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被分设学科的语文与音乐在本质上皆属人文性学科,不同的是以文字书写或旋律表达的方式来描述事件,抒发感情。所以,二者在教学上的结合共促实为符合其理论渊源之举,亦是较为新颖创新的一种语文教育模式。对于其之间的契合点,则可在言辞、意境与情感三方入手,“化词入文”“化曲为境”,不仅对于小学生语文文本阅读教学意义重大,且对其文学音乐的启蒙与人文艺术素养的提升皆具重要作用。
关键词:音乐;小学语文;结合教学;策略
语文课堂若不加以现代创新型的改革而一如既往地按照传统“师讲生听”“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进行,则不仅素质教育的理念落不到实处,对于师生个人而言的教、学效果亦是事倍功半的结局。在此背景与要求下,音乐元素的渗入乃为一个新的尝试。本文试以《观潮》一课为例,从语文与音乐二者共备的言辞、意境与情感三者出发,对与音乐结合的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的问题作一探讨。
一、言辞——歌词与文本语言的契合
“言辞”一语在语文中表现为“文本语言”,而在音乐领域则通常俗称之“歌词”。二者所述虽或非同一内容,但对二者主题的一致性当在教师教学的把控之下,即教师应选取与文本主题一致的音乐歌曲,将歌词所表达的文本信息与教材进行对比或印证。如若二者内容非具有“文生歌”“歌生文”的刻意匹配性,则大多数为对同一主题不同方面的描写。此虽不具对文本内容的直接关照,但属对主题的扩展,可加深学生主题理解,扩展想象与情感生发的可能性,进而间接增加对文本内容的认知。
例如:在《观潮》一课的讲解中,在对其中描述的“观潮日之观潮前、观潮中与观潮后整个观潮过程”进行了解之后,便引进了马佶曲、王义书词、刘秀文演唱的《家住钱塘江边》一曲,以让同学们理解在非限定的观潮日时,家住钱塘江边人的日常生活与钱塘江的常态。其中有几句歌词是这样的:“开窗同小鸟对歌,下楼借浪花洗脸”“开窗与星星说话,下楼同浪花为伴”“早晨跟鱼儿学学舞姿,傍晚和彩霞亮亮照片”。让学生与文本中“只见白浪花翻滚,形成一堵两张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一句的描写进行对比。学生便可轻易地体会到钱塘江水的平静与猛烈这二重特点,形成不仅仅局限于观潮本身的对周围环境与生活的较为全面的感知与认识,且歌词具有押韵、清新的特点,其本身对于学生而言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二、意境——丝竹对文字想象的促进
在言辞分析之后,便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意境挖掘。意境相对于文本与曲调而言是独一无二的,不同的言辞形成的是不同的意境。而音乐与文本相对一致的意境,对于彼此的理解与想象而言则是相互共促的。所以,在文本的意境教学中,为促进学生的意境想象,教师应尽量选取与其相契合的曲调,用其旋律、节奏加重化、明显化文本意境。
例如:在《观潮》一文描写潮前、潮中与潮后的文字意境教学中,为使同学们能够加深对“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从“白线”到“两丈多高的水墙”再到“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余波漫天卷地般涌来”“恢复平静”但“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这整个潮起潮落意境的感知,教师引入了中国民族器乐典藏《钱塘江畔》一曲。这首曲子同样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慢而雄浑,有平静壮阔之感,可拟潮前;第二部分旋律愈急、愈快,有奔腾流泻之感,可拟潮中;第三部分平静悠远甚而弱之潮前,此余波徐消,最后归为平静之像则形象可感。所以,无文字阐述的丝竹之声传递而出的更是意味无穷的潮水消涨之态,其对学生的文本理解具有可观的促进作用。
三、情感——人声和音乐韵律的碰撞
在言辞与意境之后,水到渠成的便是对情感的感知和揣摩,而情感亦可谓课文文本和音乐之魂。《礼记》中曾谓:“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这便说明了音乐的产生同样是人对外物的描述和情感表达,其和文字语言作为两种平等而形式不一的在外物与人心之下的产物,必然具有相通性与彼此之间的促進作用。所以,教师应以对应音乐为辅,让学生在其情感的引导和激发作用下,通过朗读加深对文本情感的理解。
例如:在《观潮》一文的情感教学环节,教师便让学生通过配乐朗读的方式进行感知,所配之乐亦为上述的中国民族乐器典藏《钱塘江畔》。为适应学生朗读速度,对乐曲进行了适当的裁剪拼接,以让学生在完整的潮前、潮中与潮后部分的朗读中,始终跟进着对应的片段。如伴随着此乐曲第一部分的是壮阔雄浑的潮前部分朗读,伴随着快速、热烈的乐曲第二部分的是似战马飞奔的潮中部分朗读等。具体如:一位同学在配乐之前的自由朗读中,对“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一句的朗读毫无波澜,更无意境之感。而在之后的配乐朗读中,则会自然地随着旋律的加急而加快朗读速度,并提高朗读音量,此过程伴随的亦是情感的逐渐显露。所以,音乐对情感的刺激与对文本意蕴的真正挖掘是真正有效的。
总之,音乐与文学在言辞、意境与情感方面的相通性,使得其可以作为一种语文教学的辅助媒介融入语文课堂,在具有运用合理性的同时亦对学生人文艺术素养的提升具有升华、促进和阐发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尹晓燕.小学语文教学与音乐的有机融合[J].黑龙江教育(小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08(Z2):50.
