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高级创意师。
曾在四川化工机械厂宣传部、香港文汇报驻西南办事处工作,多次获得四川省委宣传部颁发的“宣传四川好新闻奖”(年度省级新闻最高奖)。后从事蜀锦蜀绣研发十五年,首创并申报了锦绣结合专利、Al图像输出与锦绣结合工艺专利。作品蜀锦《交子行市图》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世界第一幅Al图像输出作品《锦绣熊猫》被赠送给德国IF总部收藏;彩经渐变锦绣结合作品《南方丝路图》获“巴蜀文艺奖”;其公司两度获得“金慧奖”。
在中国四大名锦中,蜀锦历史最为久远,被沈从文先生称为“中国锦类的先驱”。不同于云锦与宋锦,蜀锦经历了由经显花的经锦向纬显花的纬锦过渡的历程。在锦类发展进程中,图案变化的繁复、色彩表现的丰富,始终是提花技术探索和追求的目标。概观几大名锦在色彩表达中的差异性可以发现,经锦历史对蜀锦后期色彩表达存在一定的影响,以使其在追求色彩多样上呈现出不同于云锦的断纬、宋锦的长短梭结合的表达方式。
一、经锦——中国最古老而独有的丝织技术
经锦,即以经线起花的多彩丝织物。起源于我国西周时期,汉时趋于成熟。在近年的考古发现中出土了大量的经锦织物,例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孔雀波纹锦 ”“豹纹锦”,新疆尼雅、楼兰等地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王候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锦”等。此外,在蒙古匈奴王族墓群、朝鲜平壤古乐浪遗址、前苏联伊尔莫巴德古墓,均出土了汉晋时期的经锦。这些经锦织物在唐代以后逐渐减少,直至绝迹。这一时期显现出中国织锦已由平纹经锦向斜纹纬锦过渡。唐宋时期,路上丝绸之路的兴盛促进了中外文化、技艺的交流互动,而因造船业的进步勃兴起来的海上丝路则促进了这种交流在地域范围和货物品种、数量上的突飞猛进。此时,比经锦织造更显优越的纬织技术被引入中国,并逐步取代了已延续千年的经锦技术,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纬锦。
据《经锦、纬锦与中外文化交流》一文介绍,纬锦与经锦相较,其优越性在于纬锦机综类的机构简便,便于操作,挽综工人数减少,生产成本降低,起花技术简单而易于变化。
新疆博物馆的武敏先生,在分析了新疆出土的大量经锦和纬锦后认为,纬织技术虽然在图案及色彩变化、织造效率上有很强的优势,但经织技术也有其独特性,它是我们中国所独有的织造技术。因我们古代织物纤维以丝麻为主,皆为长纤维,能以经线显花织出织物;而西方毛棉等短纤维,在经线提花时容易缠绕结节,因此仅适合纬织。
历史上的经锦是由多综多蹑织机还是束综提花织机织成,目前在学术界尚存争议。关于在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织机模型,是花机还是素机?是否为汉代复杂经锦的织造设备?迄今也尚无定论。但是,在近现代四川地区,多综多蹑织机和束综提花织机这两类不同类别织机的实物例证——丁桥织机和花楼织机,尚还用于民间织造,这让蜀锦由经锦向纬锦演变的脉络也更为清晰。
二、云錦和宋锦对色彩丰富性的追求
由于经纬线色彩受限,因此如何在成锦上表现出更加斑斓的色彩,成了织锦机具创新和织造工艺进步的目标。在对这一相同目标的追求上,几大名锦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解决途径:
形成于元明时期的云锦,将纬线的色彩表达做到了极致。在云锦技艺中,最为繁复、成锦也最为华丽的工艺被称为“妆花”。这种工艺以“通经断纬”的手法,通过“挖花”手段,解决了同一纬向上不同色彩的表达,并将纬色变化引向无穷。另外,不同质地的纬丝(如金银线、鸟类羽毛等),也可通过“挖花”技术在织锦上得以呈现。在其织造中,常用金线勾边或金银线装饰花纹,经白色相间或色彩过渡,以纬管小梭挖花装彩,成锦呈现出色彩变幻丰富、金彩辉映的效果,是几大名锦中纬向色彩表达最为丰富的一类。由于是采用“通经断纬”的技艺,迄今为止仍不能实现现代织机织造。
