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习作教学中思考力的培养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q19840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以文为例,品味思考的魅力
  入选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选择的都是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可以看作是学生写作的典范。每篇文质兼美的“例子”都自有点睛之笔,传神之处,这些语言就是作者思想的印迹,我们可以以此为依托,带领学生品味思考的魅力。
  如苏教版六下《山谷中的谜底》一课,它的精彩,在于文章的最后一句话:“确实,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加拿大魁北克的奇观并不是作者刘燕敏一人看到,很多人也看到了,他们眼里只有景象,心里只有惊奇,只是没有刘燕敏那样的新鲜的、有意思的思考。如果文章少了最后的思考,这篇文章就缺少了理趣,失去了令人深思的魅力。
  品读点睛之笔,学生就明了作者的用意,作者是想用自然界的奇特的现象告诉大家:大自然中,无论是什么动物、植物,无论是谁,面对困难和压力,首先要敢于面对,要和它作斗争;但是,如果困难太大,也要学会忍让,因为暂时的弯曲、忍让能更好地保存自己,积蓄力量,等待机会,以求更好地发展。常言道:进一步,寸步难行;退一步,海阔天空!
  课文的结尾虽然只有一句话,但是充满了理趣。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许多记叙文都有一两句或者牵动全篇的话,或者是照亮全文的点睛之笔,其意蕴丰富、给人以思想震撼。课文是最好的例子,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品读,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强烈地感受到作者思考的魅力。学生以课文为例,透过现象发现了本质:“麦苗面对严冬停止生长不是畏惧,而是积蓄能量。”“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十多年不是屈服,而是寻找机会东山再起。”“平日里同学们的谦让不是懦弱,而是宽容。”……
  二、 创新立意,发散思考的角度
  写作的过程,是思维活动的过程。一篇习作的写成,不仅需要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需要较强的思考力。也许是由于过于简单的生活环境,也许是师长们喜欢给学生一片纯净的天空,也许是阅读面的狭窄导致对生活的感悟太少,在高年级学生的习作中,普遍存在着理解不深、千文一面的幼稚化倾向,这就需要我们开启学生的智慧,教会学生开拓创新,多角度思考。如,读了“滥竽充数”的故事以后,我让学生写篇读后感。学生大多囿于习惯思维,大多数人都从“以次充好终将被识破,一定要脚踏实地地做人”,“弄虚作假终害己”等角度写,往往千篇一律。这时,我便引导学生多角度发散思维,审题立意:(1)从齐宣王的角度,可写“要改革用人制度”“要时刻体察各部工作”等;(2)从其余吹竽者的角度可写“要敢于揭发身边的不良事件”等。从不同角度来立意,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三、 关注时事,拓展思考的张力
  引导学生关注时事,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此事,关注此事的相关信息,而且要激发学生参与评论,客观分析,多角度思考,坚定自己的立场,作出合理的判断。在倾听老师、同学发言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的观点不断地进行着碰撞,或趋同,或求异,或补充,或再生,拓展了思考的张力。
  (出示图文)10月13日下午,广东佛山,两岁小女孩悦悦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和碾轧。两名路人先后路过,均对倒地的悦悦不理睬。接着,悦悦被一辆车再次碾压。之后5分钟,往来的十余个路人无一伸援手,直到一位拾荒阿姨看到并救起悦悦。对于小悦悦的悲剧,我们需要追问,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那么多的过路人对躺在地上的小悦悦熟视无睹?上课前,老师要求每个同学都通过上网、读报等方式去全面地了解“小悦悦事件”,相信大家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学生畅所欲言)围绕“小悦悦事件”,你想写点什么呢?角度自己选,题目自己定。经过充分的准备,学生的发言不再是三言两语,有些学生讲得非常深刻,还借鉴了专家的言论,记者的观点,这是作文的前期准备——积累。学生阅读资料了解事实,关注他人论述的过程,就是积累语言,比较观点,积极思考的过程。学生需要思考的领路人,然后结合自己的学识和理解力逐步形成自己的见解。学生思考的角度不同,题目也各不相同:《反思小悦悦事件》《道德缺席》《多少个伤心的理由》《假如我是路人》《给陈贤妹阿姨的一封信》《世界有爱》《走出心灵的荒漠》《伸出温暖的双手》……学生的文章有了广阔的视角,关注的东西多了,思考的能力强了,蕴含的意义也就深了。引导学生关注时事,让他们倾听不同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认识,能有效拓展学生思考的张力,从而提升写作的能力。
  四、 学会质疑,锻炼思考的锐力
  原本提出疑问是人的天性,外国的孩子是这样,中国的孩子也是这样,只不过成长过程中有些学生的天性被强化了,而有些则被消磨了。当务之急,我们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习作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具体细致地记录质疑思考的过程,合二为一,实现思考力与习作能力同步增长。
  在教学六下“练习2”时,有一个农具“耙”(b)。方言中我们常唤作p。上课时,学生提出,猪八戒扛的那个是不是应该叫“九齿钉耙(b)”,我愣了一下,随后点头表示肯定。下课后,一个女孩子手捧《现代汉语词典》向我走来,说:“老师,你的解释错了。‘耙’(b)字典上的解释是:碎土和平地的农具。你所说的解释应该是p。这个‘耙’是多音字。”真的吗?赶紧捧过《现代汉语词典》,一看,果真如此。那一刻,真让我汗颜。我大力表扬了这个学生,称她为我的“一字之师”。抓住这个意外生成的插曲,我让学生即兴成文,题目自拟。《一字之师》《难忘的一节课》《她真勇敢》《老师也犯错》等文章很快就写成了。我把优秀的文章张贴在板报中,学生受到了鼓励,跟我的交流也变得大胆自信起来。
  五、 观察生活,养成思考的习惯
  灵感是思维的火花,许多“火花”都是在观察中捕捉到的,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对他们身边的人或事多留心、多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一些学生的习作,往往千人一面,写不出新意来,就是因为缺少细致的观察、发现,观察本身就是一种“沉默”的思维。由于学生生活面比较窄,圈子又小,出了家门就进校门,缺少社会实践,视野不开阔,活动领域不宽广,导致对周围生活了解非常少。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带领学生走入生活,不仅是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接触社会,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事实证明,往往是参加了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后,写出的习作要好多了,具有文采,也显生动、有形。
