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朗刀克”一块冰的前世今生

来源 :新疆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qing200907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碗、两碗……三五百碗;三元、五元……一两千元。“沙朗刀克”把整块冰凿碎归零,“沙朗刀克”让零钱一点点集结。“沙朗刀克”把陌生人们聚一起,“沙朗刀克”让有情人终成眷属。一块冰从天上来,一块冰又回地上去,周而复始,演绎轮回。



  “沙朗刀克”(酸奶刨冰),是在新疆大地特别是南疆阿克苏、喀什、和田等地流行的一种自然饮品,以冰做成,甜丝丝、凉盈盈,在炎夏塔克拉玛干沙漠进入“烧烤模式”之时喝上一碗,那叫一个沁人心脾。
  早在3 000多年前的西周,藏冰业就已经产生,待到“赤日炎炎似火烧”的夏天,用天然冰块做饮品来防暑降温。于是,三百六十行中就有了藏冰卖冰的行当,在我国历史上存在了近3 000年。曹子建的《大暑赋》中就有“积素冰于幽馆,气飞结而为霜”的诗句。
  喀什,全称“喀什噶尔”,地处东经73°20-79°57′,北纬35°20′- 40°18′之间,东临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沙朗刀克”是喀什人最为喜爱的纯天然冷饮。喀什当地人饮用沙朗刀克的历史悠久,伴随它的故事也是层出不穷。
  水库上的采冰人
  元旦的前幾天,喀什市夏马勒巴格乡大亚郎水库,天地一色的冰面上人来人往,各种挖掘和装载设备在大雪纷飞的灰白世界里若隐若现。
  三九四九冻死狗,这是个大冷天。寒风裹着鹅毛大雪,扑向冰面上作业的人们。吐洪江在冰面上来回走着,指挥着,好像丝毫感觉不到寒冷。他今年56岁,一米七二的个头伴着九十多公斤的体重,看上去憨厚敦实。
  吐洪江是夏马勒巴格乡十八村的农民,是这一带很有名气的一位群巴依(维吾尔语,意为大老板),喀什周边几乎所有买玛馁伊拉(维吾尔语,冰激凌)和买刀克其(维吾尔语,冷饮)的人都知道他的大名——“刀克其大王”。
  吐洪江在冰面上来回走着,指手画脚,有时扯着嗓门喊:“这里、那里、过来、过去、笨蛋、快一点、用劲……”就这样扯着嗓子指挥着他的这队人马在冰面上采冰作业。



  每年到了这个季节,吐洪江一家人开始就计划怎么样省钱又省力地把自家院子里的两个大冰窖填满,这得花一大笔钱。今年吐洪江雇了村里的30个棒劳力,六辆拖拉机和一台装载机,人员工资每人每天150元,拖拉机来回拉一趟40元,装载机一天600元,白天还要给大家管一顿羊肉抓饭。他预计用十天的时间把这两个冰窖装满,杂七杂八的费用要花去十几万元。对于农村来说,能一下子拿出十几万元的人不多,放眼望去,硕大的大亚郎水库上也就那么五六个老板在取冰。
  这些采挖冰的人们,可真是煞费苦心啊,各种能想到的办法都用上了。
  吐洪江和弟弟用自制的切割设备在大亚郎水库的冰面上作业,按喀什人土话的说法,那机器绝对的“骚情”(意为特别厉害)。他们用角铁焊了个大架子,上面安了个柴油机,前面装了个大的电锯圆盘切割片,这可是切割冰块的重型设备了,工作效率明显要比别人家高。但是,它的危险性也是可想而知的,一旦切割片打碎或飞出,那可是“夺命飞刀”。为了安全,吐洪江不让其他人碰这台机器。干活的艾力江开玩笑说:“这可是老虎机啊,它和老虎的屁股一样那可是不能随便摸的。”
  大家站得远远地看着,切割机在冰面上咆哮着,裸露的皮带,龇牙咧嘴的锯片,轰隆隆冒着黑烟的柴油机,还有漫天乱飞的冰碴子。再看看全副武装的吐洪江的弟弟,他头戴摩托车封闭头盔,身上雨衣加雨布层层包裹,俨然一个外星人驾驭着一台钢铁怪兽在某个星际长河中开河破冰。
  他们用切割机把冰面切割成一米见方的冰块,其他人用铁钩铁叉推拉撬扛,把冰块移到岸边,再装载到拖拉机上,运送到吐洪江家的冰窖里。
  储藏冰块大有讲究
  吐洪江家后院有两个大冰窖,每个冰窖长八米,宽五米,深六米,从窖底到顶可以摞十二层冰,他们把冰块错落有致地一层层整齐码放,再逐个把块与块中间的缝隙用碎冰填实,不能有空气,唯有这样才能保持冰窖中的温度均衡,不至于放置大半年就化掉,那样的话吐洪江可就血本无归了。
  据吐洪江说,这种采冰和储藏冰块是很讲究的,都是祖辈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有很多的窍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像当地人在地窖里保存瓜果蔬菜,为了保证恒温的效果,他们会在地窖里放一碗牛奶,当牛奶表面出现气泡时说明温度高了,这时得在地窖里放几块冰降温;当牛奶凝结或结冰时证明温度太低了,这时抓一两只羊放在地窖中,温度就会慢慢升上去,用这种方法保存的水果,可以一直完好地保存到第二年新水果下来。
  这两窖冰就是吐洪江家今年的主要经济来源。等冬天过去,夏天到来,这一块块的冰就会批发给喀什大街小巷的巴扎、饭店和饮料店,供人们消暑降温。



