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资优生:我们为什么选去留学

来源 :课堂内外(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yajun1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留学,曾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词,对于很多中国普通家庭的子女来说显得有些遥不可及。近几年来,这个词却频繁地出现在中国教育的各个阶段之中,研究生、大学生、高中生们都争先恐后地投身为留学大军中的一员。曾经被视为改变生活,敲开人生未来大门的“华山一条道”——中国高考,也在留学大潮袭来时被“闪了一下腰”。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是全国高考人数的峰值,达到创纪录的1050万人,此后开始逐年递减,最近4年来,全国高考人数减少了140万,到2011年放弃高考的人数已经接近100万。虽然弃考者原因各异,但因为出国留学而放弃高考的比例达到21.1%。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外高昂的学费不再是中国学生走向世界的屏障,高中毕业后出国留学,已经成为城市家庭一种普及化的选择方式。近两年来,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中,放弃高考而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呈高速增长的态势。
  在出国留学大军壮大的同时,参与出国留学的主体人群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高中毕业出国的学生多为学习成绩不好、在国内考大学无望、家庭条件富裕的孩子。如今,从小就读名校且学习成绩非常优异,手握竞赛等级奖项,甚至能够稳稳地拿到保送、加分等政策加分进入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知名学府学习的资优生们。也纷纷开始摈弃中国高考,主动放弃进入中国的大学,甚至是中国一流名校的机会,转投国外大学的怀抱。北京四中的校长叶长军曾在一次媒体采访中说:“2012年,北京四中走了70人都是被美国排名前30的高校录取,如果留在国内参加高考,拿下清华北大对这些孩子来说不是问题。”
  优秀学生为什么也要出国?抛弃祖国的同根文化,远离父母亲人朋友。放弃睡手可得的名牌大学入学资格……丢掉昨日种种的光荣与梦想,重新投入完全陌生的环境里。这样的选择需要足够的勇气和理由。在每个真正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的高中生心里,总有一个让自己,又或者是自己的未来满意的答案,正如诗人狄金森笔下的《篱笆那边》所描述的一样:“篱笆那边,有草莓一颗……”
  主观
  原因一:给人生一个不一样的未来
  9月,就读于重庆八中的李一禾在新学期里,刚刚升入高二年级。未来,对于一个读高二的孩子来说,似乎显得有些遥远,但在李一禾的心里,关于未来的蓝图早已勾勒成型。
  放弃中国高考,到美国上大学并且融入美国社会,将来在美国工作并在那里定居,是李一禾为自己制定的人生规划。小学的时候,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李一禾曾经在美国读过一年多小学,相对于国内一板一眼,老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方式,美国老师将游戏、自由讨论等等环节搬到课堂的教学方式,让李一禾觉得很轻松。同时在美国读书的时候,老师也从来不以考卷上的标准答案和分数来判断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和批判性的思维更能得到老师们的赞许,这让李一禾觉得更具挑战性。小时候的经历像一粒种子,使出国留学的想法在李一禾的心中扎根萌芽。
  重庆八中算得上重庆数一数二的名牌中学,而李一禾在学校成绩中上还是学生会的干部,在国内四平八稳地考上重点大学对他来说几乎没有什么难度。但选择了出国之后,暑假的两个月里,李一禾几乎连一天都没有休息过,培训SAT和托福考试的内容,就是他暑假生活的全部,今年12月他就要跟其他打算本科直接就读美国大学的同学们一起到香港赶考SAT,未来是否能够如愿进入美国排名前50位的大学,对李一禾来说还是个未知数。
  在贫富差距拉大、社会阶层板结、青年人向上通道越来越狭窄的中国大背景下,像李一禾这样生活在大中城市里,家境中等以上,学习成绩也在中等以上的学生,自小就享受着优质教育资源的年轻一代更有着国际化的视野。他们中,绝大多数的人很早就有出国留学的规划,对国外教育有自己的一番认识与见解,中西方教育中的不同,就是吸引他们选择出国留学的最大原因。例如,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里的学校,都是老早就定专业,高考报志愿就要确定专业,想着将来要干什么,很多中国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对于专业根本没有认识,盲目地听从家长和其他所谓“经验人士”的劝说,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才发现并不适合自己,却已经到了进退两难的境地:而美国的通识教育并不要求高考时决定未来做什么,在本科一二年级时尝试了解不同的东西,以后再深入研究,做专业的发展。选择出国就是选择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他们认为更适合成长的机制。
