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研究系统性心理护理在痛风住院患者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将60例痛风患者随机分为干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应用一般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性心理护理,即由经过培训的责任护士从首次住院开始,在结合药物治疗的情况下,给予系统性的健康教育、精神鼓励、心理疏导等对症干预。通过前后对比的方法,结果系统的心里护理可以提高痛风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 心理护理; 痛风抑郁症患者; 干预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1-0016-01
痛风是由于体内嘌呤代谢障碍,尿酸生成过多或/和尿酸排泄减少,致血中尿酸浓度增高所引起的一种异质性疾病。临床以高尿酸血症、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肾实质性病变和尿酸石形成为特点,近年来,痛风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痛风并发抑郁症患者,除痛风的表现外,综合起来有三大主要症状,即情绪低落、思维迟钝和运动抑制[4]。为了探讨系统性心理护在痛风抑郁症住院患者中的作用及意义,我们从2012年8月开始对痛风抑郁症患者进行系统性心理护理,并随机抽出2013年8月后已经收治的同类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前后比较,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60例,为2012年8月至2013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痛风患者,所有病例均符合痛风的诊断标准:参照美国风湿病协会(1977年)修订的痛风诊断标准和参照全球医学网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痛风诊断标准】
(1)滑囊液中查見特异性尿酸盐结晶;
(2)痛风石经化学方法或偏振光显微镜检查,证实含有尿酸钠结晶;
(3)具备临床、实验室和X线征象等;
【抑郁症诊断标准】
以心境低落为主,并至少有下列4项:
(1) 兴趣丧失、无愉快感;
(2) 精力减退或疲乏感
(3) 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4) 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5) 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
(6) 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
(7) 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
(8) 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
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系统性心理护理者为干预组,其中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67±5)岁,病程(12±11)个月,住院时间(25±6)d,一般常规护理者为对照组,其中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68±5)岁,病期(12±8)个月,住院时间(26±4)d。两组相比较,除是否进行系统性心理护理外,性别、年龄、诱因、病程、并存躯体疾病、住院时间、其他治疗方案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1.2.1 痛风抑郁症患者主要症状的调查方法
调查记录两组病例人院时和治疗护理3个月后主要症状分布情况,并对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1.2.2 系统性心理护理的方法
两组在常规应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进行一般常规护理和心理护理,干预组:除一般常规护理和心理护理外,进行系统性的心理护理(表1),具体内容如下。
1.2.2.1 一般常规护理方法
(1)创造安静安全舒适的住院环境:舒适的住院环境可以给患者心理上的安慰,有利于自身情绪的调节。住院时患者应安置在易观察的房间,并要求房间简单整洁、光线柔和、温湿度适宜、床铺平整干净无潮湿,责任护士应随时观察患者疼痛时的情绪变化,心理反应,为患者创造安全的、放心、促进康复的有利环境。
(2)增进护患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应热情主动地接待患者,给予积极的情感支持,鼓励患者抒发其内心情绪,给予患者体贴照顾、精神安慰,表示能够理解和体会患者的心情,用积极有鼓励性言语与其交谈,转变患者的注意力,有利于减轻疼痛,并克服恐惧心理;对于内向的患者,以耐心、缓慢及非语言的沟通方式表达对患者的关心和支持,提供患者表达内心顾虑、恐惧、感受和期望的机会,并表示理解和接受,建立信赖和谐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全面掌握患者基本情况(包括患者的主要症状、个性、生活事件、社会关系、行为表现等),为进一步拟定个体化心理干预方法提供科学的依据。
(3)给予对症的药物治疗,可以缓解患者当前的主要症状外,还可以减轻患者的心里压力。有利于疾病向健康方面转变。
1.2.2.2 系统性心理护理的方法
(1)在一般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责任制护理:对有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患者,责任护士随时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最好留亲属24小时陪护,责任护士应指导陪护者学习有关生活护理的相关知识,了解痛风的病因、病情、病程、治疗和康复的过程,学习与痛风抑郁症患者的相处与沟通的方法,掌握相应的护理技能,掌握患者的心理动态,及时反馈给护士,及时采取护理措施。通过系统性心理护理,配合药物治疗等方法让患者树立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克服恐惧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照顾好患者生活起居:生活要有规律。多吃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食品,如牛奶、鸡蛋、豆制品、水果、蔬菜,忌高嘌呤食物。既要注意营养成分的摄取,又要保持食物的清淡。
