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同学在迈进中学大门的时候就已经担心是否能学好数学。众所周知数学本身是一门内容抽象而枯燥的学科。因此,如何把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很有趣味的学科,这就是我们每个数学教师的重大课题。因为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学好数学的重要保证。若每一位同学都能带着极大的兴趣来了解数学的魅力所在,那么,我想我们的数学教学将变更富有色彩更有意义了。因此我想谈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以培养数学的应用能力,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数学 应用能力
所谓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人的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一定的需要基础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兴趣可分为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所谓直接兴趣是由活动的目的,任务或活动的结果而引起的兴趣。这种兴趣的产生不是由于某种事物过程本身的激发,而是由于意识到活动的目的,任务或后果对我们有重要意义。当然间接兴趣和直接兴趣可以相互转化的。也就是说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兴趣小组的目的就是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它是每一个同学都可以参加的,特别是现在还不感兴趣的同学,如果能让兴趣活动吸引他们来参加,那么基本的目的就达到了。
数学兴趣定位在“数学是有用的”这个角度,并且较全方位的向同学们介绍数学的各个方面,从而激发数学兴趣。在组织过程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将思想教育贯穿到数学教学活动内容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水平和具体情况结合教材具体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具体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心理及联系所学教材的内容进行相关内容背景介绍或实际应用。数学是有用的,有用在哪些方面通过不同主题的活动分别向学生介绍,激发他们的数学兴趣。
一、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介绍背景知识,培养数学兴趣
初中数学,从初一代数起,就进入了形式运算阶段,而小学数学属于具体运算阶段。如何使学生顺利的渡过这样一个转变。对于教材中出现的新知识,如代数式,负数,有理数,一元一次方程等。如何使学生牢固掌握,我们就可以利用兴趣活动向学生介绍这些知识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需要这些知识。让学生了解这些问题,不但可以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需要他们掌握的结论,更重要地是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获取新知识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能力。数学本身就可以看成是一种思维活动,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参加到这个活动中去,从而形成和发展那些具有数学思维特点的智力结构。当然,不可能要求学生向数学家那样去重新发现问题。但是通过介绍背景知识学生也就不只是简单的死记硬背结论了。
在初学几何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兴趣活动向学生介绍“几何就在你身边”。因为初学几何,学生往往会感到这门学科枯燥乏味。有的知识似曾相识,似懂非懂;有的知识则似乎很“玄”,离我们很远。其实日常生活中有几何,几何就在你身边。当你起自行车时,想过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是圆形的,而不能是“鸡蛋形”的呢?因为“圆”形的特性可以使自行车平稳地前进,让人觉得舒适;自行车的轮子有大有小,可供人们选择;两个轮子装的位置必须装得恰当,骑时会感到方便。这说明,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与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也正是几何这门学科所要研究的。
这样利用兴趣活动。经常性的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各种知识背景,加深他们对教材的理解,培养学习兴趣。
二、介绍数学史、数学家轶事等,培养数学兴趣
在兴趣活动中,向学生生动的讲述一些数学史,使学生在陶醉于我们祖先的伟大成就而深感自豪的同时,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占有的想往。例如,介绍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古巴比伦人遗留下来的平方数表;中国数学的世界之最;关于勾股定理的发现等等。这些数学史话适时地讲解给学生听,能引起他们对数学的很大兴趣。而数学家们的轶事则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更能使他们从中学到数学家们的治学精神。
三、介绍数学美,培养数学兴趣