  从很大程度上来说,资优生们“弃考留学”的选择,也是对于中国教育体制的一种否定和不认同。“初中的时候,我曾经写过一篇以环保为主题的科幻小说,内容有点像《阿凡达》,老师、同学们都很喜欢我的小说,还把它作为范文在学校内进行展示。但也是这篇我引以为傲的作文让我在中考中摔了跟头,我把这篇科幻小说‘搬’进了当年以‘我心中的彩虹’为题的中考作文中,结果我的中考作文只得了19分,而满分是50分。”多次在各种写作比赛中获奖并在报章杂志发表文章的天津一中女生秦洛这样阐述着自己选择出国留学的理由,即便在中国教育体制中她处于一个相当有利的位置,但难以理解的中国式评分仍然让她失望至极,而出国留学带给她的则是更多的选择和自由创新的空间,她希望通过留学给自己的人生多一种选择。
  这一部分“弃考留学生”目标非常明确,并在高中阶段逐渐由“两条腿走路”转向“背水一战”:专注留学申请,放弃中国高考。相较于参加国内高考挤过“千军万马”的独木桥进入国内高校就读,他们更向往的是接受国外大学的教育,拓展视野,丰富人生经历。
  链接一
  中国成全球最大留学生输出国
  2012年9月17日,北京发布了《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该书是中国第一本系统研究留学发展现状、特点及热点问题的蓝皮书,由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和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共同完成,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已占全球总数的14%,成为全球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根据加拿大、俄罗斯、日本等国统计,中国已成为这些国家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
  留学走向大众化 自费留学达90%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研究的国际化发展,留学也逐渐从精英教育演变成大众化教育,最典型的体现是自费留学的规模日益扩大和工薪阶层留学人数的增加。   蓝皮书称,中国海外留学生自费留学人数2010年达到91.32%,2011年则达到92.67%。
  从出国留学普查数据来看,2009年下半年,前几年出国并且已回国的中国留学生群体中,来自普通工薪家庭的只占2%,而在2010年赴海外留学的学生中,来自普通工薪家庭的比例占到34%左右。
  留学日益低龄化 高中生留学人数增加
  中国留学生的另一显示变化是高中毕业直接出国读本科的人数骤增。根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2011年底公布的《门户开放报告》显示,2010~2011学年,赴美攻读本科的中国学生占36.5%,较2010年增长42.7%,远高于赴美就读研究生的同比增幅。
  2010年以来,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中放弃高考选择出国留学的高中生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递增。同时,出国读中学的人数大幅增长。2011年中国仅高中生出境学习人数就占中国总留学人数的22.6%。
  留学目的地多元 东盟成留学新热点
  蓝皮书指出,21世纪以来,中国留学生大部分集中在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现在,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开始关注中等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意大利、荷兰、马来西亚、韩国、爱尔兰、波兰、西班牙、古巴等相继成了留学新热点,还有不少留学生开始选择印度、阿根廷等新兴发展中国家。
  原因二:退一步海阔天空
  2012年6月8日,本来是天津市高考的第二天。天津新华中学的应届毕业生韩真却没有像其他的同学一样出现在高考考场上,而是在与母校一墙之隔的一家留学中介里处理留学的事宜。韩真有些叹息地望了望窗外:“高考应该是证明自己能力的一次独特经历,但是比起同学们,我没法拥有这种经历了。”
  出身新华中学实验班的韩真曾主攻竞赛,从初中时就担任班长。韩真的老师说:“如果他参加高考,随便考个‘一本’院校是没有问题的。”
  “凭我的成绩,要想冲击国内顶尖名校可能会有一点风险,而国外的学校资源更多。既然研究生也要出国,那么本科出去会更有竞争实力一些,可以提早适应语言和生活。”在韩真的话里提到了“资源”两个字。诚然,在中国适龄并需要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众多,但中国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却十分有限。清华、北大等一流名校,每年录取的人数不过区区几千人,但参加高考的应届考生即使是在数量年年下滑的形势下也仍旧超过百万。而像清华、北大这样国内的顶尖名校,放逐于世界,也不过刚刚排进百位榜,甚至比不上地处弹丸之地的香港大学。
