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碗、两碗……三五百碗;三元、五元……一两千元。“沙朗刀克”把整块冰凿碎归零,“沙朗刀克”让零钱一点点集结。“沙朗刀克”把陌生人们聚一起,“沙朗刀克”让有情人终成眷属。一块冰从天上来,一块冰又回地上去,周而复始,演绎轮回。
“沙朗刀克”(酸奶刨冰),是在新疆大地特别是南疆阿克苏、喀什、和田等地流行的一种自然饮品,以冰做成,甜丝丝、凉盈盈,在炎夏塔克拉玛干沙漠进入“烧烤模式”之时喝上一碗,那叫一个沁人心脾。
早在3 000多年前的西周,藏冰业就已经产生,待到“赤日炎炎似火烧”的夏天,用天然冰块做饮品来防暑降温。于是,三百六十行中就有了藏冰卖冰的行当,在我国历史上存在了近3 000年。曹子建的《大暑赋》中就有“积素冰于幽馆,气飞结而为霜”的诗句。
喀什,全称“喀什噶尔”,地处东经73°20-79°57′,北纬35°20′- 40°18′之间,东临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沙朗刀克”是喀什人最为喜爱的纯天然冷饮。喀什当地人饮用沙朗刀克的历史悠久,伴随它的故事也是层出不穷。
水库上的采冰人
元旦的前幾天,喀什市夏马勒巴格乡大亚郎水库,天地一色的冰面上人来人往,各种挖掘和装载设备在大雪纷飞的灰白世界里若隐若现。
三九四九冻死狗,这是个大冷天。寒风裹着鹅毛大雪,扑向冰面上作业的人们。吐洪江在冰面上来回走着,指挥着,好像丝毫感觉不到寒冷。他今年56岁,一米七二的个头伴着九十多公斤的体重,看上去憨厚敦实。
吐洪江是夏马勒巴格乡十八村的农民,是这一带很有名气的一位群巴依(维吾尔语,意为大老板),喀什周边几乎所有买玛馁伊拉(维吾尔语,冰激凌)和买刀克其(维吾尔语,冷饮)的人都知道他的大名——“刀克其大王”。
吐洪江在冰面上来回走着,指手画脚,有时扯着嗓门喊:“这里、那里、过来、过去、笨蛋、快一点、用劲……”就这样扯着嗓子指挥着他的这队人马在冰面上采冰作业。
每年到了这个季节,吐洪江一家人开始就计划怎么样省钱又省力地把自家院子里的两个大冰窖填满,这得花一大笔钱。今年吐洪江雇了村里的30个棒劳力,六辆拖拉机和一台装载机,人员工资每人每天150元,拖拉机来回拉一趟40元,装载机一天600元,白天还要给大家管一顿羊肉抓饭。他预计用十天的时间把这两个冰窖装满,杂七杂八的费用要花去十几万元。对于农村来说,能一下子拿出十几万元的人不多,放眼望去,硕大的大亚郎水库上也就那么五六个老板在取冰。
这些采挖冰的人们,可真是煞费苦心啊,各种能想到的办法都用上了。
吐洪江和弟弟用自制的切割设备在大亚郎水库的冰面上作业,按喀什人土话的说法,那机器绝对的“骚情”(意为特别厉害)。他们用角铁焊了个大架子,上面安了个柴油机,前面装了个大的电锯圆盘切割片,这可是切割冰块的重型设备了,工作效率明显要比别人家高。但是,它的危险性也是可想而知的,一旦切割片打碎或飞出,那可是“夺命飞刀”。为了安全,吐洪江不让其他人碰这台机器。干活的艾力江开玩笑说:“这可是老虎机啊,它和老虎的屁股一样那可是不能随便摸的。”
大家站得远远地看着,切割机在冰面上咆哮着,裸露的皮带,龇牙咧嘴的锯片,轰隆隆冒着黑烟的柴油机,还有漫天乱飞的冰碴子。再看看全副武装的吐洪江的弟弟,他头戴摩托车封闭头盔,身上雨衣加雨布层层包裹,俨然一个外星人驾驭着一台钢铁怪兽在某个星际长河中开河破冰。
他们用切割机把冰面切割成一米见方的冰块,其他人用铁钩铁叉推拉撬扛,把冰块移到岸边,再装载到拖拉机上,运送到吐洪江家的冰窖里。
储藏冰块大有讲究
吐洪江家后院有两个大冰窖,每个冰窖长八米,宽五米,深六米,从窖底到顶可以摞十二层冰,他们把冰块错落有致地一层层整齐码放,再逐个把块与块中间的缝隙用碎冰填实,不能有空气,唯有这样才能保持冰窖中的温度均衡,不至于放置大半年就化掉,那样的话吐洪江可就血本无归了。
