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井上靖作为日本著名的历史小说家一生笔耕不辍,其创作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更是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喜爱。他的创作历程从最初的短篇尝试逐步迈向长篇创作,情节设置也逐步走向成熟和巧妙。他创作的历史小说由注重情节的引人入胜逐步上升到注重历史的客观真实性。就其创作历程可划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
关键词:井上靖;历史小说;中国题材;创作历程
一、 中国题材历史小说家井上靖
被日本评论家誉为“置座于文坛顶峰的大师”的井上靖(1907-1991年)是日本著名作家,与川端康成及三岛由纪夫并称为“日本战后三大家”,同时也是杰出的诗人、评论家。他的作品颇丰,新潮社于1975年出版的《井上靖小说全集》就达32卷之多,其中光就中国历史题材的或与中国历史有关系的小说就有17部,因此他又有“历史小说家”的美称。作为小说家他一生获奖无数,1950年的中篇小说《斗牛》获得了第二十二届芥川奖,从此他踏上了专职小说创作之路。之后几十年的创作中他获得了文部省颁发的多种奖项,其中包括被日本视为文化人最高殊荣的“文化勋章”奖。
20世纪50年代随着二战的结束,日本在美国的占领下经济、政治、文化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当时美国对中国也是持敌对的态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中日之间的政治、文化等交流受到了极大阻力。一些喜爱中国文化的汉学家也被边缘化。“日本的大部分作家对中国不太关注,他们把眼光投向因战争创伤而陷入苦难的日本国内,写中国题材作品的人很少,而且也只是在涉及战争题材的时候会提到中国,以中国现实为创作题材的作品又往往仅限于游记散文这方面的作品。”井上靖作为当时日本最早写中国历史题材的作家,成果丰富。他从小就喜欢阅读《史记》《后汉书》等中国的历史典籍,并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为其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1950年,井上靖发表了《漆胡蹲》,这是第一篇脍炙人口的中国题材历史短篇小说。在之后的十四年间,又陆陆续续发表了《异域人》《僧行贺的泪》《天平之瓷》《楼兰》《敦煌》《洪水》《苍狼》《狼灾记》《明妃曲》《杨贵妃传》《褒姐的笑》和《孔子》等十几部(篇)中国古代历史题材的小说。其中《天平之甍》《楼兰》《敦煌》《苍狼》《孔子》这5部小说
备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好评。这些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向日本输入了中国的历史文化、文明,加深了日本国民对中国的了解,促进了中日友好交流的蓬勃发展。特别是《敦煌》这部作品使得众多日本国民对中国的敦煌文化向往不已,也为甘肃敦煌观光景区吸引来了大量日本游客。同时他还同我国著名文学家巴金等人保持友谊,为促进中日友好交流曾多次访问中国。从井上靖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一个有着灿烂文明和悠久历史的中国。
二、 井上靖中国題材历史小说的创作历程
可以说井上靖对中国题材历史小说的创作贯穿于其四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纵观这四十多年间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的创作,可将其切割为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1949-1954)。此时期井上靖创作的都是短篇小说。1949年发表的第一个短篇《漆胡樽》虽然反映的是战后日本社会百态,但其中不乏从历史角度对日本现代社会的考量。该作品展现出巧妙的虚构和沉稳的叙事技巧都是历史小说家不可或缺的特质。《异域人》(1953)是引导他步入“西域梦”的练笔之作,在《僧行贺的泪》(1954)中他不断探新的创作手法和技巧,这些早期的创作摸索都奠定了他的创作基础。
