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在写作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我曾在本校高一年级作过一次问卷调查。被调查人是幼师专业的3个班,共153人。
“没有什么可写”,大多数学生都这样回答。
为什么学生感到没有什么可写呢?综合学生意见,有如下原因:
1.学生负担重,生活单调枯燥。有的学生写道:“我们每天浸在作业里、书本里,做不完的作业,看不完的书。”有的写道:“我们每天不是在学校里读书,就是在家中做作业,连玩的时间也没有,”由于升学的压力,有的学校连课外活动都给取消了,中午还设了自修,让学生12:30到教室自修,在学生的生活中,除了读书还是读书,个人兴趣爱好受到压抑,这种生活给作文教学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使学生缺少生活,因而也缺少了写作素材,作文时只能粗制滥造,或虚构了事。
2.对周围的人和事观察不够。受调查的学生中,有良好观察习惯,经常对事物进行观察的不到5%。大部分学生是感兴趣时才看一下,但又是一看了之,过后就忘,或者不懂观察方法,即使我们老师教了观察方法,也很少运用。
3.知识面狭窄。丰富的知识是写好文章的必要条件之一,在一次考试中,让学生写出《水浒》中的三个英雄人物,结果只有4个学生能全部写出,其余的答卷不是空白就是填了一些武打书中的人物。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的主要原因是相当部分的家长、教师认为,看课外书分散精力,浪费时间,只许学生看作文选及学习辅导书;其次是老师、家长对学生该看哪些书缺乏指导。
4.作文题目难写。根据调查,难写的主要原因是题目限制得太死,学过的写作方法用不上,而各人的经历不同,见闻不闻,感受各异,老师命题范围太小,学生没有选材的自由。也有一些同学看到题目后觉得熟悉,也有许多的内容可写,但由于不能运用恰当的写作方法,结果还是写不出来。
5.教师的指导不力。大部分学生都希望老师在作文前进行指导,指导他们审题、选材,指导他们运用恰当的写作方法,他们认为辅导对写好作文作用很大,如果指导适当,他们也会少一些“无东西可些”的烦恼。
为什么会感到无内容可写,学生陈述了多方面的理由,但如果我们进一步地深入思考,就会发现,这些原因中除了学生本身的原因外,还有许多教师的原因,教师远远没有充分发挥好他的主导作用,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重视不够。
一、忽视思维训练
写作实际上是一个认识过程,优秀的文章是作者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结果。在这个上升的过程中,思维起了核心的作用,刘心武曾对文学青年说:“倘若仅仅是有生活,而不是对生活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形成对生活的某一方面的独到的深刻的认识,那么,写出的作品当然也不可能有什么深度,同样地对生活进行思考,同样地根据思考写作品,那为什么写出来的作品有肤浅和深刻之分呢?这就要看你的思考的结论是否正确。”可见,文章写得好,实际就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和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的能力强。
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由于忽视思维训练,使得相当部分学生思维水平低下,不善观察,认识肤浅,“身在宝山不识宝”,对周围的事物熟视无睹,抓不到平常事物的闪光点,这就是造成学生“无内容可写”的直接原因。“生活是创造的源泉”,这是大家公认的真理,但是如果离开了思考、深化,它也不能成为“清如许”的“源头活水”。我们中的大部分教师并没有把如何教学生观察生活放在应有的位置上,一味地让学生闭门造车,写出来的东西当然缺乏真情,一副书生腔,千人一面,不堪卒读。这样的作文教学,实际上是我国封闭式的八股文写作教学的传统沉积。也有的老师知道“生活”的重要性,但他们错误地认为只要让学生去接触外界就行了,采取“放羊式”的态度,既不作必要地引导,也不做任何要求,感受生活变成了游山玩水,走马观花,热闹了一阵,结果收获甚少。
因此,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认识生活,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教会他们如何静观默察,眼触心思,如何分析综合,比较鉴别,如何融情于景,见义于事,议理于人,以表现独特的感受和发现,从平凡中得出深刻的认识。
二、忽视写作理论的迁移
迁移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一种学习影响另一种学习,具体地说,就是已获得的知识、才能对新知识、新技能的获得发生的积极影响。作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写作理论,更重要的是培养迁移能力,能举一反三,把已学的知识运用于不同情境中。
写作理论教给学生审题立意,布局谋篇,运用语言等知识。没有这些技巧,就会对作文题目束手无策,当然“无内容可写”,甚至脑子里有内容也写不出文章。但是,我们教给学生许多写作理论,又为什么有许多学生大嚷“无内容可写”呢?是指导不够吗?每一讲课都不啻于一次精细的作文指导,是读得不够吗?由小学到中学,仅从课本来讲,阅读量也相当惊人,更何况教师往往还布置、推荐大量的课外读物给学生阅读,问题的症结在于,我们的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并没有真正地迁移,学生缺少科学性、阶梯性、针对性的练习,练习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必经途径,没有认真地,反复地练习,写作理论不可能转化为写作技巧。
那么,今天我们作文教学练习现状如何呢?有一种情况是每学期写六七篇作文,课外不再练笔,一种写作方法只练一次,这是教师忽视迁移训练的表现;另一类情况是有些教师在应试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只顾眼前利益,不为学生的长远打算,只重视数量落实,不注意质量的提高,片面认为文章写得越多越好,有的甚至提出每个学生一学期写数百篇文章的目标,盲目练习,这也是忽视迁移训练的表现。
迁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效的练习必须是科学的、有阶梯性的,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我想,只要克服了练习的盲目性、随意性重视迁移,让学生真正掌握写作理论,学生就能有东西可写。
