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评估主体、评估范围、评估标准、评估方法等方面陷入剪不断、理还乱的困境。“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终点和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起点,有效性概念内涵的丰富性、表现形态的复杂性和影响要素的广泛性是导致评估困境的重要原因。只有厘清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概念和内涵,揭示其复杂形态背后的本质矛盾,综合运用系统分析法、模糊评价法等多种方法反映有效性影响因素及关系,才能破解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理论和实践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实现评估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评估; 现实困境; 教育有效性; 系统思维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09)05-0092-0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规定:“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对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因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而受到广泛关注。认真总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理论与实践的成果,揭示当前评估理论与实践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并提出改良路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双重需要。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理论与实践的成果与困境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理论与实践的成果
概念是人们认知和把握事物的抽象表达,反映了人们认识事物的层次与水平;概念随着人们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深入而不断丰富发展,也从根本上反映了事物的现实发展状况。笔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概念进行统计,发现有代表性的表述达11种之多,这逻辑地反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目前,学术界从结构整体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进行了十个方面的探讨:(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概念;(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目的、地位、作用、价值;(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类别与特点;(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原则;(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主客体;(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方法及其根据;(7)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的制定及其根据;(8)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途径;(9)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过程;(10)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环境。理论上较好地回答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概念、地位、作用、价值等问题,并借助相关工具探讨了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在评估实践中,教育主管部门、高校主管领导对评估工作高度重视,评估地位明显增强,评估意识深入人心,评估作用较为明显。部分高校在借鉴高校学生工作评价体系、高校德育评估体系、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评估体系、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体系的基础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进行了积极而有益地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表现为:评估主体由模糊到明确、由单一化到多元化;评估标准由无到有,由抽象到具体;评估方法由简单到复杂,由定性分析发展到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评估内容逐渐丰富,由单纯评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拓展到评估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理论与实践的困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实践迫切呼唤评估理论的科学指导,但由于无法将评估一般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特点相结合,在构建评估指标体系时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导致评估理论不断学理化、复杂化,无法实现由观念领域向实践领域的转变,使得当前评估理论和实践在评估主体、评估标准、评估范围、评估方法、评估结果等方面遇到了一些剪不断、理还乱的问题,在以下几方面面临着困境。
第一,评估主体和价值主体。马克思的“需要理论”认为,人的行为由一定的思想动机支配,而思想动机又是由一定的需要引起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不仅要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社会所期望的目标和目的,还要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科学规律,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也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因此,评估既要坚持客观尺度又要考虑主观尺度,应做到评估主体和价值主体、客观尺度与主观尺度的统一。在评估实践中,选择评估主体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件十分慎重和非常困难的事情,评估主体便一般由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学校组织部、学生处、团委和各二级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院(系)领导组成。这种评估侧重群体对个体的单向性评估,更多地体现出了评估的客观尺度,而忽视主观尺度,无法构成互动的有机整体,不利于提高评估的有效性。
第二,评估范围内外的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既是理性教育又是情感教育,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一种潜在的体验式教育。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除明显受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过程等系统内部要素影响外,还受专业教育系统及校园整体文化环境的影响。可以说,教学工作、学生管理、业余活动、人际交往、经济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在潜移默化地发挥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因性”要求在设计评估指标体系时,需将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这种“渗透机理”充分考虑。在评估实践中,由于缺乏环境对教育作用机理的深入研究,导致评估范围难以划定,评估指标分解量化剪不断、理还乱,子项目分解不到位,子项目和子项目之间相互交叉,子项目的设置不尽合理,子项目各自的分值比例不够恰当,重点与一般难以区分,复杂与简单相互混杂,在实际执行中难度较大等问题。
第三,评估方法的定性与定量。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中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评估原则已成为共识,但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理论过多地受到行为科学主义的影响和束缚,强调价值和事实严格区分,主张采取经验——科学的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现象作系统、精确、客观的描述,过多地强调在评估理论中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的运用,主张客观标准定量化、主观标准定性化。这种事实与价值的二歧鸿沟,给价值评价、行为选择、决策活动带来深刻影响,使定性与定量成为披在评估体系身上截然分开的“两张皮”,无法真正实现内在的融合。在评估实践中,由于评估方法无法全面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而在理论中坚持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流于简单化,往往将价值评估(如学生内在道德情操、政治素养的变化)内含到客观指标如学风(学生在校期间的精神状态、出勤率、补考率、考研率、学位率等)、思想道德品质(入党人数、党团活动情況、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青年志愿者的人数等)、综合能力(挑战杯获奖情况、学生的就业率等)中加以量化,然而这无疑是无法令人信服的。给人感觉评估经验性多于科学性,表面感性多于深层量化,没有反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真实状况。