美是人类创造性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人类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通常所说的美以自然美,社会美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艺术美,科学美的形态而存在。数学美是自然美的客观反映,是科学美的核心。在一些简单的式子中我们可以发现数学美。从古希腊的时代起,对称性就被认为是数学美的一个基本内容。毕达哥拉斯就曾说过:“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一切立體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这正是基于这两种形体在各方向上都是对称的。几何中具有对称性的图性很多,都能给人以一种舒适优美之感。杨辉三角更组成美丽的对称图案。线段的黄金分割很早就引起人们的注意,主要是因为由此而构成的长方形给人们以“匀称美”的感觉。然而数学的发展已经证明,黄金分割及其有关应用具有重要的数学意义,成为初等数学中对称,和谐美的典型例子。简单性也是数学美的一个基本内容。数学理论的迷人之处就是在于能用最简洁的方式揭示现实世界中的量及其关系的规律。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美在本质上终究是简单性。”在介绍数学美时可以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让同学在投影片上看到图形的对称美,甚至可以让他们自己动手制作投影胶片,还可以是电脑多媒体软件上利用几何画板,让同学们自己来制作课件,看到图形的翻转,放大缩小,重合等等。从而欣赏数学的趣味美,对称美,简单美,和谐美,
激发强烈的数学兴趣,而且可增长他们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介绍数学语言的特点,培养数学兴趣
数学语言是最简洁的通用语言。甚至有人说,如果存在外星人用数学语言与他们交流是最优选择。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必须用语言来表达,而在众多的科学语言中唯有数学语言是一切科学都使用的语言,它超越了学科界线,在一切领域中发挥作用。
五、介绍数学在社会发展,日常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兴趣
数学社会化,社会数学化的趋势使得“大众数学”的口号几乎席卷了整个世界。有人认为,未来的工作岗位是为已作好了数学准备的人提供的。这里所说的“已作好了数学准备”决不仅指懂得了数学知识理论,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数学思考,学会了将数学知识灵活运用于解决现实问题中。西方国家对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尤为重视。英国国家课程将成绩目标分为五大块,其中“运用和应用数学”高居首位且贯穿整个数学课程,成为其他四项目标的灵魂和核心。美国明确提出“课堂不应脱离现实世界,数学教育必须强调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注意面对和解决实际问题与日常生活问题。在兴趣小组活动中,将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入进活动过程,以形成学生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习惯。例如,学生压岁钱的处理,存入银行利息如何计算;每月零花钱如何合理使用;家中电话费的交付情况;家庭住房面积如何测量计算等等。让学生亲自动手寻找实际问题并构造数学模型进行解决。这样在激发学生浓厚的数学兴趣过程中,培养他们数学建模能力达到问题解决的目的。而近年来,初中中考的应用题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突出“问题解决”。
六、介绍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数学兴趣
在兴趣小组活动中,除了介绍数学与传统学科如物理,化学的联系外,还可适当介绍数学在经济学,管理学,工业建筑,医学等方面的应用及数学与计算机的关系。而且还可以介绍利用数学知识在揭露一些街头的骗人把戏。如猜“姓”的游戏,电脑算命等等。
通过兴趣小组的活动,使同学们了解到数学是多么的有用,多么的神奇。让他们不由自主的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想要进一步揭开数学的神秘面纱。那么我们兴趣小组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关键词:数学 应用能力
所谓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人的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一定的需要基础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兴趣可分为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所谓直接兴趣是由活动的目的,任务或活动的结果而引起的兴趣。这种兴趣的产生不是由于某种事物过程本身的激发,而是由于意识到活动的目的,任务或后果对我们有重要意义。当然间接兴趣和直接兴趣可以相互转化的。也就是说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兴趣小组的目的就是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它是每一个同学都可以参加的,特别是现在还不感兴趣的同学,如果能让兴趣活动吸引他们来参加,那么基本的目的就达到了。
数学兴趣定位在“数学是有用的”这个角度,并且较全方位的向同学们介绍数学的各个方面,从而激发数学兴趣。在组织过程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将思想教育贯穿到数学教学活动内容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水平和具体情况结合教材具体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具体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心理及联系所学教材的内容进行相关内容背景介绍或实际应用。数学是有用的,有用在哪些方面通过不同主题的活动分别向学生介绍,激发他们的数学兴趣。
一、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介绍背景知识,培养数学兴趣
初中数学,从初一代数起,就进入了形式运算阶段,而小学数学属于具体运算阶段。如何使学生顺利的渡过这样一个转变。对于教材中出现的新知识,如代数式,负数,有理数,一元一次方程等。如何使学生牢固掌握,我们就可以利用兴趣活动向学生介绍这些知识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需要这些知识。让学生了解这些问题,不但可以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需要他们掌握的结论,更重要地是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获取新知识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能力。数学本身就可以看成是一种思维活动,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参加到这个活动中去,从而形成和发展那些具有数学思维特点的智力结构。当然,不可能要求学生向数学家那样去重新发现问题。但是通过介绍背景知识学生也就不只是简单的死记硬背结论了。
