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瑞士信贷银行(Credit Suisse)最近公布的《中国消费者报告》,2009年中国消费市场的财务价值的1.72万亿美元,未来10年将增长到15.94万亿美元。许多经济学家都认为:到2020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地球上最大的消费市场。
正确看待中国的消费市场:中国仍然是“低消费国”
从前不久日本公布的第二季度的GDP数据来看,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根据预测,如果中国保持这样的发展势头,到2020年的时候,将要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虽然中国GDP的总额目前是排到了世界第二的位置,但中国的人均GDP还比较低,所以,就会直接对购买力造成影响。
以日本为例,如果单以购买力、而不是用货币价值衡量,中国经济早就超过了日本。但实际上一个典型的日本人比一个典型的中国人富裕十倍;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但美国人却不是最富裕的,以购买力计算,列支敦士登、卢森堡或卡塔尔人排在世界前三位;即使按人均购买力计算,美国人也只位列全球前十名,落后于挪威、百慕大群岛、阿联酋、科威特和新加坡等国人,仅领先于瑞士人和爱尔兰人。日本人排名第20位左右,次于多数西欧国家和盛产石油的波斯湾国家。而中国却排在第100位左右,排在阿尔及利亚、萨尔瓦多和纳米比亚人之后。如何正确看待中国消费市场对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者、企业还是居民个人都有重要意义。
2009年,中国的民间消费继美国、日本、德国之后位居世界第四。消费大国美国的消费占全球消费的30.3%,相比之下,中国只有其六分之一(5.2%),差距很大。就是与人口为中国十分之一的日本相比,其消费也只有日本的三分之二。中国仍然是“储蓄率很高,不敢打开钱包”的典型的“低消费国”。
2008年,中国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比率为37%;与美国(71%)和英国(67%)等主要发达国家无法相比,就是与日本(55%)和韩国(48%)等其他亚洲国家相比也很低。在20国集团(G20)国家中,除了石油出口占GDP大部分的沙特外,也属于最低。而且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消费在GDP中所占比率一直下滑。消费在GDP中所占比率下降也是以出口和投资为主的其他亚洲国家的共同现象。但即使考虑到这一点,中国的“低消费”现象仍比其他国家突出而且中国妨碍民间消费的原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存在:
国家高储不等同于居民高储
众所周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连续30年高增长的背后是高储蓄的支撑。从分类上说,一国的总体储蓄可以分为居民储蓄、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几个大类。分析国民总储蓄结构可以一目了然,贡献储蓄的主体实际上变成了在收入分配中占大头的企业和政府。1992-2007年,企业储蓄占GDP比重和政府储蓄占GDP比重均几乎上涨1倍,前者从11.3%激增为22.9%,后者从4.4%增长为8.1%,而居民储蓄占GDP比重相对稳定,1992年占GDP20.3%,2007年占20%,期间有一些波动,低的时候到17%,但基本家庭储蓄占GDP比重保持在20%上下。所以,近年来我国的储蓄率上升,主要是企业和政府增加储蓄的结果;而居民消费相对不足,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居民(家庭)储蓄得更多了,而是其收入相对下降了。
居民储蓄增长主要是高收入阶层的贡献
从城乡结构看,2002年以来农村居民储蓄率基本呈下降趋势,近两年有所反弹,幅度也较小。居民储蓄率上升主要由城镇居民储蓄率上升拉动所致。从居民收入分组结构看,少数高收入户是居民储蓄的主要来源,在城镇居民中,中高收入及高收入户的储蓄贡献率合计占到70%以上,农村居民中高收入户的储蓄贡献率占到近70%,如果按收入水平合计划分,城镇居民的中高收入及高收入户的储蓄占全体居民储蓄的5成左右,而其人口仅占18%左右。由此可见,从总量角度分析居民储蓄率问题,往往掩盖了巨大收入分配差距下储蓄分布的结构差异。
政策导向所产生的“挤出效应”