  作文的独特、新颖、丰富、深刻,都取决于思考力。习作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思考力的培养,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具备了基本的语言表达、观察组织、布局谋篇能力之后,培养思考力尤为重要,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作者单位:江阴市花园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词串识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识字教学上的一大创举,它的编排分两类,一是按内容归类,二是按构字规律归类。按内容归类的,突出了词语的内容上的联系,按构字规律归类的,突出字理字趣字文化。  一、 说文解字,渗透文化  1. 引导学生观察汉字的演变。学生刚刚接触汉字,对汉字是怎么来的还很陌生,所以,教学生字时,可以结合教材,让学生知道汉字的演变过程。比如,二下《识字8〉中有了解“月字旁”两层意思的演变过
期刊
苏教版教材单元综合练习的编排充分体现了编者新锐的思想、深厚的功底和独具的匠心。通过智慧的重合、建构、协调,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语文训练变成了有情有趣的学习、交流、探究与迁移,让每一朵浪花都折射海的辽阔,从每一片叶子上都读出森林的特质。    一、 独具匠心的教材编写    1 合理的成长阶梯  苏教版国标本“单元综合练习”在每一个学段各有侧重,都有自己的名称,一二年
期刊
一、 字理识字法  通过分析字的“形”,猜想字的“义”,不仅能够节省识字的时间,还能够深化感情,对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也有很大的帮助。例如教学《美丽的丹顶鹤》一课为片段:  师:“遥“字很眼熟,这学期我们才学了一个跟它差不多的字,你还记得吗?  生:“摇摇头”的“摇”,在《小鹰学飞》这课里学过的。  师:比较两个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够区别它们呢?  生:“遥”是走之底,因为要走路走很远,“
期刊
一、 谈话导入,引起共鸣  谈话导入是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就是师生用说话的形式交流感情、发表意见的一种导入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我是这样来设计《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课文谈话导入的:  师:上课之前,老师唱支歌给同学们听,好吗?(好!)会唱的跟着我一起唱。(生轻声哼唱)  师:这首歌的歌名是什么?  生:《春天在哪里》。  师:春天来了,我们都想去找春天,你想到哪儿去找春天?  生:
期刊
真实的语文课堂是朴实无华、简约大方的。语文课堂只有具备了简约,才会显得真实,只有真实了,才能变得美丽。  真实的语文课堂总是真情流动的,连空气中都会弥漫着让人倍感温暖的真情。这样的语文课堂上,教师会把满腔热情融入教学,在深入透彻地理解教材,感悟课文情感精髓的基础上,以真情引导学生学习,用激情感染学生,把学生带进充满人文气息的语文课堂,让他们展开思维的翅膀,驰骋在辽阔的语文世界里,去欣赏动人的故事、
期刊
一、 建立师生情感网,激活创新思维潜能  1. “爱”铸成浓浓的师生情,激发创造思维热情。创新型教育,是充满爱的教育。爱的教育是在教师尊重学生独立人格的基础上,以自己生命的激情去激发学生生命的激情,构筑起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的情感网。学生在这样的情感网络中清除一切烦恼、困惑、胆怯、浮躁,引发出内心深处的天真无邪的本性,提倡“童言无忌”,儿童思维无禁区,让儿童畅想、畅言、激发灵感,从而诱发创造的
期刊
语文教师要有高度的教学调控能力,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抓住课堂上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和观点,善于调整或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一、 充分预设为生成打基础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要让课堂有精彩的生成,而不去预设。恰好相反,课堂的生成离不开教师的预设,而且,高质量的预设才会促成精彩动态生成。因此,要让课堂有生成的活力,教师必须充分地进行预设,必须深入地分析文
期刊
一、 创设情境中诱发灵性  为了唤醒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的阅读更具灵性,教师应该针对其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媒体呈现、语言煽情、角色扮演、精心布白等手段,构建一个引力强劲的阅读磁场,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与探知欲望,在对文本的还原和体悟中感受阅读的妙趣。如在教学《九寨沟》一课时,我带着一脸的神秘说:“同学们,老师今天要带你们去游览一个地方,请你带上摄像机,拍下你认为最神奇的镜头。”学生兴
期刊
一、 以自主阅读为抓手,为学生构建平台  1. 巧用评价,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语文教学离不开想象,情感的喷发,优秀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往往通过多元的评价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来唤起其想象,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例如,教学《田园诗情》一文,有的学生喜欢“水之国——河流纵横交错的荷兰”,有的喜欢“花之国——遍地郁金香芳香四溢的荷兰”,还有的喜欢“牧场之国——成群的骏马自由驰骋的荷兰”,学生喜欢哪一
期刊
由于受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理解能力的限制,加之古诗的写作年代与我们现实生活相距遥远,其表达方式与现代也有明显的差异,从而给古诗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那么怎样才能学好古诗?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才适合小学语文古诗的教学呢?笔者在长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尝试构建了“破诗题、知背景;熟读诗、析字词;明诗意、背诗篇;入意境、悟诗情;重积累、拓外延”的古诗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一、 破诗题、知背景  古诗的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