(3)音乐疗法:根据不同的心理障碍选用不同的音乐疗法,必须在饮食、药物疗法的基础上进行。
(4)个体化的健康教育(表1)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病例对入院痛风患者的主要症状的比较(表2) 表2显示两组病例人院时痛风抑郁症患者的主要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病例3个月后痛风抑郁症患者主要症状的比较(表2)
表2显示两组病例3个月后痛风抑郁症患者主要症状言语减少、兴趣减退、睡眠障碍、能力减退感、偏执有显著性差异(P<0.05),心境抑郁、焦虑、自杀意念、自杀行为、疑病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3 讨论
痛风抑郁症在临床上较常见,是严重影响身心健康的一组常见精神障碍性疾病,它的发生除与自身疾病有关外,还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1]痛风在世界各地、各民族均有发病,其病因迄今不明。但已知饮食中嘌呤及蛋白质的含量与其发病密切相关。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使痛风的发病率在我国呈明显上升趋势。近几年来,国内外痛风患病率逐年增加0.84%,人口普查发病率约为9.6%[2]发病较前年龄更小,病情严重性越重,国内外资料显示。然而,由于人们工作和生活压力不断增大,人们时刻处于一种紧张状态,痛风发生抑郁障碍的患者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患躯体疾病伴发抑郁障碍达40%以上[4],严重影响痛风患者的正常生活。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对减少痛风患者抑郁症的发生、控制症状、减少复发均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根据WHO调查分析,全世界人口中抑郁症约为3%,其死亡率在世界居病死率的第3位,世界范围内有3.4亿抑郁症患者,每年有l一2千万人有自杀企图,其中大约70%患有抑郁症,这不仅给患病者本人带来极大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无尽的困扰和沉重的负担。由于痛风抑郁症是一组以疼痛引起的情感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疾病,它的发生与心理和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为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应做好对痛风抑郁症患者系统的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病痛,让患者早日找回自信,回归社会和家庭。
参考书目
[1]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一3)[M].3版.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2001:87—89.
[2]黄继伟,孙正明.西酞普兰与氟西汀治疗首发老年抑郁症对照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6,12(3):175—176.
[3]王世东主编痛風防治300问—北京:中华妇女出版社2011.1.
[4]滕英华、痛风病因及辨证论治;中国实用中医杂志,2008,22-7.
【关键词】 心理护理; 痛风抑郁症患者; 干预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1-0016-01
痛风是由于体内嘌呤代谢障碍,尿酸生成过多或/和尿酸排泄减少,致血中尿酸浓度增高所引起的一种异质性疾病。临床以高尿酸血症、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肾实质性病变和尿酸石形成为特点,近年来,痛风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痛风并发抑郁症患者,除痛风的表现外,综合起来有三大主要症状,即情绪低落、思维迟钝和运动抑制[4]。为了探讨系统性心理护在痛风抑郁症住院患者中的作用及意义,我们从2012年8月开始对痛风抑郁症患者进行系统性心理护理,并随机抽出2013年8月后已经收治的同类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前后比较,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60例,为2012年8月至2013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痛风患者,所有病例均符合痛风的诊断标准:参照美国风湿病协会(1977年)修订的痛风诊断标准和参照全球医学网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痛风诊断标准】
(1)滑囊液中查見特异性尿酸盐结晶;
(2)痛风石经化学方法或偏振光显微镜检查,证实含有尿酸钠结晶;
(3)具备临床、实验室和X线征象等;
【抑郁症诊断标准】
以心境低落为主,并至少有下列4项:
(1) 兴趣丧失、无愉快感;
(2) 精力减退或疲乏感
(3) 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4) 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5) 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
(6) 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
(7) 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
(8) 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
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系统性心理护理者为干预组,其中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67±5)岁,病程(12±11)个月,住院时间(25±6)d,一般常规护理者为对照组,其中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68±5)岁,病期(12±8)个月,住院时间(26±4)d。两组相比较,除是否进行系统性心理护理外,性别、年龄、诱因、病程、并存躯体疾病、住院时间、其他治疗方案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1.2.1 痛风抑郁症患者主要症状的调查方法