由于中国其间采用了以投资和出口为主的发展战略,所以很多优惠政策都集中在企业,并对民间投资产生了“挤出效应”(crowding out)。一直以来,中国企业不把大部分利润分给股东,而是扣留下来或进行再投资。但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相比创造就业岗位的效果低,雇用或家庭收入增长率低于总体经济增长。虽然中国的家庭收入一直在增加,但家庭收入在GDP中所占比率却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72%下降到了2007年的55%。
消费信贷发展缓慢
消费信贷又叫消费贷款,是金融机构向家庭提供的用于消费的信用消费,是对消费者个人发放的用于购买耐用消费品或支付劳务费用的贷款。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消费信贷。消费者根据自己对未来收入的预期,提前将未来消费用于当前消费的一种消费方式。我国的消费信贷起步比较晚,各项法律法规制度还不完善,我国到现在还没有制定消费信贷的专门法律法规,社会法制信用环境也不理想。同时,我国的个人信用仍不完备,缺乏相应评信机构;因此,贷款难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加之,我国的居民受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习惯“无债一身轻”,认为欠账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据不完全统计,在城市居民中也只有5%的人向银行借钱花过,如1997年汽车信贷规模,美国达到80%,德国为60%,日本为50%,我国上海地区只有0.6%,其他地区更不用说了。
社保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
中国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机制一直都不完善,个人都需要承担医疗费,并为了防老多存钱。另外,中国的住房贷款和助学贷款等消费信贷比较落后,中国消费者无法预测将来的收入并提前消费,只能拼命地攒钱。2009年4月全球知名咨询期刊《麦肯锡季刊》以783名中国人为对象,提问“为什么储蓄?”时,受访者(可以重复选择3项答案)回答“教育”的最多,占了52%,此后依次为“应对疾病”(41%),“供养父母”(36%)和“购房”(23%)。此外,中国的流通产业比较落后,农村地区的消费机会更加受到限制。
中国消费市场10年展望:2020年有望成为第一消费大国
从国际经验看,一个国家人均国民收入达到2000-3000美元时,民间消费开始提速。我国2006年人均国民收入就超过了2000美元。我国的家庭消费过去10年均增长10.9%;按目前的发展速度,到2025年我国将继美国、日本之后成为世界第三大消费市场。届时民间消费在GDP中所占比率将提高到40%以上,按购买力评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标准,中国中产阶层人数将是目前美国中产阶层的两倍。
在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过去30年的发展引擎——出口在2008和2009年遭受了巨大的冲击。但我国2009年我国的经济增长仍然达到了8.7%,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2.6%,抵消了出口净额降低3.6%的不利影响;
消费市场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成功地起到了“替补”作用;事实上,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连续四年保持增长势头。
与此同时,中国人热衷于存钱的理财观念也在发生显著变化:1、经常提到的超过30%的国民储蓄率也只是个平均数。事实上,许多中产阶级的存款率远低于这一数字。研究表明,中产阶级的主要是70年代出生的人,其中很多家庭的储蓄率甚至低至收入的10%。2、70年代后出生的人已经开始习惯使用信用卡和提前消费;信用卡在30岁以下年轻人中的普及率正在迅速上升,在大学校园使用信用卡几乎已经普及;很多权威机构预计:到2015年,信用卡的发卡量将达到4亿张左右,较目前翻一番多。3、中国银监会前不久批准在北京和上海等四个城市试点推出消费融资公司,通过提供小额、灵活、担保要求低的贷款,帮助消费者购买消费品,特别是耐用消费品、教育服务等;消费信贷产品在中国正日益兴旺。
上述因素会影响到未来10年中国消费者市场的前景:总的来说,通过使用更多消费信贷来购买非生活必需品,将成为文化和行为上的一个重要转变,并进一步推动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在中国的兴起。就像其他发达市场的实际情况所显示的那样,消费信贷方案的突然涌现也有一定的负面效应。因此,我们不确定政府(或贷款方自己)会对信用卡的发放量如何控制,或者是如何设置支出上限。与此相关的是,消费信贷的扩大很可能催生信用体系的建立,可以借此追踪和分析消费记录和模式。而这些数据反过来又会帮助我们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品牌建设和促销活动。