三、忽视学生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迷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积极地认识世界,可以充分地发挥一个人潜在的智能,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孔子就总结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样的名言。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对激发兴趣作了精辟地阐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发、唤醒、鼓舞。”学生的作文练习,既是一种学习活动,又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教师进行作文教学,理当充分利用兴趣这一巨大动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大部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不高,缺乏兴趣,也就疏于观察,懒于练笔,也就理所当然地面对作文愁眉苦脸,感到“无东西可写”,对作文更无兴趣,形成了恶性循环。作文兴趣的培养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在作文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命题及教师铺导对引起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
1.命题。是作文教学的首要环节。题目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有无兴趣写、有无内容写。早在50年代,我国语文教学的前辈们就提出题目应使学生能写、会写,也就是题目要来源于学生生活,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使学生有材料可写,有话可说。目前,一些教师命题带有随意性,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感情、思想,这些题目或者老调重弹,或者标新立异,学生难以理解。
2.辅导。是作文教学的关键环节。许多教师对于这一步很重视,每次作文前辅导都很详细,甚至用自己的认识和思路代替学生的认识和思路,强而为之,规定这段怎么写、那段怎么写,重点落在辅导文章的结构上,教师从作文的指导者变成了作文的创作者。实际上,这样做收效甚微,也抑制了学生的思维,辅导首先在于帮助学生审题,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恰当的思维方式,总的是使学生对命题的意图、要求有清晰的了解。其次是帮助学生梳理记忆材料。学生写作文不同于一般的成人写文章,更不同于文学家的创作。他们的作文不是有感受而发的,不是预先积累了很多材料后自己命题而作的,而是在老师的要求下才写的,他们的记忆储存是潜在的、零乱的,这就是要通过激活记忆,诱发联想、想象,开拓思路,才会使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材料可写。
作文是学生写出来的,是在教师指导下写出来的,这是一个无法否定的事实。要忠于这个客观事实,必须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命题也好,辅导也好,教师都要熟悉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心态,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才会有的放矢,学生也才会有话可说,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体。
“没有什么可写”,大多数学生都这样回答。
为什么学生感到没有什么可写呢?综合学生意见,有如下原因:
1.学生负担重,生活单调枯燥。有的学生写道:“我们每天浸在作业里、书本里,做不完的作业,看不完的书。”有的写道:“我们每天不是在学校里读书,就是在家中做作业,连玩的时间也没有,”由于升学的压力,有的学校连课外活动都给取消了,中午还设了自修,让学生12:30到教室自修,在学生的生活中,除了读书还是读书,个人兴趣爱好受到压抑,这种生活给作文教学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使学生缺少生活,因而也缺少了写作素材,作文时只能粗制滥造,或虚构了事。
2.对周围的人和事观察不够。受调查的学生中,有良好观察习惯,经常对事物进行观察的不到5%。大部分学生是感兴趣时才看一下,但又是一看了之,过后就忘,或者不懂观察方法,即使我们老师教了观察方法,也很少运用。
3.知识面狭窄。丰富的知识是写好文章的必要条件之一,在一次考试中,让学生写出《水浒》中的三个英雄人物,结果只有4个学生能全部写出,其余的答卷不是空白就是填了一些武打书中的人物。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的主要原因是相当部分的家长、教师认为,看课外书分散精力,浪费时间,只许学生看作文选及学习辅导书;其次是老师、家长对学生该看哪些书缺乏指导。
4.作文题目难写。根据调查,难写的主要原因是题目限制得太死,学过的写作方法用不上,而各人的经历不同,见闻不闻,感受各异,老师命题范围太小,学生没有选材的自由。也有一些同学看到题目后觉得熟悉,也有许多的内容可写,但由于不能运用恰当的写作方法,结果还是写不出来。
5.教师的指导不力。大部分学生都希望老师在作文前进行指导,指导他们审题、选材,指导他们运用恰当的写作方法,他们认为辅导对写好作文作用很大,如果指导适当,他们也会少一些“无东西可些”的烦恼。
为什么会感到无内容可写,学生陈述了多方面的理由,但如果我们进一步地深入思考,就会发现,这些原因中除了学生本身的原因外,还有许多教师的原因,教师远远没有充分发挥好他的主导作用,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重视不够。
一、忽视思维训练
写作实际上是一个认识过程,优秀的文章是作者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结果。在这个上升的过程中,思维起了核心的作用,刘心武曾对文学青年说:“倘若仅仅是有生活,而不是对生活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形成对生活的某一方面的独到的深刻的认识,那么,写出的作品当然也不可能有什么深度,同样地对生活进行思考,同样地根据思考写作品,那为什么写出来的作品有肤浅和深刻之分呢?这就要看你的思考的结论是否正确。”可见,文章写得好,实际就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和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的能力强。
