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始终能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音像、图画、故事、游戏、操作、问题等形式,创设好恰当的、有趣的数学情境。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中的做法,谈几点创设情境的方法,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关键词】教学情境 探究欲望 激活 智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52-02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因此在创设情境时不能一味追求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漂亮的动画。而应与教学内容相协调,让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创设情境,要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探索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创设情境,就是发挥情感在学习中的作用,唤起学生探究性学习动机。
如:在教学《周长和面积》的关系时,可出示课件演示:喜羊羊和灰太狼用篱笆(周长一定)围一块菜地,“怎样围使菜地的面积最大呢?”喜羊羊抓抓头,一时也想不出办法。同学们,你们能帮它们解决这个问题吗?教师创设了“喜羊羊和灰太狼怎样围出面积最大的菜地”这个问题情境,深深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自然而然地驱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探求新知。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有的操作、有的画图、有的计算,小组内讨论、争论、辩论,最后得出一致结论:围成圆的面积最大。
再如教学“倒数的认识”时,笔者设计了说正反话的游戏:师说“1、2、3”,生说“3、2、1”,师说 “老师爱同学们”,生说“同学们爱老师”,师说:“泉源自来水来自源泉”,然后让学生倒着说:“泉源自来水来自源泉”。从而让学生感悟出“倒”和“互为”的含义,颠倒位置就是“倒”,正说和反说是“互为”。老师接着说:“在数学中这种现象也存在,六分之五倒过来说成五分之六。”师生继续做分数倒数的游戏,并根据游戏板书:2/7和7/2,3/5和5/3,5/9和9/5,11/12和12/11……每组的两个分数互为倒数,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二、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准确地把握教学的起点,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是确保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前提,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中,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具有重要的作用。
1.创设生活情境。《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爱好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四周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生动、有趣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1元=10角,我创设这样一个模拟情境:“小兔贝贝要买一块1元钱的橡皮,可他手里都是角币,有几个1角的、几个2角的、还有几个5角的,他该怎样付钱呢?谁能帮帮他?”学生通过个体的思考。小组的交流,运用多种策略进行研究,得出了用角组成元的所有组合,明确了元、角的换算关系,加深了对1元=10角的理解。使数学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你会发现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明显提高,课堂学习气氛更加浓厚、每个孩子都参与了进来,课上发言的人次增多,就连学困生受到别人的启发,也排出了一种或几种组合,在小组内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2.创设问题情境。“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老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探求新知,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奇的,具有挑战色彩的情境,能有效的激趣、导疑、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一群猴子在山上玩,无意发现了一棵桃树上挂着一个奇特的仙桃,令他们垂涎欲滴,抢着要上树摘桃。正好猴王走过来,就一声令下:“不准摘!谁想摘,必须先过我猴王关!我要考考你们。”猴王便出了一道计算题26×25+25×14=?。结果,有个伶俐的小猴子抢先答出这道题的答案是1000,猴王听后,很高兴,亲自摘下桃子给猴子。其他猴子都很奇怪:“这道题这么难算,你怎么算得这样快呢?”,伶俐的小猴子说:“我是这样算的,25×(26+14)=1000。”原题为什么可以变化成这样呢?此时学生跃跃欲试,又欲言不能,“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老师趁机因势利导、展示课题。这样就达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将学生带入了情境之中,在这生动有趣的情境吸引下学生们都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
三、创设情境,启迪学生的智慧
数学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点燃火把的火种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甚至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如何把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由课堂内延伸到课堂之外,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需要教师根深蒂固的课程开发意识,需要教师内化于心的“学生第一”的理念支撑……
在教学“循环小数”这一课时,笔者用众人皆知的“老和尚讲故事”作为本课的开场白,“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有趣的童谣故事,形成了轻松、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一下子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听故事不但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初步感知了“无限”、“依次”、“不断”、“重复”等循环小学概念中重点词的含义,起到了分散、化解教学难点的作用。
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课时,我巧用多媒体技术,出示小动物骑车比赛的画面:小动物骑的车车轮形状各异,有三角形、方形、椭圆形的,有的车轮虽是圆形的,但车轴却不是装在圆心上,只有小白兔骑的车是圆形车轮,且车轴装在圆心上。别的小动物颠簸得难受,累得满头大汗,小白兔却怡然自得,顺利夺得第一。幽默风趣的的画面,引得学生捧腹大笑。“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车轴为什么要装在圆心上?”这些问题学生已了然于心。这样的情境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圆的知识。