  高二的暑假,韩真做出了自己人生的决定,在和父母沟通交流后,他没有继续高三的学业,开始全力准备托福语言考试和SAT考试。因为在国内高考,竞争太过激烈,与其争破头去考北大、清华,不如放眼世界级大学,放手一搏。“SAT考试一年考6次,即使一次不理想还有机会,我一共考了两次,申请78所美国院校。”不再一考定终身,大大地减少了偶然性,同时在世界的范围内,可选择的大学资源比局限于国内丰富了许多。
  放弃高考,对于韩真来说多少有一些可惜。因为,在他的人生里少了一段能够和同学们共有的成长记忆,但选择出国留学对他来说也并不是一种对于高考的逃避,而是退一步海阔天空,是对于未来规划更恰当的一种选择。
  中国大学不断扩招,让上大学这件事在中国不再困难,但想要上一所好大学却未见得比以前容易,新东方一位负责出国留学咨询的老师介绍,现在的孩子因为考不上大学而要到国外去找一个出路的,已经很少:“他们更多的是自主选择,很多孩子是自己做的出国留学的决定,他们的选择范围正在扩大。”
  原因三:“城市候鸟”的无奈之举
  就读于全国知名高中人大附中的林然,是一名高三的学生,但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如何参考却成为摆在她面前的一道难题。
  林然的父母从东北老家来到北京工作了十多年。爸爸在北京经营着一家属于自己的企业,妈妈则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但与大多数来京务工人员一样,林然的父母也均未能获得北京户口。
  林然是小学三年级时,随父母来到北京读书的。因为各种原因,中间换了好几个学校,最后去了一家不错的学校,学费稍微贵点,但好在没有户口限制。后来,北京实行“绿卡”(工作居住证,曾有政策称获得“绿卡”后三年可获得北京户籍)制度,爸爸妈妈得到了北京“绿卡”。林然在中考时享受到了“绿卡”带来的优惠,成绩上线,林然也顺利地进入了人大附中就读。
  但进入高三的这一年,北京的政策仍然是没有北京户口,就不能在北京参考高考。林然一家人商量之后,想到的出路有三条:一是回老家;二是继续等待政策;三是出国。回到家乡参加高考,林然不仅要从过去优越的学习环境中剥离,进入在老家相对较好的高中,还要适应没有父母、朋友独自生活的环境。而从老家考上北京知名大学的几率也要比北京本市小得多。经过再三考虑,林然最终只得无奈地选择了出国这条路。从高三开学,林然就转到了人大附中的国际班就读。
  在别人的城市里生活,有在这个城市的一切生活轨迹,唯独没有一个属于这个城市的身份,这是属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对于像林然这样的“城市候鸟”一族来说,出国留学的原因就显得更加直观而迫切。因为户籍限制而放弃高考出国的借读生,在北京的出国留学高中生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在北京多家以出国为目的的私立国际学校高中部或者公立重点高中的国际班里,外地借读生大概占到了三分之一的比例,其中并不乏成绩相当优异者,他们都因为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而不得不把留学计划提上日程。
  链接二
  超七成中国高中生想出国留学
  2012年4月由中国、韩国、日本、美国四国联合发布的“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留学意愿及生活意识比较研究”的报告中显示,七成中国高中生对出国留学感兴趣,远高于美国和日本,各国学生出国留学主要为开阔视野、提高外语水平,中国高中生还为寻求更好的教育环境;14.8%的中国高中生想高中期间或高中毕业后马上出国留学。
  外因
  原因一:国际经济衰退,扩大留学成行的可能   近年来金融危机袭击全球,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都在寻找更有市场潜力的区域,经济高速稳定发展的中国无疑是他们眼中的目标。留学市场也是如此,《纽约时报》指出,中国留学生大多来自中国迅速崛起的富裕阶层,他们负担得起全额学费,这对于近年来预算紧缩的美国大学有如“天降甘霖”。
  不少国家放松政策开放国门接收国际学生,如美国加快签证、澳洲降低留学担保金等,国内学生在职业规划上也越来越理性,国外教育在课程设置及专业选择上的灵活性和优越性大受青睐。为了吸引更多外国留学生,美国东北部最著名的8所常青藤盟校不仅开设了更多的专业,供学生根据各自需求和条件进行选择,而且还适当提高了助学金和奖学金项目的预算。加拿大著名的高校麦吉尔、多伦多大学为了吸引更多优秀的中国留学生,还专门为申请奖学金的学生在北、上、广设立了面试点。
  当国外的教育产业以一种类似“清仓大甩卖”的形式出现,而中国中产阶层手中可用的金钱在不断增加时,出国留学也不再是富裕家庭的专利,很多家境中等的优秀学生想要去异国接受不同教育,也不再是件难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高中毕业时,便自信满满地选择在异国他乡开始追求自己的梦想。
  原因二:有利可图的经济账
  尽管中国普通家庭的收入越来越接近孩子留学需要的款项,但仍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有人算过一笔账:一场SAT的考试,一名家长陪伴一名孩子,如果从北方城市飞到香港,双程机票已近万元。考试前夕,香港考场附近酒店的价格普涨40%左右,住一夜要花1200元人民币左右,再加上交通、吃饭,考一场试花费两万已是很节约的价码。
