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歌唱方法的科学依据——美声唱法原则,是进行科学、规范、的歌唱技能训练的基础。在歌唱技能训练中,美声唱法与其他唱法相比具有一定的兼容性,本文笔者从美声唱法与歌唱机能调节的关系来展开美声唱法在歌唱技能训练中的应用的讨论与研究。
【关键词】美声唱法;歌唱技能调节;歌唱技能训练
每个人受自身嗓音条件、所处人文自然社会环境,以及接受教育自身生活阅历等因素的不同,歌唱所采用的方式与方法和风格表现也尽然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唱法。但是,无论哪一种唱法如果想科学规范化,都要进行美声歌唱体系的学习与训练。通过歌唱法则与歌唱机能调节,来更好地开发自身的潜能。
1 美声唱法的产生与发展
美声唱法随着各个歌唱家和科学家的伟大创造随着时间的演变已经成为一个较为成熟的科学的歌唱体系,17世纪产生于意大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声唱法有了更多的诠释与发展,18世纪至19世纪,一种美妙华丽的声音开始在意大利盛行,它以戏剧或歌剧的歌唱风格与形式呈现出来,这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美声唱法,进入19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声乐理论与嗓音研究开始兴起,美声唱法又有了新的发展。西班牙加尔西亚声门冲击论的提出和喉镜的发以及随后1876年、1887年德国医生曼德尔隔膜呼吸法的提出为歌唱机理调节提供科学依据。在此之前,1862年,德国生物学家兼物理学家海尔姆·霍尔兹为音色、音高以及音量声音的三大特征作出定义。19世纪末,法国男高音尚·德·雷思科“面罩”唱法的提出,美声唱法体系走向成熟。
2 美声唱法原则在歌唱机能调节中的运用
美声唱法原则三大原则:“关闭与集中”、“打开与共鸣”、“气息的支持”。三者结合人体机能紧密相连,形成一个整体的动态歌唱技能训练,歌唱技能运动在遵循美声唱法三大原则配合协调统一,才能实现艺术嗓音更好的效果。
美声唱法原则一—“关闭与集中”,关闭是指单一的声带缩短,它依靠声带边缘的振动来实现高音,“关闭”的训练能够有效地解决声乐学习里的很多困难,例如,“关闭”的训练可以使声区得到统一,让歌唱者的声音效果集中且明亮,从而获得高音。
美声唱法原则之二—“打开与共鸣”,“打开”,在声乐里我们称为“打开共鸣腔”,在没有扩音设备的时代里,歌唱家们通过“共鸣”才能实现无论声音的强弱高低都能达到声音贯彻全场的效果。“共鸣”就相当于现代音响设备中既有高音又有低音的喇叭,“打开共鸣腔”就相当于建立一条上下贯通的通道,共鸣腔本身没有发声的作用,因此,在打开喉咙之前声带要调节到符合歌唱要求,在坚实的“关闭”声源为前提下打开喉咙寻求“共鸣”,以实现共鸣腔扩大机能的作用。
美声唱法原则之三—“气息的支持”,正确的、特定的呼吸方法是实现唱歌机能调节的重要环节之一,歌唱所要求的气息的特殊性与专业性必须经过特定的强化呼吸训练才能实现。
气息运用时主要通过“横膈膜、胸、腹”部位的协调运作。吸气时,胸腔向外扩张,横膈膜上下收缩,肋骨、肋间肌等协同横向活动,肺脏里的上、中、下肺叶中的肺泡配合充气,加大歌唱中吸气的深度。呼气时,通过训练以腹直肌和横膈膜为主的吸气肌肉群的自然收缩和自然放松转化形成为相对控制的收缩和放松,来配合适应歌唱中气息的支持需要。
3 美声唱法在歌唱技能训练中的应用
美声唱法原则具有特定的规格,它的规格体现在歌唱的技能训练里整合成两层含义:生理机制的“垂直”唱法和意识感觉的“水平”唱法,歌唱者在实际歌唱过程中声源、气息和声道得到相对应的支持会生成“垂直”唱法,“水平”唱法作为“垂直”唱法的调节和控制。以下是美声唱法在歌唱技能训练中的几点具体体现。
3.1 在歌唱中将聚集的点成为头声
头声,即美声唱法中的“关闭与集中”通过声带边缘振动所形成的声音。它是一切声乐技巧音乐演唱的起点。歌唱技能训练中,“关闭和集中”通过歌唱机理的训练将声音聚集成“点”,“点”沿着歌唱旋律逐渐连接成“线”,即最终形成所谓的声乐线。我们用Hm(嗯)的试音练习凭感觉找到声音的“聚集”的“点”。这个“点”没有特定绝对的标准,起音时将声音放在门齿后,憑感觉找到试音的聚集的“点”,可个点可“亮”也可“暗”。不拘泥身体的拿个部位配合找到这个“点”,只要到达使声音保持在“制止”的状态即可。
3.2 利用“打哈欠”的方式找到歌唱的共鸣