总之,恰当创设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使我们的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关键词】教学情境 探究欲望 激活 智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52-02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因此在创设情境时不能一味追求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漂亮的动画。而应与教学内容相协调,让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创设情境,要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探索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创设情境,就是发挥情感在学习中的作用,唤起学生探究性学习动机。
如:在教学《周长和面积》的关系时,可出示课件演示:喜羊羊和灰太狼用篱笆(周长一定)围一块菜地,“怎样围使菜地的面积最大呢?”喜羊羊抓抓头,一时也想不出办法。同学们,你们能帮它们解决这个问题吗?教师创设了“喜羊羊和灰太狼怎样围出面积最大的菜地”这个问题情境,深深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自然而然地驱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探求新知。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有的操作、有的画图、有的计算,小组内讨论、争论、辩论,最后得出一致结论:围成圆的面积最大。
再如教学“倒数的认识”时,笔者设计了说正反话的游戏:师说“1、2、3”,生说“3、2、1”,师说 “老师爱同学们”,生说“同学们爱老师”,师说:“泉源自来水来自源泉”,然后让学生倒着说:“泉源自来水来自源泉”。从而让学生感悟出“倒”和“互为”的含义,颠倒位置就是“倒”,正说和反说是“互为”。老师接着说:“在数学中这种现象也存在,六分之五倒过来说成五分之六。”师生继续做分数倒数的游戏,并根据游戏板书:2/7和7/2,3/5和5/3,5/9和9/5,11/12和12/11……每组的两个分数互为倒数,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二、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准确地把握教学的起点,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是确保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前提,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中,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具有重要的作用。
1.创设生活情境。《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爱好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四周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生动、有趣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1元=10角,我创设这样一个模拟情境:“小兔贝贝要买一块1元钱的橡皮,可他手里都是角币,有几个1角的、几个2角的、还有几个5角的,他该怎样付钱呢?谁能帮帮他?”学生通过个体的思考。小组的交流,运用多种策略进行研究,得出了用角组成元的所有组合,明确了元、角的换算关系,加深了对1元=10角的理解。使数学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你会发现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明显提高,课堂学习气氛更加浓厚、每个孩子都参与了进来,课上发言的人次增多,就连学困生受到别人的启发,也排出了一种或几种组合,在小组内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2.创设问题情境。“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老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探求新知,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奇的,具有挑战色彩的情境,能有效的激趣、导疑、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一群猴子在山上玩,无意发现了一棵桃树上挂着一个奇特的仙桃,令他们垂涎欲滴,抢着要上树摘桃。正好猴王走过来,就一声令下:“不准摘!谁想摘,必须先过我猴王关!我要考考你们。”猴王便出了一道计算题26×25+25×14=?。结果,有个伶俐的小猴子抢先答出这道题的答案是1000,猴王听后,很高兴,亲自摘下桃子给猴子。其他猴子都很奇怪:“这道题这么难算,你怎么算得这样快呢?”,伶俐的小猴子说:“我是这样算的,25×(26+14)=1000。”原题为什么可以变化成这样呢?此时学生跃跃欲试,又欲言不能,“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老师趁机因势利导、展示课题。这样就达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将学生带入了情境之中,在这生动有趣的情境吸引下学生们都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
三、创设情境,启迪学生的智慧
数学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点燃火把的火种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甚至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如何把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由课堂内延伸到课堂之外,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需要教师根深蒂固的课程开发意识,需要教师内化于心的“学生第一”的理念支撑……
在教学“循环小数”这一课时,笔者用众人皆知的“老和尚讲故事”作为本课的开场白,“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有趣的童谣故事,形成了轻松、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一下子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听故事不但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初步感知了“无限”、“依次”、“不断”、“重复”等循环小学概念中重点词的含义,起到了分散、化解教学难点的作用。
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课时,我巧用多媒体技术,出示小动物骑车比赛的画面:小动物骑的车车轮形状各异,有三角形、方形、椭圆形的,有的车轮虽是圆形的,但车轴却不是装在圆心上,只有小白兔骑的车是圆形车轮,且车轴装在圆心上。别的小动物颠簸得难受,累得满头大汗,小白兔却怡然自得,顺利夺得第一。幽默风趣的的画面,引得学生捧腹大笑。“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车轴为什么要装在圆心上?”这些问题学生已了然于心。这样的情境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圆的知识。
总之,恰当创设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使我们的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