  去美国读本科,能够申请到奖学金的中国学生数量非常少,基本95%以上的中国留学生都是自费。保守估计,在美一年的学费加生活费要30万元,四年就是120万元。一个家庭要有百万元以上的“专项资金”才有底气将子女送出国。
  事实上,比起在国内读大学的成本来算,出国费用尽管不菲,但希望本就优秀的子女在接受西方高等教育之后能够“更上一层楼”的家长们并非“钱多人傻”。
  相比国内大学毕业生,“海龟”就业的可能性和薪水都不在一个平台上。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统计,2008年毕业的大学生当年30%以上没有找到工作,已找到工作的人平均起薪是每月大约1500元,而当年留学归国就业者的起薪基本在4000元左右。尽管近年来,海归人数猛增,有留学背景的求职者优势变小,但《中国2011年海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五成多的“海龟”月薪仍超过5000元,月薪在3000-10000元的占到71%。这个薪资水平相较于国内大学5年内的毕业生来说,已属不错。对于那些在出国留学前就属于同龄中的佼佼者,回国就业的情况应该更乐观一些。
  对于林然这样没有一线城市户口而选择出国留学的孩子来说,留学更是一项完全值回票价的投资。对于绝大多数仍然漂泊在一线城市的外地人来说,本地户口是他们梦寐以求的目标,因为像北京这样的一线大城市在落户政策中,归国留学生相对于国内大学毕业生也要容易得多。
  以上种种,是基于一种学成归国的情形而进行的考量,而出国留学的学生,通常还有一种出路——移民定居。《纽约时报》引述权威数据揭示:2002年在美国拿到科学或工程的博士的外国留学生,到2007年仍然留在美国的比例为62%。其中,中国的博士有两千多留下,占中国留美博士的92%,比例高居各国第一。对于这些争先恐后出国留学的中国优秀高中生来说,未来成为最顶尖人才,拿到博士学位也是他们自己的目标。美国的高薪工作和福利政策,对于国内的就业标准和薪资水平来说要优越得多,即使真正从金钱上收回对于留学的投资,也并不是难事。在第三方调查公司麦可思的一份留学调查报告里,就有约六成的受访者认为,出国留学是为了“工作和移民更容易”。
  解读
  精英的流失是中国教育的尴尬
  在对于国外学习和生活的渴望、向往、利益和优势面前,放弃高考选择出国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多。有人认为,在选择多元化的今天,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尤其我国优质教育资源还颇为有限,而美国、欧盟等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教育水平也比较高,而这些国家人口又比较少,造成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过剩。这样自然就造成人口多、优质教育资源紧缺地方的学生向人口少、优质教育资源过剩的地方流动。
  但学业优异,各方面发展均衡的未来精英人群越来越多地投身于留学大潮中,却是中国高等教育和未来中国社会的一种危机。诚然,学生的国际化流动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趋势,而现在出国留学的优秀学生数量也远不足以对国内大学构成威胁。但美国一份最新的权威数据调查则显示,绝大多数的高端中国留学生,依然是一去不归。优秀人才的流失,可能造成未来中国社会精英阶层的缺少与沙漠化,也从另外一个侧面显示出,中国一流名牌大学和中国现今的社会生活环境对优秀学生的吸引力正在减退。
  耶鲁大学的一位校长曾经说过:“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就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在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里,包含了太多的功利色彩,以分数成绩论成败,却忽略了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分数,而是在不断的教育里掌握一种思维方式,找到生活的勇气、意义、尊严、快乐、诚信……现在摆在中国大学面前的不仅仅是要解决人才选拔的标准与方式等问题,更要集中精力改变教育的思路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我国的大学,如今处于一个相对尴尬的地位。很多人不认同它的种种机制,我们应在管理体制上为其提供更为宽松的环境。”中央教科所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只有尊重人的天性的教育才是可取的。中国教育太强调“单一的思路”——老师讲学生听,实际是将成年人的意志强加在学生们的身上,却忽略了学生成长本身的需求与反馈,最后导致接受了12年中国式基础教育的高中毕业生,纷纷在阵前倒戈,在高等教育来临前纷纷与中国教育划清界限,转而投向西方教育的怀抱,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教育的尴尬。
其他文献
一女生的真实生活    不幸的是,很多其他国家的人都认为美国人是懒惰和无知的,虽然有一部分美国人表现得确实如此,但是我希望你们了解那并不能代表广大的美国人。我的许多美国同学都是勤奋好学、全面发展的,不管男生女生,都是用真心关注着世界的发展。我自己加入国际交换生项目的行列,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美国之外的生活,以及从其他国家学习新的知识。作为美国学生的一员,我很高兴能写一些关于我们生活的东西,因为我相信
