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的使命,就是让每个人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潜力。而小学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最佳时期,小学数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因此,它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使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品质、创造潜能得以全面发展,以促进他们的茁壮成长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一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 优化师生关系,营造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
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利珀认为,宽松和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以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因而,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学生的主体观,确立“服务意识”;要把学生视为自主的人、发展的人、潜能的人;要热爱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善于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比如:教师在评价学生答问时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你讲得真好”、“你真聪明”、“这个见解很独特等”,或是“不要紧张,慢慢说”、“你再好好想想”,这些尊重、期盼性的语言,不仅是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从而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 优化新知探索,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的“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解释和分析,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数学方法,我称之为再创造方法”。弗氏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数学知识、自己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和引导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三、 优化练习设计,拓宽学生思维空间,
对于一个问题,所求的答案往往不与他人相同,总有新想法、新设计,表现得很独特,就属于创新意识的基本表现。这种求异思维是创新性思维的出发点和创造性思维的出发点和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分析问题,以便开拓思路灵活解题,培养和提高他们运用知识解题的灵活性和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在课堂练习设计时,除基本练习外,还应该设计一些开放题,为学生的积极思维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提供数学的交流机会,较好地体现“人人掌握数学”和“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这一大众数学教育思想。我们采用的训练途径和方式主要有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验算等。
(一)一题多解的训练
对同一问题,由于思维的起点不同,分析的角度不一,会得到不同的解法;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转化,同一数量关系可有不同的表达形式从而导出用不同知识解答同一问题的思路。一题多解有两个含义,一题有多种答案和一题有多种解法,对学生的每一种解法,教师不要轻意评定某种方法的优劣,而要从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水平出发,沟通联系,让学生自由取舍,选择出适合自己的最优方法。例如:在研究如何求下图(1)中空白处的面积时,大家通过充分讨论,得出了以下方法:(1)(长方形面积-半圆面积)+(三角形面积);(2)(长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半圆面积);
(3)、(梯形面积)-(半圆面积);(4)(以h、b为相邻两边的大矩形面积)-(三角形面积+半圆面积)(如图2所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四种思路,它的可喜之处不仅局限于多了一种(并非最简单的)解法,而是表明学生思维的翅膀已经突破了“框框的限制”,敢于在想象的天空“自由翱翔”了,
(二)一题多变的训练
可就原题变换已知条件,再探求问题的结果;或把问题与其中一个条件对换,再求结果;或给出部分条件和问题,要求补充相应的条件,等。一题多变,利于沟通知识联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和思维品质,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发展学生的智力。如:“果园里有梨树120棵,桃树是梨树的1/4,桃树有多少棵?”开改条件②为:(1)是桃树的1/4;(2)桃树比梨树多1/4(3)比桃树少1/4(4)桃树和梨树的比是1:4… …改问题为(1)两种树一共有多少棵(2)梨树比桃树多多少棵… …这类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一题多验算的训练。
验算是学生自我评价的重要手段。解完题后,要求学生根据条件与条件或条件一问题之间的关系,用多种方法进行检查,这样不仅验证了原题的解,而且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起到了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一题多问的训练
即只给出已知条件,让其探求结果的可能性。例如,果园里栽了200棵桃树,150棵梨树,(先补充条件再解答)。这是一道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好题目,学生经过讨论研究找出了多种不同问题,分别列式求两种树棵数之和、差、倍、比关系及其中一种树与总棵数的倍、比关系等。随后,请学生把他们的结论逐一汇报,充分展现每个人的思考过程。这样,在鼓励求异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激发发学习兴趣 诱发创新意识
启发和激励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愿望,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前提,创新意识要从小培养,求知欲望要早期激发,以便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自己的智力力量,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如学生掌握了能被2、3、5整除的特征,并能正确判断以后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能被2、3整除的数一定能被几整除?由此,你还想到了什么?”学生成功的做出了如下判断:能被2、3整除的数一定能6整除;能被3和5整除的数一定能被5整除… …在学会了互质的概念后,还能对上述现象成功进行概括:能被a与b整除的数一定能被ab整除。当学生创造性的做出这一成功的探索以后,不仅对数学知识的兴趣会油然而生,而且把新学知识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并创造性的把书本知识广泛的迁移和延伸到书本之外,使学生形成了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诱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课堂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强调学规律找联系,使学生的知识能迁移,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赋予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培养二十一世纪的创造性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 优化师生关系,营造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
