窃以为光关注了文字、文学还不是很够,还要关注古诗词所体现出来的诸多文化。譬如古诗词中蕴涵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诸多精髓,这些精髓不是我们从文字、文学的层面上所能够发现或者说挖掘得出来的,但又离不开我们对文字、文学的感悟。然而我们又必须实实在在地这样去思考: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更有必要去透视深层结构的内容,也就是对古诗词进行文化层面的感受、感悟。窃以为这种似地质学家穿过地表进入岩层的古诗词的学习才可以算得上是极为完美的。而这种学习也不能是我们教师去极力掌控学生,应当是学生的高度自主且惬意的探究。但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忽略了这些问题,究其原因是我们过低的估计了我们学生的力量,总以为初中学生毕竟只是初中学生,他们的阅历和智慧不足以直接指使他们探究出古诗词所呈现的诸多文化。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教育教学的实践所给的回答则应当是否定的。笔者有一年教初三语文,那一届学生的基础令人很不乐观。说实在的凭着应付之心态,对学生的古诗词教学就不再自寻烦恼了,但笔者没有这样去做,而是让学生去自主探索、创新阅读鉴赏并享受丰硕果实。还记得那已经是学期临近结束新课的时候,在预设曹操的《龟虽寿》的学案时不知是哪来的灵感,驱使笔者设计并引领学生探究该诗的深层结构,回想起来还真令笔者感动,因为教学后让笔者重新认识了所教的学生,重新调整了笔者教这班学生的心态。曹操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有着远大的抱负,这可从诗歌的某些词句上得到深刻的体现,如果我们简单地把“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含义简单地告诉学生应当说也是未尝不可的。而在学生学习时笔者着力让学生去做出这样的思考,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咏叹:“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学生便从诗词的“老骥伏枥、烈士暮年”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曹操作为一位三国时代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具有着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志在千里,壮心不已。”而更值得一提的是,学生从《龟虽寿》中明确了一定的人生哲理——为人必须乐观积极,为事必须自强不息。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2003.
[2]曹津源.曹津源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黄鸣鸣,教师,现居江苏启东。
一.让古诗词精髓催化学生高尚情操需要学生自主涉猎诗词的表层结构
我们都知晓一首诗就是一支歌。它所吟诵的是祖国美丽的河山,它所抒发的是诗人对历史、对未来的感悟和憧憬。古诗词一般都以格律诗居多,无论是绝句还是律诗、词,它们的字数、韵律、平仄都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而且受到作者风格的影响,教材中所呈现的古诗词其表达方式亦有着很大的区别,一位诗人的诗词,在文学的历史星空中,像星星一样散布于天空的每一个角落,闪烁着属于他们自己的光亮。这就告诉我们一个极为简单的道理:学生要想受到古诗词精髓的催化,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要读懂我们的古诗词,而且是要学生自主地去读懂。平时的教学给我们的印象大都是,学生根本就没有或者说是仅有的少数学生读懂了古诗词的字字句句,他们的所谓懂全是我们在课堂上硬灌和硬塞进去的。虽然读懂古诗词的词词句句仅仅还是做的阅读方面表层结构的文章,但这样的非自主性的学习对我们学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我们都知道初中学生已涉猎到不少的古诗词,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阅读古诗词的基础,我们应当放手去让学生自主地阅读。尤其对于古诗词的字词意义以及句子因押韵和平仄需求所做的特殊安排和处理都可以让学生去独立或者是合作完成这些方面的任务。对此我们应当从著名特级教师的先学后教的教学革命中得到启迪,我们不都在设计一些预学案让学生去预学吗?实践告诉我们:学生能够真正意义上进行了预学,无论对学生现在的学习还是学生可持续以及终身学习都是有好处的。就说近期效应,学生自主预学古诗词的表层结构,时间上利用的少,因为他们可以集思广益。掌握的速度快,因为他们学习的渠道广。笔者任教两个班的语文,在让学生进行诵读欣赏北宋词人晏殊的《浣溪沙》时就做过这样的比较性尝试,一个班级按部就班地照着平时的教学模式亦步亦趋地师生共同讨论词的表层结构,结果六行词就用了整整一堂课的时间,可还有不少的问题学生知之甚少。而在另一个班级笔者打破了这样的教学常规,把班级合理划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事前又去根据学生的学情设计了学生能够充分自主的预学案,而且在学生进行预学时又根据所预学的内容要求小组各有侧重,当进行班级交流时,虽然所花的时间不多,但学生的表述令人惊叹。因为学生对表层结构的理解是那样的准确,表达得是那样的到位,更为可喜的是所花的时间比较少,用事半功倍来形容绝对不为过。
二.让古诗词精髓催化学生高尚情操要求学生自主迈进诗词的内部结构
