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8月16日,日本政府公布第二季度GDP为1.28万亿美元,略低于中国的1.33万亿美元。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足以显示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随着中国成为许多产品的重要市场,如汽车、电子产品、家电等,跨国企业越来越将中国看作其战略重点,而中国经济背后的强劲购买力就成为最吸引人的优势。但是,过于关注中国市场,也会给跨国企业带来一些潜在的负面影响。
中国强大购买力吸引跨国企业
虽然金融危机使得全球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减缓,但在多种因素的刺激下,来自中国国内的需求在未来有着良好的增长前景。在大型经济体中,只有中国在后危机时代依旧保持着经济的稳定增长,外汇储备增加、人民币升值、工资水平提高等因素,都成为了中国购买力增长的重要因素。
2010年8月,《经济学人》经济情报组(Economic Intelligence Unit)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消费者的消费量仅占世界36.9万亿美元消费量的5%,而GDP约占全球的8%。在政策层面,为了拉动内需,管理层面已经着手准备中国版的“收入倍增计划”。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来自中国国内的需求,在多个层面影响世界经济。在宏观层面,中国强大的购买力,已经体现出了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由于受到中国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需求,中国每年从澳大利亚进口大约220亿美元的铁矿石。2009年,澳大利亚对中国出口额达到424亿美元,增长率达到31%,约占澳大利亚全部出口额的四分之一。在金融危机重创全球大部分国家的时候,来自中国的强劲需求使澳大利亚可以继续保持5.1%的低失业率。
在消费者领域,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也给全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2009年,中国以1340万辆的成绩勇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桂冠,而且也成为增长最快的豪华车市场。来自中国的强大需求推动了德国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率达到9%,成为25年来的最大增幅:三大豪华车厂的对华销量的增幅在63%~132%之间。在公司并购领域,中国企业也成为主要的购买者。2010年8月,吉利汽车(Geely)以最终花费15亿美元收购了沃尔沃汽车(Volvo Cars),其中包括9个系列产品、3个最新平台,以及全球的销售网点。在英国石油公司(BP)的墨西哥湾漏油危机期间,来自中国的石油公司也成为了媒体热议的收购BP的潜在购买者。
过渡关注中国市场反而被动
过渡关注中国市场,有可能影响跨国公司长期竞争力。中国市场需求强劲,为跨国公司带来漂亮的财务报表,但这可能并不是公司拥有长期竞争力的体现,容易产生“财务报表式”的错觉。从2007年开始,诺基亚(Nokia)手机在北美等市场就开始大幅下滑,但受益于中国等新兴市场的强劲增长,公司财务报表依然表现优异。2010年第一季度,诺基亚智能手机销量增长57%,但这是大规模降价和新兴市场带动的结果。据路透社报道,诺基亚智能手机的平均价格环比下降17%,虽然销售量增长迅速,但销售额同比仅增长3%。
中国市场虽然规模巨大,但是在各个消费层次上,中国消费者一直是全球市场的跟随者,而不是消费趋势的领导者。中国市场的消费风潮变化很快,随着苹果的iPhone、谷歌的Android手机的流行,诺基亚在中国市场的优势正在逐渐丧失。2009年,诺基亚在中国市场的收入为86亿美元,与2008年持平;但其市场份额却从2008年的40%下滑到2009年的35%。