正确看待中国的消费市场:中国仍然是“低消费国”
从前不久日本公布的第二季度的GDP数据来看,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根据预测,如果中国保持这样的发展势头,到2020年的时候,将要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虽然中国GDP的总额目前是排到了世界第二的位置,但中国的人均GDP还比较低,所以,就会直接对购买力造成影响。
以日本为例,如果单以购买力、而不是用货币价值衡量,中国经济早就超过了日本。但实际上一个典型的日本人比一个典型的中国人富裕十倍;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但美国人却不是最富裕的,以购买力计算,列支敦士登、卢森堡或卡塔尔人排在世界前三位;即使按人均购买力计算,美国人也只位列全球前十名,落后于挪威、百慕大群岛、阿联酋、科威特和新加坡等国人,仅领先于瑞士人和爱尔兰人。日本人排名第20位左右,次于多数西欧国家和盛产石油的波斯湾国家。而中国却排在第100位左右,排在阿尔及利亚、萨尔瓦多和纳米比亚人之后。如何正确看待中国消费市场对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者、企业还是居民个人都有重要意义。
2009年,中国的民间消费继美国、日本、德国之后位居世界第四。消费大国美国的消费占全球消费的30.3%,相比之下,中国只有其六分之一(5.2%),差距很大。就是与人口为中国十分之一的日本相比,其消费也只有日本的三分之二。中国仍然是“储蓄率很高,不敢打开钱包”的典型的“低消费国”。
2008年,中国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比率为37%;与美国(71%)和英国(67%)等主要发达国家无法相比,就是与日本(55%)和韩国(48%)等其他亚洲国家相比也很低。在20国集团(G20)国家中,除了石油出口占GDP大部分的沙特外,也属于最低。而且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消费在GDP中所占比率一直下滑。消费在GDP中所占比率下降也是以出口和投资为主的其他亚洲国家的共同现象。但即使考虑到这一点,中国的“低消费”现象仍比其他国家突出而且中国妨碍民间消费的原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存在:
国家高储不等同于居民高储
众所周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连续30年高增长的背后是高储蓄的支撑。从分类上说,一国的总体储蓄可以分为居民储蓄、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几个大类。分析国民总储蓄结构可以一目了然,贡献储蓄的主体实际上变成了在收入分配中占大头的企业和政府。1992-2007年,企业储蓄占GDP比重和政府储蓄占GDP比重均几乎上涨1倍,前者从11.3%激增为22.9%,后者从4.4%增长为8.1%,而居民储蓄占GDP比重相对稳定,1992年占GDP20.3%,2007年占20%,期间有一些波动,低的时候到17%,但基本家庭储蓄占GDP比重保持在20%上下。所以,近年来我国的储蓄率上升,主要是企业和政府增加储蓄的结果;而居民消费相对不足,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居民(家庭)储蓄得更多了,而是其收入相对下降了。
居民储蓄增长主要是高收入阶层的贡献
从城乡结构看,2002年以来农村居民储蓄率基本呈下降趋势,近两年有所反弹,幅度也较小。居民储蓄率上升主要由城镇居民储蓄率上升拉动所致。从居民收入分组结构看,少数高收入户是居民储蓄的主要来源,在城镇居民中,中高收入及高收入户的储蓄贡献率合计占到70%以上,农村居民中高收入户的储蓄贡献率占到近70%,如果按收入水平合计划分,城镇居民的中高收入及高收入户的储蓄占全体居民储蓄的5成左右,而其人口仅占18%左右。由此可见,从总量角度分析居民储蓄率问题,往往掩盖了巨大收入分配差距下储蓄分布的结构差异。
政策导向所产生的“挤出效应”
由于中国其间采用了以投资和出口为主的发展战略,所以很多优惠政策都集中在企业,并对民间投资产生了“挤出效应”(crowding out)。一直以来,中国企业不把大部分利润分给股东,而是扣留下来或进行再投资。但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相比创造就业岗位的效果低,雇用或家庭收入增长率低于总体经济增长。虽然中国的家庭收入一直在增加,但家庭收入在GDP中所占比率却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72%下降到了2007年的55%。
