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民俗文化也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与重视。而甘肃庆阳香包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民间民俗文化,蕴含丰富的地域性民族文化内涵与民族文化特色。但在创新的时代背景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因此,本文主要就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香包产业;民俗文化;问题与措施
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我国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资源,其不断推动着我国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俗文化产业,而甘肃庆阳香包作为民俗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在新时代背景下,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在面临着巨大挑战的同时也出现一些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对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进行深入的探讨,仔细分析普遍存在于当前香包民俗文化产业中的问题并提出有效解决措施。
一、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过分追求经济效益,丢失艺术特色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香包民俗文化产业也逐渐走向市场化,但在竞争如此强烈的经济市场下,香包的制作过程中过分追求经济利益,以次充好、设计低俗、染色代替手工刺绣、粗制滥造等问题严重导致香包这一民俗文化产业丢失艺术特色。如今的机械香包虽然相比传统的手工制作香包在制作速度上要快很多,但是这种制作快、市场抢占迅速的经济效益却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做工不精致、难以突显当地民俗特色、容易丢失艺术特色等。加之在香包刺绣过程中一味草率的利用图画册、儿童美术、电脑设计绘图的卡通等,使香包失去原有的特色、价值及意义。
2.市场空间狭小,缺乏长远的开拓与规划
随着香包民俗文化的不断开发与利用,成为当地实实在在的经济来源,但由于市场经济的竞争较强,再加上香包作为当地民俗文化产业具有的市场位置还比较低,致使其在市场上的定位相对模糊,市场空间狭小。此外,香包产业缺乏长运的开拓与规划,缺乏完善的香包市场机制,部分香包属于单户生产,很难形成规模效应,难以稳定营销网络,在教育引导方面较为缺乏。一些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公司并未建立健全的机制或是建立的机制过于形式化,没有建立统一的市场营销机制、管理机制以及信息机制等等。
二、促进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有效发展的建议
1.注重人文情怀,植入文化底蕴
早在4600多年前,庆阳人民的生活中就已经出现了香包,据《黄帝内经》记载,古时人们就利用香包装草药并随身携带,以便预防疾病,由此可见,香包凝聚着庆阳民俗文化的发展,拥有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与内涵。因此,在香包制作生产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人文情怀,严格把关,运用极具寓意性、民俗性、特色性的图腾作为刺绣,且进行巧妙、精湛的绣制。香包融入民俗文化需要对民俗文化进行挖掘和保护,需要政府与民间建立有效的沟通,达成共识,对于民间工艺品与民俗文化要以保护为主,开发其次。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而香包民俗文化产业不仅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是具有一定实用性的商品。
2.加强政府的重视力度
政府在民俗文化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中,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给予香包产业足够的重视,有效做好市场服务,加强监督和引导。在香包民俗文化产业的市场秩序管理中,政府还应当积极将其规范,建立市场管理机构和市场营销机制,配置人员设施,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或政策。尤其在监督管理方面,政府应加强对香包等一系列民俗产品市场的监管,制定相关的市场准入标准、质量评标,对质量及价格严格把关,扩大香包的生产力度,加快品牌注册,有效做好宣传并增强宣传力度,努力推进香包民俗文化产业与国际市场接轨。其次,政府还应为发展前景好的香包生产销售公司建立资金扶持政策,有效扶持一些香包龙头企业,并将这些发展前景较好、管理技术到位、工艺艺术精湛的香包龙头企业大力推经市场,这样不仅可以打造高名誉的香包民俗文化产业,还能通过市场的竞争带动小企业的发展。
3.加强创新人才培养
如今市场经济的竞争力较强,这给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阻力,所以,香包产业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加强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建立具有文化产业创新的人才队伍,就需建设相应的人才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民俗文化艺术人才成长的人文环境、生活环境,通过这种具有民俗文化的乡土气息渲染,不但可以让香包产业更具民俗文化特色,还能有效激发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其次要挖掘民间“刺绣能手”、聘请资深的“刺绣大师”,记录他们精湛的技术技巧、心得体会,以便供后人学习、参考,并且让他们广带徒弟,口传心授。
三、结语
庆阳香包是我国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民族文化发展中保存相当完好的一个载体、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更是庆阳人民世世代代传承和守望的精神家园。因此,对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的研究、挖掘和保护是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针。
参考文献:
[1]张兴平,李惠芬,万自洋.浅议庆阳香包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科技视界,2013,12:1-2.
[2]张兴平,潘亚军,刘晋元,张世伟.试析庆阳香包民俗文化的创新问题[J].山东工业技术,2013,13:2.
[3]王晓红,辛旭东.民俗文化的田野与产业化困境——以甘肃庆阳香包文化为例[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1-6.