第二个时期(1957-1961年)。经过第一时期的创作摸索,这一时期井上靖开始尝试中长篇的创作,其中《天平之瓷》这部长篇记录了鉴真东渡日本的历史故事,《楼兰》(1958)、《敦煌》(1959)迎来了作者西域小说的创作巅峰。《洪水》(1959)、《苍狼》(1959-1960)虽为短篇,但都堪称杰作,尤其是《苍狼》气势磅礴、汪洋咨肆地描写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波澜壮阔的一生。此时期井上靖的创作手法日趋成熟稳健,在叙事手法和情节设置上都走向娴熟。
第三个时期(1963-1969年)。《明妃曲》(1963)、《圣人》(1969)、《昆仑玉》(1967)等这一时期的作品仍然以西域历史文化为题材,也是井上靖关于西域历史小说的尾声之作。但如《杨贵妃传》、《宦者中行说》(1963)、《褒姐的笑》(1964)、《永泰公主的项链》(1964)等作品则以中国历史名人为其主人公,可见其取材越来越广泛了。在叙述人物故事上也更加注重符合历史事实的客观性。这一时期井上靖的创作手法进一步升华,而且他作品中的思想内涵也有所改变,主要是通过作品中人物命运的结局来思考人生,思考生存的这个世界,这使得其作品更具哲理性,耐人寻味。
第四个时期(1981-1989年)。这一时期井上靖已经步入了古稀之年,然而他并没有放弃创作,七十岁他开始读《论语》,与孔子思想产生共鸣,写下了他最后一部中国题材历史小说《孔子》。晚年的井上靖更加关注人类的生存命运,面对充满暴力和杀戮的现实世界,他思索只有和平、仁爱才是人类真正的出路。《孔子》这部作品看似讲述孔子的一生,实则是他对人类和世界存在法则的一次探索,是对世界和平和仁爱精神的呼唤。
纵观这四十年来的四个创作阶段,井上靖从创作之初的摸索到创作手法的逐步成熟,从叙事手法的生涩到情节设置的日趋巧妙,从单一西域题材到题材涉猎的广泛,从注重故事情节到探讨人生哲理及人类、世界的发展命运,每一次、每一点滴的改进都无不让人叹为观止,敬佩不已。
参考文献:
[1]郑民钦主编.《井上靖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年版.
[2]耿金声,王庆江译.(日)井上靖.井上靖西域小说选.新疆人民出版社,1984.
[3]黄华.试论井上靖中国历史题材小说的美学特征.江西社——会科学[J],2003(11).
作者简介:肖海艳,陕西省咸阳师范学院外语系。
关键词:井上靖;历史小说;中国题材;创作历程
一、 中国题材历史小说家井上靖
被日本评论家誉为“置座于文坛顶峰的大师”的井上靖(1907-1991年)是日本著名作家,与川端康成及三岛由纪夫并称为“日本战后三大家”,同时也是杰出的诗人、评论家。他的作品颇丰,新潮社于1975年出版的《井上靖小说全集》就达32卷之多,其中光就中国历史题材的或与中国历史有关系的小说就有17部,因此他又有“历史小说家”的美称。作为小说家他一生获奖无数,1950年的中篇小说《斗牛》获得了第二十二届芥川奖,从此他踏上了专职小说创作之路。之后几十年的创作中他获得了文部省颁发的多种奖项,其中包括被日本视为文化人最高殊荣的“文化勋章”奖。
20世纪50年代随着二战的结束,日本在美国的占领下经济、政治、文化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当时美国对中国也是持敌对的态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中日之间的政治、文化等交流受到了极大阻力。一些喜爱中国文化的汉学家也被边缘化。“日本的大部分作家对中国不太关注,他们把眼光投向因战争创伤而陷入苦难的日本国内,写中国题材作品的人很少,而且也只是在涉及战争题材的时候会提到中国,以中国现实为创作题材的作品又往往仅限于游记散文这方面的作品。”井上靖作为当时日本最早写中国历史题材的作家,成果丰富。他从小就喜欢阅读《史记》《后汉书》等中国的历史典籍,并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为其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1950年,井上靖发表了《漆胡蹲》,这是第一篇脍炙人口的中国题材历史短篇小说。在之后的十四年间,又陆陆续续发表了《异域人》《僧行贺的泪》《天平之瓷》《楼兰》《敦煌》《洪水》《苍狼》《狼灾记》《明妃曲》《杨贵妃传》《褒姐的笑》和《孔子》等十几部(篇)中国古代历史题材的小说。其中《天平之甍》《楼兰》《敦煌》《苍狼》《孔子》这5部小说
