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互联网 ”时代的典型特点是信息量大和世界快速发展,为适应时代需求,同时也是化学学科特点和新型化工人才培养的要求,迫切需要培养高中生科学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能力。对于学生而言,批判性思维就是主动辨析思考的品质和过程,同时指明辨是非的能力。为完成这一教学要求,教师要克服不利因素,积极学习,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育教学方式。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时代要求;创新人才培养;学科特点;核心素养
文章编号:1008-0546(2019)10-0011-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9.10.003
我们处在全新的时代,这个被称为"Ni联网 ”的时代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信息大爆炸,我们时时刻刻都会接受到大量各种各样不同来源的信息,这需要我们有很强的明辨是非能力,对于正处在心智成熟期的高中生来说,这将是极大的考验;二是世界高速变化,全世界都在高速发展,世界格局日新月异,需要大量创新性人才,创新性人才一大特质便是具有科学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科学既是知识也是态度,科学追求合理。每个人掌握的科学知识有多少之分、深浅不同,但是面对各种知识和信息时都应该有科学的处理方式。科学精神是人类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规范、文化和价值取向,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原动力,它具有质疑、探索、创新、执着等特点。回到我们教学现场,素质教育这个要求提出已经很久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应试教育仍然大行其道。有人认为“批判性思维”已属于老生常谈,殊不知当下更加迫切地需要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
一、浅谈批判性思维
1.批判性思维的概念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多位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各家观点不一。皮连生在《教育心理学》中给的定义为:批判性思维是指通过系统地、逻辑性地考察问题、证据和解决方法进而评价结论的思维能力;刘儒德采用了R.恩尼斯(Robert H.Ennis)的定义:“批判性思维的关键在于我们决定去相信什么和做什么的能力”;何云峰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主动思考和提问的过程;王源生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思想态度,没有学科边界;羅清旭认同批判性思维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思维过程,但更是一种思维品质,它是个体对产生知识的过程、理论、方法、背景、证据和评价知识的标准等正确与否作出自我调节性判断的一个个性品质。综上,对于高中生而言,批判性思维就是主动辨析思考的品质和过程,同时指明辨是非的能力。
可见,批判性思维并不是简单的“批判”,其英语原词为“Critical Thinking”,Critical一词在英语中的释义包含“①挑剔的,吹毛求疵的;②评论的;③评论性的,判断审慎的;④极其重要的,关键的;⑤严重的,危险的”等涵义,所以这个词翻译为“辨析性思维”或“反思性思维”也许更为恰当,同时也省却许多误解。
2.批判性思维的特征
批判性思维既是能力也是过程,更是一种思维品质,所以批判性思维素养应该包含两方面,一是思维技能,二是思维态度。思维技能指思维过程中分析、推理、判断、概况、论证等一系列处理方式所包含的能力素养;思维态度则是指思维的情感、意识和价值取向等思维观念。思维能力和思维态度共同决定思维品质。
优质的思维不但能提出高阶观点更具有指引性的价值取向,无疑,培养批判性思维就是培养学生养成优质思维素养。批判性思维具有这样几个特征:科学性、立体性、创新性。科学性指批判性思维依据一定规范科学处理各种观点、知识、新闻等信息,提出具有条理性和实践意义的观点;立体性指思维过程既站在自我立场,同时也会换位思考,既有个体考虑也有全面考量,对各种信息进行多角度综合分析,思维方向具有前瞻性和反思性,提出观点一定是经过审慎辨析;创新性不仅指思维角度,更多地指思维的结果,提出创造性建议;此外,批判性思维还具有质疑、自主等特点。
3.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国内外现状
现代批判性思维的概念源自西方,但其雏形其实在东西方文化史中都可以追溯。西方具代表性的是苏格拉底的“诘问法”,而中国国学名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内涵则非常接近于现代的批判性思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中庸·第二十章》)就更与批判性思维的精髓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经过几千年漫长的封建帝国统治,儒家思想成为主流,不可否认儒家思想对我国文化传承和思想重塑起到了明显作用,但儒家思想中的重文轻理、讲究“纲常”服从的理念也影响了民族文化,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近代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明显落后于西方。
了解近代西方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一定离不开杜威提出的“反思性思维”,他认为思维是由观察到的事物推测出别的事物,将前者作为后者的信念的依据和基础,如果轻易接受别人的观点,那就是“无批判”的。当代西方批判性思维研究的理论框架,包括概念、内涵、层级结构、测量、评价与培养方式等已经逐步成熟,以美国为首的高校专门开设了批判性思维课程或以批判性思维为教学内容的逻辑课程,并实现了与一般学科的有机融合,还研究了常见的一般教学法、融入式教学法、沉浸式教学法、混合式教学法等一系列教学方法,指责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提出了辩论、小组协作、基于问题等多种教学策略。
相比而言,我国的批判性思维教学开展得相对迟缓,即使在高校当中,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的并不多,课程体系也不完善,很多时候还仅仅针对哲学系学生开设,教学内容也局限于概念和知识点,缺少深层次的思考,至于基础教育阶段,开设批判性思维的学校更是寥寥无几。当前以清华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为代表的学校正积极探索,在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教学方法等层面对批判性思维培养做着积极研究,在将批判性思维教育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方面已取得不错成效。