据吐洪江说,这种采冰和储藏冰块是很讲究的,都是祖辈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有很多的窍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像当地人在地窖里保存瓜果蔬菜,为了保证恒温的效果,他们会在地窖里放一碗牛奶,当牛奶表面出现气泡时说明温度高了,这时得在地窖里放几块冰降温;当牛奶凝结或结冰时证明温度太低了,这时抓一两只羊放在地窖中,温度就会慢慢升上去,用这种方法保存的水果,可以一直完好地保存到第二年新水果下来。
这两窖冰就是吐洪江家今年的主要经济来源。等冬天过去,夏天到来,这一块块的冰就会批发给喀什大街小巷的巴扎、饭店和饮料店,供人们消暑降温。
“傻子”吃的刨冰
喀什夏季白天时间很长,温度极高,酷热难耐,昼夜温差很大,有“早穿皮袄午穿纱,晚上抱着火炉吃西瓜”之说。因此,生活在新疆南麓的人们,自然会想出多种保暖消暑的方法,其中夏季吃沙朗刀克是最好的利用自然降温消暑的方法,也是受当地人普遍欢迎的消暑饮品。
沙朗刀克是维吾尔语,意为酸奶刨冰,读作sarang doghap(音)。Sarang(音)本意是“傻子、笨蛋”,但也用它称呼酸奶,doghap(音)就是刨冰。根据这一解释,沙朗刀克字面意思那就是傻子或笨蛋吃的刨冰。为什么这么叫?其实,这中间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典故。 最初的沙朗刀克只有酸奶和冰块,由于酸奶是凉性的,再加上冰块,有些人喝了就会出现肠胃不适,特别是胃寒的人。后来有人无意中将糖加入其中,口感更好了;再后来,人们发现把熬好的糖稀加入其中,这样既解决了口感的问题,也解决了饮品过寒的问题。因为糖稀是热性的,这样一来,寒热综合后的刨冰饮品既有营养,又对肠胃好,所以喝加过糖稀刨冰饮品的人说那些以前喝只有酸奶和刨冰饮品的人是傻子,是笨蛋。从此,这款饮品被人们半开玩笑地叫做沙朗刀克(傻子或笨蛋刨冰)。
再后来人们更进一步,开始做更精致的沙朗刀克:把新鲜纯牛奶做的酸奶稍微發酵,上面还带着黄黄的奶皮子,再加上纯天然的沙枣花蜂蜜,那入口的滋味别提有多带劲了。
沙漠周边的夏天,那可真是酷热难耐啊!但当你走进南疆喀什一带,无论大街小巷,老街巴扎上都能见到沙朗刀克这种饮品。由于这种冰是天然长流水结冻而成,再加上在全密封的冰窖里休眠了半年多,所以那口感是别样的美味。
吐洪江的这两窖冰,一到夏天,一块半米见方的冰批发给那些做沙朗刀克的人,一块可以卖到三四十元。这样下来,吐洪江的冰块生意每年可以收入15万元左右,养活一大家子人。同时,那些大小沙朗刀克商贩们这样一碗一碗地把沙朗刀克卖出去,也赚到了钱。可以说,一块冰通过这么一圈转悠,养活了好多个家庭。
巴扎上的风情画
“沙朗刀克”在巴扎(集市)上已经不仅仅是一碗简单的降温饮品,而是一种方便大家扎堆休憩、聊天和谈情说爱的载体。
在喀什的巴扎上看看你就明白了,那些沙朗刀克摊子前,长条板凳上坐满了男女老少,老板手拿冰凿,咔嚓咔嚓一会凿一碗冰碴,用清水冲一下,往碗里舀几勺子酸奶,再浇一股糖稀,用木勺在碗里捣鼓几下,动动勺子转转碗,顺势很轻松地将碗中的沙朗刀克抛向空中一两米高,然后精准地接落至碗中,这样上下来回好几次,一碗正宗的沙朗刀克就做成了。
还有一些老板为了显示自己沙朗刀克的正宗,以招揽更多的食客,会故意玩几个高难度耍冰花样,把一碗冰碴子使尽浑身解数卖弄得淋漓尽致。瞧,坐在一边品尝沙朗刀克的食客们,也跟着老板的动作情不自禁地摇晃着碗里的沙朗刀克。