备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好评。这些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向日本输入了中国的历史文化、文明,加深了日本国民对中国的了解,促进了中日友好交流的蓬勃发展。特别是《敦煌》这部作品使得众多日本国民对中国的敦煌文化向往不已,也为甘肃敦煌观光景区吸引来了大量日本游客。同时他还同我国著名文学家巴金等人保持友谊,为促进中日友好交流曾多次访问中国。从井上靖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一个有着灿烂文明和悠久历史的中国。
二、 井上靖中国題材历史小说的创作历程
可以说井上靖对中国题材历史小说的创作贯穿于其四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纵观这四十多年间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的创作,可将其切割为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1949-1954)。此时期井上靖创作的都是短篇小说。1949年发表的第一个短篇《漆胡樽》虽然反映的是战后日本社会百态,但其中不乏从历史角度对日本现代社会的考量。该作品展现出巧妙的虚构和沉稳的叙事技巧都是历史小说家不可或缺的特质。《异域人》(1953)是引导他步入“西域梦”的练笔之作,在《僧行贺的泪》(1954)中他不断探新的创作手法和技巧,这些早期的创作摸索都奠定了他的创作基础。
第二个时期(1957-1961年)。经过第一时期的创作摸索,这一时期井上靖开始尝试中长篇的创作,其中《天平之瓷》这部长篇记录了鉴真东渡日本的历史故事,《楼兰》(1958)、《敦煌》(1959)迎来了作者西域小说的创作巅峰。《洪水》(1959)、《苍狼》(1959-1960)虽为短篇,但都堪称杰作,尤其是《苍狼》气势磅礴、汪洋咨肆地描写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波澜壮阔的一生。此时期井上靖的创作手法日趋成熟稳健,在叙事手法和情节设置上都走向娴熟。
第三个时期(1963-1969年)。《明妃曲》(1963)、《圣人》(1969)、《昆仑玉》(1967)等这一时期的作品仍然以西域历史文化为题材,也是井上靖关于西域历史小说的尾声之作。但如《杨贵妃传》、《宦者中行说》(1963)、《褒姐的笑》(1964)、《永泰公主的项链》(1964)等作品则以中国历史名人为其主人公,可见其取材越来越广泛了。在叙述人物故事上也更加注重符合历史事实的客观性。这一时期井上靖的创作手法进一步升华,而且他作品中的思想内涵也有所改变,主要是通过作品中人物命运的结局来思考人生,思考生存的这个世界,这使得其作品更具哲理性,耐人寻味。
第四个时期(1981-1989年)。这一时期井上靖已经步入了古稀之年,然而他并没有放弃创作,七十岁他开始读《论语》,与孔子思想产生共鸣,写下了他最后一部中国题材历史小说《孔子》。晚年的井上靖更加关注人类的生存命运,面对充满暴力和杀戮的现实世界,他思索只有和平、仁爱才是人类真正的出路。《孔子》这部作品看似讲述孔子的一生,实则是他对人类和世界存在法则的一次探索,是对世界和平和仁爱精神的呼唤。
纵观这四十年来的四个创作阶段,井上靖从创作之初的摸索到创作手法的逐步成熟,从叙事手法的生涩到情节设置的日趋巧妙,从单一西域题材到题材涉猎的广泛,从注重故事情节到探讨人生哲理及人类、世界的发展命运,每一次、每一点滴的改进都无不让人叹为观止,敬佩不已。
参考文献:
[1]郑民钦主编.《井上靖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年版.
[2]耿金声,王庆江译.(日)井上靖.井上靖西域小说选.新疆人民出版社,1984.
[3]黄华.试论井上靖中国历史题材小说的美学特征.江西社——会科学[J],2003(11).
作者简介:肖海艳,陕西省咸阳师范学院外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