调查记录两组病例人院时和治疗护理3个月后主要症状分布情况,并对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1.2.2 系统性心理护理的方法
两组在常规应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进行一般常规护理和心理护理,干预组:除一般常规护理和心理护理外,进行系统性的心理护理(表1),具体内容如下。
1.2.2.1 一般常规护理方法
(1)创造安静安全舒适的住院环境:舒适的住院环境可以给患者心理上的安慰,有利于自身情绪的调节。住院时患者应安置在易观察的房间,并要求房间简单整洁、光线柔和、温湿度适宜、床铺平整干净无潮湿,责任护士应随时观察患者疼痛时的情绪变化,心理反应,为患者创造安全的、放心、促进康复的有利环境。
(2)增进护患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应热情主动地接待患者,给予积极的情感支持,鼓励患者抒发其内心情绪,给予患者体贴照顾、精神安慰,表示能够理解和体会患者的心情,用积极有鼓励性言语与其交谈,转变患者的注意力,有利于减轻疼痛,并克服恐惧心理;对于内向的患者,以耐心、缓慢及非语言的沟通方式表达对患者的关心和支持,提供患者表达内心顾虑、恐惧、感受和期望的机会,并表示理解和接受,建立信赖和谐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全面掌握患者基本情况(包括患者的主要症状、个性、生活事件、社会关系、行为表现等),为进一步拟定个体化心理干预方法提供科学的依据。
(3)给予对症的药物治疗,可以缓解患者当前的主要症状外,还可以减轻患者的心里压力。有利于疾病向健康方面转变。
1.2.2.2 系统性心理护理的方法
(1)在一般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责任制护理:对有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患者,责任护士随时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最好留亲属24小时陪护,责任护士应指导陪护者学习有关生活护理的相关知识,了解痛风的病因、病情、病程、治疗和康复的过程,学习与痛风抑郁症患者的相处与沟通的方法,掌握相应的护理技能,掌握患者的心理动态,及时反馈给护士,及时采取护理措施。通过系统性心理护理,配合药物治疗等方法让患者树立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克服恐惧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照顾好患者生活起居:生活要有规律。多吃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食品,如牛奶、鸡蛋、豆制品、水果、蔬菜,忌高嘌呤食物。既要注意营养成分的摄取,又要保持食物的清淡。
(3)音乐疗法:根据不同的心理障碍选用不同的音乐疗法,必须在饮食、药物疗法的基础上进行。
(4)个体化的健康教育(表1)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病例对入院痛风患者的主要症状的比较(表2) 表2显示两组病例人院时痛风抑郁症患者的主要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病例3个月后痛风抑郁症患者主要症状的比较(表2)
表2显示两组病例3个月后痛风抑郁症患者主要症状言语减少、兴趣减退、睡眠障碍、能力减退感、偏执有显著性差异(P<0.05),心境抑郁、焦虑、自杀意念、自杀行为、疑病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痛风抑郁症在临床上较常见,是严重影响身心健康的一组常见精神障碍性疾病,它的发生除与自身疾病有关外,还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1]痛风在世界各地、各民族均有发病,其病因迄今不明。但已知饮食中嘌呤及蛋白质的含量与其发病密切相关。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使痛风的发病率在我国呈明显上升趋势。近几年来,国内外痛风患病率逐年增加0.84%,人口普查发病率约为9.6%[2]发病较前年龄更小,病情严重性越重,国内外资料显示。然而,由于人们工作和生活压力不断增大,人们时刻处于一种紧张状态,痛风发生抑郁障碍的患者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患躯体疾病伴发抑郁障碍达40%以上[4],严重影响痛风患者的正常生活。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对减少痛风患者抑郁症的发生、控制症状、减少复发均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根据WHO调查分析,全世界人口中抑郁症约为3%,其死亡率在世界居病死率的第3位,世界范围内有3.4亿抑郁症患者,每年有l一2千万人有自杀企图,其中大约70%患有抑郁症,这不仅给患病者本人带来极大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无尽的困扰和沉重的负担。由于痛风抑郁症是一组以疼痛引起的情感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疾病,它的发生与心理和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为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应做好对痛风抑郁症患者系统的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病痛,让患者早日找回自信,回归社会和家庭。
参考书目
[1]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一3)[M].3版.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2001:87—89.
[2]黄继伟,孙正明.西酞普兰与氟西汀治疗首发老年抑郁症对照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6,12(3):175—176.
[3]王世东主编痛風防治300问—北京:中华妇女出版社2011.1.
[4]滕英华、痛风病因及辨证论治;中国实用中医杂志,2008,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