在后危机时代,启动内需成了中国最重要的宏观政策之一,但中国未来的需求有可能由本土公司来填补。通过市场准入、标准制定、税收等方式设立更高的门槛,有可能在未来对跨国企业不利。随着中国对外资企业由“超国民待遇”降低为“国民待遇”,在多个方面与中国本土企业接轨,引来了许多知名企业CE0对中国市场的担忧。2010年7月,通用电气CEO伊梅尔特(Immelt)在一次晚宴上表示:“通用电气在中国正面临25年来最严峻的经营环境。
在移动通信领域,中国自创了TD-SCDHA标准,工信部还给予了TD格式的主要推动者——中国移动较大的政策支持,如:手机电视、不对等管制等。现在TD的电信设备领域,中国供应商已经完全占有了主导权,一改以往完全依赖外资的局面。2010年7月,TD四期招标采购落幕,靠前的厂商份额为:华为,28%一29%:中兴通讯,22%:大唐移动,18%-19%;诺基亚西门子,8%;中国普天,6%。2010年2月,iSuppli的《中国移动市场设备商市场研究》显示,中国整个3G市场份额排名中,中兴和华为分列前两位,份额分别是35%和33%(如图1)。
政府通过其牢牢掌握的金融业,可以通过多种鼓励和支持的方式,让中国本土企业填补空白。2010年3月,吉利汽车公开表示,其收购沃尔沃汽车以及后续发展共需资金27亿美元,其中吉利自身约出资全部的四分之一。在其他的境内资金提供者中,包括了大庆市国资委等地方政府身影,以及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银行等。
结论与建议
来自中国的强大购买力让跨国公司产生了错觉,对于来自中国市场的需求仍然要审慎对待。中国消费者对产品价格极其敏感,大量的需求实际上来自低端需求,因此中国消费者并不是潮流的领导者。由于中国市场并不是全球的风向标,过度关注中国市场有可能导致跨国公司长期竞争力的丧失。例如,据研究公司Bernstein Research估计,宝马汽车业务2010年第二季度实现的13亿欧元营业利润中,在中国赚取的利润可能达到90%。这种不可持续的爆炸式增长,可能引领宝马公司在汽车业全球产能过剩的情况下,继续扩大产能,从而减少在节能以及新能源领域的投资,丧失长期竞争力。
中国市场中,政府影响力巨大,政策变化导致的不确定性将会为跨国企业的长期战略带来风险。政府可以通过市场准入、税收调节等方式,来影响整体市场的走势,从而打乱跨国企业的长期规划。例如,2009年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长,实际上是政府一系列减税等措施下推动的低端小排量车的增长。这种突然的政策调整,让许多跨国企业在应对大量需求方面措手不及,现代汽车的合资企业甚至不惜动用空运的方式来运输汽车零部件。外资企业还需要在保持自身技术、市场方面的优势下,与本土企业展开全方位的竞争与合作。
中国强大购买力吸引跨国企业
虽然金融危机使得全球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减缓,但在多种因素的刺激下,来自中国国内的需求在未来有着良好的增长前景。在大型经济体中,只有中国在后危机时代依旧保持着经济的稳定增长,外汇储备增加、人民币升值、工资水平提高等因素,都成为了中国购买力增长的重要因素。
2010年8月,《经济学人》经济情报组(Economic Intelligence Unit)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消费者的消费量仅占世界36.9万亿美元消费量的5%,而GDP约占全球的8%。在政策层面,为了拉动内需,管理层面已经着手准备中国版的“收入倍增计划”。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来自中国国内的需求,在多个层面影响世界经济。在宏观层面,中国强大的购买力,已经体现出了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由于受到中国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需求,中国每年从澳大利亚进口大约220亿美元的铁矿石。2009年,澳大利亚对中国出口额达到424亿美元,增长率达到31%,约占澳大利亚全部出口额的四分之一。在金融危机重创全球大部分国家的时候,来自中国的强劲需求使澳大利亚可以继续保持5.1%的低失业率。