第四,评估结果的相对性与绝对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教育反馈的重要形式,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部门或教育者能够了解自己输出的信息作用于下属部门或受教育者后产生的结果,从而对信息的再输出进行调整。然而,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是各动态发展的过程,往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会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不同评估对象之间在思想水平和能力素质方面存在先天和历史原因造成的个体差异。这就要求对初次评估结果通过纵向比较、横向比较、效益比较进行二次校正,使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更加客观、全面、公正。目前,学术界虽然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相对性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探讨,但分析不够深入,特别是缺乏对评估结果进行二次校正的相关方法,使得评估实践流于简单化、绝对化。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复杂性是当前评估困境的重要原因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终点和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起点。其概念内涵的丰富性、表现形态的复杂性和影响因素的广泛性是导致目前评估困境的重要原因。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测量学提出:“教育评价的实质在于价值判断,其对象阈限在于受教育者的发展变化及构成其变化的诸种因素。”也就是说,教育评估的核心是对教育有效性及其影响教育有效性的诸要素的评估。因此,从逻辑上讲,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基本规律是评估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清楚教育有效性的内涵、表现形态、影响要素及相关性,并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才能制定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进而科学回答“应该设立哪些指标及其权重、为什么要设立这些指标及其权重、怎样设立这些指标及其权重”的问题。同时,如果评估指标体系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主体价值需求的逻辑反映,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然目标系统,则又会以其合目的性、合规律性引导和规范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2.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复杂性导致评估困境
目前,理论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概念、表现形态及影响因素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如在概念上有“效果”和“效益”的说法,在衡量尺度上有“客观尺度”与“主观尺度”之争,在衡量方法上有定性与定量的区分。要厘清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的复杂性,需回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规律上来。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概念内涵。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产生效力和效用的特征,亦指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积极作用。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来看,其完整的内涵包括:(1)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思想政治教育信息;(2)受教育者辨别、认同或接受教育者传授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3)具备一定思维、情感、行为模式的受教育者在接受的过程中(或之后)将教育者传授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并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品质方面朝着教育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4)受教育者融合各种教育信息,按照内心的“良知”,在行为上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显现为主体的存在智慧。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由外在规范到内在自觉、由理性认知到情感升华、由心理认同到行为表现的长期过程,内涵着以下几对相互矛盾的范畴:(1)群体“教化”与个体“学习”;(2)理性认知与情感认同;(3)内在素质与外在行为;(4)长期感受与瞬时感悟。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相互补充,辩证统一于“教学相长”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表现形态。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除受上述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教育形态的影响外,还涉及“教育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即表现为阶段性和变化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也相应表现为多种复杂的形态:(1)客观效果与主观效果。客观效果指群体目标实现程度,主观效果指受教育个体发展需要满足程度;(2)表象效果与本质效果。表象效果指知识信息层面的接受度,本质效果指情感层面的认同度;(3)隐性效果与显性效果。隐性效果主要指受教育者思想道德、内在素质的变化,显性效果指受教育者外在行为的改善;(4)短期效果与长期效果等等。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完整地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对教育有效性的理解不同,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影响要素。如果将高校教育看作一项系统工程,根据教育内容德、智、体、美可简单划分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身心健康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等四个子系统。四个子系统既相对独立、相互碰撞,又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作用成为教育系统缺一不可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既受内部各要素及其作用关系的制约,也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它们共同左右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影响因素包括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外部影响因素包括物质环境、文化环境和制度环境。以上任何一种因素发生变化,都会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影响因素广泛,具有多因性。
在以往的评估理论和实践中,由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复杂表现形态的认识不足,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复杂因子、思想政治教育诸因素与教育效果价值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的不够深入,因此,对于评估体系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问题,对于目标与手段、定性与定量、长期与短期、客观与主观的有机融合,怎样从观念领域进入实践领域,使评估理论与评估实践相融合,还需要在政治教育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三、运用现代思维方式方法,破解当前评估难题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困境集中表现为两点: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影响因素及其关系复杂导致评估范围难以确定;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表现形式复杂而缺乏有效度量方法。出现这种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线性思维、形式逻辑与现实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相匹配。有效性的复杂性要求我们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进行评价,把显性效果和隐性效果、直接效果和间接效果、近期效果和远期效果的评价结合起来、统一起来,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做出全面的客观的评价。
