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热闹 莫忘实效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1367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堂呈现出不少动人景象。课件教学热火朝天,情境创设千姿百态,小组合作热热闹闹,自主探究一枝独秀。很多教师对各种新理念心领神会,将之正确、灵活地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极大地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水平。但是,也有部分教师的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了花架子现象,课堂华而不实,流于形式。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当前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动人景象”,作一些冷静的分析与思考。
  一、教学媒体——追求“生动活泼”,远离教学实际
  随着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多媒体课件走进课堂,现在的观摩课、示范课,似乎不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就是保守,就是观念不先进。但是,实际教学效果却往往不甚理想。如一位老师设计的《乘法的认识》的导入情景:天上飘动的朵朵白云,小溪涔涔流动的河水,地面上可爱的小动物,溪水中游动的鱼儿。小朋友们一看,可开心了,根本就没往数学方面想。这些小动物几个几地排列的特点却被美丽的生活场景冲淡了,根本没有起到导课的作用。
  因为多媒体辅助教学比一般传统教学手段的确有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但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把多媒体当做万能钥匙,为了一节课,现代化教育手段都用上了,教师讲课热闹得很,就像变法戏、玩杂耍,教学流于形式,其结果却适得其反,失去了提高课堂效果的作用,最后成为教改的点缀、课堂的累赘。
  所以,多媒体只是一种技术,它无论多先进,它在课堂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只有一条:即帮助教师达成教学目标,它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在本年度的县优质课评选中,我县教研室的领导要求不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正体现了这一点。但是多媒体拥有众多无与伦比的优点,因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等诸多因素,科学地、有针对性地设计多媒体,选择恰当的时机适时、适量地运用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就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才能发挥多媒体的最大功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追求“热热闹闹”,远离学习目标
  情境是什么?它是联系生活现实与数学知识之间的重要桥梁。它将凝固的课程知识转化为生命形态的重要载体。因此,情境创设成为课改后数学课的一道亮丽风景。一些新颖、有趣、富有思考的情境令人拍案叫绝,但也有些情境流于形式,没有实效。
  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提供支撑,应该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现实生活。否则,情境教学终究只是花瓶。
  三、合作学习——追求“群体共鸣”,缺乏独立思考
  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成为新课改中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名词,也被广大教师接纳和使用。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合作学习的实施存在误区。教师片面地把“小组合作学习”视为“金科玉律”,不管什么教学内容,不问哪个年级,都安排小组合作。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目的、时机和过程缺乏应有的整体把握,对学生的独立思考、个性特征、学习习惯、兴趣爱好缺乏应有的考虑。
  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时,老师让同学们小组合作动手折几种图形,探究这些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结果同学们有的各自为政,自己选择喜欢的图形折,不与其他同学讨论交流。也有的同学沦为看客,无事可做,有的甚至还发生了争吵。这节课虽然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但根本没有发挥其作用。所以,衡量课堂上是否实施了合作学习,关键不是看有没有组织小组讨论,而是看学生是不是有合作的意识,是否掌握了合作的技能,是否产生了合作的效能。如果学生没有这种合作的兴趣,不如趁机引导学生静思默想,发挥自己独立的见解,进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自主探究——追求“表面花样”,忽视能力培养
  探究学习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它对引发求知欲、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有积极意义。但是有些课堂上的自主探究,只是走过场,没有真探究。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事先让学生准备了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沙子,上课时,先复习了一下圆柱的体积,紧接着就出示了一个圆锥,问学生:“圆锥的体积怎样求呢?与圆柱有怎样的关系呢?请大家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操作、探究,看发现什么?”学生开始操作、研究,过了一会儿,学生发现了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老师追问:“在什么情况下圆锥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呢?”学生齐说:“等底等高。”类似的教学情况笔者在听课中已经遇见过许多次。本案例中“圆锥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前提是等底等高”这一隐蔽的重要的条件是老师给予的,不需要学生们探究、发现,它属于一种“伪探究”。虽然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了观察、实验、证明等活动,却没有获得猜想、提问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这样的活动是课堂教学中展示“自主探究”的一种“标签”而已,学生只是成了解释教师所谓的教学方式的“道具”而已,学生不需要付出相应的智力代价,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问题。