目前,各级教育部门都全面关注批判性思维,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是六大核心素养之一,科学精神的内容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而在2017年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5个方面中,无论“科学探究”还是“科学态度”均将批判性思考能力作为一项重要能力进行了要求。批判性思维在我国教育领域中将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其影响也必将越来越深远。 二、化学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迫切性分析
1.时代发展的需要
如前所述,我们处在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当今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世界高速发展和信息大爆炸。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全新的科技和领域不断出现,无论是科技领域还是社会民生的发展对创新人才的要求都越来越迫切。同时,对处于大发展之中的我们,同样有很高的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以适应这个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类信息,个人具备清晰的思维和冷静的头脑非常重要,这就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纵观历史,人类文明的进步从来都是批判性思维推动的,因为质疑和探索是破除时代局限的源动力,而认识和创新最终促进了时代的进步,对于当今中国更是如此,尤其需要强化批判性思维的核心精神。
世界各国都非常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仁川宣言”,明确提出,未来的教育要确保全纳、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增进全民终身学习机会;确保所有人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发展创造性及批判性思维和协作能力,培养好奇心、勇气及毅力。国际经合组织(OECD)进行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发布的“2018全球胜任力框架”,从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四个维度具体阐述,特别重视学生跨文化的知识和理解、分析和批判性思维,强调学生熟悉全球性重要问题(如气候变化、移民和贫困),以及理解这些问题的形成原因和未来发展趋势。美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国际强国在发布的面向21世纪学生核心素养框架中,都将批判性思考能力作为重要方面予以强化。对于全球年轻人而言,大家将面对同一个世界,中国的年轻人同样需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现在的人们尤其是中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信息,包括各种资讯、观点、知识、态度、游戏等。如果我们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和能力,学生很容易会被误导。与其等待各种网络辟谣还不如自身具备“火眼金睛”,且不说那些热炒的各类保健品,就是曾经风靡一时的磁化水杯等神器,还有各种“专家意见”,如果人们具有基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基础的化学常识,便很难会受骗,至于境外流传到我国的“新型蓝鲸”等令人望而生畏的游戏,更增强了我们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迫切性。
2.化学教学特点的需要
(1)化学学科特点的需要
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基于实验事实是化学发展的基石。随着新时代的来临,量子化学、数字化学等高速发展,信息技术大量应用,使化学研究方式变得多样,化学的面貌也发生了极大变化,最终经过“观察—猜想一验证一理论”等环节,理论化学极大地促进了化学的进步,但最终化学进步的关键依旧是经验证的事实。可见化学学科的特点就注定了科学(包括科学精神科学思维)为其核心特点,无论是实验设计还是理论的思辨,批判性思维的存在都属必然。
对于中学化学而言,更多地强调基础性,但是对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的养成同样至关重要。近年来,高考化学试题的考查重点越来越多地向学生思维能力倾斜,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当然我们的学生不可能都成为化学家,甚至将来有人会离开化学专业,但是化学学科的特点便是尊重事实强调思维,这样的学科特点培养出的化学思想和思维习惯将伴随其终身。教育的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更具意义的是那些知识之后留下了什么。学会思考、学会选择,拥有独立自由的信念,这些将是注重实验和思维的化学教学留给学生最重要的财富。
(2)培养化学创新人才的需要
化学,在国家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家的国防、化工、工业、农业等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的化工人才。互联网时代对化工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仅要掌握化工知识和技能,同时要具有创新精神、科学价值观和科学思维能力,尤其是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这样的综合能力必将提升化工人才的素质,使他们在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各种专業问题或者社会问题时能游刃有余。
三、化学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不利因素
不可否认的是,在我国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还存在一些不利因素。首先是各层级对批判性思维的重视程度还不高。多年来对高考分数的重视,使基层教育界忽略了对学生价值取向和科学思维的培养,课堂教学中更习惯在答题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几乎很少有意识地进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江苏,由于高考政策的影响,化学学科选修人数逐年减少,学校和学生对化学的重视程度都在降低,可以明显观察到的是,学生的化学基础能力整体在下降,更遑论化学高阶思维能力。