在美声唱法中,“打开与共鸣”指的是打开共鸣腔,歌唱者首先要保证喉头的稳定,为了产生理想的“共鸣”效果,需将喉头下放,使喉咙达到充分打开的状态、人体的自然生理现象“打哈欠”恰恰可以帮助歌唱者使喉咽、鼻咽处于兴奋扩张、紧张的一个状态,这种状态促使喉头放下,喉咙打开,刚好是我们打开共鸣腔所需要的状态。前面所讲,我们用嗯音尝试着将声音聚集成“点”,然后在“点”的位置让喉咽、鼻咽处于向上扩张的状态,让咽喉做出“打哈欠”的动作。从而使声音形成一种共鸣。在这一训练过程中,歌唱者下颌要保持放松的状态。
3.3 “气息支持”,“悄声”的运用效果。
“气息的支持”是歌唱者获得良好美声唱法技巧的基础。它通过声音与气息的结合,使声道、声源、声音三者合一通过特定的呼吸方法获得“气息的支持”。对于初学者,我们用“悄声”的起音训练来有效且自然轻松的实现。对于熟练掌握歌唱机能调节的歌唱者来讲,用“悄声”起音使声音由小到大、由强至弱形成“垂直”的声乐线,达到“穿针引线”的效果。“悄声”训练能有效的加强气息的支持力度。使歌唱者的声音实现由近及远的效果。
4 结语
美声唱法原则是衡量一个歌唱者歌唱技术水平的标准。美声唱法成为一种歌唱体系可以针对不同嗓音条件、歌唱方法的学生进行美声唱法结合歌唱技能的训练来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更好的歌唱艺术表现。因此,我们要系统学习美声唱法,加强美声唱法在歌唱技能训练中的应用,将美声唱法原则更好地运用再声乐教学上去,采用科学系统的专业训练方法,挖掘学生的歌唱潜能,提高训练效果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卉.美声唱法声乐教学中的几个基本点[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
[2]姜萍.试论歌唱技能训练中美声唱法原则的体现[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3]郑丽萍.美声唱法歌唱训练之我见[J].华商,2009.
作者单位
赤峰学院音乐学院2013级2班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024000
歌唱方法的科学依据——美声唱法原则,是进行科学、规范、的歌唱技能训练的基础。在歌唱技能训练中,美声唱法与其他唱法相比具有一定的兼容性,本文笔者从美声唱法与歌唱机能调节的关系来展开美声唱法在歌唱技能训练中的应用的讨论与研究。
【关键词】美声唱法;歌唱技能调节;歌唱技能训练
每个人受自身嗓音条件、所处人文自然社会环境,以及接受教育自身生活阅历等因素的不同,歌唱所采用的方式与方法和风格表现也尽然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唱法。但是,无论哪一种唱法如果想科学规范化,都要进行美声歌唱体系的学习与训练。通过歌唱法则与歌唱机能调节,来更好地开发自身的潜能。
1 美声唱法的产生与发展
美声唱法随着各个歌唱家和科学家的伟大创造随着时间的演变已经成为一个较为成熟的科学的歌唱体系,17世纪产生于意大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声唱法有了更多的诠释与发展,18世纪至19世纪,一种美妙华丽的声音开始在意大利盛行,它以戏剧或歌剧的歌唱风格与形式呈现出来,这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美声唱法,进入19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声乐理论与嗓音研究开始兴起,美声唱法又有了新的发展。西班牙加尔西亚声门冲击论的提出和喉镜的发以及随后1876年、1887年德国医生曼德尔隔膜呼吸法的提出为歌唱机理调节提供科学依据。在此之前,1862年,德国生物学家兼物理学家海尔姆·霍尔兹为音色、音高以及音量声音的三大特征作出定义。19世纪末,法国男高音尚·德·雷思科“面罩”唱法的提出,美声唱法体系走向成熟。
2 美声唱法原则在歌唱机能调节中的运用
美声唱法原则三大原则:“关闭与集中”、“打开与共鸣”、“气息的支持”。三者结合人体机能紧密相连,形成一个整体的动态歌唱技能训练,歌唱技能运动在遵循美声唱法三大原则配合协调统一,才能实现艺术嗓音更好的效果。
美声唱法原则一—“关闭与集中”,关闭是指单一的声带缩短,它依靠声带边缘的振动来实现高音,“关闭”的训练能够有效地解决声乐学习里的很多困难,例如,“关闭”的训练可以使声区得到统一,让歌唱者的声音效果集中且明亮,从而获得高音。