与蜀锦有着渊源关系的宋锦,被称为“老宋锦”。明代宋锦所承袭的很多花式名称,在元代费著所著的《蜀锦谱》和戚辅之所撰的《佩楚轩客谈》的蜀锦名录中,均能找到对应。
宋锦保有汉唐蜀锦的工艺特点,为丰富其色彩表达,宋锦开创了“纬向抛道”换色技艺。这种技艺能在不增加纬重数的情况下,使织物形成不同的横向色彩,织造上一般采用两经三纬斜纹组织,花纹一般用多把各色长梭来织,某些局部用短跑梭配合,以实现色彩的丰富变化。
另外,近代出现的“都锦生织锦”工艺,则是近现代设备织造锦类丝织物的先驱,其中一类是先期织出黑白像锦,然后再在上面人工赋彩着色,以完成多彩锦料的制作。
三、经锦技艺在蜀锦纬线中的残存
在由经锦过渡到纬锦的过程中,蜀锦除了像宋锦一样以多重纬组织、换套来获取色彩的丰富之外,晕裥技术的运用也是其特色之一。近现代蜀锦行内流传的“七梭三十六色”,即是在“赤黄青黑白”五种正色的基础上,由纬线晕裥形成多种晕色,以补充色彩的不足。
另外,本文要特别论述的是,蜀锦由于历史上彩经工艺的余存,在追求色彩的丰富性上形成了独特的、重视经向色彩表达的彩经工艺及织造技术。我们先从经锦工艺谈起,以《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为例。该锦为平纹经锦,由4种彩经和1种彩纬织就,其经密达每厘米220根。该锦织成于汉晋时期,当时的织造机具已无从查考,但根据明清时期的花楼织机亦可复制,不过需要耗力费时。首先,在织造的准备阶段就要染制锦中的“白赤绿黄”四色经线,并有规律地将其按四色各一根为一组进行扦经,然后以青色纬线织底,并依花本设计提起相应色彩的经线形成开口进行织造。
由于经锦工艺的染色、扦经以及花本设计极为复杂,因此这一工艺在历史上被纬织技术所取代亦是必然。然而,在后期纬织蜀锦的色彩表达中,这种彩色经线工艺虽未用于提花,但却因其经向色彩变化丰富得以保存,具体幻化为“方方锦”“月华锦”和“雨丝锦”等多种形式。
“方方锦”扦经如同传统经锦,以不同色彩的经线排列,但其差异在于同一种色彩经线不是一根而是一组,一般数厘米宽为一列,然后再变换另外色彩的经线,有规律地进行间隔,并与彩纬相结合,织就出花式以及在花式外沿形成正方形或矩形图案。
“月华锦”则依靠同色经线的不同色阶在经向上形成独特的渐变效果。在经线染制上利用染液的浓度变化,染制出同种色彩若干色阶的经线,再按由浅入深或由深及浅的规则进行排列扦经,再与多色纬线相配合,织出有月华般效果的独特蜀锦。
“雨丝锦”则是凭借异色在经向上的渐变方式,通过扦经时改变摆筒数量、变化数量与位置,来实现由甲色向乙色的转换。为使两色过渡自然,常常取两色的中间色进行衔接,并与“月华锦”的技术相结合,以一色由深及浅,再衔接中间色(一般为白色),最后换取另一色彩,完成由浅入深的变化。
以上几种独特的彩经方式是蜀锦区别于其他织锦最为明显的特征,也是中国独特的经织技术。这些独特的方式在染色和扦经工艺上要求很高。染色时,由于色阶变化的要求,每一次经线的染制量极少。因此,不能采用现代工业手段进行大批量染色,必须依赖传统手工完成,而染液浓度的控制优劣直接决定经线渐变的效果,现能熟练掌握这一技艺的民间艺人极为稀少,因此保护和传承这项技艺尤为重要。另外,彩经的扦经技艺也极具技术性,这是一项技术与劳动兼备的工作,现行业内从业者数量稀少且年龄偏大,培养年轻的有生力量刻不容缓。
四、彩经技术的进一步探索及广阔的应用前景
由于蜀锦既保有经向上的色染表达同时又具备纬锦的色彩变化,这一独特性为其在织造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提供了存在的理由。织造机具在上世纪50年代已完成了由木机向铁机的过渡,电动马达替代了手拉脚踩,机器投梭取代了手工投梭,纸板花本置换了传统挑花结本,这些进步在保留蜀锦多经多纬等组织特点的同时还大大提高了效率。本世纪初,计算机控制的电子提花龙头又取代了纸板提花,使花本的设计和修改更为便捷,这一切为已基本作为工艺品的蜀锦重新成为衣料等实用品提供了可能性。
今后我们在关于彩经技术的探索中,若能放大并充分利用这一技术,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在经向和纬向上同时着力,设计出独一无二的面料,然后将其应用到时装加工等领域,相信定能使这一具有中国千年传统的独特工艺绽放出绚丽的光彩,为中国丝绸工业的复兴迸发出巨大的动能!
