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与深化,新的课程改革给我们每一位教师带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及震荡,新课程不仅关注的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走进课堂,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既丰富了传统教学的内容,使其焕发勃勃生机,又使研究性学习的生命力得以延续。
一、研究性学习的含义解读
我国学者一般认为,研究性学习的定义,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上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策略。显然,它可以渗透到学生学习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从狭义上理解,它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①研究性学习是—种课程形态,即“综合实践活动”板块中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指向于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定向性课程,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提供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②研究性学习是一个综合概念,我认为:所谓研究性学习首先是一种学习方式,就是指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或课题为内容,以研究为手段,主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和经验的学习活动。进一步说,在本质上中学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不仅促进着学习方式的变革,而且在现实和历史的对话中,深化着课程与教学的变革,弘扬着学校历史课程开发的个性。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探究经验的获得为本位的生成性学习活動,也是近年来国际教育界倡导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模式。它以某一特定的具体问题或主题作为探究对象,以自主探索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活动方式,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技能、探究气质为主要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研究性学习方式的特点
目前,班级授课制依然是学习的主要组织形式,课堂依然是常规学习的主要空间。众所周知,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重视历史学科经典内容的讲授,忽视学生学习习惯和人生态度的培养,忽视学生的实践和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以教师、书本为中心,基本采用单一传递、讲授、灌输的方式,忽视交流、合作、主动参与、探究等学习方式。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是什么”的知识,对“为什么”和“怎么办”的知识知之甚少。研究性学习方式不同于“师授生受”的课程模式。我认为,研究性学习方式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某些特定的知识,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论方面,即使是同一个主题,由于视角不同、切入口的选择不同、研究方法不同、研究目标的定位不同,可能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2)探究性。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始至终具有探究性。(3)实践性。这是研究性学习方式与接受式学习方式的一个重大区别,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生活的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自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二、历史课研究性学习常见的形式有以下三种
1.问题探究式
问题探究式是课堂内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它是指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启发学生善于和敢于发问,既围绕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强调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和自我领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意识,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目的。
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一切创新活动都源于问题的发现。要想发现值得探讨的问题,必须敢于向教师、课本、权威的结论提出挑战。这就要求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地去思考问题。问题探究式有利于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求异精神,有助于学生步入真正的科学创新领域,产生科学研究的强烈追求,这就为学生在课堂外开展课题式研究性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学科知识基础和强烈的思想动机。
在基础课教学中,对象是全体学生,教学目标关注的是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般不适宜进行全程的历史课题研究。但是,在教学中可以以问题为线索和手段,注重知识的因果联系和得出结论的过程,培养学生思辨的综合分析的能力和研究性学习的观念。可以实际运用的具体方法有:(1)问题诱导。教师用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构成一个知识探究过程,学生通过解答系列问题,自然经历了一个由分析得出结论,从现象到本质的简单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观念。(2)质疑提问。鼓励学生对教材的定论和教师的观点提出质疑,也鼓励学生突破教材与课堂的局限,提出更有深度和广度的可研究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研究历史的欲望。(3)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对一些有一定深度与广度,又缺乏定论的历史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形成一种既分享合作,又质疑争论的课堂研究气氛。(4)研究作业。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可向学生提供诸如参考书目、相关网站名称等信息,让学生根据兴趣,就教学内容自己发现和提出一些相关问题,并尝试通过各种途径解答这些问题,初步培养历史研究的能力。
2.案例分析式
案例分析式是问题探究式的情景化变式。在历史课教学中开展案例分析,就是以有关历史、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等内容的案例为载体,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选择并分析案例的一种教学法。它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特征,强调师生对案例素材共同进行探讨,并写出有关案例分析报告。案例及案例教学能够提供历史情景材料,又能优化探究式教学的过程,实现其教学目的。案例的材料应体现时代性、典型性、广泛性的特点。以案例为载体,加强研究性学习,通过从实例总结理论的过程中体现和展示理论的价值与生命力。这样既便于学生实践,也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课堂教学形式包括小组交流、个人发言、集体认知以及课前调查汇总等。通过从实例的分析中总结和运用理论,既使学生感受到理论的亲切感,也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协同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3.专题研究式
专题研究是采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历史理论知识并加以运用分析现实问题的学习活动,是一种高一层次的研究性学习,主要包括课前确立专题、课外活动、课内论证梳理等环节。
课题内容可选择学科领域中的核心知识或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价值,而难度又适合学生所处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准、能力水平的问题。课题来源有教师导引而成的,也有学生质疑而来的。其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个人独立研究,小组合作研究,个人(或小组)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
实施过程可以分三步进行:
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要求师生共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一般可以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问等,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然后进行讨论。
2.实践体验阶段。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以后,学生要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收集和分析信息资料;调查研究;初步交流。
3.总结提炼阶段。学生要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成果的表达方式提倡多样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专题报告以外,还可以采取辩论会、研讨会、出墙报、编刊物、制作网页等方式。同时,还应要求学生以口头报告的方式向全班发表。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分享研究成果。