此时,摊子旁边摆放在架子上的老电视音量开到最大,印度的歌舞片场面火热,聊天的老人,争论的中年人,窃窃私语的年轻的情侣,构成了喀什噶尔夏季街头最生动的风情画。
“沙朗刀克”(酸奶刨冰),是在新疆大地特别是南疆阿克苏、喀什、和田等地流行的一种自然饮品,以冰做成,甜丝丝、凉盈盈,在炎夏塔克拉玛干沙漠进入“烧烤模式”之时喝上一碗,那叫一个沁人心脾。
早在3 000多年前的西周,藏冰业就已经产生,待到“赤日炎炎似火烧”的夏天,用天然冰块做饮品来防暑降温。于是,三百六十行中就有了藏冰卖冰的行当,在我国历史上存在了近3 000年。曹子建的《大暑赋》中就有“积素冰于幽馆,气飞结而为霜”的诗句。
喀什,全称“喀什噶尔”,地处东经73°20-79°57′,北纬35°20′- 40°18′之间,东临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沙朗刀克”是喀什人最为喜爱的纯天然冷饮。喀什当地人饮用沙朗刀克的历史悠久,伴随它的故事也是层出不穷。
水库上的采冰人
元旦的前幾天,喀什市夏马勒巴格乡大亚郎水库,天地一色的冰面上人来人往,各种挖掘和装载设备在大雪纷飞的灰白世界里若隐若现。
三九四九冻死狗,这是个大冷天。寒风裹着鹅毛大雪,扑向冰面上作业的人们。吐洪江在冰面上来回走着,指挥着,好像丝毫感觉不到寒冷。他今年56岁,一米七二的个头伴着九十多公斤的体重,看上去憨厚敦实。
吐洪江是夏马勒巴格乡十八村的农民,是这一带很有名气的一位群巴依(维吾尔语,意为大老板),喀什周边几乎所有买玛馁伊拉(维吾尔语,冰激凌)和买刀克其(维吾尔语,冷饮)的人都知道他的大名——“刀克其大王”。
吐洪江在冰面上来回走着,指手画脚,有时扯着嗓门喊:“这里、那里、过来、过去、笨蛋、快一点、用劲……”就这样扯着嗓子指挥着他的这队人马在冰面上采冰作业。
每年到了这个季节,吐洪江一家人开始就计划怎么样省钱又省力地把自家院子里的两个大冰窖填满,这得花一大笔钱。今年吐洪江雇了村里的30个棒劳力,六辆拖拉机和一台装载机,人员工资每人每天150元,拖拉机来回拉一趟40元,装载机一天600元,白天还要给大家管一顿羊肉抓饭。他预计用十天的时间把这两个冰窖装满,杂七杂八的费用要花去十几万元。对于农村来说,能一下子拿出十几万元的人不多,放眼望去,硕大的大亚郎水库上也就那么五六个老板在取冰。
这些采挖冰的人们,可真是煞费苦心啊,各种能想到的办法都用上了。
吐洪江和弟弟用自制的切割设备在大亚郎水库的冰面上作业,按喀什人土话的说法,那机器绝对的“骚情”(意为特别厉害)。他们用角铁焊了个大架子,上面安了个柴油机,前面装了个大的电锯圆盘切割片,这可是切割冰块的重型设备了,工作效率明显要比别人家高。但是,它的危险性也是可想而知的,一旦切割片打碎或飞出,那可是“夺命飞刀”。为了安全,吐洪江不让其他人碰这台机器。干活的艾力江开玩笑说:“这可是老虎机啊,它和老虎的屁股一样那可是不能随便摸的。”
大家站得远远地看着,切割机在冰面上咆哮着,裸露的皮带,龇牙咧嘴的锯片,轰隆隆冒着黑烟的柴油机,还有漫天乱飞的冰碴子。再看看全副武装的吐洪江的弟弟,他头戴摩托车封闭头盔,身上雨衣加雨布层层包裹,俨然一个外星人驾驭着一台钢铁怪兽在某个星际长河中开河破冰。
他们用切割机把冰面切割成一米见方的冰块,其他人用铁钩铁叉推拉撬扛,把冰块移到岸边,再装载到拖拉机上,运送到吐洪江家的冰窖里。
储藏冰块大有讲究
吐洪江家后院有两个大冰窖,每个冰窖长八米,宽五米,深六米,从窖底到顶可以摞十二层冰,他们把冰块错落有致地一层层整齐码放,再逐个把块与块中间的缝隙用碎冰填实,不能有空气,唯有这样才能保持冰窖中的温度均衡,不至于放置大半年就化掉,那样的话吐洪江可就血本无归了。