消费信贷发展缓慢
消费信贷又叫消费贷款,是金融机构向家庭提供的用于消费的信用消费,是对消费者个人发放的用于购买耐用消费品或支付劳务费用的贷款。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消费信贷。消费者根据自己对未来收入的预期,提前将未来消费用于当前消费的一种消费方式。我国的消费信贷起步比较晚,各项法律法规制度还不完善,我国到现在还没有制定消费信贷的专门法律法规,社会法制信用环境也不理想。同时,我国的个人信用仍不完备,缺乏相应评信机构;因此,贷款难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加之,我国的居民受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习惯“无债一身轻”,认为欠账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据不完全统计,在城市居民中也只有5%的人向银行借钱花过,如1997年汽车信贷规模,美国达到80%,德国为60%,日本为50%,我国上海地区只有0.6%,其他地区更不用说了。
社保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
中国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机制一直都不完善,个人都需要承担医疗费,并为了防老多存钱。另外,中国的住房贷款和助学贷款等消费信贷比较落后,中国消费者无法预测将来的收入并提前消费,只能拼命地攒钱。2009年4月全球知名咨询期刊《麦肯锡季刊》以783名中国人为对象,提问“为什么储蓄?”时,受访者(可以重复选择3项答案)回答“教育”的最多,占了52%,此后依次为“应对疾病”(41%),“供养父母”(36%)和“购房”(23%)。此外,中国的流通产业比较落后,农村地区的消费机会更加受到限制。
中国消费市场10年展望:2020年有望成为第一消费大国
从国际经验看,一个国家人均国民收入达到2000-3000美元时,民间消费开始提速。我国2006年人均国民收入就超过了2000美元。我国的家庭消费过去10年均增长10.9%;按目前的发展速度,到2025年我国将继美国、日本之后成为世界第三大消费市场。届时民间消费在GDP中所占比率将提高到40%以上,按购买力评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标准,中国中产阶层人数将是目前美国中产阶层的两倍。
在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过去30年的发展引擎——出口在2008和2009年遭受了巨大的冲击。但我国2009年我国的经济增长仍然达到了8.7%,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2.6%,抵消了出口净额降低3.6%的不利影响;
消费市场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成功地起到了“替补”作用;事实上,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连续四年保持增长势头。
与此同时,中国人热衷于存钱的理财观念也在发生显著变化:1、经常提到的超过30%的国民储蓄率也只是个平均数。事实上,许多中产阶级的存款率远低于这一数字。研究表明,中产阶级的主要是70年代出生的人,其中很多家庭的储蓄率甚至低至收入的10%。2、70年代后出生的人已经开始习惯使用信用卡和提前消费;信用卡在30岁以下年轻人中的普及率正在迅速上升,在大学校园使用信用卡几乎已经普及;很多权威机构预计:到2015年,信用卡的发卡量将达到4亿张左右,较目前翻一番多。3、中国银监会前不久批准在北京和上海等四个城市试点推出消费融资公司,通过提供小额、灵活、担保要求低的贷款,帮助消费者购买消费品,特别是耐用消费品、教育服务等;消费信贷产品在中国正日益兴旺。
上述因素会影响到未来10年中国消费者市场的前景:总的来说,通过使用更多消费信贷来购买非生活必需品,将成为文化和行为上的一个重要转变,并进一步推动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在中国的兴起。就像其他发达市场的实际情况所显示的那样,消费信贷方案的突然涌现也有一定的负面效应。因此,我们不确定政府(或贷款方自己)会对信用卡的发放量如何控制,或者是如何设置支出上限。与此相关的是,消费信贷的扩大很可能催生信用体系的建立,可以借此追踪和分析消费记录和模式。而这些数据反过来又会帮助我们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品牌建设和促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