曾在四川化工机械厂宣传部、香港文汇报驻西南办事处工作,多次获得四川省委宣传部颁发的“宣传四川好新闻奖”(年度省级新闻最高奖)。后从事蜀锦蜀绣研发十五年,首创并申报了锦绣结合专利、Al图像输出与锦绣结合工艺专利。作品蜀锦《交子行市图》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世界第一幅Al图像输出作品《锦绣熊猫》被赠送给德国IF总部收藏;彩经渐变锦绣结合作品《南方丝路图》获“巴蜀文艺奖”;其公司两度获得“金慧奖”。
在中国四大名锦中,蜀锦历史最为久远,被沈从文先生称为“中国锦类的先驱”。不同于云锦与宋锦,蜀锦经历了由经显花的经锦向纬显花的纬锦过渡的历程。在锦类发展进程中,图案变化的繁复、色彩表现的丰富,始终是提花技术探索和追求的目标。概观几大名锦在色彩表达中的差异性可以发现,经锦历史对蜀锦后期色彩表达存在一定的影响,以使其在追求色彩多样上呈现出不同于云锦的断纬、宋锦的长短梭结合的表达方式。
一、经锦——中国最古老而独有的丝织技术
经锦,即以经线起花的多彩丝织物。起源于我国西周时期,汉时趋于成熟。在近年的考古发现中出土了大量的经锦织物,例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孔雀波纹锦 ”“豹纹锦”,新疆尼雅、楼兰等地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王候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锦”等。此外,在蒙古匈奴王族墓群、朝鲜平壤古乐浪遗址、前苏联伊尔莫巴德古墓,均出土了汉晋时期的经锦。这些经锦织物在唐代以后逐渐减少,直至绝迹。这一时期显现出中国织锦已由平纹经锦向斜纹纬锦过渡。唐宋时期,路上丝绸之路的兴盛促进了中外文化、技艺的交流互动,而因造船业的进步勃兴起来的海上丝路则促进了这种交流在地域范围和货物品种、数量上的突飞猛进。此时,比经锦织造更显优越的纬织技术被引入中国,并逐步取代了已延续千年的经锦技术,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纬锦。
据《经锦、纬锦与中外文化交流》一文介绍,纬锦与经锦相较,其优越性在于纬锦机综类的机构简便,便于操作,挽综工人数减少,生产成本降低,起花技术简单而易于变化。
新疆博物馆的武敏先生,在分析了新疆出土的大量经锦和纬锦后认为,纬织技术虽然在图案及色彩变化、织造效率上有很强的优势,但经织技术也有其独特性,它是我们中国所独有的织造技术。因我们古代织物纤维以丝麻为主,皆为长纤维,能以经线显花织出织物;而西方毛棉等短纤维,在经线提花时容易缠绕结节,因此仅适合纬织。
历史上的经锦是由多综多蹑织机还是束综提花织机织成,目前在学术界尚存争议。关于在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织机模型,是花机还是素机?是否为汉代复杂经锦的织造设备?迄今也尚无定论。但是,在近现代四川地区,多综多蹑织机和束综提花织机这两类不同类别织机的实物例证——丁桥织机和花楼织机,尚还用于民间织造,这让蜀锦由经锦向纬锦演变的脉络也更为清晰。
二、云錦和宋锦对色彩丰富性的追求
由于经纬线色彩受限,因此如何在成锦上表现出更加斑斓的色彩,成了织锦机具创新和织造工艺进步的目标。在对这一相同目标的追求上,几大名锦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解决途径:
形成于元明时期的云锦,将纬线的色彩表达做到了极致。在云锦技艺中,最为繁复、成锦也最为华丽的工艺被称为“妆花”。这种工艺以“通经断纬”的手法,通过“挖花”手段,解决了同一纬向上不同色彩的表达,并将纬色变化引向无穷。另外,不同质地的纬丝(如金银线、鸟类羽毛等),也可通过“挖花”技术在织锦上得以呈现。在其织造中,常用金线勾边或金银线装饰花纹,经白色相间或色彩过渡,以纬管小梭挖花装彩,成锦呈现出色彩变幻丰富、金彩辉映的效果,是几大名锦中纬向色彩表达最为丰富的一类。由于是采用“通经断纬”的技艺,迄今为止仍不能实现现代织机织造。
与蜀锦有着渊源关系的宋锦,被称为“老宋锦”。明代宋锦所承袭的很多花式名称,在元代费著所著的《蜀锦谱》和戚辅之所撰的《佩楚轩客谈》的蜀锦名录中,均能找到对应。