古诗词类同于古典小说、古典戏曲,是镶嵌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古诗词的诸多文学特征,尤其是诗词的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的精妙独特之处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作为初中学生应当用文学的眼光去读诗,应当用文学的态度去读诗。但在我们诸多同仁的课堂里是很少让学生去自主感悟古诗词的文学审美价值的。究其原因应当既与我们的应试教育有关,也与我们教师的急功近利以及表面而又暂时的事半功倍有关。这同样不利于我们学生高度而又充分的发展,殊不知我们只能教学生一时,却教不了学生们的一世,学生未来阅读鉴赏文学作品譬如古诗词的路还很长,如果现在不去培养基本的迈进古诗词之内部结构的习惯和能力,现在的所谓表面的认知也只不过能够应付现在,根本就不可能去适应未来,当然就是现在对于学生从古诗词的精髓中汲取营养也完全可以肯定是要大打折扣的。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因学生对所学的古诗词的文学特色有了近乎一知半解的理解即为满足,要想到我们学生的长足发展,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要使学生能够从自我探究中得以完美而又健康地发展。九年级下册古诗词阅读欣赏中选取了三首具有鲜明艺术特色的诗词曲,分别是曹操的《观沧海》、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张养浩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如何使学生去自主探寻这些诗词曲的文学特色,真正迈进这些作品的内部结构。笔者作了这样的尝试:首先应当说离不开让学生去进行认真而又反复的诵读,因为无论怎样的手段和方法,学生的读是永远也不能忽略的。在学生反复有感情吟诵的基础上让学生走进每则诗词曲,譬如让学生走近曹操的《观沧海》,这是一首准确而又生动、看似单纯但又不失饱满、丰富且又不给人以琐细之感的作品,有学者将其比做粗线条的炭笔画。如何让学生去饱览这粗线条的炭笔画,让学生跟随作者的笔触去展开丰富的联想则显得十分必要。应当说诗人所展开的丰富想象把我们读者带进一个更加宏伟的境界,请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充分展示出一幅吞吐日月、含蕴群星的壮观景象,因此借助多媒体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课件去进行充分的联想,那沧海之壮阔、气魄之雄伟,学生则可比较轻易地呼之欲出。应当说这也就使学生通过浪漫主义的笔触感悟到宽阔无比的胸怀以及成就一番事业的情怀。
三.让古诗词精髓催化学生高尚情操需要学生自主透视诗词的深层结构
我们完全可以这样去界定:古往今来的一首首古诗词都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对于学生学习古诗词其作用如何?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先生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至今应当说我们还是耳熟能详的。那么又如何使得古诗词教学的作用在我们诸多学生身上得到十分完美的体现,窃以为光关注了文字、文学还不是很够,还要关注古诗词所体现出来的诸多文化。譬如古诗词中蕴涵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诸多精髓,这些精髓不是我们从文字、文学的层面上所能够发现或者说挖掘得出来的,但又离不开我们对文字、文学的感悟。然而我们又必须实实在在地这样去思考: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更有必要去透视深层结构的内容,也就是对古诗词进行文化层面的感受、感悟。窃以为这种似地质学家穿过地表进入岩层的古诗词的学习才可以算得上是极为完美的。而这种学习也不能是我们教师去极力掌控学生,应当是学生的高度自主且惬意的探究。但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忽略了这些问题,究其原因是我们过低的估计了我们学生的力量,总以为初中学生毕竟只是初中学生,他们的阅历和智慧不足以直接指使他们探究出古诗词所呈现的诸多文化。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教育教学的实践所给的回答则应当是否定的。笔者有一年教初三语文,那一届学生的基础令人很不乐观。说实在的凭着应付之心态,对学生的古诗词教学就不再自寻烦恼了,但笔者没有这样去做,而是让学生去自主探索、创新阅读鉴赏并享受丰硕果实。还记得那已经是学期临近结束新课的时候,在预设曹操的《龟虽寿》的学案时不知是哪来的灵感,驱使笔者设计并引领学生探究该诗的深层结构,回想起来还真令笔者感动,因为教学后让笔者重新认识了所教的学生,重新调整了笔者教这班学生的心态。曹操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有着远大的抱负,这可从诗歌的某些词句上得到深刻的体现,如果我们简单地把“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含义简单地告诉学生应当说也是未尝不可的。而在学生学习时笔者着力让学生去做出这样的思考,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咏叹:“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学生便从诗词的“老骥伏枥、烈士暮年”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曹操作为一位三国时代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具有着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志在千里,壮心不已。”而更值得一提的是,学生从《龟虽寿》中明确了一定的人生哲理——为人必须乐观积极,为事必须自强不息。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2003.
[2]曹津源.曹津源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黄鸣鸣,教师,现居江苏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