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由于忽视思维训练,使得相当部分学生思维水平低下,不善观察,认识肤浅,“身在宝山不识宝”,对周围的事物熟视无睹,抓不到平常事物的闪光点,这就是造成学生“无内容可写”的直接原因。“生活是创造的源泉”,这是大家公认的真理,但是如果离开了思考、深化,它也不能成为“清如许”的“源头活水”。我们中的大部分教师并没有把如何教学生观察生活放在应有的位置上,一味地让学生闭门造车,写出来的东西当然缺乏真情,一副书生腔,千人一面,不堪卒读。这样的作文教学,实际上是我国封闭式的八股文写作教学的传统沉积。也有的老师知道“生活”的重要性,但他们错误地认为只要让学生去接触外界就行了,采取“放羊式”的态度,既不作必要地引导,也不做任何要求,感受生活变成了游山玩水,走马观花,热闹了一阵,结果收获甚少。
因此,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认识生活,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教会他们如何静观默察,眼触心思,如何分析综合,比较鉴别,如何融情于景,见义于事,议理于人,以表现独特的感受和发现,从平凡中得出深刻的认识。
二、忽视写作理论的迁移
迁移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一种学习影响另一种学习,具体地说,就是已获得的知识、才能对新知识、新技能的获得发生的积极影响。作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写作理论,更重要的是培养迁移能力,能举一反三,把已学的知识运用于不同情境中。
写作理论教给学生审题立意,布局谋篇,运用语言等知识。没有这些技巧,就会对作文题目束手无策,当然“无内容可写”,甚至脑子里有内容也写不出文章。但是,我们教给学生许多写作理论,又为什么有许多学生大嚷“无内容可写”呢?是指导不够吗?每一讲课都不啻于一次精细的作文指导,是读得不够吗?由小学到中学,仅从课本来讲,阅读量也相当惊人,更何况教师往往还布置、推荐大量的课外读物给学生阅读,问题的症结在于,我们的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并没有真正地迁移,学生缺少科学性、阶梯性、针对性的练习,练习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必经途径,没有认真地,反复地练习,写作理论不可能转化为写作技巧。
那么,今天我们作文教学练习现状如何呢?有一种情况是每学期写六七篇作文,课外不再练笔,一种写作方法只练一次,这是教师忽视迁移训练的表现;另一类情况是有些教师在应试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只顾眼前利益,不为学生的长远打算,只重视数量落实,不注意质量的提高,片面认为文章写得越多越好,有的甚至提出每个学生一学期写数百篇文章的目标,盲目练习,这也是忽视迁移训练的表现。
迁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效的练习必须是科学的、有阶梯性的,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我想,只要克服了练习的盲目性、随意性重视迁移,让学生真正掌握写作理论,学生就能有东西可写。
三、忽视学生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迷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积极地认识世界,可以充分地发挥一个人潜在的智能,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孔子就总结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样的名言。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对激发兴趣作了精辟地阐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发、唤醒、鼓舞。”学生的作文练习,既是一种学习活动,又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教师进行作文教学,理当充分利用兴趣这一巨大动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大部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不高,缺乏兴趣,也就疏于观察,懒于练笔,也就理所当然地面对作文愁眉苦脸,感到“无东西可写”,对作文更无兴趣,形成了恶性循环。作文兴趣的培养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在作文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命题及教师铺导对引起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
1.命题。是作文教学的首要环节。题目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有无兴趣写、有无内容写。早在50年代,我国语文教学的前辈们就提出题目应使学生能写、会写,也就是题目要来源于学生生活,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使学生有材料可写,有话可说。目前,一些教师命题带有随意性,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感情、思想,这些题目或者老调重弹,或者标新立异,学生难以理解。
2.辅导。是作文教学的关键环节。许多教师对于这一步很重视,每次作文前辅导都很详细,甚至用自己的认识和思路代替学生的认识和思路,强而为之,规定这段怎么写、那段怎么写,重点落在辅导文章的结构上,教师从作文的指导者变成了作文的创作者。实际上,这样做收效甚微,也抑制了学生的思维,辅导首先在于帮助学生审题,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恰当的思维方式,总的是使学生对命题的意图、要求有清晰的了解。其次是帮助学生梳理记忆材料。学生写作文不同于一般的成人写文章,更不同于文学家的创作。他们的作文不是有感受而发的,不是预先积累了很多材料后自己命题而作的,而是在老师的要求下才写的,他们的记忆储存是潜在的、零乱的,这就是要通过激活记忆,诱发联想、想象,开拓思路,才会使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材料可写。
作文是学生写出来的,是在教师指导下写出来的,这是一个无法否定的事实。要忠于这个客观事实,必须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命题也好,辅导也好,教师都要熟悉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心态,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才会有的放矢,学生也才会有话可说,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