1.以系统思维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影响要素及其关系
系统思维方式是对现实世界关系的抽象反映,它既从系统整体功能出发,又动态反映系统内部要素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是一种全面地、联系地、完整地、发展地看问题的方式。系统思维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一项有着复杂结构程序和运动规律的系统工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教育者)、教育客体(教育对象)、教育介体(教育内容、载体、方法、设施等)、教育环体(教育环境)等各要素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系统。运用系统分析法,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一个有不同要素组成的系统,可以充分了解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和变化的规律,并对其影响做出价值判断,从而把握教育有效性影响要素及其关系。
2.以系统思维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
著名的高等教育专家薛天祥教授指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如果缺乏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往往会带来失误,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方法中运用系统论的原理是必要的。在评估工作中,可以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各种因素加以分析。在设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方案和指标体系时,可以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准确把握它们各自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使评估方案和指标体系更加符合实际。从而对教育过程和效果做出全面的、系统的评估。
3.綜合运用多种现代科学方法度量教育有效性,实现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内在融合
马克思曾指出,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对可计量的思想现象作定量分析和处理,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减少和克服随意性。但定量分析作为一种技术手段能支解思想政治教育,却无法对其进行整合。显然,只有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综合运用教育统计和测量学、模糊数学、计算机技术等相关学科理论,并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具体表现形态采用相适应的评估方法,才能实现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评估教育主客体内在素质时可采用模拟情景评价法,评估教育客体道德修养、价值观念时可采用认同程度计算法和模糊数学方法,在对评估结果进行深度比较和二次校正时,可采用效益计算法和DEA计算法等。可以预见,电脑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方法中,量化分析将进一步加强,定性与定量内在融合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方法问题研究的另一个趋势。
参考文献
[1]刑瑞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探微[J].求实,2003(8):50-52.
[2]杨国辉,孙梦云.思想政治教育评估问题研究状况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6(2):57-59.
[3]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85-487.
[4]乔永忠.论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及其指标体系构建[J].法治与社会,2007(5):41
[5]保尔·拉法格等.回忆马克思恩格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7.
[6]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38.
[7]鲁宇红,葛维东.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基础[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1.
[责任编辑:庞达]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评估; 现实困境; 教育有效性; 系统思维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09)05-0092-0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规定:“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对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因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而受到广泛关注。认真总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理论与实践的成果,揭示当前评估理论与实践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并提出改良路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双重需要。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理论与实践的成果与困境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理论与实践的成果
概念是人们认知和把握事物的抽象表达,反映了人们认识事物的层次与水平;概念随着人们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深入而不断丰富发展,也从根本上反映了事物的现实发展状况。笔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概念进行统计,发现有代表性的表述达11种之多,这逻辑地反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目前,学术界从结构整体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进行了十个方面的探讨:(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概念;(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目的、地位、作用、价值;(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类别与特点;(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原则;(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主客体;(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方法及其根据;(7)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的制定及其根据;(8)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途径;(9)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过程;(10)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环境。理论上较好地回答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概念、地位、作用、价值等问题,并借助相关工具探讨了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在评估实践中,教育主管部门、高校主管领导对评估工作高度重视,评估地位明显增强,评估意识深入人心,评估作用较为明显。部分高校在借鉴高校学生工作评价体系、高校德育评估体系、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评估体系、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体系的基础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进行了积极而有益地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表现为:评估主体由模糊到明确、由单一化到多元化;评估标准由无到有,由抽象到具体;评估方法由简单到复杂,由定性分析发展到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评估内容逐渐丰富,由单纯评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拓展到评估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理论与实践的困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实践迫切呼唤评估理论的科学指导,但由于无法将评估一般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特点相结合,在构建评估指标体系时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导致评估理论不断学理化、复杂化,无法实现由观念领域向实践领域的转变,使得当前评估理论和实践在评估主体、评估标准、评估范围、评估方法、评估结果等方面遇到了一些剪不断、理还乱的问题,在以下几方面面临着困境。