  “傻子”吃的刨冰
  喀什夏季白天时间很长,温度极高,酷热难耐,昼夜温差很大,有“早穿皮袄午穿纱,晚上抱着火炉吃西瓜”之说。因此,生活在新疆南麓的人们,自然会想出多种保暖消暑的方法,其中夏季吃沙朗刀克是最好的利用自然降温消暑的方法,也是受当地人普遍欢迎的消暑饮品。
  沙朗刀克是维吾尔语,意为酸奶刨冰,读作sarang doghap(音)。Sarang(音)本意是“傻子、笨蛋”,但也用它称呼酸奶,doghap(音)就是刨冰。根据这一解释,沙朗刀克字面意思那就是傻子或笨蛋吃的刨冰。为什么这么叫?其实,这中间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典故。   最初的沙朗刀克只有酸奶和冰块,由于酸奶是凉性的,再加上冰块,有些人喝了就会出现肠胃不适,特别是胃寒的人。后来有人无意中将糖加入其中,口感更好了;再后来,人们发现把熬好的糖稀加入其中,这样既解决了口感的问题,也解决了饮品过寒的问题。因为糖稀是热性的,这样一来,寒热综合后的刨冰饮品既有营养,又对肠胃好,所以喝加过糖稀刨冰饮品的人说那些以前喝只有酸奶和刨冰饮品的人是傻子,是笨蛋。从此,这款饮品被人们半开玩笑地叫做沙朗刀克(傻子或笨蛋刨冰)。
  再后来人们更进一步,开始做更精致的沙朗刀克:把新鲜纯牛奶做的酸奶稍微發酵,上面还带着黄黄的奶皮子,再加上纯天然的沙枣花蜂蜜,那入口的滋味别提有多带劲了。
  沙漠周边的夏天,那可真是酷热难耐啊!但当你走进南疆喀什一带,无论大街小巷,老街巴扎上都能见到沙朗刀克这种饮品。由于这种冰是天然长流水结冻而成,再加上在全密封的冰窖里休眠了半年多,所以那口感是别样的美味。
  吐洪江的这两窖冰,一到夏天,一块半米见方的冰批发给那些做沙朗刀克的人,一块可以卖到三四十元。这样下来,吐洪江的冰块生意每年可以收入15万元左右,养活一大家子人。同时,那些大小沙朗刀克商贩们这样一碗一碗地把沙朗刀克卖出去,也赚到了钱。可以说,一块冰通过这么一圈转悠,养活了好多个家庭。