  新课程改革为教学提供了新理念,但在实践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差异和误区,只有不断地反思、实践和总结,抓住新课程理念的实质,才能不流于形式,创造出新、实、活、乐的真课堂。
其他文献
近年来,在世界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教育标准的模式逐步发展变化,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式逐渐代替了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标准体系。新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便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它改变了过去基础教育重书本和接受,轻实践和创新的局限,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目标,通过激励学生参与一个个研究性学习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合作、表达等各项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0万字以上。”其中又对每个学段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分别做了较为细致的要求。但就语文教材来说,其能提供给学生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师能在课堂上做拓展,补充相关阅读,让学生不仅对课文内容有更
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中,我们看到许多教师整天忙忙碌碌,亲自过问、处理各种班级事务,而学生只是被管理者。老师们从早上一进校门,就会在学生身边小心谨慎地看护着,直到放学送走最后一名学生才能稍稍松口气。这种“保姆式”“警察式”的班级管理模式,使学生对老师越来越依赖。其实,这样管理的弊端还不止这些,最主要的是它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严重忽视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内心渴求在自我管理中取
“预习”的英文为:preview[(Of students)Prepare lesSOnS before class.1。《现代汉语词典》中“预习”的解释为:“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对学生而言预习好了,上课时就能掌握主动权,能听懂老师课上讲的知识,自然能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历经三年
所谓观察,就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知觉活动。观察不仅仅是眼看,还要用鼻子去嗅,用耳朵去听,用脑子去想,用手去摸。  一年级小朋友的学习目的就是为养成科学素养打下扎实的基础,观察力就是打基础的第一道門槛。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存在一些问题:不会观察自己喜欢的物体,在观察和比较时不知所措,甚至单纯模仿别人的结论……种种问题皆源于孩子的观察力较弱,故在之后的教学中,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从以下几方面
为提高国民素质,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遇到的教育问题很多,特别是会遇到“学困生”。所谓的学困生是指生理、心理、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未能及时、正常地开发智力,暂时未能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需要采用取特定的教学手段,施以相关的辅导,改变存在的差异的学生。学困生是客观存在的,尽管他们数量不多,但势必影响着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
每学期,学校都会分年段组织开展主题班(队)会课评比活动。虽然,参与评比的老师和学生都花了相当多的精力去准备,但取得的实效却不尽如人意。在多次观摩评比中,笔者发现了如下现象。  现象一:选题过大、内容宽泛。文明礼仪、童心向党、诚实守信、尊师孝亲、自理自护等主题是主题班(队)会课的“常客”。但是这些主题涉及面很广,什么都想呈现,往往是什么都没表达好,给大家留下大而空的感觉。  现象二:节目堆砌,流于形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唐洪小学是江海平原上的一所普通小学,自1981年建校以来,以其自强、求实、厚生、明德的理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唐洪人。近年来,为了适应飞速发展的教育形势,满足社会、家长不断提高的教育需求,全校教师迅速达成共识,响亮提出并确立了以“励志成长”为核心构建学校特色教育文化的学校内涵发展方向。通过“励志教育”这一全新的教育模式,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丰富了学校办学内涵,全面提升了学校的办
“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听、说、读、写”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进行得意、得言、得法、得情,逐步提升语文素养,回归语文课堂本色。下面我就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少年王冕》一课为例,谈一谈自己是如何通过这“四得”来体现语文本色之美的。  一、得意——以“体知文本意蕴”为旨趣  所谓“得意”,就所教文本而言,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现代传媒为载体的大众文化正逐渐渗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成为当今人们业余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据中央电视台调查统计,有60.1%的青少年天天都看电视,将电视视为自己成长的“第二老师”。笔者在2009年对四年级学生收看电视情况进行了调查,绝大多数学生都表示对影视有浓厚的兴趣,没有人表示“从不看电视”,15%表示“偶尔看”,47%表示“经常看”,38%表示“只要有空就看电视,不闲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