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033-01
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简称《标准》),规范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定义、职业知识、职业等级和职业标准,将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列为高校辅导员的九大职业功能之一,并提出“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辅导员责无旁贷,必须积极开展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职业指导和服务,帮助学生有效就业。虽然大部分高校辅导员能意识到职业指导工作在学生成长、高校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也仍然存在着职业指导工作在指导理念、指导方法与内容等方面的不足。因此,在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如何提升自己的职业指导能力,有效、合理地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已成为当前亟待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指导能力构成与知识管理理论
1.高校辅导员职业指导能力构成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指导工作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全程性的工作,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息息相关,甚至关系着祖国未来的发展。同时,职业指导又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要求辅导员首先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如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其次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
2.个人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提出的知识管理模式,在不断研究和应用中都被证实了对于提高组织核心竞争力有强大影响力。知识管理理论发展到一定程度,个人知识管理应运而生。一般指个人通过工具建立知识体系并不断完善,进行知识的收集、消化吸收和创新的过程。个人知识管理能将个人拥有的各种资料、随手可得的信息变成更具价值的知识,最终利于自己的工作、生活。面对“互联网+”的挑战,辅导员通过对个人职业指导知识的管理,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信息素养,提高自己的职业指导能力。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1.部分辅导员对职业指导工作的理解片面
高校职业指导是贯穿整个大学时期的综合性、系统性、全程性工程,应从入校开始不间断指导、跟踪、调整和培养,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分析自己和认识社会,培养职业规划意识,培养良好职业素质,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然而,由于我国职业指导资格鉴定工作起步较晚,职业指导理论体系和实践还不够成熟,加之高校对职业指导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仍有部分高校辅导员对职业指导的理念理解不全面,将职业指导狭义理解为就业指导,将工作重心放在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片面追求“就业率”,集中精力重点解决短期内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指导内容也多在政策宣传、就业信息发布、求职技巧培训等方面。为破解这一难题,迫切需要辅导员对职业指导的认识和理解要更全面。
2.辅导员的职业指导能力水平亟待大力提升
职业指导作为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从业者具备专门的知识结构和专门的指导技能。但目前,辅导员队伍职业指导能力还存在明显不足。造成辅导员职业指导能力不足的原因之一为:高校职业指导师资队伍的薄弱,使得这只以辅导员为主力的工作队伍疲于完成繁琐的日常事务,没有时间和精力真正提升职业指导工作方面的专业能力。
3.辅导员职业指导的工作内容和形式单一
辅导员职业指导工作内容和形式单一,指导未认识到学生的动态变化,且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的咨询和指导。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指导工作主要采取以课程讲授、就业政策宣传、求职技巧传授等为主的传统方式帮助解决大学生就业中碰到的问题,忽略了多种内容和形式的结合,职业指导内容与形式过于单一。有些辅导员毕业就进行职业指导工作,不了解社会实际以至于在课堂授课中,采取填鸭式教法,单纯地把课本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缺乏实例,如此教学方式对于大学生来说存在一定弊端。有些辅导员的职业指导对象主要是应届毕业生,未能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全程指导,职业指导时间严重滞后甚至缺失。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指导能力的管理和提升
1.认识高校职业指导的内涵
简单来讲,职业指导是指围绕职业发展过程提供的指导、辅导、咨询等服务,它由指导者根据需要受指导者的个人与职业相关的背景,如教育背景、职业兴趣、职业追求、职业目标、职业经历以及人生价值观等,围绕其本人提出的具体问题,进行诊断、分析、评估、判断,为其提供职业咨询、职业辅导、职场导航等服务,共同作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可见,职业指导大于就业指导,它有着非常广泛的含义,包括职业诊断、职业咨询、职业规划、职场导航、职业辅导、职业心理咨询等等。《标准》中也是将辅导员应具备的职业指导能力根据辅导员等级进行逐渐递进和提升的划定。因此,辅导员应从基本的知识储备开始,从学生入校开始就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并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积累,不断实现能力的提升,最终成为职业指导专家。
2.认识不同阶段的职业指导工作
高校的职业指导是一个教育过程,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始终。职业指导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设计、学会选择,实现人职的科学匹配。学生入校开始,辅导员就要对学生就行职业指导,通过入学教育、专业介绍会等各种方式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大二大三阶段,通过抓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学习,来强化他们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而进入毕业季,辅导员应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信息,提供就业咨询和服务,加强学生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和沟通,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同时尽可能提高他们的人职匹配度。
3.管理不同阶段的职业指导能力
因为高校职业指导全程性的特点,学生对职业指导的需求有阶段性,同时辅导员的职业指导能力要求也有阶段性,并且是一个连贯的动态发展的过程。辅导员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动态管理,对于自身的能力也要进行动态管理,及时调整,以应对不断发展的职业指导工作需求。对高校辅导员个人职业职业能力进行管理,实质上就是对目前阶段辅导员职业能力进行新的认识和归纳,揭示各种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关系。
4.共享辅导员个体职业指导知识
学生在大学四年的成长是以一个动态过程,辅导员需要根据变化做出相应的职业指导。但有时候由于辅导员工作的岗位的变动,无法由一个辅导员完成学生的大学四年全程的职业指导。这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共享知识、交流经验,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传统交流手段结合,将辅导员个体的优秀工作经验和掌握的专业知识分享给其他辅导员,有效整合利用个体资源,实现辅导员个体和辅导员队伍整体的职业指导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Z]. 教育部印发[2014].