第一,评估主体和价值主体。马克思的“需要理论”认为,人的行为由一定的思想动机支配,而思想动机又是由一定的需要引起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不仅要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社会所期望的目标和目的,还要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科学规律,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也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因此,评估既要坚持客观尺度又要考虑主观尺度,应做到评估主体和价值主体、客观尺度与主观尺度的统一。在评估实践中,选择评估主体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件十分慎重和非常困难的事情,评估主体便一般由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学校组织部、学生处、团委和各二级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院(系)领导组成。这种评估侧重群体对个体的单向性评估,更多地体现出了评估的客观尺度,而忽视主观尺度,无法构成互动的有机整体,不利于提高评估的有效性。
第二,评估范围内外的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既是理性教育又是情感教育,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一种潜在的体验式教育。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除明显受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过程等系统内部要素影响外,还受专业教育系统及校园整体文化环境的影响。可以说,教学工作、学生管理、业余活动、人际交往、经济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在潜移默化地发挥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因性”要求在设计评估指标体系时,需将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这种“渗透机理”充分考虑。在评估实践中,由于缺乏环境对教育作用机理的深入研究,导致评估范围难以划定,评估指标分解量化剪不断、理还乱,子项目分解不到位,子项目和子项目之间相互交叉,子项目的设置不尽合理,子项目各自的分值比例不够恰当,重点与一般难以区分,复杂与简单相互混杂,在实际执行中难度较大等问题。
第三,评估方法的定性与定量。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中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评估原则已成为共识,但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理论过多地受到行为科学主义的影响和束缚,强调价值和事实严格区分,主张采取经验——科学的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现象作系统、精确、客观的描述,过多地强调在评估理论中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的运用,主张客观标准定量化、主观标准定性化。这种事实与价值的二歧鸿沟,给价值评价、行为选择、决策活动带来深刻影响,使定性与定量成为披在评估体系身上截然分开的“两张皮”,无法真正实现内在的融合。在评估实践中,由于评估方法无法全面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而在理论中坚持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流于简单化,往往将价值评估(如学生内在道德情操、政治素养的变化)内含到客观指标如学风(学生在校期间的精神状态、出勤率、补考率、考研率、学位率等)、思想道德品质(入党人数、党团活动情況、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青年志愿者的人数等)、综合能力(挑战杯获奖情况、学生的就业率等)中加以量化,然而这无疑是无法令人信服的。给人感觉评估经验性多于科学性,表面感性多于深层量化,没有反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真实状况。
第四,评估结果的相对性与绝对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教育反馈的重要形式,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部门或教育者能够了解自己输出的信息作用于下属部门或受教育者后产生的结果,从而对信息的再输出进行调整。然而,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是各动态发展的过程,往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会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不同评估对象之间在思想水平和能力素质方面存在先天和历史原因造成的个体差异。这就要求对初次评估结果通过纵向比较、横向比较、效益比较进行二次校正,使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更加客观、全面、公正。目前,学术界虽然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相对性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探讨,但分析不够深入,特别是缺乏对评估结果进行二次校正的相关方法,使得评估实践流于简单化、绝对化。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复杂性是当前评估困境的重要原因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终点和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起点。其概念内涵的丰富性、表现形态的复杂性和影响因素的广泛性是导致目前评估困境的重要原因。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测量学提出:“教育评价的实质在于价值判断,其对象阈限在于受教育者的发展变化及构成其变化的诸种因素。”也就是说,教育评估的核心是对教育有效性及其影响教育有效性的诸要素的评估。因此,从逻辑上讲,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基本规律是评估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清楚教育有效性的内涵、表现形态、影响要素及相关性,并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才能制定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进而科学回答“应该设立哪些指标及其权重、为什么要设立这些指标及其权重、怎样设立这些指标及其权重”的问题。同时,如果评估指标体系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主体价值需求的逻辑反映,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然目标系统,则又会以其合目的性、合规律性引导和规范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2.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复杂性导致评估困境
目前,理论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概念、表现形态及影响因素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如在概念上有“效果”和“效益”的说法,在衡量尺度上有“客观尺度”与“主观尺度”之争,在衡量方法上有定性与定量的区分。要厘清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的复杂性,需回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规律上来。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概念内涵。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产生效力和效用的特征,亦指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积极作用。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来看,其完整的内涵包括:(1)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思想政治教育信息;(2)受教育者辨别、认同或接受教育者传授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3)具备一定思维、情感、行为模式的受教育者在接受的过程中(或之后)将教育者传授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并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品质方面朝着教育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4)受教育者融合各种教育信息,按照内心的“良知”,在行为上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显现为主体的存在智慧。