据吐洪江说,这种采冰和储藏冰块是很讲究的,都是祖辈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有很多的窍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像当地人在地窖里保存瓜果蔬菜,为了保证恒温的效果,他们会在地窖里放一碗牛奶,当牛奶表面出现气泡时说明温度高了,这时得在地窖里放几块冰降温;当牛奶凝结或结冰时证明温度太低了,这时抓一两只羊放在地窖中,温度就会慢慢升上去,用这种方法保存的水果,可以一直完好地保存到第二年新水果下来。
这两窖冰就是吐洪江家今年的主要经济来源。等冬天过去,夏天到来,这一块块的冰就会批发给喀什大街小巷的巴扎、饭店和饮料店,供人们消暑降温。
“傻子”吃的刨冰
喀什夏季白天时间很长,温度极高,酷热难耐,昼夜温差很大,有“早穿皮袄午穿纱,晚上抱着火炉吃西瓜”之说。因此,生活在新疆南麓的人们,自然会想出多种保暖消暑的方法,其中夏季吃沙朗刀克是最好的利用自然降温消暑的方法,也是受当地人普遍欢迎的消暑饮品。
沙朗刀克是维吾尔语,意为酸奶刨冰,读作sarang doghap(音)。Sarang(音)本意是“傻子、笨蛋”,但也用它称呼酸奶,doghap(音)就是刨冰。根据这一解释,沙朗刀克字面意思那就是傻子或笨蛋吃的刨冰。为什么这么叫?其实,这中间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典故。 最初的沙朗刀克只有酸奶和冰块,由于酸奶是凉性的,再加上冰块,有些人喝了就会出现肠胃不适,特别是胃寒的人。后来有人无意中将糖加入其中,口感更好了;再后来,人们发现把熬好的糖稀加入其中,这样既解决了口感的问题,也解决了饮品过寒的问题。因为糖稀是热性的,这样一来,寒热综合后的刨冰饮品既有营养,又对肠胃好,所以喝加过糖稀刨冰饮品的人说那些以前喝只有酸奶和刨冰饮品的人是傻子,是笨蛋。从此,这款饮品被人们半开玩笑地叫做沙朗刀克(傻子或笨蛋刨冰)。
再后来人们更进一步,开始做更精致的沙朗刀克:把新鲜纯牛奶做的酸奶稍微發酵,上面还带着黄黄的奶皮子,再加上纯天然的沙枣花蜂蜜,那入口的滋味别提有多带劲了。
沙漠周边的夏天,那可真是酷热难耐啊!但当你走进南疆喀什一带,无论大街小巷,老街巴扎上都能见到沙朗刀克这种饮品。由于这种冰是天然长流水结冻而成,再加上在全密封的冰窖里休眠了半年多,所以那口感是别样的美味。
吐洪江的这两窖冰,一到夏天,一块半米见方的冰批发给那些做沙朗刀克的人,一块可以卖到三四十元。这样下来,吐洪江的冰块生意每年可以收入15万元左右,养活一大家子人。同时,那些大小沙朗刀克商贩们这样一碗一碗地把沙朗刀克卖出去,也赚到了钱。可以说,一块冰通过这么一圈转悠,养活了好多个家庭。
巴扎上的风情画
“沙朗刀克”在巴扎(集市)上已经不仅仅是一碗简单的降温饮品,而是一种方便大家扎堆休憩、聊天和谈情说爱的载体。
在喀什的巴扎上看看你就明白了,那些沙朗刀克摊子前,长条板凳上坐满了男女老少,老板手拿冰凿,咔嚓咔嚓一会凿一碗冰碴,用清水冲一下,往碗里舀几勺子酸奶,再浇一股糖稀,用木勺在碗里捣鼓几下,动动勺子转转碗,顺势很轻松地将碗中的沙朗刀克抛向空中一两米高,然后精准地接落至碗中,这样上下来回好几次,一碗正宗的沙朗刀克就做成了。
还有一些老板为了显示自己沙朗刀克的正宗,以招揽更多的食客,会故意玩几个高难度耍冰花样,把一碗冰碴子使尽浑身解数卖弄得淋漓尽致。瞧,坐在一边品尝沙朗刀克的食客们,也跟着老板的动作情不自禁地摇晃着碗里的沙朗刀克。
此时,摊子旁边摆放在架子上的老电视音量开到最大,印度的歌舞片场面火热,聊天的老人,争论的中年人,窃窃私语的年轻的情侣,构成了喀什噶尔夏季街头最生动的风情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