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课标的这段表述给我们传递出这样的信息:第一,阅读过程是一个信息搜集、加工、获取的过程,获取目的是为了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因而,阅读不仅是现代人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第二,阅读教学是一个信息组织与传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学生、文本轮流扮演传者、受众、信息源多重角色,彼此启发、共同传受、创生信息。第三,语文课堂的信息交流,是以“对话”的形式展开的,这种“对话”是多重的,其信息传播具有多维度、多向度、循环传播的特点。因而,语文阅读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个信息组织传播的过程,“对话”是这种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和手段。鉴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从传播学的视野来关照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关系,关照对话过程中信息流动的特点,更能揭示语文阅读教学的内部规律。
一、语文阅读教学对话中信息传播的特征
教育教学领域引入“对话”,除了有追求教育民主平等的理想推动外,网络技术的普及以及由此带来的对传统信息壁垒的打破和信息沟壑的消弥,也为开展实质性的教学对话提供了可能——网络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相等的信息量,使学生具备了与教师、文本、作者对话的信息基础。因而,在网络背景下,对话教学不仅成为一种教学的应然追求,也是教学的一种实然状态。
第一,从构成要素看,对话教学具备了组织传播所必须的条件——传播者(教师)、受传者即受众(学生)、信息(教学内容)、传播媒介(教学设备设施)。在阅读教学对话中,教师作为向导者同时负有组织、领导学习进程的作用,他通过选择问题、组织教学过程等方式,控制信息类型、信息量和信息流动方式。参与者是有一定规模的学生,他们一方面接受教师传播过来的信息,同时又根据自己的水平、兴趣、知识结构进行选择性的注意、接受、记忆和行动,并将自己的理解通过对话反馈给教师。信息即教学内容传播处于阅读教学对话的中心位置,师生的活动都围绕这一中心展开,信息授受的结果是教学效果评价的主要依据。课堂教学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物理空间中开展,活动始终是有组织和可控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教学对话是一种典型的组织传播,具备组织传播的基本特征。
第二,从角色分工来看,阅读教学对话中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关系自然构成了一条信息传播的生态链。首先,教师作为传播者在传播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控制着整个传播过程。其活动主要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合理适度的教学材料,确定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安排,采取适当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把具体的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其次,学生是这一传播活动的受传者。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教师的指令,按教师的要求进行各种听说读写活动,这正是受传者接收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再次,教学内容(文本)是传播的信息源。教师用通过备课,将文本信息加工成教学内容,在课堂上通过口授、板书、体态语言等各种载体传递给受传者(学生),从而引起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第三,从教学活动的过程看,教学本质上是一种信息生产、加工、传递活动。它以具体的知识信息为教学对象,以掌握和创生新的知识信息为主旨,以准确有效传递信息为检测教学效果的基本准绳。课堂中,教与学的所有活动,都是围绕信息的输出输入而展开的,教学活动是一种信息生产活动。同时,教师和学生围绕文本进行的对话过程,是师生之间教学信息交流与反馈的双边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传播过程的起点,传递出信息;学生是传播过程的终点,接收并处理信息,将处理的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接到反馈后再次传播新的信息。由此可见,语文阅读教学对话过程不仅是一种教学实践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双向流动的信息传播过程。
二、语文阅读教学对话中信息传播的特殊性
语文阅读教学对话除了具有一般信息传播的特点外,与大众传播相比,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为以下几点。
1.信息源和信息性质的相对单一性。对话教学中信息源主要来自课标规定的课程内容以及承载课程内容的教材,即所谓“依纲据本”。这种信息源与大众传播的信息源相比是十分狭窄的。同时,其信息的性质也很固定,主要是语文知识信息,少量的社会信息也是作为背景为知识信息服务的。这种信息源和信息性质的相对单一和固定,在一定成度上影响了参与者的兴趣和态度。
2.信息接受的强迫性。大众传播中的信息对受众没有强制性,受众可根据自己的喜好,有选择地接受甚至不接受。但教学中传播的信息,即教学内容对受众——学生来说,它是强制性的,需要无条件接受的。学生参与对话,主要目的不是甄别信息的真伪,而是理解接受信息,并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方式。这种信息的强制与学生主体需要之间有时候是矛盾的,直接影响参与对话的双方,特别是学生的积极性。
3.信息反馈的及时全面与角色转换的多重性。课堂教学对话,信息传播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面对面进行的,具有人际传播的直接性、现场感、及时性等特点,正是这些特点决定了在阅读教学对话中,传者、受众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对话的展开,参与对话的各方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姿态,转换自己的角色。阅读教学对话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互为传者,互为受众的,没有角色地位的转换是构不成对话关系的。