其次,现阶段的老师都是应试教育的环境中读书工作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批判性思维教育,部分老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提升自我,但不可否认,对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培养方式方法,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培养效率还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
另外,由于长期养成的教与学习惯,不少学生习惯于接受,自身缺少主动思维的意识,更遑论批判性思维,这种现象在农村中学表现得尤为明显,老师提出的讨论问题常常会遭遇冷场,培养一个积极思考探究和展示自我的习惯往往需要很长时间进行扭转。
四、关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关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一个比较常见的误区,那就是将一切归咎于教育体制。其实在应试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关键在教师本身的核心素养和教育教学的过程。戴安邦先生在《全面的化学教育和实验室教学》中谈到,“化学教育就是要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术,还有更重要的,就是要训练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同时还要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这就是全面的化学教育,如何给予学生这种训练?不在讲述什么是科学方法和如何进行科学思维,而在经常按上述过程和思路进行教学。”可见,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关键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首先,教师要改变教育理念。一切教育变革首先起于观念改变。无论是教育的行政领导还是教育行为的执行者都要积极学习,更新理念,重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从只盯分数忽视学生综合素养的状态脱离开来,需知,当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应试能力自然也会提升。
其次,化学老师要改变教育方法。部分老师图省事,一味宣讲,殊不知缺少思维的知识本身意义并不大,学生理解不深,而且老师所讲内容有不少是学生自学就能掌握的。因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需要实践,所以教师可以采取各种方式进行教学,比如翻转课堂,将学生易懂内容交由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多安排时间进行深度学习,比如专项探究、话题辩论、项目式研讨等,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还有就是将我们的课堂从大量重复的练习中解放出来。抛弃低效能的反复练习,进入高效的针对性的训练型教育教学过程,从知识型课堂转向思维型课堂,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质量。
最后是营造和谐思辨的教学氛围。教学是师生共同进步的历程,教师应首先养成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自身思维品质,不盲从不“杠精”,科学分析,作为示范者引导学生习惯于审视、深思,只有在激励思考的创新氛围中,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时代要求;创新人才培养;学科特点;核心素养
文章编号:1008-0546(2019)10-0011-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9.10.003
我们处在全新的时代,这个被称为"Ni联网 ”的时代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信息大爆炸,我们时时刻刻都会接受到大量各种各样不同来源的信息,这需要我们有很强的明辨是非能力,对于正处在心智成熟期的高中生来说,这将是极大的考验;二是世界高速变化,全世界都在高速发展,世界格局日新月异,需要大量创新性人才,创新性人才一大特质便是具有科学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科学既是知识也是态度,科学追求合理。每个人掌握的科学知识有多少之分、深浅不同,但是面对各种知识和信息时都应该有科学的处理方式。科学精神是人类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规范、文化和价值取向,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原动力,它具有质疑、探索、创新、执着等特点。回到我们教学现场,素质教育这个要求提出已经很久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应试教育仍然大行其道。有人认为“批判性思维”已属于老生常谈,殊不知当下更加迫切地需要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
一、浅谈批判性思维
1.批判性思维的概念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多位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各家观点不一。皮连生在《教育心理学》中给的定义为:批判性思维是指通过系统地、逻辑性地考察问题、证据和解决方法进而评价结论的思维能力;刘儒德采用了R.恩尼斯(Robert H.Ennis)的定义:“批判性思维的关键在于我们决定去相信什么和做什么的能力”;何云峰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主动思考和提问的过程;王源生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思想态度,没有学科边界;羅清旭认同批判性思维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思维过程,但更是一种思维品质,它是个体对产生知识的过程、理论、方法、背景、证据和评价知识的标准等正确与否作出自我调节性判断的一个个性品质。综上,对于高中生而言,批判性思维就是主动辨析思考的品质和过程,同时指明辨是非的能力。
可见,批判性思维并不是简单的“批判”,其英语原词为“Critical Thinking”,Critical一词在英语中的释义包含“①挑剔的,吹毛求疵的;②评论的;③评论性的,判断审慎的;④极其重要的,关键的;⑤严重的,危险的”等涵义,所以这个词翻译为“辨析性思维”或“反思性思维”也许更为恰当,同时也省却许多误解。
2.批判性思维的特征