宋锦保有汉唐蜀锦的工艺特点,为丰富其色彩表达,宋锦开创了“纬向抛道”换色技艺。这种技艺能在不增加纬重数的情况下,使织物形成不同的横向色彩,织造上一般采用两经三纬斜纹组织,花纹一般用多把各色长梭来织,某些局部用短跑梭配合,以实现色彩的丰富变化。
另外,近代出现的“都锦生织锦”工艺,则是近现代设备织造锦类丝织物的先驱,其中一类是先期织出黑白像锦,然后再在上面人工赋彩着色,以完成多彩锦料的制作。
三、经锦技艺在蜀锦纬线中的残存
在由经锦过渡到纬锦的过程中,蜀锦除了像宋锦一样以多重纬组织、换套来获取色彩的丰富之外,晕裥技术的运用也是其特色之一。近现代蜀锦行内流传的“七梭三十六色”,即是在“赤黄青黑白”五种正色的基础上,由纬线晕裥形成多种晕色,以补充色彩的不足。
另外,本文要特别论述的是,蜀锦由于历史上彩经工艺的余存,在追求色彩的丰富性上形成了独特的、重视经向色彩表达的彩经工艺及织造技术。我们先从经锦工艺谈起,以《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为例。该锦为平纹经锦,由4种彩经和1种彩纬织就,其经密达每厘米220根。该锦织成于汉晋时期,当时的织造机具已无从查考,但根据明清时期的花楼织机亦可复制,不过需要耗力费时。首先,在织造的准备阶段就要染制锦中的“白赤绿黄”四色经线,并有规律地将其按四色各一根为一组进行扦经,然后以青色纬线织底,并依花本设计提起相应色彩的经线形成开口进行织造。
由于经锦工艺的染色、扦经以及花本设计极为复杂,因此这一工艺在历史上被纬织技术所取代亦是必然。然而,在后期纬织蜀锦的色彩表达中,这种彩色经线工艺虽未用于提花,但却因其经向色彩变化丰富得以保存,具体幻化为“方方锦”“月华锦”和“雨丝锦”等多种形式。
“方方锦”扦经如同传统经锦,以不同色彩的经线排列,但其差异在于同一种色彩经线不是一根而是一组,一般数厘米宽为一列,然后再变换另外色彩的经线,有规律地进行间隔,并与彩纬相结合,织就出花式以及在花式外沿形成正方形或矩形图案。
“月华锦”则依靠同色经线的不同色阶在经向上形成独特的渐变效果。在经线染制上利用染液的浓度变化,染制出同种色彩若干色阶的经线,再按由浅入深或由深及浅的规则进行排列扦经,再与多色纬线相配合,织出有月华般效果的独特蜀锦。
“雨丝锦”则是凭借异色在经向上的渐变方式,通过扦经时改变摆筒数量、变化数量与位置,来实现由甲色向乙色的转换。为使两色过渡自然,常常取两色的中间色进行衔接,并与“月华锦”的技术相结合,以一色由深及浅,再衔接中间色(一般为白色),最后换取另一色彩,完成由浅入深的变化。
以上几种独特的彩经方式是蜀锦区别于其他织锦最为明显的特征,也是中国独特的经织技术。这些独特的方式在染色和扦经工艺上要求很高。染色时,由于色阶变化的要求,每一次经线的染制量极少。因此,不能采用现代工业手段进行大批量染色,必须依赖传统手工完成,而染液浓度的控制优劣直接决定经线渐变的效果,现能熟练掌握这一技艺的民间艺人极为稀少,因此保护和传承这项技艺尤为重要。另外,彩经的扦经技艺也极具技术性,这是一项技术与劳动兼备的工作,现行业内从业者数量稀少且年龄偏大,培养年轻的有生力量刻不容缓。
四、彩经技术的进一步探索及广阔的应用前景
由于蜀锦既保有经向上的色染表达同时又具备纬锦的色彩变化,这一独特性为其在织造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提供了存在的理由。织造机具在上世纪50年代已完成了由木机向铁机的过渡,电动马达替代了手拉脚踩,机器投梭取代了手工投梭,纸板花本置换了传统挑花结本,这些进步在保留蜀锦多经多纬等组织特点的同时还大大提高了效率。本世纪初,计算机控制的电子提花龙头又取代了纸板提花,使花本的设计和修改更为便捷,这一切为已基本作为工艺品的蜀锦重新成为衣料等实用品提供了可能性。
今后我们在关于彩经技术的探索中,若能放大并充分利用这一技术,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在经向和纬向上同时着力,设计出独一无二的面料,然后将其应用到时装加工等领域,相信定能使这一具有中国千年传统的独特工艺绽放出绚丽的光彩,为中国丝绸工业的复兴迸发出巨大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