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探究式学习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结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指导学生进行合作、自主学习的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来获取知识,并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解决具体问题。本文通过对探究式学习及其相关方法的论述,旨在把探究式学习充分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探究学习
引言
在小学阶段进行探究式学习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来获取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一种方式。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语文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探究教学的策略
1.1鼓励和引导学生全员参与
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让单个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是远远不够的,其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不能有效激发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要鼓励和引导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创设问题让各小组展开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会结伴收集资料、集体讨论,共同寻找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能充分感受到合作学习带来的快乐。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对学生的发言给予肯定,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有效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1.2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
小学生好奇心强,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通过设置问题来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心理预期产生错位,这样课堂环境就会充满悬念,学生就能主动思考问题并提出问题了,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点以及拥有的生活经验,把教学内容合理地融入到所要创设的问题和情境之中,让学生感到既熟悉又陌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开动脑筋、积极思索,进而解决问题,这样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思维。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做游戏,把教学内容融入到游戏中,让学生在游戏中探究知识,在紧张而又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这样就会使学生学得更加主动、更加快乐。
1.3拓展时空策略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不能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不能简单地将知识传授给他们,而要努力拓展“研究”时空,让学生在广阔的、开放的时空中,将知识转化为自己思考的果实。如《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拓展学生探究的时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感知课文内容,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小组合作,弄清一些生疏的概念,如“再生资源”、“常量”等,增加其对课文的整体认识;二是网上查询,搜集相关资料;三是进行社会调查,了解人类“无节制地对地球进行开采”,导致资源缺乏的种种情况,让他们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调查研究,写出报告。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学习,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探究精神,更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1.4问题探究模式
“问题探究”指的是根据教材中的疑点和惑点,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已有的经验,确定问题,展开研究,最后得出某一结论或探究出某一规律。其要点为: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明确方向、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反思。如在教学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陆游的《示儿》两首诗时,老师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注解,初步弄清诗意,再让学生进行比较,感悟这两首诗一喜一悲的感情基调。由此而生成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情感?通过查资料,小组合作学习,老师点拨,学生对诗的写作背景有了了解,进而体会出作者“喜悲”的情感是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学生自己通过探究感悟,其体验比教师枯燥的说教真切得多。
2思考
2.1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真正具有探究的思想和意识,我们首先要激发起他们探究的浓厚兴趣。一般而言,小学生对一切知识都充满着新奇感,其求知欲望都比较强烈。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特征,积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多思考问题。比如我们可以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引导他们认识到语文学习是非常有趣的,鼓励和相信学生一定会与语文成为好朋友。此外,也可以引导学生和语文教材里的小朋友一样,提出一些问题。这样,学生都会争先恐后地发言和提问,而在学生提出问题以后,教师应当适当地给予鼓励,不断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意识与兴趣。
2.2增强学生探究意识
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重要内容。一般情况下,探究意识主要来自于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两方面,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去分析、探究和解决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他们的探究意识。比如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人们大笑”这个线索,让学生自己思考“鲁迅的鼻子是碰扁的吗?”“人们笑什么、为什么笑?”等问题。如果学生仍然探讨不出结果,教师就应当及时为学生介绍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背景,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这样,学生就明白了四周黑洞洞原来是指社会的黑暗,碰壁是指同反动派斗争所受的挫折、迫害,进而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
2.3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培养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判断,善于和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主张的精神,这样有利于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与能力。比如在《穷人》一文教学过程中,对桑娜是否应抱回孩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把全班学生分为两组,分别代表不同意见的双方进行讨论和辩论,鼓励学生认真探索,充分引导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张和意见,进而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中心及内容。
3总结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学生必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探究能力。对此,我们教师要勇于担负起责任,充分利用语文课堂,发挥小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着力推行探究式教学,不断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英.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思维[J].考试周刊,2009(01).
[2]林晶.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0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探究学习
引言
在小学阶段进行探究式学习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来获取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一种方式。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语文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探究教学的策略
1.1鼓励和引导学生全员参与
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让单个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是远远不够的,其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不能有效激发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要鼓励和引导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创设问题让各小组展开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会结伴收集资料、集体讨论,共同寻找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能充分感受到合作学习带来的快乐。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对学生的发言给予肯定,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有效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1.2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
小学生好奇心强,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通过设置问题来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心理预期产生错位,这样课堂环境就会充满悬念,学生就能主动思考问题并提出问题了,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点以及拥有的生活经验,把教学内容合理地融入到所要创设的问题和情境之中,让学生感到既熟悉又陌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开动脑筋、积极思索,进而解决问题,这样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思维。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做游戏,把教学内容融入到游戏中,让学生在游戏中探究知识,在紧张而又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这样就会使学生学得更加主动、更加快乐。
1.3拓展时空策略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不能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不能简单地将知识传授给他们,而要努力拓展“研究”时空,让学生在广阔的、开放的时空中,将知识转化为自己思考的果实。如《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拓展学生探究的时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感知课文内容,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小组合作,弄清一些生疏的概念,如“再生资源”、“常量”等,增加其对课文的整体认识;二是网上查询,搜集相关资料;三是进行社会调查,了解人类“无节制地对地球进行开采”,导致资源缺乏的种种情况,让他们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调查研究,写出报告。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学习,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探究精神,更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1.4问题探究模式
“问题探究”指的是根据教材中的疑点和惑点,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已有的经验,确定问题,展开研究,最后得出某一结论或探究出某一规律。其要点为: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明确方向、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反思。如在教学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陆游的《示儿》两首诗时,老师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注解,初步弄清诗意,再让学生进行比较,感悟这两首诗一喜一悲的感情基调。由此而生成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情感?通过查资料,小组合作学习,老师点拨,学生对诗的写作背景有了了解,进而体会出作者“喜悲”的情感是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学生自己通过探究感悟,其体验比教师枯燥的说教真切得多。
2思考
2.1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真正具有探究的思想和意识,我们首先要激发起他们探究的浓厚兴趣。一般而言,小学生对一切知识都充满着新奇感,其求知欲望都比较强烈。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特征,积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多思考问题。比如我们可以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引导他们认识到语文学习是非常有趣的,鼓励和相信学生一定会与语文成为好朋友。此外,也可以引导学生和语文教材里的小朋友一样,提出一些问题。这样,学生都会争先恐后地发言和提问,而在学生提出问题以后,教师应当适当地给予鼓励,不断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意识与兴趣。
2.2增强学生探究意识
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重要内容。一般情况下,探究意识主要来自于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两方面,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去分析、探究和解决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他们的探究意识。比如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人们大笑”这个线索,让学生自己思考“鲁迅的鼻子是碰扁的吗?”“人们笑什么、为什么笑?”等问题。如果学生仍然探讨不出结果,教师就应当及时为学生介绍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背景,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这样,学生就明白了四周黑洞洞原来是指社会的黑暗,碰壁是指同反动派斗争所受的挫折、迫害,进而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
2.3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培养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判断,善于和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主张的精神,这样有利于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与能力。比如在《穷人》一文教学过程中,对桑娜是否应抱回孩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把全班学生分为两组,分别代表不同意见的双方进行讨论和辩论,鼓励学生认真探索,充分引导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张和意见,进而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中心及内容。
3总结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学生必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探究能力。对此,我们教师要勇于担负起责任,充分利用语文课堂,发挥小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着力推行探究式教学,不断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英.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思维[J].考试周刊,2009(01).
[2]林晶.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