批判性思维既是能力也是过程,更是一种思维品质,所以批判性思维素养应该包含两方面,一是思维技能,二是思维态度。思维技能指思维过程中分析、推理、判断、概况、论证等一系列处理方式所包含的能力素养;思维态度则是指思维的情感、意识和价值取向等思维观念。思维能力和思维态度共同决定思维品质。
优质的思维不但能提出高阶观点更具有指引性的价值取向,无疑,培养批判性思维就是培养学生养成优质思维素养。批判性思维具有这样几个特征:科学性、立体性、创新性。科学性指批判性思维依据一定规范科学处理各种观点、知识、新闻等信息,提出具有条理性和实践意义的观点;立体性指思维过程既站在自我立场,同时也会换位思考,既有个体考虑也有全面考量,对各种信息进行多角度综合分析,思维方向具有前瞻性和反思性,提出观点一定是经过审慎辨析;创新性不仅指思维角度,更多地指思维的结果,提出创造性建议;此外,批判性思维还具有质疑、自主等特点。
3.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国内外现状
现代批判性思维的概念源自西方,但其雏形其实在东西方文化史中都可以追溯。西方具代表性的是苏格拉底的“诘问法”,而中国国学名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内涵则非常接近于现代的批判性思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中庸·第二十章》)就更与批判性思维的精髓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经过几千年漫长的封建帝国统治,儒家思想成为主流,不可否认儒家思想对我国文化传承和思想重塑起到了明显作用,但儒家思想中的重文轻理、讲究“纲常”服从的理念也影响了民族文化,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近代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明显落后于西方。
了解近代西方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一定离不开杜威提出的“反思性思维”,他认为思维是由观察到的事物推测出别的事物,将前者作为后者的信念的依据和基础,如果轻易接受别人的观点,那就是“无批判”的。当代西方批判性思维研究的理论框架,包括概念、内涵、层级结构、测量、评价与培养方式等已经逐步成熟,以美国为首的高校专门开设了批判性思维课程或以批判性思维为教学内容的逻辑课程,并实现了与一般学科的有机融合,还研究了常见的一般教学法、融入式教学法、沉浸式教学法、混合式教学法等一系列教学方法,指责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提出了辩论、小组协作、基于问题等多种教学策略。
相比而言,我国的批判性思维教学开展得相对迟缓,即使在高校当中,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的并不多,课程体系也不完善,很多时候还仅仅针对哲学系学生开设,教学内容也局限于概念和知识点,缺少深层次的思考,至于基础教育阶段,开设批判性思维的学校更是寥寥无几。当前以清华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为代表的学校正积极探索,在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教学方法等层面对批判性思维培养做着积极研究,在将批判性思维教育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方面已取得不错成效。
目前,各级教育部门都全面关注批判性思维,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是六大核心素养之一,科学精神的内容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而在2017年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5个方面中,无论“科学探究”还是“科学态度”均将批判性思考能力作为一项重要能力进行了要求。批判性思维在我国教育领域中将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其影响也必将越来越深远。 二、化学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迫切性分析
1.时代发展的需要
如前所述,我们处在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当今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世界高速发展和信息大爆炸。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全新的科技和领域不断出现,无论是科技领域还是社会民生的发展对创新人才的要求都越来越迫切。同时,对处于大发展之中的我们,同样有很高的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以适应这个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类信息,个人具备清晰的思维和冷静的头脑非常重要,这就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纵观历史,人类文明的进步从来都是批判性思维推动的,因为质疑和探索是破除时代局限的源动力,而认识和创新最终促进了时代的进步,对于当今中国更是如此,尤其需要强化批判性思维的核心精神。
世界各国都非常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仁川宣言”,明确提出,未来的教育要确保全纳、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增进全民终身学习机会;确保所有人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发展创造性及批判性思维和协作能力,培养好奇心、勇气及毅力。国际经合组织(OECD)进行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发布的“2018全球胜任力框架”,从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四个维度具体阐述,特别重视学生跨文化的知识和理解、分析和批判性思维,强调学生熟悉全球性重要问题(如气候变化、移民和贫困),以及理解这些问题的形成原因和未来发展趋势。美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国际强国在发布的面向21世纪学生核心素养框架中,都将批判性思考能力作为重要方面予以强化。对于全球年轻人而言,大家将面对同一个世界,中国的年轻人同样需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现在的人们尤其是中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信息,包括各种资讯、观点、知识、态度、游戏等。如果我们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和能力,学生很容易会被误导。与其等待各种网络辟谣还不如自身具备“火眼金睛”,且不说那些热炒的各类保健品,就是曾经风靡一时的磁化水杯等神器,还有各种“专家意见”,如果人们具有基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基础的化学常识,便很难会受骗,至于境外流传到我国的“新型蓝鲸”等令人望而生畏的游戏,更增强了我们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迫切性。