美声唱法原则之二—“打开与共鸣”,“打开”,在声乐里我们称为“打开共鸣腔”,在没有扩音设备的时代里,歌唱家们通过“共鸣”才能实现无论声音的强弱高低都能达到声音贯彻全场的效果。“共鸣”就相当于现代音响设备中既有高音又有低音的喇叭,“打开共鸣腔”就相当于建立一条上下贯通的通道,共鸣腔本身没有发声的作用,因此,在打开喉咙之前声带要调节到符合歌唱要求,在坚实的“关闭”声源为前提下打开喉咙寻求“共鸣”,以实现共鸣腔扩大机能的作用。
美声唱法原则之三—“气息的支持”,正确的、特定的呼吸方法是实现唱歌机能调节的重要环节之一,歌唱所要求的气息的特殊性与专业性必须经过特定的强化呼吸训练才能实现。
气息运用时主要通过“横膈膜、胸、腹”部位的协调运作。吸气时,胸腔向外扩张,横膈膜上下收缩,肋骨、肋间肌等协同横向活动,肺脏里的上、中、下肺叶中的肺泡配合充气,加大歌唱中吸气的深度。呼气时,通过训练以腹直肌和横膈膜为主的吸气肌肉群的自然收缩和自然放松转化形成为相对控制的收缩和放松,来配合适应歌唱中气息的支持需要。
3 美声唱法在歌唱技能训练中的应用
美声唱法原则具有特定的规格,它的规格体现在歌唱的技能训练里整合成两层含义:生理机制的“垂直”唱法和意识感觉的“水平”唱法,歌唱者在实际歌唱过程中声源、气息和声道得到相对应的支持会生成“垂直”唱法,“水平”唱法作为“垂直”唱法的调节和控制。以下是美声唱法在歌唱技能训练中的几点具体体现。
3.1 在歌唱中将聚集的点成为头声
头声,即美声唱法中的“关闭与集中”通过声带边缘振动所形成的声音。它是一切声乐技巧音乐演唱的起点。歌唱技能训练中,“关闭和集中”通过歌唱机理的训练将声音聚集成“点”,“点”沿着歌唱旋律逐渐连接成“线”,即最终形成所谓的声乐线。我们用Hm(嗯)的试音练习凭感觉找到声音的“聚集”的“点”。这个“点”没有特定绝对的标准,起音时将声音放在门齿后,憑感觉找到试音的聚集的“点”,可个点可“亮”也可“暗”。不拘泥身体的拿个部位配合找到这个“点”,只要到达使声音保持在“制止”的状态即可。
3.2 利用“打哈欠”的方式找到歌唱的共鸣
在美声唱法中,“打开与共鸣”指的是打开共鸣腔,歌唱者首先要保证喉头的稳定,为了产生理想的“共鸣”效果,需将喉头下放,使喉咙达到充分打开的状态、人体的自然生理现象“打哈欠”恰恰可以帮助歌唱者使喉咽、鼻咽处于兴奋扩张、紧张的一个状态,这种状态促使喉头放下,喉咙打开,刚好是我们打开共鸣腔所需要的状态。前面所讲,我们用嗯音尝试着将声音聚集成“点”,然后在“点”的位置让喉咽、鼻咽处于向上扩张的状态,让咽喉做出“打哈欠”的动作。从而使声音形成一种共鸣。在这一训练过程中,歌唱者下颌要保持放松的状态。
3.3 “气息支持”,“悄声”的运用效果。
“气息的支持”是歌唱者获得良好美声唱法技巧的基础。它通过声音与气息的结合,使声道、声源、声音三者合一通过特定的呼吸方法获得“气息的支持”。对于初学者,我们用“悄声”的起音训练来有效且自然轻松的实现。对于熟练掌握歌唱机能调节的歌唱者来讲,用“悄声”起音使声音由小到大、由强至弱形成“垂直”的声乐线,达到“穿针引线”的效果。“悄声”训练能有效的加强气息的支持力度。使歌唱者的声音实现由近及远的效果。
4 结语
美声唱法原则是衡量一个歌唱者歌唱技术水平的标准。美声唱法成为一种歌唱体系可以针对不同嗓音条件、歌唱方法的学生进行美声唱法结合歌唱技能的训练来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更好的歌唱艺术表现。因此,我们要系统学习美声唱法,加强美声唱法在歌唱技能训练中的应用,将美声唱法原则更好地运用再声乐教学上去,采用科学系统的专业训练方法,挖掘学生的歌唱潜能,提高训练效果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卉.美声唱法声乐教学中的几个基本点[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
[2]姜萍.试论歌唱技能训练中美声唱法原则的体现[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3]郑丽萍.美声唱法歌唱训练之我见[J].华商,2009.
作者单位
赤峰学院音乐学院2013级2班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02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