4.信息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统一。阅读教学对话中,既强调教学内容的预设,也强调教学内容的生成,教学活动中信息传播的特点之一就是在预设中生成,在生成中预设。对教师来说,他要先备课,备课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准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和选择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来说,他要先预习,熟悉教学内容,弄懂已知和未知,做好学习准备,这就是预设。双方工作的结果最后都归纳为“问题”。课堂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展开的,以“问题”的提出开始,以“问题”的解决结束。因而,阅读教学对话过程既是信息的传播过程,也是信息的创生过程,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三、语文阅读教学对话中传播内容的特点与作用
文本是阅读教学对话的基础,是师生之间对话“问题”的根本来源。与大众传播相比,作为传播内容的文本在阅读教学对话中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以下。
1.文本的相对确定性。对话教学使用的文本一般都以国家统一制定的教材内容为基础,并且要符合课标的要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从目的上来看,对话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其最终是要发挥教育学生的功能,这就决定了对话教学不可能像大众传播中的传播内容那样丰富广泛,缺乏必要的目的性和系统性。
2.文本是一个多元化的意义集合。对话教学的核心是问题,这个问题来自于需要讨论的文本,没有问题就没有对话。同时,对话教学的问题不只是简单的认知性问题,而且是能够启发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给学生以广阔的思维空间的开放性问题。从过程上来看,对话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师生针对“问题”的对话过程,其特征就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只有多元化开放的文本才能存在对话的意义,换言之,一元的、封闭的文本不需要对话,教师仅需要公布唯一的“标准答案”。
3.文本具有课程与教学的整合性。文本已经不再是教师讲授和学生记诵的材料,文本兼具了课程和教学的双重属性,它是师生不断创生意义、扩展经验的基础,也是彰显师生主体性的平台。文本的课程与教学的整合性意味着课程内容将在以下两个方面发生显著变化:第一,它不再游离于师生的经验之外,而是与师生的个体生活密切相联;第二,教师和学生也不再仅仅是既定内容的实施者,而且还是课程的开发者和教学的设计者。
需要指出的是,语文阅读教学对话过程除了上述三个基本要素之外,还包括传播媒介、传播环境等要素,传播媒介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怎样的方式或渠道将传播内容传递给学生,传播环境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进行阅读教学对话活动时周围可能影响到对话教学传播效果的各种因素。传播媒介、传播环境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对话教学的效果,但是综合来看,传播者、受传者和传播内容才是对话教学中最核心的要素,他们对语文对话教学产生的影响是最直接的。
参考文献
[1] 陈雄飞.对话教学:意义与问题.教师之友,2005(3).
[2] 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课程·教材·教法,2001(12).
[3] 张增田.经验与文本:对话教学的课程观解读.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4).
[4] 华卜泉.论对话教学的基本要素.江苏教育,2004(3).
[5] 张增田,靳玉乐.论对话教学的课堂实践形式.中国教育学刊,2004(8).
[6] 荷小微.对话教学探析.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6,26(2).
[7] 奚晓霞.教育传播学.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8] 南国农.教育传播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9] 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0] 唐春梅.语文教育中师生关系的传播学原理分析.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责任编辑陈国庆)
一、语文阅读教学对话中信息传播的特征
教育教学领域引入“对话”,除了有追求教育民主平等的理想推动外,网络技术的普及以及由此带来的对传统信息壁垒的打破和信息沟壑的消弥,也为开展实质性的教学对话提供了可能——网络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相等的信息量,使学生具备了与教师、文本、作者对话的信息基础。因而,在网络背景下,对话教学不仅成为一种教学的应然追求,也是教学的一种实然状态。
第一,从构成要素看,对话教学具备了组织传播所必须的条件——传播者(教师)、受传者即受众(学生)、信息(教学内容)、传播媒介(教学设备设施)。在阅读教学对话中,教师作为向导者同时负有组织、领导学习进程的作用,他通过选择问题、组织教学过程等方式,控制信息类型、信息量和信息流动方式。参与者是有一定规模的学生,他们一方面接受教师传播过来的信息,同时又根据自己的水平、兴趣、知识结构进行选择性的注意、接受、记忆和行动,并将自己的理解通过对话反馈给教师。信息即教学内容传播处于阅读教学对话的中心位置,师生的活动都围绕这一中心展开,信息授受的结果是教学效果评价的主要依据。课堂教学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物理空间中开展,活动始终是有组织和可控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教学对话是一种典型的组织传播,具备组织传播的基本特征。
第二,从角色分工来看,阅读教学对话中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关系自然构成了一条信息传播的生态链。首先,教师作为传播者在传播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控制着整个传播过程。其活动主要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合理适度的教学材料,确定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安排,采取适当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把具体的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其次,学生是这一传播活动的受传者。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教师的指令,按教师的要求进行各种听说读写活动,这正是受传者接收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再次,教学内容(文本)是传播的信息源。教师用通过备课,将文本信息加工成教学内容,在课堂上通过口授、板书、体态语言等各种载体传递给受传者(学生),从而引起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第三,从教学活动的过程看,教学本质上是一种信息生产、加工、传递活动。它以具体的知识信息为教学对象,以掌握和创生新的知识信息为主旨,以准确有效传递信息为检测教学效果的基本准绳。课堂中,教与学的所有活动,都是围绕信息的输出输入而展开的,教学活动是一种信息生产活动。同时,教师和学生围绕文本进行的对话过程,是师生之间教学信息交流与反馈的双边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传播过程的起点,传递出信息;学生是传播过程的终点,接收并处理信息,将处理的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接到反馈后再次传播新的信息。由此可见,语文阅读教学对话过程不仅是一种教学实践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双向流动的信息传播过程。