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利珀认为,宽松和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以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因而,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学生的主体观,确立“服务意识”;要把学生视为自主的人、发展的人、潜能的人;要热爱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善于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比如:教师在评价学生答问时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你讲得真好”、“你真聪明”、“这个见解很独特等”,或是“不要紧张,慢慢说”、“你再好好想想”,这些尊重、期盼性的语言,不仅是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从而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 优化新知探索,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的“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解释和分析,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数学方法,我称之为再创造方法”。弗氏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数学知识、自己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和引导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三、 优化练习设计,拓宽学生思维空间,
对于一个问题,所求的答案往往不与他人相同,总有新想法、新设计,表现得很独特,就属于创新意识的基本表现。这种求异思维是创新性思维的出发点和创造性思维的出发点和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分析问题,以便开拓思路灵活解题,培养和提高他们运用知识解题的灵活性和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在课堂练习设计时,除基本练习外,还应该设计一些开放题,为学生的积极思维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提供数学的交流机会,较好地体现“人人掌握数学”和“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这一大众数学教育思想。我们采用的训练途径和方式主要有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验算等。
(一)一题多解的训练
对同一问题,由于思维的起点不同,分析的角度不一,会得到不同的解法;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转化,同一数量关系可有不同的表达形式从而导出用不同知识解答同一问题的思路。一题多解有两个含义,一题有多种答案和一题有多种解法,对学生的每一种解法,教师不要轻意评定某种方法的优劣,而要从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水平出发,沟通联系,让学生自由取舍,选择出适合自己的最优方法。例如:在研究如何求下图(1)中空白处的面积时,大家通过充分讨论,得出了以下方法:(1)(长方形面积-半圆面积)+(三角形面积);(2)(长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半圆面积);
(3)、(梯形面积)-(半圆面积);(4)(以h、b为相邻两边的大矩形面积)-(三角形面积+半圆面积)(如图2所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四种思路,它的可喜之处不仅局限于多了一种(并非最简单的)解法,而是表明学生思维的翅膀已经突破了“框框的限制”,敢于在想象的天空“自由翱翔”了,
(二)一题多变的训练
可就原题变换已知条件,再探求问题的结果;或把问题与其中一个条件对换,再求结果;或给出部分条件和问题,要求补充相应的条件,等。一题多变,利于沟通知识联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和思维品质,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发展学生的智力。如:“果园里有梨树120棵,桃树是梨树的1/4,桃树有多少棵?”开改条件②为:(1)是桃树的1/4;(2)桃树比梨树多1/4(3)比桃树少1/4(4)桃树和梨树的比是1:4… …改问题为(1)两种树一共有多少棵(2)梨树比桃树多多少棵… …这类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一题多验算的训练。
验算是学生自我评价的重要手段。解完题后,要求学生根据条件与条件或条件一问题之间的关系,用多种方法进行检查,这样不仅验证了原题的解,而且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起到了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一题多问的训练
即只给出已知条件,让其探求结果的可能性。例如,果园里栽了200棵桃树,150棵梨树,(先补充条件再解答)。这是一道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好题目,学生经过讨论研究找出了多种不同问题,分别列式求两种树棵数之和、差、倍、比关系及其中一种树与总棵数的倍、比关系等。随后,请学生把他们的结论逐一汇报,充分展现每个人的思考过程。这样,在鼓励求异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激发发学习兴趣 诱发创新意识
启发和激励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愿望,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前提,创新意识要从小培养,求知欲望要早期激发,以便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自己的智力力量,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如学生掌握了能被2、3、5整除的特征,并能正确判断以后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能被2、3整除的数一定能被几整除?由此,你还想到了什么?”学生成功的做出了如下判断:能被2、3整除的数一定能6整除;能被3和5整除的数一定能被5整除… …在学会了互质的概念后,还能对上述现象成功进行概括:能被a与b整除的数一定能被ab整除。当学生创造性的做出这一成功的探索以后,不仅对数学知识的兴趣会油然而生,而且把新学知识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并创造性的把书本知识广泛的迁移和延伸到书本之外,使学生形成了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诱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课堂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强调学规律找联系,使学生的知识能迁移,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赋予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培养二十一世纪的创造性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