在初学几何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兴趣活动向学生介绍“几何就在你身边”。因为初学几何,学生往往会感到这门学科枯燥乏味。有的知识似曾相识,似懂非懂;有的知识则似乎很“玄”,离我们很远。其实日常生活中有几何,几何就在你身边。当你起自行车时,想过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是圆形的,而不能是“鸡蛋形”的呢?因为“圆”形的特性可以使自行车平稳地前进,让人觉得舒适;自行车的轮子有大有小,可供人们选择;两个轮子装的位置必须装得恰当,骑时会感到方便。这说明,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与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也正是几何这门学科所要研究的。
这样利用兴趣活动。经常性的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各种知识背景,加深他们对教材的理解,培养学习兴趣。
二、介绍数学史、数学家轶事等,培养数学兴趣
在兴趣活动中,向学生生动的讲述一些数学史,使学生在陶醉于我们祖先的伟大成就而深感自豪的同时,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占有的想往。例如,介绍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古巴比伦人遗留下来的平方数表;中国数学的世界之最;关于勾股定理的发现等等。这些数学史话适时地讲解给学生听,能引起他们对数学的很大兴趣。而数学家们的轶事则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更能使他们从中学到数学家们的治学精神。
三、介绍数学美,培养数学兴趣
美是人类创造性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人类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通常所说的美以自然美,社会美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艺术美,科学美的形态而存在。数学美是自然美的客观反映,是科学美的核心。在一些简单的式子中我们可以发现数学美。从古希腊的时代起,对称性就被认为是数学美的一个基本内容。毕达哥拉斯就曾说过:“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一切立體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这正是基于这两种形体在各方向上都是对称的。几何中具有对称性的图性很多,都能给人以一种舒适优美之感。杨辉三角更组成美丽的对称图案。线段的黄金分割很早就引起人们的注意,主要是因为由此而构成的长方形给人们以“匀称美”的感觉。然而数学的发展已经证明,黄金分割及其有关应用具有重要的数学意义,成为初等数学中对称,和谐美的典型例子。简单性也是数学美的一个基本内容。数学理论的迷人之处就是在于能用最简洁的方式揭示现实世界中的量及其关系的规律。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美在本质上终究是简单性。”在介绍数学美时可以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让同学在投影片上看到图形的对称美,甚至可以让他们自己动手制作投影胶片,还可以是电脑多媒体软件上利用几何画板,让同学们自己来制作课件,看到图形的翻转,放大缩小,重合等等。从而欣赏数学的趣味美,对称美,简单美,和谐美,
激发强烈的数学兴趣,而且可增长他们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介绍数学语言的特点,培养数学兴趣
数学语言是最简洁的通用语言。甚至有人说,如果存在外星人用数学语言与他们交流是最优选择。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必须用语言来表达,而在众多的科学语言中唯有数学语言是一切科学都使用的语言,它超越了学科界线,在一切领域中发挥作用。
五、介绍数学在社会发展,日常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兴趣
数学社会化,社会数学化的趋势使得“大众数学”的口号几乎席卷了整个世界。有人认为,未来的工作岗位是为已作好了数学准备的人提供的。这里所说的“已作好了数学准备”决不仅指懂得了数学知识理论,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数学思考,学会了将数学知识灵活运用于解决现实问题中。西方国家对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尤为重视。英国国家课程将成绩目标分为五大块,其中“运用和应用数学”高居首位且贯穿整个数学课程,成为其他四项目标的灵魂和核心。美国明确提出“课堂不应脱离现实世界,数学教育必须强调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注意面对和解决实际问题与日常生活问题。在兴趣小组活动中,将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入进活动过程,以形成学生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习惯。例如,学生压岁钱的处理,存入银行利息如何计算;每月零花钱如何合理使用;家中电话费的交付情况;家庭住房面积如何测量计算等等。让学生亲自动手寻找实际问题并构造数学模型进行解决。这样在激发学生浓厚的数学兴趣过程中,培养他们数学建模能力达到问题解决的目的。而近年来,初中中考的应用题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突出“问题解决”。
六、介绍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数学兴趣
在兴趣小组活动中,除了介绍数学与传统学科如物理,化学的联系外,还可适当介绍数学在经济学,管理学,工业建筑,医学等方面的应用及数学与计算机的关系。而且还可以介绍利用数学知识在揭露一些街头的骗人把戏。如猜“姓”的游戏,电脑算命等等。
通过兴趣小组的活动,使同学们了解到数学是多么的有用,多么的神奇。让他们不由自主的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想要进一步揭开数学的神秘面纱。那么我们兴趣小组的目的也就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