第十一层 飞来横祸  法国的大学多数采用申请入学制,符合学校要求的人向学校递交简历、成绩单、动机信和论文或者问卷回答,就可以申请入学。文字材料审查过后,学校会通知部分申请者前来面试,最后,学校根据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择优录取。整个过程和毕业找工作有点类似。  2008年,我在中国过了二十来天的暑假之后就匆匆回来准备各研究生学院的面试。因为我申请的学校比较多,遍布整个法国,那段时间我一直天南地北地奔波。
昨天受邀参加表妹生日,没想到一进门,里面全是陌生面孔。虽然表妹热情地将她的朋友一一介绍给我,但不擅交际的我,还是感觉尴尬到了极点,连座位都挑选了一个最不起眼的角落。  正当我低着头,不知道跟谁打招呼的时候,突然停电了!原本明晃晃的客厅变得一片漆黑,而我紧张的情绪竟然也随着光线变暗而平复了许多。随后,我们趁着停电玩起了“狼人杀”,我还主动提议玩“歌曲接龙”。我正享受着黑暗所带来的快乐,电来了。除了眼
摘 要:在现阶段,随着教育改革的实施,其在教学上也开始提出新的要求,特别是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能够让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达到交际的基本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能够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会文明的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从而发展合作精神。对此,本文就对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能力;培养  众所周知,口语是人与人之间进行
长江承载着中国人特殊的文化记忆与情感,也滋养着那些依托长江发展的沿线城市。面对过去的发展过程中,长江所产生的一系列生态问题,国家开出了这样的药方,“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那么,如何才能实现绿色发展?  让长江鱼好好休养生息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未来,长江经济带要实现绿色发展,关键是要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经济发展不能以破
备胎族,也叫爱情备胎,“备胎”已经成为校园男女减压阀,多发生在异地恋上。有备无患”是备胎族们对备胎作用的界定。正胎一直不出意外的话,也许备胎从来不会被启用,但是有它在,这一路才分外放心。  在大学生聚集的人人网论坛上,不少大学生把自己称为“爱情备胎”,“后备甜心”等,更有的同学对“感情中的备胎”的解释为后备情人,以排行第二的爱人来定义自己现在的情感生活。备胎这一并不新鲜的社会现象,已经蔓延到了大学
摘 要:“老师”一词语出古代汉语,原指“德高望重,对年轻修行僧具有指导能力的僧侣”。而我们现在所熟称的“老师”,在古语中一般称“先生”。宋代以后,“老师”一词在中国出现明显泛化,并且开始流入民间,至明清之际,则屡见于世俗文学作品,乃至一直延续至今。本文通过考察,大体上厘清了在汉语中“老师”一词其最初专指“佛门耆硕长老”,之后逐渐泛化为一般世间教书者称谓的过程。  关键词:“老师”;佛门;溯源  T
算我求求你,现在这个时代,读散文都是一等一的奢侈事儿了,还要让我研究报告文学?所谓“七分采访,三分写作”,报告文学就像一场大型文字转播一一关键是,还不让带弹幕,这怎么受得了嘛。不过,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这看似无法忍受的文体,其实我们天天都在接触一一低头翻翻刚发下来的作文本,报告文学的那些套路,你的作文里都有!  报告文学和考场作文竟有相通之处?  如今文学界流行的非虚构写作,和报告文学有极大的相似之
摘 要: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早年曾有匡扶社稷的宏愿,提出过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变革方略。但是在王安石变法中,他被认为是反对新法的保守派,后来司马光等人废除新法,他又对保守派提出了批评。苏轼的政治思想和变法态度十分复杂,他的政治主张和为政理念在其散文中多有流露。本文将对苏轼散文中的政治思想进行梳理与剖析,总结其为政理念、政治理想和治国方略。  关键词:文豪;苏东坡;政治理念  苏轼不单是一
任何人类活动都离不开能量,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换,并且始终遵从能量守恒定律,我们日常搭乘的电梯就是其中之一。可我总是担心,猝不及防的电梯事故会让自己从这个世界上消失。  这些对电梯的细思恐极,你也有吗?  和电梯一起自由落体是什么感觉?  这个问题首先得明白,从能量的角度来说,如果忽略掉各种阻力,电梯整个下坠过程的机械能是守恒的,即可以看作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  那电梯下坠,人跟着自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