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中国教育改革事业的大力推进,人们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工作逐渐投入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而“以问题为中心”是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学生探究“主问题”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最终的教学成果是否达到理想的目标。教师应该做好课前“主问题”的预设,弄清其真正的意义和有效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阅读的内涵所在,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以问题为中心;探究性;阅读;意义与策略
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主要是指教师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不断地引导每个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或者是小组合作学习时可以及时地发现问题、整理问题并解决问题,最终养成一种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和习惯,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师语文综合素养的一种模式。而“以问题为中心”就是教师根据课程的安排,提前规划、设计、安排预设的,可以更好地辅助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课前预设的“主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探究性学习,提高自身综合能力。
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预设“主问题”的意义分析
(一)阅读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更多是一种“填鸭式”模式,教师占据课堂主导位置,学生一味地接受知识,最终的课堂效率并不是非常理想。而通过预设“主问题”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发挥出问题教学法的优势,引导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知识的探索,探究阅读的内容,独立思考问题,理解所学知识。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思”等每个环节中都能够自主地进行阅读,表达自己的想法,探究出不同的学习火花。通过“主问题”的解答可以提高探究性阅读的效率,最终达到较理想的阅读效果。
(二)实现了教学内容的整合
通过预设精炼的“主问题”可以有效地将一些零散的学习内容、学习资料以及学习活动等有机地结合到一起,这样就可以让整个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具有特色,让每个教学环节都变得更加具有关联性,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就有效地实现了教学内容的整合,帮助学生实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系统化整合,理清知识的架构,促进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充分地发挥出双主作用
预设“主问题”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发挥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双主”作用,促进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教师利用预设“主问题”可以成为学生探究性阅读过程中的引导者、组织者、调控者以及评价者,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预设的“主问题”进行独立的探索、独立思考以及彼此交流学习,让学生的探究变得更加丰富,学习热情更加高涨。
二、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预设“以问题为中心”的相关策略
(一)把控“主问题”准度,体系探究阅读的真实价值
1. 预设“主问题”要准确地指向新课标的要求标准,对于教科书中设置的精读和略读两种文章,教师要进行一定的把控,特别是精读课文要让学生能够了解文章的思路,体会作者的意图和情感,初步地掌握文章内容;而对于略读文章则只需掌握大概意思即可。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新课改标准,结合教学目标预设“主问题”,如在《祖父的园子》一课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预设“主问题”:一个是“我”在祖父的园子内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这种心情是怎么表达的?另一个是“我”对于祖父的园子为什么产生一种久久不能忘的情感?然后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作者的表达模式写一段类似的情境表达或者畅想。这种“主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更富有情趣和挑战地去阅读课文,挖掘其童年趣事和作者进行对比,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认知作者阐述的内容。
2. 预设“主问题”要准确地指向学生的认知水平,这一方面要求教师在进行“主问题”预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不能将其预设得太深,导致很多学生都无法解答,预设得太浅又失去了意义。如在学习《草船借箭》时,教师可以预设“文章中诸葛亮说话内容只有一处描写的是笑着说的,为什么这样设置?”,教师这种“主问题”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索性阅读兴趣,深入地去分析诸葛亮一共说了几句话,哪句是笑着说的,为什么这样设置?激发学生基于课文阅读,外在思考想象,思考对话场景,当时可能发生的情景,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3. 预设“主问题”要更加准确地指向文章核心部分教师预设的“主问题”要结合学生的状况,让其成为学生成长的动力,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如在学习《詹天佑》一课时,教师可以对课文的核心价值进行研究,注重人物的特点、典型特色等表达方式。预设“主问题”可以是:“如果你是(
关键词:小学语文;以问题为中心;探究性;阅读;意义与策略
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主要是指教师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不断地引导每个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或者是小组合作学习时可以及时地发现问题、整理问题并解决问题,最终养成一种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和习惯,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师语文综合素养的一种模式。而“以问题为中心”就是教师根据课程的安排,提前规划、设计、安排预设的,可以更好地辅助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课前预设的“主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探究性学习,提高自身综合能力。
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预设“主问题”的意义分析
(一)阅读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更多是一种“填鸭式”模式,教师占据课堂主导位置,学生一味地接受知识,最终的课堂效率并不是非常理想。而通过预设“主问题”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发挥出问题教学法的优势,引导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知识的探索,探究阅读的内容,独立思考问题,理解所学知识。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思”等每个环节中都能够自主地进行阅读,表达自己的想法,探究出不同的学习火花。通过“主问题”的解答可以提高探究性阅读的效率,最终达到较理想的阅读效果。
(二)实现了教学内容的整合
通过预设精炼的“主问题”可以有效地将一些零散的学习内容、学习资料以及学习活动等有机地结合到一起,这样就可以让整个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具有特色,让每个教学环节都变得更加具有关联性,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就有效地实现了教学内容的整合,帮助学生实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系统化整合,理清知识的架构,促进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充分地发挥出双主作用
预设“主问题”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发挥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双主”作用,促进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教师利用预设“主问题”可以成为学生探究性阅读过程中的引导者、组织者、调控者以及评价者,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预设的“主问题”进行独立的探索、独立思考以及彼此交流学习,让学生的探究变得更加丰富,学习热情更加高涨。
二、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预设“以问题为中心”的相关策略
(一)把控“主问题”准度,体系探究阅读的真实价值
1. 预设“主问题”要准确地指向新课标的要求标准,对于教科书中设置的精读和略读两种文章,教师要进行一定的把控,特别是精读课文要让学生能够了解文章的思路,体会作者的意图和情感,初步地掌握文章内容;而对于略读文章则只需掌握大概意思即可。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新课改标准,结合教学目标预设“主问题”,如在《祖父的园子》一课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预设“主问题”:一个是“我”在祖父的园子内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这种心情是怎么表达的?另一个是“我”对于祖父的园子为什么产生一种久久不能忘的情感?然后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作者的表达模式写一段类似的情境表达或者畅想。这种“主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更富有情趣和挑战地去阅读课文,挖掘其童年趣事和作者进行对比,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认知作者阐述的内容。
2. 预设“主问题”要准确地指向学生的认知水平,这一方面要求教师在进行“主问题”预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不能将其预设得太深,导致很多学生都无法解答,预设得太浅又失去了意义。如在学习《草船借箭》时,教师可以预设“文章中诸葛亮说话内容只有一处描写的是笑着说的,为什么这样设置?”,教师这种“主问题”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索性阅读兴趣,深入地去分析诸葛亮一共说了几句话,哪句是笑着说的,为什么这样设置?激发学生基于课文阅读,外在思考想象,思考对话场景,当时可能发生的情景,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3. 预设“主问题”要更加准确地指向文章核心部分教师预设的“主问题”要结合学生的状况,让其成为学生成长的动力,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如在学习《詹天佑》一课时,教师可以对课文的核心价值进行研究,注重人物的特点、典型特色等表达方式。预设“主问题”可以是:“如果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