  巴扎上的风情画
  “沙朗刀克”在巴扎(集市)上已经不仅仅是一碗简单的降温饮品,而是一种方便大家扎堆休憩、聊天和谈情说爱的载体。
  在喀什的巴扎上看看你就明白了,那些沙朗刀克摊子前,长条板凳上坐满了男女老少,老板手拿冰凿,咔嚓咔嚓一会凿一碗冰碴,用清水冲一下,往碗里舀几勺子酸奶,再浇一股糖稀,用木勺在碗里捣鼓几下,动动勺子转转碗,顺势很轻松地将碗中的沙朗刀克抛向空中一两米高,然后精准地接落至碗中,这样上下来回好几次,一碗正宗的沙朗刀克就做成了。
  还有一些老板为了显示自己沙朗刀克的正宗,以招揽更多的食客,会故意玩几个高难度耍冰花样,把一碗冰碴子使尽浑身解数卖弄得淋漓尽致。瞧,坐在一边品尝沙朗刀克的食客们,也跟着老板的动作情不自禁地摇晃着碗里的沙朗刀克。
  此时,摊子旁边摆放在架子上的老电视音量开到最大,印度的歌舞片场面火热,聊天的老人,争论的中年人,窃窃私语的年轻的情侣,构成了喀什噶尔夏季街头最生动的风情画。
其他文献
从大地上的动人风景,到杯中的香茗,之间相隔的,或许只是一盏茶的距离。然而,生命的循环与延伸,却是无限扩展和交融的。  一朵花,一杯茶,从大自然中得到恩惠,人类的智慧得以开启。花因茶而得以生命的延续,茶因花得以生命的转化。  每年五六月间,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绿洲,紫粉色的玫瑰花盛开原野,如火如荼。一摊摊的玫瑰花市,成了当地乡镇巴扎(集市)最热闹的景观。  被高大的核桃树或浓密的葡萄藤遮蔽的院子
期刊
北疆山地的野花喜欢成片生长,在开花时节很容易开成一片花海,形成足够漂亮也足够吸引人的风景。然而要说最最吸引人的花海,莫过于红罂粟。它是多么脆弱又傲骄的一种花呀,却开得热烈无比,染透一山坡的光影。  五月下旬的一天,我掐着时间点驱车赶往额敏县的霍尔吉特乡。感觉不妙——如果红罂粟开花,即使路边水渠、林带的草地里,也会时不时看到零星的红花,可这一路一个红点儿都没有看到。明明上一年疯狂的花海,怎么会一朵都
期刊
中国的汉字学问深奥,仅以“鲜”为例,从鱼从羊,典型的会意字,“鱼”表属类,“羊”表味美,合而为之,鲜爽、可口,回味无穷。鱼是水产,羊是陆生,作为生活在离海洋最远的地方——新疆的人,谈鱼类太不靠谱,容易招致笑话,但说起羊来我却是行家里手。一则我是放羊娃出身,打小谙熟羊的习性,具有深厚的感情基础;二则我们新疆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其中羊只存栏数位居新疆牲畜榜首;加之我们维吾尔族的女人离开羊肉似乎就不会做
期刊
欧洲小国斯洛文尼亚,国土面积一半以上被森林覆盖,熊、狼、鹿和其他野生动物不计其数。同时斯洛文尼亚还有着阿尔卑斯雪山、冰川湖、奇美岛屿、世界上最早叫出的“喀斯特地貌”、海滨等多种秀丽的自然风光,以及中世纪的教堂和城堡这样的人文景观,被誉为“最像天堂的地方”。当地人总是说:“上帝创造宇宙时,对斯洛文尼亚这片土地十分慷慨!”  风景如画的神奇小国  初夏,我们从音乐之都维也纳进出,一路向东南跨越奥地利,
期刊
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西南边缘,有一大块神奇而辽阔的土地,源自于喀喇昆仑山的叶尔羌河在这里穿境而过。据传说古代“多浪”部族首领米盖提带领游牧民在这里定居,遂以首领之名呼作地名,后转音为麦盖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现如今麦盖提既是喀什地区的粮棉大县,又是全国闻名的刀郎文化大县,这里盛产“刀郎羊”,盛跳“刀郎舞”,盛行“刀郎画”。所谓“刀郎画”即麦盖提刀郎农民画,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与刀郎舞、刀
期刊
不知是巧合还是历史的有意着笔。“昭苏”一词,似乎已经隐含了种种隐喻与象征。之前对昭苏的印象只是伊犁的一个县。很多时候,地图上的认识,已经成为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习惯。  而昭苏对我以及很多人是陌生的,就如同某个我们隐约知道的人,却一直未能谋面与相识。我们以为知道昭苏,其实我们知道的只是自己的想象。  当你走进昭苏草原,就如同走进了一个广阔的梦境。那泛滥的色彩似乎是对你目光的一次挑逗,黄色的、粉色的、
期刊
行走在盛夏时节的鄯善乡村,高大而葱郁的树木遮住了骄阳,浓荫之下的小路增添了乡村的静谧。每家每户的庭院里,都有高出房屋而搭建的凉棚,四面通风。  院门是开着的。在鄯善的乡村,只要家里有人,或者主人没有出远门,门,都是开着的。随意走进任何一户人家,你都会遇到主人热情的招呼,让你甚至开始怀疑,这个院门,就是专门为你而开的。  一  鄯善的彩门,是高大而宽敞的,一如主人的心胸。  随意来到一扇彩门前,迎面
期刊
在托克逊县夏乡南湖村,董月强从自己的大棚里摘出来几个滚圆的牛奶西瓜,嘁哩喀喳地切开:“尝尝。”董月强淡定而自信地对我说。  后来我抱了一箱这种牛奶西瓜从吐鲁番回到乌鲁木齐——其实一箱西瓜也就是四个,整齐的“隔离”在纸箱之中,纸箱上醒目地写着“牛奶西瓜”四个字,但我没料到,就因为这四个字的缘故,一路之上不断地有人好奇地问我:牛奶西瓜是什么瓜?  甚至在我从乌鲁木齐下了火车,坐在了出租车上,开车的维吾
期刊
因为工作,因为采访,我曾多次路过米兰古城。每次都是在去楼兰的路上,路经米兰镇,穿过一大片卵石戈壁,从米兰古城穿城而过,面向着苍茫的阿尔金山,拐一个弯后,直奔楼兰而去。  每次经过米兰古城,看到遍地的卵石戈壁我都会感觉奇怪:米兰古城虽然在阿尔金山脚下,却离山体最少有近百公里,离米兰古城5公里远的米兰镇周边全部是肥沃的农田和土质荒漠,真不明白米兰古城这么大一片卵石戈壁从何而来?虽然心存疑惑,但从未深究
期刊
古训曰:“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语·周语上》)  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  经济学家称:“公路铁路是经济社会的命脉”。  现代中国人说:“要想富先修路!”  可见,路是多么的重要,路是方向、途径、归宿,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创造者。盘古开天地,首先是打通一条通往天地人相通的路,然后才有人类的全方位活动。人之所以长出两只脚,就是为了走路。有了路,才能大开眼界,增长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