二、语文阅读教学对话中信息传播的特殊性
语文阅读教学对话除了具有一般信息传播的特点外,与大众传播相比,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为以下几点。
1.信息源和信息性质的相对单一性。对话教学中信息源主要来自课标规定的课程内容以及承载课程内容的教材,即所谓“依纲据本”。这种信息源与大众传播的信息源相比是十分狭窄的。同时,其信息的性质也很固定,主要是语文知识信息,少量的社会信息也是作为背景为知识信息服务的。这种信息源和信息性质的相对单一和固定,在一定成度上影响了参与者的兴趣和态度。
2.信息接受的强迫性。大众传播中的信息对受众没有强制性,受众可根据自己的喜好,有选择地接受甚至不接受。但教学中传播的信息,即教学内容对受众——学生来说,它是强制性的,需要无条件接受的。学生参与对话,主要目的不是甄别信息的真伪,而是理解接受信息,并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方式。这种信息的强制与学生主体需要之间有时候是矛盾的,直接影响参与对话的双方,特别是学生的积极性。
3.信息反馈的及时全面与角色转换的多重性。课堂教学对话,信息传播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面对面进行的,具有人际传播的直接性、现场感、及时性等特点,正是这些特点决定了在阅读教学对话中,传者、受众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对话的展开,参与对话的各方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姿态,转换自己的角色。阅读教学对话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互为传者,互为受众的,没有角色地位的转换是构不成对话关系的。
4.信息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统一。阅读教学对话中,既强调教学内容的预设,也强调教学内容的生成,教学活动中信息传播的特点之一就是在预设中生成,在生成中预设。对教师来说,他要先备课,备课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准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和选择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来说,他要先预习,熟悉教学内容,弄懂已知和未知,做好学习准备,这就是预设。双方工作的结果最后都归纳为“问题”。课堂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展开的,以“问题”的提出开始,以“问题”的解决结束。因而,阅读教学对话过程既是信息的传播过程,也是信息的创生过程,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三、语文阅读教学对话中传播内容的特点与作用
文本是阅读教学对话的基础,是师生之间对话“问题”的根本来源。与大众传播相比,作为传播内容的文本在阅读教学对话中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以下。
1.文本的相对确定性。对话教学使用的文本一般都以国家统一制定的教材内容为基础,并且要符合课标的要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从目的上来看,对话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其最终是要发挥教育学生的功能,这就决定了对话教学不可能像大众传播中的传播内容那样丰富广泛,缺乏必要的目的性和系统性。
2.文本是一个多元化的意义集合。对话教学的核心是问题,这个问题来自于需要讨论的文本,没有问题就没有对话。同时,对话教学的问题不只是简单的认知性问题,而且是能够启发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给学生以广阔的思维空间的开放性问题。从过程上来看,对话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师生针对“问题”的对话过程,其特征就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只有多元化开放的文本才能存在对话的意义,换言之,一元的、封闭的文本不需要对话,教师仅需要公布唯一的“标准答案”。
3.文本具有课程与教学的整合性。文本已经不再是教师讲授和学生记诵的材料,文本兼具了课程和教学的双重属性,它是师生不断创生意义、扩展经验的基础,也是彰显师生主体性的平台。文本的课程与教学的整合性意味着课程内容将在以下两个方面发生显著变化:第一,它不再游离于师生的经验之外,而是与师生的个体生活密切相联;第二,教师和学生也不再仅仅是既定内容的实施者,而且还是课程的开发者和教学的设计者。
需要指出的是,语文阅读教学对话过程除了上述三个基本要素之外,还包括传播媒介、传播环境等要素,传播媒介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怎样的方式或渠道将传播内容传递给学生,传播环境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进行阅读教学对话活动时周围可能影响到对话教学传播效果的各种因素。传播媒介、传播环境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对话教学的效果,但是综合来看,传播者、受传者和传播内容才是对话教学中最核心的要素,他们对语文对话教学产生的影响是最直接的。
参考文献
[1] 陈雄飞.对话教学:意义与问题.教师之友,2005(3).
[2] 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课程·教材·教法,2001(12).
[3] 张增田.经验与文本:对话教学的课程观解读.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4).
[4] 华卜泉.论对话教学的基本要素.江苏教育,2004(3).
[5] 张增田,靳玉乐.论对话教学的课堂实践形式.中国教育学刊,2004(8).
[6] 荷小微.对话教学探析.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6,26(2).
[7] 奚晓霞.教育传播学.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8] 南国农.教育传播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9] 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0] 唐春梅.语文教育中师生关系的传播学原理分析.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