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研究对社交恐怖症患者给予行为疗法治疗的方法和效果,以更好地治疗社交恐怖症。方法 随机抽取2010年2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社交恐怖症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药物氯硝西泮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行为疗法,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社交回避苦恼量表结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其社交回避苦恼量表得分为(8.05±4.55)分,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使用行为疗法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社交恐怖障碍,值得应用。
【关键词】 社交恐怖症;恐怖症;行为疗法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13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253-01
社交恐怖症也叫社交焦虑障碍,该病常见于青少年,男女比例均等。患者主要表现为:对人际接触过度担心,与他人接触时出现紧张甚至害怕的心理。在公共场合与他人接触时害怕与他人目光对视,怕自己脸红,担心别人审视自己,发现自己的内心秘密及不安窘相。因此,患者通常会表现出紧张、害怕的心理,从而影响其在社会中的表现,最终导致恶性循环的形成[1]。为此,我院对2010年2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90例社交恐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0年2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90例社交恐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其中实验组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在16-28.5岁,平均年龄为(22.25±1.25)岁,病程在3个月-5年,平均病程为(2.35±0.25)年;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在17.5-31岁,平均年龄为(24.25±1.65)岁,病程在2个月-6.5年,平均病程为(3.45±1.15)年。所有患者均符合CCMD-2-R社交恐怖症的诊断标准。排除其他恐怖症、复合恐饰症、社交恐怖症伴有其他神经症症状者。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用作对比。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药物氯硝西泮治疗。每天给予患者氯硝西泮口服治疗,初始剂量0.75-1mg,一天2-3次,随后两周则根据患者的病情将剂量加到4-8mg,两周后剂量维持在8mg,以8周为1个疗程。
1.2.2 实验组 实验组患者给予行为疗法治疗,采取集体治疗与个别咨询结合的方法。集体治疗每周2次,每次2h;个别咨询每周1次,每次30min,疗程为8周。参与治疗的患者必须要按时治疗,并遵循保密的原则。患者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理解。另外,医务人员还要与患者认真交谈,以了解其发病原因,同时给予患者充分的关心与帮助,并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以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并向患者详细讲解治疗的意义与效果,让其写出个人生长史、性格特点、生活环境、成长遭遇等信息。医务人员则要根据患者的基本信息进行分析,了解其不良认知的根源。采用行为疗法的目的就是就为了让患者能真正认识到其自身所存在的幼稚、歪曲及不恰当的思想行为。通过鼓励患者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以成熟、正确、合理的思想行为面对,并采用角色扮演与社交技能训练,使患者能从认知到行为上逐渐消除社交恐怖症。
1.3 评分标准 在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为他们提供社交回避苦恼量表进行填写,表中设置28道题目,其中有14道题目用于社交回避,另14道题目用于评定社会苦恼,本评分采用“是”、“否”的方式填写,其中在第2、5、8、11、13、14、16、18、20、21、23、24、26题目中选“是”为1分,在第1、3、4、6、7、9、10、12、15、17、19、22、25、27、28题目中选“否”1分,反之为0分。最低分0分,为最低的社交回避与苦恼程度,而满分为28分,为最高的社交不适程度。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经过治疗,实验组患者的社交回避苦恼量表得分为(8.05±4.55)分,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 论
行为疗法是由Beck提出的,该法是通过改变信念、思维及行为,从而改变不良认知,以实现消除不良情绪与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行为疗法的着眼点主要放在患者的非功能性认知问题上,意图通过转变患者对人、对事及对己的态度与看法,从而改善其心理问题。由于文化、生活环境及知识水平上的差异,患者对待问题时通常会出现不同的认知与理解[2]。所谓认知就是指认识过程或认识活动,包括信念、思维、想象及信念体系。具体而言,“认知”就是指一个人对某件事的看法,对别人的想法、对环境的认知以及对自己的看法等[3]。
在本次研究中,对患者的矫正认知主要是通过分析患者歪曲信念的产生原因、病理实质与阻碍正常心理发展的因素等进行,从而针对性地向患者讲解该病的相关知识与治疗意义,同时鼓励患者树立正确的信念,并采用行为疗法,帮助患者对人与事物树立新的认识,通过实践、验证、巩固等步骤,以消除患者的社交恐怖症,也就是帮助患者克服社交回避与苦恼。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行为疗法能有效动摇及改善社交恐怖症的心理基础。而采用药物氯硝西泮治疗的对照组,虽然也能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恐怖症心理基础,而且容易出现反弹的现象,另外,药物治疗还容易引起不良反应。总之,使用行为疗法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社交恐怖障碍,且无不良反应出现,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吕建周,杨静娟.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社交恐怖症对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02(16):115-116.