在消费者领域,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也给全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2009年,中国以1340万辆的成绩勇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桂冠,而且也成为增长最快的豪华车市场。来自中国的强大需求推动了德国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率达到9%,成为25年来的最大增幅:三大豪华车厂的对华销量的增幅在63%~132%之间。在公司并购领域,中国企业也成为主要的购买者。2010年8月,吉利汽车(Geely)以最终花费15亿美元收购了沃尔沃汽车(Volvo Cars),其中包括9个系列产品、3个最新平台,以及全球的销售网点。在英国石油公司(BP)的墨西哥湾漏油危机期间,来自中国的石油公司也成为了媒体热议的收购BP的潜在购买者。
过渡关注中国市场反而被动
过渡关注中国市场,有可能影响跨国公司长期竞争力。中国市场需求强劲,为跨国公司带来漂亮的财务报表,但这可能并不是公司拥有长期竞争力的体现,容易产生“财务报表式”的错觉。从2007年开始,诺基亚(Nokia)手机在北美等市场就开始大幅下滑,但受益于中国等新兴市场的强劲增长,公司财务报表依然表现优异。2010年第一季度,诺基亚智能手机销量增长57%,但这是大规模降价和新兴市场带动的结果。据路透社报道,诺基亚智能手机的平均价格环比下降17%,虽然销售量增长迅速,但销售额同比仅增长3%。
中国市场虽然规模巨大,但是在各个消费层次上,中国消费者一直是全球市场的跟随者,而不是消费趋势的领导者。中国市场的消费风潮变化很快,随着苹果的iPhone、谷歌的Android手机的流行,诺基亚在中国市场的优势正在逐渐丧失。2009年,诺基亚在中国市场的收入为86亿美元,与2008年持平;但其市场份额却从2008年的40%下滑到2009年的35%。
在后危机时代,启动内需成了中国最重要的宏观政策之一,但中国未来的需求有可能由本土公司来填补。通过市场准入、标准制定、税收等方式设立更高的门槛,有可能在未来对跨国企业不利。随着中国对外资企业由“超国民待遇”降低为“国民待遇”,在多个方面与中国本土企业接轨,引来了许多知名企业CE0对中国市场的担忧。2010年7月,通用电气CEO伊梅尔特(Immelt)在一次晚宴上表示:“通用电气在中国正面临25年来最严峻的经营环境。
在移动通信领域,中国自创了TD-SCDHA标准,工信部还给予了TD格式的主要推动者——中国移动较大的政策支持,如:手机电视、不对等管制等。现在TD的电信设备领域,中国供应商已经完全占有了主导权,一改以往完全依赖外资的局面。2010年7月,TD四期招标采购落幕,靠前的厂商份额为:华为,28%一29%:中兴通讯,22%:大唐移动,18%-19%;诺基亚西门子,8%;中国普天,6%。2010年2月,iSuppli的《中国移动市场设备商市场研究》显示,中国整个3G市场份额排名中,中兴和华为分列前两位,份额分别是35%和33%(如图1)。
政府通过其牢牢掌握的金融业,可以通过多种鼓励和支持的方式,让中国本土企业填补空白。2010年3月,吉利汽车公开表示,其收购沃尔沃汽车以及后续发展共需资金27亿美元,其中吉利自身约出资全部的四分之一。在其他的境内资金提供者中,包括了大庆市国资委等地方政府身影,以及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银行等。
结论与建议
来自中国的强大购买力让跨国公司产生了错觉,对于来自中国市场的需求仍然要审慎对待。中国消费者对产品价格极其敏感,大量的需求实际上来自低端需求,因此中国消费者并不是潮流的领导者。由于中国市场并不是全球的风向标,过度关注中国市场有可能导致跨国公司长期竞争力的丧失。例如,据研究公司Bernstein Research估计,宝马汽车业务2010年第二季度实现的13亿欧元营业利润中,在中国赚取的利润可能达到90%。这种不可持续的爆炸式增长,可能引领宝马公司在汽车业全球产能过剩的情况下,继续扩大产能,从而减少在节能以及新能源领域的投资,丧失长期竞争力。
中国市场中,政府影响力巨大,政策变化导致的不确定性将会为跨国企业的长期战略带来风险。政府可以通过市场准入、税收调节等方式,来影响整体市场的走势,从而打乱跨国企业的长期规划。例如,2009年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长,实际上是政府一系列减税等措施下推动的低端小排量车的增长。这种突然的政策调整,让许多跨国企业在应对大量需求方面措手不及,现代汽车的合资企业甚至不惜动用空运的方式来运输汽车零部件。外资企业还需要在保持自身技术、市场方面的优势下,与本土企业展开全方位的竞争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