研究性学习方式引入高中历史课教学是一个崭新的课题,需要我们大家去探索去研究。科技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挑战。每一位教师不能满足于大学里所获得的知识,不能满足于有倒给学生一杯水的一桶水,何况今天的学生所要的已不仅是一杯水。教师应成为一条流动的河,要不断学习,重视知识更新,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的科研素养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一、研究性学习的含义解读
我国学者一般认为,研究性学习的定义,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上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策略。显然,它可以渗透到学生学习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从狭义上理解,它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①研究性学习是—种课程形态,即“综合实践活动”板块中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指向于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定向性课程,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提供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②研究性学习是一个综合概念,我认为:所谓研究性学习首先是一种学习方式,就是指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或课题为内容,以研究为手段,主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和经验的学习活动。进一步说,在本质上中学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不仅促进着学习方式的变革,而且在现实和历史的对话中,深化着课程与教学的变革,弘扬着学校历史课程开发的个性。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探究经验的获得为本位的生成性学习活動,也是近年来国际教育界倡导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模式。它以某一特定的具体问题或主题作为探究对象,以自主探索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活动方式,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技能、探究气质为主要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研究性学习方式的特点
目前,班级授课制依然是学习的主要组织形式,课堂依然是常规学习的主要空间。众所周知,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重视历史学科经典内容的讲授,忽视学生学习习惯和人生态度的培养,忽视学生的实践和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以教师、书本为中心,基本采用单一传递、讲授、灌输的方式,忽视交流、合作、主动参与、探究等学习方式。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是什么”的知识,对“为什么”和“怎么办”的知识知之甚少。研究性学习方式不同于“师授生受”的课程模式。我认为,研究性学习方式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某些特定的知识,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论方面,即使是同一个主题,由于视角不同、切入口的选择不同、研究方法不同、研究目标的定位不同,可能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2)探究性。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始至终具有探究性。(3)实践性。这是研究性学习方式与接受式学习方式的一个重大区别,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生活的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自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二、历史课研究性学习常见的形式有以下三种
1.问题探究式
问题探究式是课堂内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它是指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启发学生善于和敢于发问,既围绕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强调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和自我领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意识,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目的。
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一切创新活动都源于问题的发现。要想发现值得探讨的问题,必须敢于向教师、课本、权威的结论提出挑战。这就要求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地去思考问题。问题探究式有利于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求异精神,有助于学生步入真正的科学创新领域,产生科学研究的强烈追求,这就为学生在课堂外开展课题式研究性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学科知识基础和强烈的思想动机。
在基础课教学中,对象是全体学生,教学目标关注的是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般不适宜进行全程的历史课题研究。但是,在教学中可以以问题为线索和手段,注重知识的因果联系和得出结论的过程,培养学生思辨的综合分析的能力和研究性学习的观念。可以实际运用的具体方法有:(1)问题诱导。教师用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构成一个知识探究过程,学生通过解答系列问题,自然经历了一个由分析得出结论,从现象到本质的简单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观念。(2)质疑提问。鼓励学生对教材的定论和教师的观点提出质疑,也鼓励学生突破教材与课堂的局限,提出更有深度和广度的可研究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研究历史的欲望。(3)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对一些有一定深度与广度,又缺乏定论的历史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形成一种既分享合作,又质疑争论的课堂研究气氛。(4)研究作业。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可向学生提供诸如参考书目、相关网站名称等信息,让学生根据兴趣,就教学内容自己发现和提出一些相关问题,并尝试通过各种途径解答这些问题,初步培养历史研究的能力。
2.案例分析式
案例分析式是问题探究式的情景化变式。在历史课教学中开展案例分析,就是以有关历史、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等内容的案例为载体,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选择并分析案例的一种教学法。它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特征,强调师生对案例素材共同进行探讨,并写出有关案例分析报告。案例及案例教学能够提供历史情景材料,又能优化探究式教学的过程,实现其教学目的。案例的材料应体现时代性、典型性、广泛性的特点。以案例为载体,加强研究性学习,通过从实例总结理论的过程中体现和展示理论的价值与生命力。这样既便于学生实践,也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课堂教学形式包括小组交流、个人发言、集体认知以及课前调查汇总等。通过从实例的分析中总结和运用理论,既使学生感受到理论的亲切感,也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协同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3.专题研究式
专题研究是采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历史理论知识并加以运用分析现实问题的学习活动,是一种高一层次的研究性学习,主要包括课前确立专题、课外活动、课内论证梳理等环节。
课题内容可选择学科领域中的核心知识或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价值,而难度又适合学生所处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准、能力水平的问题。课题来源有教师导引而成的,也有学生质疑而来的。其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个人独立研究,小组合作研究,个人(或小组)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
实施过程可以分三步进行:
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要求师生共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一般可以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问等,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然后进行讨论。
2.实践体验阶段。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以后,学生要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收集和分析信息资料;调查研究;初步交流。
3.总结提炼阶段。学生要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成果的表达方式提倡多样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专题报告以外,还可以采取辩论会、研讨会、出墙报、编刊物、制作网页等方式。同时,还应要求学生以口头报告的方式向全班发表。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分享研究成果。
研究性学习方式引入高中历史课教学是一个崭新的课题,需要我们大家去探索去研究。科技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挑战。每一位教师不能满足于大学里所获得的知识,不能满足于有倒给学生一杯水的一桶水,何况今天的学生所要的已不仅是一杯水。教师应成为一条流动的河,要不断学习,重视知识更新,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的科研素养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