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腹股沟是指位于大腿与下腹壁交界的三角区域,在腹壁肌肉组织强度出现降低、腹内压显著升高的情况下,容易发生缺损,从而导致腹腔内脏器向体表突出形成腹股沟疝。腹股沟疝是临床上十分常见、多发的疾病,给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诸多的痛苦和不便,如果治疗不及时,还可诱发肠梗阻、坏死、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无张力修补术是目前治疗腹股沟疝最主流的方法,虽然具有操作简便、手术痛苦小、并发症风险低、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术后复发率仍有10%-15%。为进一步提高手术效果,降低术后复发风险,以我院2011年2月至2016年4月间收治的54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術后复发患者为研究对象,就复发原因及再次手术的处理进行分析总结,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2011年2月至2016年4月间,收治的54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复发患者,其中男性50例,女性4例;年龄18-68岁,平均(44.8±7.6)岁;首次手术时均根据中华外科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的分型标准进行分型:I型5例,Ⅱ型11例,Ⅲ型38例;复发时距初次手术时间10 d-10个月,平均(2.9±0.7)个月;所有患者再次手术均采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
1.2研究方法 通过医院协调与患者的初次手术医师进行联系,回顾性分析患者的手术记录、医师介绍手术咨询情况及患者术中与术后所见等临床资料,总结复发原因。根据复发原因的分析结果,针对性地实施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再次手术的处理:①对于补片原因所导致的患者复发,在原手术人路切口再次手术,根据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与补片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补片替换或重新固定;②对于非补片原因所导致的患者复发,则行下腹部正中切口,实施腹膜囊补片加强术再次处理。随访观察1年。
2.结果
2.1复发原因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54例术后复发患者复发原因主要有:①误诊漏诊导致8例(14.81%),其中2例患者在初次手术时诊断为斜疝,再次手术确诊为直疝,6例患者在初次手术时诊断为直疝,再次手术确诊为斜疝;②补片材料固定不完全、移位、卷缩等导致23例(42.59%),其中12例为补片在耻骨结节处固定不完全,初次手术医师认为补片可以与体内的组织充分融合,如果缝合固定可能导致慢性疼痛:6例为补片在精索通过部位处进行剪开而导致补片位置错开、卷缩,出现移位漏洞;5例为补片出现收缩、过小,不能达到修补的效果;③腹内压持续升高导致13例(24.08%),其中慢性咳嗽5例,前列腺增生3例,运动过度3例,慢性腹泻2例:④多种因素混合作用导致10例(18.52%)。
2.2再次手术处理结果 30例患者在原手术人路切口再次手术,24例患者行下腹部正中切口实施腹膜囊补片加强,所有患者均经1年随访,未见再次复发及并发症的发生。
3.讨论
腹股沟是人体腹壁最为薄弱的区域之一,以腹股沟内侧的1/2位置尤为薄弱,是腹股沟疝的常见、多发区域。根据腹壁下动脉和疝环之间的关系,临床上将腹股沟疝分为直疝与斜疝两种,斜疝是指腹腔脏器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横筋膜卵圆孔(腹股沟管深环)位置向内下突出,斜行向前经过腹股沟管而穿出腹股沟皮下环(浅环),在腹股沟疝中占比约为95%:直疝是指腹腔脏器从腹壁下动脉内侧,不经内环直接从腹股沟三角区由后向前突出。二者鉴别诊断较为困难,这也是导致术后复发的常见原因之一。近年来,无张力修补术已凭借操作简便、损伤较小、术后疼痛较轻等优点,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外科修补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也极为普遍。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引起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复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初次手术医师对于患者病情的误诊或漏诊:②补片材料过大或过小,导致疝环未能完全覆盖或者补片发生固定不完全、移位、卷曲;③患者由于自身慢性咳嗽、前列腺增生、运动过度、慢性腹泻或便秘等原因导致腹内压持续升高。通过复发原因的调查分析,部分初次手术医师认为,耻骨结节处对补片的缝合可能导致患者术后出现慢性疼痛,同时补片与人体可以有机融合,而不需要进行缝合固定,但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此类观点是错误的,具体操作中,我们可以采取可吸收缝线进行缝合固定,一方面可以减少慢性疼痛的发生,另一方面也可有效降低复发风险。在再次实施手术治疗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在充分了解患者复发原因的前提下,通过认真探索、改良手术、改进补片材料,对症实施相应的原手术人路切口,再次手术纠正补片材料所引起的复发,或者行下腹部正中切口实施腹膜囊补片加强术再次处理纠正其他原因导致的复发,从根源上解决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复发的原因,降低腹股沟疝的复发与并发症发生风险,预后良好。