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类似史学研究的情境,引导学生以类似史学研究的方式,发现问题、确定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搜集、分析、鉴别和提取有效信息,并应用相关的知识探讨、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依据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不拘泥于单一的教学策略,而是更多地考虑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水平,结合其认知、情感的实际情况,借鉴并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步骤
在学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过程中,同学们对课本中的许多新发明特别感兴趣,有的同学提出了许多有关这些机器发明的假设性问题;有的则对这些机器的结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对课本中的历史人物充满了探究的欲望。鉴于这种情况,笔者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具体方法和步骤如下:
1.提出研究课题。教师结合学生的兴趣、意向:指导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布置研究任务,划定研究范围;学生在教师指导、小组合作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准备研究的具体题目,形成具体的研究目标或范围,这就是“定题”。定题一般由学生个人或学习小组完成,并向指导教师汇报课题或设计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方案,也可以由教师提出若干相关课题,由学生个人或学习小组自主选择。
2.依据所定课题,分组讨论,撰写小论文。按上述所分小组,每一组由组长负责,把课题分解为几个子问题分别由学生研讨,题目由各组学生自拟。研讨结束后,各小组利用已获取的各种材料对研讨结果进行整理,撰写成文。教师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参与他们的讨论,帮助他们充实内容、修改错误,给予他们恰当的帮助和指导。
3.成果汇报,互相交流。经过充分的准备后,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成果交流、汇报,宣读论文。每一组的小组长把自己小组的研究成果制作成幻灯片展示给其他同学。学科代表作为主持人把各组的研讨情况汇总起来予以总结。由同学们的成果汇报会可以看出,他们的研讨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从英、法、美、德、日、俄等国工业革命的产生发展中归纳推动科技革命的基本条件。(2)比较英、法、美、德、日、俄等国科技发展的相同点、不同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3)收集整理珍妮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发明的相关过程,思考其工作原理。(4)探究蒸汽机、汽船、火车机车的发展过程,了解其工作原理。(5)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6)早期工业革命存在的种种问题(如污染、使用童工等社会问题)。(7)瓦特、富尔顿、史蒂芬孙等人的历史故事。
二、研究性学习的效果
1.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学习的过程中,从发现问题到成果展示,每个环节都由学生完成,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他们乐于求新、求异,由“让我学习”变为“我要学习”。
2.学生学会了多角度分析问题。在学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过程中,学生在深入研究本学科知识的同时,从多方面获取材料,综合运用了多门学科的知识,加强了学科知识的渗透。无论从深度上还是从广度上,都超越了教材的容量,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
3.学生的各种能力均得到锻炼。提出问题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收集资料、查阅史料这一过程本身就是研究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做研究工作的意识、方法和能力得到了完善。学生在整理论文的过程中,要运用多种表现形式来组织语言,锻炼了他们的协作能力。成果展示的时候,学生阐述自己探究的过程,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了学生合作与竞争的意识。在研究过程中,同学们主动参与、互相帮助,这就要求同学们具备合作精神。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学生真正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都积极把握老师给予的机会或自己创造机会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学生尽力展示自己的才能,表达个人的观点,抒发个人的情感,阐明个人的态度,主动唤起老师与同伴对自己的注意,吸引他们与自己交流、切磋,同时虚心接受同伴的意见,形成了其乐融融、富有活力的课堂气氛。在展示成果的时候,各小组又争相表现,希望自己组是最好的、最完美的,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启示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初步尝试,使师生们受益匪浅。首先,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要密切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其次,这种学习方式突出了学科问的综合性,不再以单一学科为中心;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等多种媒体,不再以书本为中心;研究过程中学生分别动手查阅资料、共同分析,不再仅以知识为中心。最后,整个过程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突出了师生的互动以及共同发展,有利于教师对传统教法进行改革,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步骤
在学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过程中,同学们对课本中的许多新发明特别感兴趣,有的同学提出了许多有关这些机器发明的假设性问题;有的则对这些机器的结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对课本中的历史人物充满了探究的欲望。鉴于这种情况,笔者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具体方法和步骤如下:
1.提出研究课题。教师结合学生的兴趣、意向:指导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布置研究任务,划定研究范围;学生在教师指导、小组合作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准备研究的具体题目,形成具体的研究目标或范围,这就是“定题”。定题一般由学生个人或学习小组完成,并向指导教师汇报课题或设计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方案,也可以由教师提出若干相关课题,由学生个人或学习小组自主选择。
2.依据所定课题,分组讨论,撰写小论文。按上述所分小组,每一组由组长负责,把课题分解为几个子问题分别由学生研讨,题目由各组学生自拟。研讨结束后,各小组利用已获取的各种材料对研讨结果进行整理,撰写成文。教师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参与他们的讨论,帮助他们充实内容、修改错误,给予他们恰当的帮助和指导。
3.成果汇报,互相交流。经过充分的准备后,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成果交流、汇报,宣读论文。每一组的小组长把自己小组的研究成果制作成幻灯片展示给其他同学。学科代表作为主持人把各组的研讨情况汇总起来予以总结。由同学们的成果汇报会可以看出,他们的研讨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从英、法、美、德、日、俄等国工业革命的产生发展中归纳推动科技革命的基本条件。(2)比较英、法、美、德、日、俄等国科技发展的相同点、不同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3)收集整理珍妮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发明的相关过程,思考其工作原理。(4)探究蒸汽机、汽船、火车机车的发展过程,了解其工作原理。(5)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6)早期工业革命存在的种种问题(如污染、使用童工等社会问题)。(7)瓦特、富尔顿、史蒂芬孙等人的历史故事。
二、研究性学习的效果
1.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学习的过程中,从发现问题到成果展示,每个环节都由学生完成,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他们乐于求新、求异,由“让我学习”变为“我要学习”。
2.学生学会了多角度分析问题。在学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过程中,学生在深入研究本学科知识的同时,从多方面获取材料,综合运用了多门学科的知识,加强了学科知识的渗透。无论从深度上还是从广度上,都超越了教材的容量,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
3.学生的各种能力均得到锻炼。提出问题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收集资料、查阅史料这一过程本身就是研究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做研究工作的意识、方法和能力得到了完善。学生在整理论文的过程中,要运用多种表现形式来组织语言,锻炼了他们的协作能力。成果展示的时候,学生阐述自己探究的过程,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了学生合作与竞争的意识。在研究过程中,同学们主动参与、互相帮助,这就要求同学们具备合作精神。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学生真正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都积极把握老师给予的机会或自己创造机会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学生尽力展示自己的才能,表达个人的观点,抒发个人的情感,阐明个人的态度,主动唤起老师与同伴对自己的注意,吸引他们与自己交流、切磋,同时虚心接受同伴的意见,形成了其乐融融、富有活力的课堂气氛。在展示成果的时候,各小组又争相表现,希望自己组是最好的、最完美的,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启示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初步尝试,使师生们受益匪浅。首先,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要密切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其次,这种学习方式突出了学科问的综合性,不再以单一学科为中心;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等多种媒体,不再以书本为中心;研究过程中学生分别动手查阅资料、共同分析,不再仅以知识为中心。最后,整个过程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突出了师生的互动以及共同发展,有利于教师对传统教法进行改革,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