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要运用"情感教育"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ghtyr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
  ,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所说:"教育不能没有
  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
  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
  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
  愤、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天地动容的悲惨;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悦、无名
  的愁……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出作品的这些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
  见其人、如闻其声呢?笔者认为首先语文教师应是情感教育的设计师、迁移者,教师应运用情感教育的方
  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
  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应注意抓好
  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一、要创设情感氛围。
  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得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創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
  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而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他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
  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就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
  带入境。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击情,才能扣击心灵。那充满感情的语调、
  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会激活学生思维,会让学
  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比如我在
  教《故乡》一课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我们都深爱自己的故乡,古往今
  来有多少人写故乡、思故乡。赞美故乡风土人情的有之……抒发对故乡离情别绪的有之……回到阔别多年
  的故乡的激动和欣喜的有之……鲁迅也是凡人,他一九一九年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
  们来跟随《故乡》中的"我"的足迹一起去感同身受一下吧……这样就激起学生带着情感去体会"我"回故乡
  的喜乐悲愁了。
  二、要读出情感信息。
  三分诗,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中。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
  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象孩子的眼睛那
  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试想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
  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吗?
  文章的多种风格,就决定了多种风格的朗读。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它不是照
  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
  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的闯进作品的意境中
  、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比如《沁园春 雪》上阕要
  读的豪情万丈、下阕要读的居高临下、最后三句要读的意气轩昂才能体现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
  而《周总理,你在哪里》以沉缓的声音、深切的语调来朗读才能体味人民对总理的无限深情。《最后一次
  讲演》中以低沉的喉音平静的叙述李公朴的遇难,随之音量逐渐加大、音速逐渐加快。情感也逐渐由激动
  →愤怒→咆哮→自豪,这样闻一多先生当时爱憎分明的感情、闪光的泪花、悲愤的神情、有力的手势就如
  在眼前了。
  三、要出情入理。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深刻阐明情感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
  学会做人的道理。因此在学生的情感得到一定的激发时要顺势引人课文深层次的学习中。将知识内化为学
  生自主思维的动力,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此时教学的重点落到学生对作品意境如何理解和让学
  生如何介入并创新思辨的层面上。教师或以解词析句为手段,或以剖析结构为依据,或以时空范围为线索
  ┄┄都要披文入情,出情入理。抓住情感与情理的联系,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丰富学生在学习中的
  情感体验。从深刻领会作品创造的艺术意境,完成由情入理,寻文悟道的思维迁移。从而激起一种热烈的
  积极的审美愿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比如设计比如《岳阳楼记》中范仲淹
  的"忧""乐"情;《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悲""恨"情;《黄鹤楼》中崔灏的思乡情;《我的老师》魏
  巍的师生情等等,都是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中表现出来的"文感""象感""意感""情感"来领悟起深刻的哲理
  。这样不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其他文献
【摘要】有人说:"二十一世纪,不是缺少人才,而是缺少会学习的人才。"要想使学生会学习,那就必须  使他们在学生时期就会自主学习,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才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创新  的能力,有利于适应现代社会和个性发展的需要,真正体现变"教我学"为"我会学"的语文教育观念。在语  文创新教育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相当重要。作为初中语文这一阶段,就更应做到这一点。  【关键词】初中语
目的:探讨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处理中最佳缺血/再灌注时间周期。方法:取健康雄性SD大鼠42只,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成7组,每组6只,所有大鼠开胸后游离左侧肺门,放置肺门阻断带,用
【摘要】初中阶段学生的作文往往还没有从小学生作文框框了摆脱出来,一篇作文里总有平淡地叙述,没  有流露出自己的主观愿望和感情。这是我们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我们语文老师在批改作文的时  候也常常有此抱怨:"外面的世界真精彩,作文的学生好无奈,苍白无力常平述,真情实感又何在?"我认  为关键是我们教师,我们的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作文中。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情感培养  有
【摘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要教会学生以方法,使学生"学会求知、  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发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个体,但他  们却置身在一个群体之中。由于小学生具有好胜心强、喜欢模仿等心理特征,因而群体的力量、榜样的作  用对其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方法的掌握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小学  语文教师必须面向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  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逐步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  动,发挥学生主动性,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本人结合自  己的教学实践,认为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这就意味着师生的关系应该是互为  主体的平等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在实际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就要求我们应  集中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营造一个高效、有序、快乐又有质量的课堂。这个问题的关键,还是  在于教师能否有效的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學习的欲望。普通中学对这个问题的探索和实践已经进行得相当深  入了,各类研究课
期刊
【摘要】农村小学生由于受生活、语言、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作文往往成了令他们头痛的最大难题。  怎样才能提高农村小学作文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抓好他们作文起步的指导。本文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  探究农村小学作文起步指导的途径。  【关键词】农村小学作文起步指导  我在教学一线工作27年來,一直担任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在教学班级中,来自乡下农村的学生往往占大  部分比例,在同个班级上课,来自农村的孩子
本文以笔者与苗兴伟、李学宁的《功能语言学与外语教学》一书为基础,在简单总结了Halliday及其追随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的前提下,探讨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可以在外语教学中应用
近几年来,高考、中考一般都采用话题作文这一形式。究其原因,一是受素质教育的鞭策;二是受教材  多样化的启示;三是受高考的影响。出题者通过多年经验的总结,发现话题作文能在客观形式上对素质教  育作比较完美的诠释,认为话题作文更容易让考生自由选择,充分发挥,让考生写出真实水平。  一、了解话题作文的构成并审题要准确,作文要切题。  话题作文的构成由话题材料,提示语,话题,写作要求四部分组成。它们之间的
期刊
从区域沉积背景出发,以岩心和测井资料分析为基础,对松辽盆地扶余油田泉四段的岩石类型、粒度分布、沉积构造、泥岩颜色及地球化学特征等各类沉积相标志进行分析,确定其为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