[2]张杰.论高校辅导员职业指导能力建设的内涵及其路径选择[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
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简称《标准》),规范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定义、职业知识、职业等级和职业标准,将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列为高校辅导员的九大职业功能之一,并提出“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辅导员责无旁贷,必须积极开展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职业指导和服务,帮助学生有效就业。虽然大部分高校辅导员能意识到职业指导工作在学生成长、高校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也仍然存在着职业指导工作在指导理念、指导方法与内容等方面的不足。因此,在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如何提升自己的职业指导能力,有效、合理地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已成为当前亟待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指导能力构成与知识管理理论
1.高校辅导员职业指导能力构成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指导工作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全程性的工作,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息息相关,甚至关系着祖国未来的发展。同时,职业指导又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要求辅导员首先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如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其次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
2.个人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提出的知识管理模式,在不断研究和应用中都被证实了对于提高组织核心竞争力有强大影响力。知识管理理论发展到一定程度,个人知识管理应运而生。一般指个人通过工具建立知识体系并不断完善,进行知识的收集、消化吸收和创新的过程。个人知识管理能将个人拥有的各种资料、随手可得的信息变成更具价值的知识,最终利于自己的工作、生活。面对“互联网+”的挑战,辅导员通过对个人职业指导知识的管理,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信息素养,提高自己的职业指导能力。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1.部分辅导员对职业指导工作的理解片面
高校职业指导是贯穿整个大学时期的综合性、系统性、全程性工程,应从入校开始不间断指导、跟踪、调整和培养,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分析自己和认识社会,培养职业规划意识,培养良好职业素质,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然而,由于我国职业指导资格鉴定工作起步较晚,职业指导理论体系和实践还不够成熟,加之高校对职业指导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仍有部分高校辅导员对职业指导的理念理解不全面,将职业指导狭义理解为就业指导,将工作重心放在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片面追求“就业率”,集中精力重点解决短期内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指导内容也多在政策宣传、就业信息发布、求职技巧培训等方面。为破解这一难题,迫切需要辅导员对职业指导的认识和理解要更全面。
2.辅导员的职业指导能力水平亟待大力提升
职业指导作为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从业者具备专门的知识结构和专门的指导技能。但目前,辅导员队伍职业指导能力还存在明显不足。造成辅导员职业指导能力不足的原因之一为:高校职业指导师资队伍的薄弱,使得这只以辅导员为主力的工作队伍疲于完成繁琐的日常事务,没有时间和精力真正提升职业指导工作方面的专业能力。
3.辅导员职业指导的工作内容和形式单一
辅导员职业指导工作内容和形式单一,指导未认识到学生的动态变化,且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的咨询和指导。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指导工作主要采取以课程讲授、就业政策宣传、求职技巧传授等为主的传统方式帮助解决大学生就业中碰到的问题,忽略了多种内容和形式的结合,职业指导内容与形式过于单一。有些辅导员毕业就进行职业指导工作,不了解社会实际以至于在课堂授课中,采取填鸭式教法,单纯地把课本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缺乏实例,如此教学方式对于大学生来说存在一定弊端。有些辅导员的职业指导对象主要是应届毕业生,未能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全程指导,职业指导时间严重滞后甚至缺失。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指导能力的管理和提升
1.认识高校职业指导的内涵
简单来讲,职业指导是指围绕职业发展过程提供的指导、辅导、咨询等服务,它由指导者根据需要受指导者的个人与职业相关的背景,如教育背景、职业兴趣、职业追求、职业目标、职业经历以及人生价值观等,围绕其本人提出的具体问题,进行诊断、分析、评估、判断,为其提供职业咨询、职业辅导、职场导航等服务,共同作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可见,职业指导大于就业指导,它有着非常广泛的含义,包括职业诊断、职业咨询、职业规划、职场导航、职业辅导、职业心理咨询等等。《标准》中也是将辅导员应具备的职业指导能力根据辅导员等级进行逐渐递进和提升的划定。因此,辅导员应从基本的知识储备开始,从学生入校开始就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并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积累,不断实现能力的提升,最终成为职业指导专家。
2.认识不同阶段的职业指导工作
高校的职业指导是一个教育过程,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始终。职业指导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设计、学会选择,实现人职的科学匹配。学生入校开始,辅导员就要对学生就行职业指导,通过入学教育、专业介绍会等各种方式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大二大三阶段,通过抓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学习,来强化他们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而进入毕业季,辅导员应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信息,提供就业咨询和服务,加强学生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和沟通,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同时尽可能提高他们的人职匹配度。
3.管理不同阶段的职业指导能力
因为高校职业指导全程性的特点,学生对职业指导的需求有阶段性,同时辅导员的职业指导能力要求也有阶段性,并且是一个连贯的动态发展的过程。辅导员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动态管理,对于自身的能力也要进行动态管理,及时调整,以应对不断发展的职业指导工作需求。对高校辅导员个人职业职业能力进行管理,实质上就是对目前阶段辅导员职业能力进行新的认识和归纳,揭示各种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关系。
4.共享辅导员个体职业指导知识
学生在大学四年的成长是以一个动态过程,辅导员需要根据变化做出相应的职业指导。但有时候由于辅导员工作的岗位的变动,无法由一个辅导员完成学生的大学四年全程的职业指导。这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共享知识、交流经验,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传统交流手段结合,将辅导员个体的优秀工作经验和掌握的专业知识分享给其他辅导员,有效整合利用个体资源,实现辅导员个体和辅导员队伍整体的职业指导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Z]. 教育部印发[2014].
[2]张杰.论高校辅导员职业指导能力建设的内涵及其路径选择[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