[2]华淑梅.音乐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6(S1):116.
编辑 张佳琪
关键词:音乐;小学语文;结合教学;策略
语文课堂若不加以现代创新型的改革而一如既往地按照传统“师讲生听”“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进行,则不仅素质教育的理念落不到实处,对于师生个人而言的教、学效果亦是事倍功半的结局。在此背景与要求下,音乐元素的渗入乃为一个新的尝试。本文试以《观潮》一课为例,从语文与音乐二者共备的言辞、意境与情感三者出发,对与音乐结合的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的问题作一探讨。
一、言辞——歌词与文本语言的契合
“言辞”一语在语文中表现为“文本语言”,而在音乐领域则通常俗称之“歌词”。二者所述虽或非同一内容,但对二者主题的一致性当在教师教学的把控之下,即教师应选取与文本主题一致的音乐歌曲,将歌词所表达的文本信息与教材进行对比或印证。如若二者内容非具有“文生歌”“歌生文”的刻意匹配性,则大多数为对同一主题不同方面的描写。此虽不具对文本内容的直接关照,但属对主题的扩展,可加深学生主题理解,扩展想象与情感生发的可能性,进而间接增加对文本内容的认知。
例如:在《观潮》一课的讲解中,在对其中描述的“观潮日之观潮前、观潮中与观潮后整个观潮过程”进行了解之后,便引进了马佶曲、王义书词、刘秀文演唱的《家住钱塘江边》一曲,以让同学们理解在非限定的观潮日时,家住钱塘江边人的日常生活与钱塘江的常态。其中有几句歌词是这样的:“开窗同小鸟对歌,下楼借浪花洗脸”“开窗与星星说话,下楼同浪花为伴”“早晨跟鱼儿学学舞姿,傍晚和彩霞亮亮照片”。让学生与文本中“只见白浪花翻滚,形成一堵两张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一句的描写进行对比。学生便可轻易地体会到钱塘江水的平静与猛烈这二重特点,形成不仅仅局限于观潮本身的对周围环境与生活的较为全面的感知与认识,且歌词具有押韵、清新的特点,其本身对于学生而言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二、意境——丝竹对文字想象的促进
在言辞分析之后,便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意境挖掘。意境相对于文本与曲调而言是独一无二的,不同的言辞形成的是不同的意境。而音乐与文本相对一致的意境,对于彼此的理解与想象而言则是相互共促的。所以,在文本的意境教学中,为促进学生的意境想象,教师应尽量选取与其相契合的曲调,用其旋律、节奏加重化、明显化文本意境。
例如:在《观潮》一文描写潮前、潮中与潮后的文字意境教学中,为使同学们能够加深对“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从“白线”到“两丈多高的水墙”再到“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余波漫天卷地般涌来”“恢复平静”但“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这整个潮起潮落意境的感知,教师引入了中国民族器乐典藏《钱塘江畔》一曲。这首曲子同样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慢而雄浑,有平静壮阔之感,可拟潮前;第二部分旋律愈急、愈快,有奔腾流泻之感,可拟潮中;第三部分平静悠远甚而弱之潮前,此余波徐消,最后归为平静之像则形象可感。所以,无文字阐述的丝竹之声传递而出的更是意味无穷的潮水消涨之态,其对学生的文本理解具有可观的促进作用。
三、情感——人声和音乐韵律的碰撞
在言辞与意境之后,水到渠成的便是对情感的感知和揣摩,而情感亦可谓课文文本和音乐之魂。《礼记》中曾谓:“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这便说明了音乐的产生同样是人对外物的描述和情感表达,其和文字语言作为两种平等而形式不一的在外物与人心之下的产物,必然具有相通性与彼此之间的促進作用。所以,教师应以对应音乐为辅,让学生在其情感的引导和激发作用下,通过朗读加深对文本情感的理解。
例如:在《观潮》一文的情感教学环节,教师便让学生通过配乐朗读的方式进行感知,所配之乐亦为上述的中国民族乐器典藏《钱塘江畔》。为适应学生朗读速度,对乐曲进行了适当的裁剪拼接,以让学生在完整的潮前、潮中与潮后部分的朗读中,始终跟进着对应的片段。如伴随着此乐曲第一部分的是壮阔雄浑的潮前部分朗读,伴随着快速、热烈的乐曲第二部分的是似战马飞奔的潮中部分朗读等。具体如:一位同学在配乐之前的自由朗读中,对“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一句的朗读毫无波澜,更无意境之感。而在之后的配乐朗读中,则会自然地随着旋律的加急而加快朗读速度,并提高朗读音量,此过程伴随的亦是情感的逐渐显露。所以,音乐对情感的刺激与对文本意蕴的真正挖掘是真正有效的。
总之,音乐与文学在言辞、意境与情感方面的相通性,使得其可以作为一种语文教学的辅助媒介融入语文课堂,在具有运用合理性的同时亦对学生人文艺术素养的提升具有升华、促进和阐发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尹晓燕.小学语文教学与音乐的有机融合[J].黑龙江教育(小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08(Z2):50.
[2]华淑梅.音乐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6(S1):116.
编辑 张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