[2] 段桂芹.个体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社交焦虑障碍的个案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04(21):79-81.
[3] 蔡艳.认知行为疗法与药物治疗社交焦虑障碍的疗效对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01(16):59-60.
【关键词】 社交恐怖症;恐怖症;行为疗法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13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253-01
社交恐怖症也叫社交焦虑障碍,该病常见于青少年,男女比例均等。患者主要表现为:对人际接触过度担心,与他人接触时出现紧张甚至害怕的心理。在公共场合与他人接触时害怕与他人目光对视,怕自己脸红,担心别人审视自己,发现自己的内心秘密及不安窘相。因此,患者通常会表现出紧张、害怕的心理,从而影响其在社会中的表现,最终导致恶性循环的形成[1]。为此,我院对2010年2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90例社交恐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0年2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90例社交恐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其中实验组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在16-28.5岁,平均年龄为(22.25±1.25)岁,病程在3个月-5年,平均病程为(2.35±0.25)年;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在17.5-31岁,平均年龄为(24.25±1.65)岁,病程在2个月-6.5年,平均病程为(3.45±1.15)年。所有患者均符合CCMD-2-R社交恐怖症的诊断标准。排除其他恐怖症、复合恐饰症、社交恐怖症伴有其他神经症症状者。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用作对比。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药物氯硝西泮治疗。每天给予患者氯硝西泮口服治疗,初始剂量0.75-1mg,一天2-3次,随后两周则根据患者的病情将剂量加到4-8mg,两周后剂量维持在8mg,以8周为1个疗程。
1.2.2 实验组 实验组患者给予行为疗法治疗,采取集体治疗与个别咨询结合的方法。集体治疗每周2次,每次2h;个别咨询每周1次,每次30min,疗程为8周。参与治疗的患者必须要按时治疗,并遵循保密的原则。患者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理解。另外,医务人员还要与患者认真交谈,以了解其发病原因,同时给予患者充分的关心与帮助,并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以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并向患者详细讲解治疗的意义与效果,让其写出个人生长史、性格特点、生活环境、成长遭遇等信息。医务人员则要根据患者的基本信息进行分析,了解其不良认知的根源。采用行为疗法的目的就是就为了让患者能真正认识到其自身所存在的幼稚、歪曲及不恰当的思想行为。通过鼓励患者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以成熟、正确、合理的思想行为面对,并采用角色扮演与社交技能训练,使患者能从认知到行为上逐渐消除社交恐怖症。
1.3 评分标准 在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为他们提供社交回避苦恼量表进行填写,表中设置28道题目,其中有14道题目用于社交回避,另14道题目用于评定社会苦恼,本评分采用“是”、“否”的方式填写,其中在第2、5、8、11、13、14、16、18、20、21、23、24、26题目中选“是”为1分,在第1、3、4、6、7、9、10、12、15、17、19、22、25、27、28题目中选“否”1分,反之为0分。最低分0分,为最低的社交回避与苦恼程度,而满分为28分,为最高的社交不适程度。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经过治疗,实验组患者的社交回避苦恼量表得分为(8.05±4.55)分,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 论
行为疗法是由Beck提出的,该法是通过改变信念、思维及行为,从而改变不良认知,以实现消除不良情绪与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行为疗法的着眼点主要放在患者的非功能性认知问题上,意图通过转变患者对人、对事及对己的态度与看法,从而改善其心理问题。由于文化、生活环境及知识水平上的差异,患者对待问题时通常会出现不同的认知与理解[2]。所谓认知就是指认识过程或认识活动,包括信念、思维、想象及信念体系。具体而言,“认知”就是指一个人对某件事的看法,对别人的想法、对环境的认知以及对自己的看法等[3]。
在本次研究中,对患者的矫正认知主要是通过分析患者歪曲信念的产生原因、病理实质与阻碍正常心理发展的因素等进行,从而针对性地向患者讲解该病的相关知识与治疗意义,同时鼓励患者树立正确的信念,并采用行为疗法,帮助患者对人与事物树立新的认识,通过实践、验证、巩固等步骤,以消除患者的社交恐怖症,也就是帮助患者克服社交回避与苦恼。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行为疗法能有效动摇及改善社交恐怖症的心理基础。而采用药物氯硝西泮治疗的对照组,虽然也能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恐怖症心理基础,而且容易出现反弹的现象,另外,药物治疗还容易引起不良反应。总之,使用行为疗法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社交恐怖障碍,且无不良反应出现,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吕建周,杨静娟.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社交恐怖症对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02(16):115-116.
[2] 段桂芹.个体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社交焦虑障碍的个案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04(21):79-81.
[3] 蔡艳.认知行为疗法与药物治疗社交焦虑障碍的疗效对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01(16):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