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传统教学模式已经得到了更新,学校的课时安排不再是语文和数学承包了,严格根据《福建省小学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进行安排,课时减少了,但教材内容没有减少,这给一线教师带来了不少困扰。为此,研究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成为广大同行们关注的话题,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与资深教师共同探讨,从激发学习兴趣、创设和谐氛围、发挥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质疑等方面谈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效率;兴趣;氛围;质疑
学校的课程表严格根据《福建省小学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进行安排,低年级8节语文课,中高年级6节语文课,不再像之前一周十来节语文课。教材不变,课时减少了,研究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我认为对于一切情况,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前提。在教学中,众多老师反映如今的孩子上课不专心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即使完成也是应付了事等不良现象层出不穷,导致这些现象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思想上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性,在教学方法上结合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从而逐渐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二、创设和谐氛围
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课堂教学氛围两极分化的现象,有的教师为了响应新课程改革的号召,误解新课标的精神,以为与孩子打成一片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最终课堂纪律乱成一片;有的教师为了树立所谓的教师“威严”,整天板着脸,对学生更是苛刻要求,吓得学生连回答问题的勇气都没有。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间互动交流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只有努力创设和谐、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氛围,才能创设一种“育人为本”的学习环境,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喜欢上语文课程,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三、发挥主体作用
所谓主体,是指教学过程中角色所处的地位是主要的,这里的主体当然是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组织者、引导者、服务者。一部分老教师虽然经过多次继续教育培训,深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學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但在实际教学中经常本末倒置,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唱“独角戏”,这不仅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四、引导学生质疑
宋人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育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因此,疑是学习的动力,是探索新知的开始,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工作中经常发现这样的问题:课堂教学纪律非常好,学生认真听讲,一动不动,但一节课下来达不到预期效果,追根究底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接受模式,教师缺乏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学生的思维就得不到激发。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可以分三步走:首先,发现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把课堂占为己有,整节课都由教师讲解,所有的问和答教师都承揽了,要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和时间,积极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发现问题。其次,提出问题。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学生总是徘徊在举手与不举之间,不敢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为此,教师在课堂中、生活中要关爱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鼓励质疑,让学生信任老师,敢于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很多教师习惯于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决问题,或者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长期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新课程改革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活跃课堂氛围,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着主体地位,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因材施教,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真正意义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敢于打破常规,为学生留足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解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洁丽.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J].教育现代化,2016(11).
[2]刘春香.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策略探析[J].社会科学,2016(7).
关键词:效率;兴趣;氛围;质疑
学校的课程表严格根据《福建省小学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进行安排,低年级8节语文课,中高年级6节语文课,不再像之前一周十来节语文课。教材不变,课时减少了,研究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我认为对于一切情况,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前提。在教学中,众多老师反映如今的孩子上课不专心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即使完成也是应付了事等不良现象层出不穷,导致这些现象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思想上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性,在教学方法上结合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从而逐渐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二、创设和谐氛围
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课堂教学氛围两极分化的现象,有的教师为了响应新课程改革的号召,误解新课标的精神,以为与孩子打成一片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最终课堂纪律乱成一片;有的教师为了树立所谓的教师“威严”,整天板着脸,对学生更是苛刻要求,吓得学生连回答问题的勇气都没有。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间互动交流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只有努力创设和谐、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氛围,才能创设一种“育人为本”的学习环境,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喜欢上语文课程,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三、发挥主体作用
所谓主体,是指教学过程中角色所处的地位是主要的,这里的主体当然是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组织者、引导者、服务者。一部分老教师虽然经过多次继续教育培训,深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學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但在实际教学中经常本末倒置,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唱“独角戏”,这不仅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四、引导学生质疑
宋人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育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因此,疑是学习的动力,是探索新知的开始,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工作中经常发现这样的问题:课堂教学纪律非常好,学生认真听讲,一动不动,但一节课下来达不到预期效果,追根究底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接受模式,教师缺乏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学生的思维就得不到激发。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可以分三步走:首先,发现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把课堂占为己有,整节课都由教师讲解,所有的问和答教师都承揽了,要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和时间,积极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发现问题。其次,提出问题。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学生总是徘徊在举手与不举之间,不敢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为此,教师在课堂中、生活中要关爱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鼓励质疑,让学生信任老师,敢于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很多教师习惯于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决问题,或者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长期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新课程改革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活跃课堂氛围,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着主体地位,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因材施教,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真正意义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敢于打破常规,为学生留足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解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洁丽.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J].教育现代化,2016(11).
[2]刘春香.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策略探析[J].社会科学,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