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误诊漏诊、补片材料、自身腹内压升高等多种因素均可以导致腹股沟疝复发,针对复发原因实施再次手术处理,降低复发与并发症发生风险,预后良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2011年2月至2016年4月间,收治的54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复发患者,其中男性50例,女性4例;年龄18-68岁,平均(44.8±7.6)岁;首次手术时均根据中华外科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的分型标准进行分型:I型5例,Ⅱ型11例,Ⅲ型38例;复发时距初次手术时间10 d-10个月,平均(2.9±0.7)个月;所有患者再次手术均采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
1.2研究方法 通过医院协调与患者的初次手术医师进行联系,回顾性分析患者的手术记录、医师介绍手术咨询情况及患者术中与术后所见等临床资料,总结复发原因。根据复发原因的分析结果,针对性地实施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再次手术的处理:①对于补片原因所导致的患者复发,在原手术人路切口再次手术,根据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与补片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补片替换或重新固定;②对于非补片原因所导致的患者复发,则行下腹部正中切口,实施腹膜囊补片加强术再次处理。随访观察1年。
2.结果
2.1复发原因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54例术后复发患者复发原因主要有:①误诊漏诊导致8例(14.81%),其中2例患者在初次手术时诊断为斜疝,再次手术确诊为直疝,6例患者在初次手术时诊断为直疝,再次手术确诊为斜疝;②补片材料固定不完全、移位、卷缩等导致23例(42.59%),其中12例为补片在耻骨结节处固定不完全,初次手术医师认为补片可以与体内的组织充分融合,如果缝合固定可能导致慢性疼痛:6例为补片在精索通过部位处进行剪开而导致补片位置错开、卷缩,出现移位漏洞;5例为补片出现收缩、过小,不能达到修补的效果;③腹内压持续升高导致13例(24.08%),其中慢性咳嗽5例,前列腺增生3例,运动过度3例,慢性腹泻2例:④多种因素混合作用导致10例(18.52%)。
2.2再次手术处理结果 30例患者在原手术人路切口再次手术,24例患者行下腹部正中切口实施腹膜囊补片加强,所有患者均经1年随访,未见再次复发及并发症的发生。
3.讨论
腹股沟是人体腹壁最为薄弱的区域之一,以腹股沟内侧的1/2位置尤为薄弱,是腹股沟疝的常见、多发区域。根据腹壁下动脉和疝环之间的关系,临床上将腹股沟疝分为直疝与斜疝两种,斜疝是指腹腔脏器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横筋膜卵圆孔(腹股沟管深环)位置向内下突出,斜行向前经过腹股沟管而穿出腹股沟皮下环(浅环),在腹股沟疝中占比约为95%:直疝是指腹腔脏器从腹壁下动脉内侧,不经内环直接从腹股沟三角区由后向前突出。二者鉴别诊断较为困难,这也是导致术后复发的常见原因之一。近年来,无张力修补术已凭借操作简便、损伤较小、术后疼痛较轻等优点,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外科修补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也极为普遍。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引起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复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初次手术医师对于患者病情的误诊或漏诊:②补片材料过大或过小,导致疝环未能完全覆盖或者补片发生固定不完全、移位、卷曲;③患者由于自身慢性咳嗽、前列腺增生、运动过度、慢性腹泻或便秘等原因导致腹内压持续升高。通过复发原因的调查分析,部分初次手术医师认为,耻骨结节处对补片的缝合可能导致患者术后出现慢性疼痛,同时补片与人体可以有机融合,而不需要进行缝合固定,但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此类观点是错误的,具体操作中,我们可以采取可吸收缝线进行缝合固定,一方面可以减少慢性疼痛的发生,另一方面也可有效降低复发风险。在再次实施手术治疗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在充分了解患者复发原因的前提下,通过认真探索、改良手术、改进补片材料,对症实施相应的原手术人路切口,再次手术纠正补片材料所引起的复发,或者行下腹部正中切口实施腹膜囊补片加强术再次处理纠正其他原因导致的复发,从根源上解决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复发的原因,降低腹股沟疝的复发与并发症发生风险,预后良好。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误诊漏诊、补片材料、自身腹内压升高等多种因素均可以导致腹股沟疝复发,针对复发原因实施再次手术处理,降低复发与并发症发生风险,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