作者简介:
何雨谦,讲师,甘肃兰州,中共党员,毕业于兰州财经大学,管理学硕士。
【关键词】香包产业;民俗文化;问题与措施
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我国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资源,其不断推动着我国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俗文化产业,而甘肃庆阳香包作为民俗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在新时代背景下,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在面临着巨大挑战的同时也出现一些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对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进行深入的探讨,仔细分析普遍存在于当前香包民俗文化产业中的问题并提出有效解决措施。
一、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过分追求经济效益,丢失艺术特色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香包民俗文化产业也逐渐走向市场化,但在竞争如此强烈的经济市场下,香包的制作过程中过分追求经济利益,以次充好、设计低俗、染色代替手工刺绣、粗制滥造等问题严重导致香包这一民俗文化产业丢失艺术特色。如今的机械香包虽然相比传统的手工制作香包在制作速度上要快很多,但是这种制作快、市场抢占迅速的经济效益却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做工不精致、难以突显当地民俗特色、容易丢失艺术特色等。加之在香包刺绣过程中一味草率的利用图画册、儿童美术、电脑设计绘图的卡通等,使香包失去原有的特色、价值及意义。
2.市场空间狭小,缺乏长远的开拓与规划
随着香包民俗文化的不断开发与利用,成为当地实实在在的经济来源,但由于市场经济的竞争较强,再加上香包作为当地民俗文化产业具有的市场位置还比较低,致使其在市场上的定位相对模糊,市场空间狭小。此外,香包产业缺乏长运的开拓与规划,缺乏完善的香包市场机制,部分香包属于单户生产,很难形成规模效应,难以稳定营销网络,在教育引导方面较为缺乏。一些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公司并未建立健全的机制或是建立的机制过于形式化,没有建立统一的市场营销机制、管理机制以及信息机制等等。
二、促进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有效发展的建议
1.注重人文情怀,植入文化底蕴
早在4600多年前,庆阳人民的生活中就已经出现了香包,据《黄帝内经》记载,古时人们就利用香包装草药并随身携带,以便预防疾病,由此可见,香包凝聚着庆阳民俗文化的发展,拥有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与内涵。因此,在香包制作生产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人文情怀,严格把关,运用极具寓意性、民俗性、特色性的图腾作为刺绣,且进行巧妙、精湛的绣制。香包融入民俗文化需要对民俗文化进行挖掘和保护,需要政府与民间建立有效的沟通,达成共识,对于民间工艺品与民俗文化要以保护为主,开发其次。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而香包民俗文化产业不仅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是具有一定实用性的商品。
2.加强政府的重视力度
政府在民俗文化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中,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给予香包产业足够的重视,有效做好市场服务,加强监督和引导。在香包民俗文化产业的市场秩序管理中,政府还应当积极将其规范,建立市场管理机构和市场营销机制,配置人员设施,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或政策。尤其在监督管理方面,政府应加强对香包等一系列民俗产品市场的监管,制定相关的市场准入标准、质量评标,对质量及价格严格把关,扩大香包的生产力度,加快品牌注册,有效做好宣传并增强宣传力度,努力推进香包民俗文化产业与国际市场接轨。其次,政府还应为发展前景好的香包生产销售公司建立资金扶持政策,有效扶持一些香包龙头企业,并将这些发展前景较好、管理技术到位、工艺艺术精湛的香包龙头企业大力推经市场,这样不仅可以打造高名誉的香包民俗文化产业,还能通过市场的竞争带动小企业的发展。
3.加强创新人才培养
如今市场经济的竞争力较强,这给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阻力,所以,香包产业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加强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建立具有文化产业创新的人才队伍,就需建设相应的人才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民俗文化艺术人才成长的人文环境、生活环境,通过这种具有民俗文化的乡土气息渲染,不但可以让香包产业更具民俗文化特色,还能有效激发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其次要挖掘民间“刺绣能手”、聘请资深的“刺绣大师”,记录他们精湛的技术技巧、心得体会,以便供后人学习、参考,并且让他们广带徒弟,口传心授。
三、结语
庆阳香包是我国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民族文化发展中保存相当完好的一个载体、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更是庆阳人民世世代代传承和守望的精神家园。因此,对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的研究、挖掘和保护是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针。
参考文献:
[1]张兴平,李惠芬,万自洋.浅议庆阳香包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科技视界,2013,12:1-2.
[2]张兴平,潘亚军,刘晋元,张世伟.试析庆阳香包民俗文化的创新问题[J].山东工业技术,2013,13:2.
[3]王晓红,辛旭东.民俗文化的田野与产业化困境——以甘肃庆阳香包文化为例[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1-6.
作者简介:
何雨谦,讲师,甘肃兰州,中共党员,毕业于兰州财经大学,管理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