2.化学教学特点的需要
(1)化学学科特点的需要
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基于实验事实是化学发展的基石。随着新时代的来临,量子化学、数字化学等高速发展,信息技术大量应用,使化学研究方式变得多样,化学的面貌也发生了极大变化,最终经过“观察—猜想一验证一理论”等环节,理论化学极大地促进了化学的进步,但最终化学进步的关键依旧是经验证的事实。可见化学学科的特点就注定了科学(包括科学精神科学思维)为其核心特点,无论是实验设计还是理论的思辨,批判性思维的存在都属必然。
对于中学化学而言,更多地强调基础性,但是对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的养成同样至关重要。近年来,高考化学试题的考查重点越来越多地向学生思维能力倾斜,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当然我们的学生不可能都成为化学家,甚至将来有人会离开化学专业,但是化学学科的特点便是尊重事实强调思维,这样的学科特点培养出的化学思想和思维习惯将伴随其终身。教育的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更具意义的是那些知识之后留下了什么。学会思考、学会选择,拥有独立自由的信念,这些将是注重实验和思维的化学教学留给学生最重要的财富。
(2)培养化学创新人才的需要
化学,在国家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家的国防、化工、工业、农业等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的化工人才。互联网时代对化工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仅要掌握化工知识和技能,同时要具有创新精神、科学价值观和科学思维能力,尤其是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这样的综合能力必将提升化工人才的素质,使他们在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各种专業问题或者社会问题时能游刃有余。
三、化学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不利因素
不可否认的是,在我国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还存在一些不利因素。首先是各层级对批判性思维的重视程度还不高。多年来对高考分数的重视,使基层教育界忽略了对学生价值取向和科学思维的培养,课堂教学中更习惯在答题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几乎很少有意识地进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江苏,由于高考政策的影响,化学学科选修人数逐年减少,学校和学生对化学的重视程度都在降低,可以明显观察到的是,学生的化学基础能力整体在下降,更遑论化学高阶思维能力。
其次,现阶段的老师都是应试教育的环境中读书工作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批判性思维教育,部分老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提升自我,但不可否认,对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培养方式方法,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培养效率还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
另外,由于长期养成的教与学习惯,不少学生习惯于接受,自身缺少主动思维的意识,更遑论批判性思维,这种现象在农村中学表现得尤为明显,老师提出的讨论问题常常会遭遇冷场,培养一个积极思考探究和展示自我的习惯往往需要很长时间进行扭转。
四、关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关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一个比较常见的误区,那就是将一切归咎于教育体制。其实在应试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关键在教师本身的核心素养和教育教学的过程。戴安邦先生在《全面的化学教育和实验室教学》中谈到,“化学教育就是要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术,还有更重要的,就是要训练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同时还要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这就是全面的化学教育,如何给予学生这种训练?不在讲述什么是科学方法和如何进行科学思维,而在经常按上述过程和思路进行教学。”可见,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关键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首先,教师要改变教育理念。一切教育变革首先起于观念改变。无论是教育的行政领导还是教育行为的执行者都要积极学习,更新理念,重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从只盯分数忽视学生综合素养的状态脱离开来,需知,当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应试能力自然也会提升。
其次,化学老师要改变教育方法。部分老师图省事,一味宣讲,殊不知缺少思维的知识本身意义并不大,学生理解不深,而且老师所讲内容有不少是学生自学就能掌握的。因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需要实践,所以教师可以采取各种方式进行教学,比如翻转课堂,将学生易懂内容交由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多安排时间进行深度学习,比如专项探究、话题辩论、项目式研讨等,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还有就是将我们的课堂从大量重复的练习中解放出来。抛弃低效能的反复练习,进入高效的针对性的训练型教育教学过程,从知识型课堂转向思维型课堂,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质量。
最后是营造和谐思辨的教学氛围。教学是师生共同进步的历程,教师应首先养成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自身思维品质,不盲从不“杠精”,科学分析,作为示范者引导学生习惯于审视、深思,只有在激励思考的创新氛围中,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