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由外在规范到内在自觉、由理性认知到情感升华、由心理认同到行为表现的长期过程,内涵着以下几对相互矛盾的范畴:(1)群体“教化”与个体“学习”;(2)理性认知与情感认同;(3)内在素质与外在行为;(4)长期感受与瞬时感悟。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相互补充,辩证统一于“教学相长”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表现形态。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除受上述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教育形态的影响外,还涉及“教育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即表现为阶段性和变化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也相应表现为多种复杂的形态:(1)客观效果与主观效果。客观效果指群体目标实现程度,主观效果指受教育个体发展需要满足程度;(2)表象效果与本质效果。表象效果指知识信息层面的接受度,本质效果指情感层面的认同度;(3)隐性效果与显性效果。隐性效果主要指受教育者思想道德、内在素质的变化,显性效果指受教育者外在行为的改善;(4)短期效果与长期效果等等。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完整地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对教育有效性的理解不同,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影响要素。如果将高校教育看作一项系统工程,根据教育内容德、智、体、美可简单划分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身心健康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等四个子系统。四个子系统既相对独立、相互碰撞,又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作用成为教育系统缺一不可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既受内部各要素及其作用关系的制约,也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它们共同左右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影响因素包括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外部影响因素包括物质环境、文化环境和制度环境。以上任何一种因素发生变化,都会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影响因素广泛,具有多因性。
在以往的评估理论和实践中,由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复杂表现形态的认识不足,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复杂因子、思想政治教育诸因素与教育效果价值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的不够深入,因此,对于评估体系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问题,对于目标与手段、定性与定量、长期与短期、客观与主观的有机融合,怎样从观念领域进入实践领域,使评估理论与评估实践相融合,还需要在政治教育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三、运用现代思维方式方法,破解当前评估难题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困境集中表现为两点: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影响因素及其关系复杂导致评估范围难以确定;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表现形式复杂而缺乏有效度量方法。出现这种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线性思维、形式逻辑与现实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相匹配。有效性的复杂性要求我们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进行评价,把显性效果和隐性效果、直接效果和间接效果、近期效果和远期效果的评价结合起来、统一起来,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做出全面的客观的评价。
1.以系统思维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影响要素及其关系
系统思维方式是对现实世界关系的抽象反映,它既从系统整体功能出发,又动态反映系统内部要素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是一种全面地、联系地、完整地、发展地看问题的方式。系统思维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一项有着复杂结构程序和运动规律的系统工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教育者)、教育客体(教育对象)、教育介体(教育内容、载体、方法、设施等)、教育环体(教育环境)等各要素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系统。运用系统分析法,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一个有不同要素组成的系统,可以充分了解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和变化的规律,并对其影响做出价值判断,从而把握教育有效性影响要素及其关系。
2.以系统思维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
著名的高等教育专家薛天祥教授指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如果缺乏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往往会带来失误,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方法中运用系统论的原理是必要的。在评估工作中,可以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各种因素加以分析。在设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方案和指标体系时,可以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准确把握它们各自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使评估方案和指标体系更加符合实际。从而对教育过程和效果做出全面的、系统的评估。
3.綜合运用多种现代科学方法度量教育有效性,实现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内在融合
马克思曾指出,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对可计量的思想现象作定量分析和处理,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减少和克服随意性。但定量分析作为一种技术手段能支解思想政治教育,却无法对其进行整合。显然,只有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综合运用教育统计和测量学、模糊数学、计算机技术等相关学科理论,并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具体表现形态采用相适应的评估方法,才能实现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评估教育主客体内在素质时可采用模拟情景评价法,评估教育客体道德修养、价值观念时可采用认同程度计算法和模糊数学方法,在对评估结果进行深度比较和二次校正时,可采用效益计算法和DEA计算法等。可以预见,电脑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方法中,量化分析将进一步加强,定性与定量内在融合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方法问题研究的另一个趋势。
参考文献
[1]刑瑞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探微[J].求实,2003(8):50-52.
[2]杨国辉,孙梦云.思想政治教育评估问题研究状况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6(2):57-59.
[3]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85-487.
[4]乔永忠.论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及其指标体系构建[J].法治与社会,2007(5):41
[5]保尔·拉法格等.回忆马克思恩格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7.
[6]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38.
[7]鲁宇红,葛维东.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基础[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1.
[责任编辑:庞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