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校语文学科虽然是学生其它学科学习的基础,但现在许多职校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总提不起兴趣,甚至觉得没什么可学,致使语文的学习效果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我认为,语文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以多样化的形式训练学生,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以多样化形式培养学生听说能力
语文训练始终都离不开听说训练。学生通过对一篇文章的阅读,才能了解其大意。所以对学生素质训练的环节,首先必须强化学生的朗读和默读能力,特别是朗读,形成朗读一复述一概括一演讲的训练程序,最终达到讲的要求。教师可利用课前三分钟进行这一程序训练,刚开始指定朗读能力强的同学和学习好的同学带头进行,给同学作示范,一段时间后,按座位顺序一个读,另一个复述或概括,到同学们表达能力有了进步的时候,要求他们一个出题,另一个进行即兴演讲。这样进行阶段性地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语文教学中坚持让学生进行口头训练,绝不是搞什么花样翻新,而是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智力。”中职语文课本说话训练内容安排很多,有专题广播、演讲、解说、采访、自我介绍、接待来客、电话对话、讲故事、谈感想、朗读等等,如果运用得当,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平时我除了课前三分钟给学生进行听说训练外,每学期都要根据教材,拟定计划,挤出三四课时进行专门的听说训练,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二、以多样化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笔记大致可看出一个人的学习状况。学生能抓住教师的重点有选择性地记笔记,一方面可减轻笔记的份量,头绪清晰,另一方面能挤出更多的时间听老师讲解,这样才能及时地理解、消化老师所讲的知识。教师应不定期地检查学生的笔记,指出优缺点,让学生处理好记笔记和听课之间的关系。
根据语文教材编写的特点,有些自读课文可花一课时让学生上台当老师试讲,比如《明湖居听书》这篇自读课文,我就让学生来讲,课前先引导学生对课文质疑,结合课文自读提示,要求学生认真思考如何讲,才能顺当地解决所发现的疑点。学生上台讲课,课前不得不做好充分的准备,预习课文,互相讨论。一节课下来,学生深深体会到文章里人物描写的衬托手法之妙。有些讲述可发挥学生的特长,比如让艺术专业的学生画《琵琶行》中琵琶女“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情景,画《雨霖霖》中送别的情景等等。老师的解析和学生的表演一方面使课堂气氛活跃,另一方面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以多样化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脱离生活,写就无从说起。”所以,我每接到一个新生班级,第一个要求就是写日记,刚开始不要求字数,能多则多,提示日记的内容,避免无内容可写的现象,强调内容的真实性。几年下来,学生对比以前和现在运用文字的质量与所写的内容,重温以前的自我,一方面得到练笔,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也可品味自己的人生轨迹。
每学期期中、期末教师可组织每位学生出一期手抄报,内容不限,当学生办手抄报有了可喜成绩时,从班级中抽选各方面的人才,办班级刊物,文章要求学生自写,老师对各方面的要求进行指点。每期刊物的出版作为班级给每位学生的记念品。
根据学校的条件,发挥图书馆的优势,语文教师在给学生补充名篇佳作的同时,无形中向学生推荐了许多优美的文章,并加以指导阅读,使学生不仅开阔了视野,而且为写作积累了材料。抓住学校晚自修给学生观看新闻联播的机会,我要求学生认真观看,必要时记录一些内容,对一些重要性的、极富意义和讨论性的新闻,要学生写感想,发表评论,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又一练笔的机会。
与写作文相对应一改作文。我经常把这种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自改、互改、讨论,教师指导检查学生的批改,让学生把自己的作文与他人的作文进行比较,吸取精华,找出不足。当然,这种方法开始阶段教师要指导好,示范好,做好组织工作和改后检查工作,让学生形成作文批改的一般标准,这对学生写作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教师对学生以多样化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每种方法开始实行时,可能都有一定的困难,为了能更好地进行各种方法的实践,可把各项任务的完成纳入到语文成绩的评定中去,比如日记15%,平时作文、作业20%,课堂表现15%,期中20%,期末30%,得出学期語文成绩。对学生的成绩进行量化评定,学生对各项任务的态度由“害怕一应付—认同—习惯”发展,养成习惯,就意味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提高有了内驱力,语文学习就得以提高。
一、以多样化形式培养学生听说能力
语文训练始终都离不开听说训练。学生通过对一篇文章的阅读,才能了解其大意。所以对学生素质训练的环节,首先必须强化学生的朗读和默读能力,特别是朗读,形成朗读一复述一概括一演讲的训练程序,最终达到讲的要求。教师可利用课前三分钟进行这一程序训练,刚开始指定朗读能力强的同学和学习好的同学带头进行,给同学作示范,一段时间后,按座位顺序一个读,另一个复述或概括,到同学们表达能力有了进步的时候,要求他们一个出题,另一个进行即兴演讲。这样进行阶段性地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语文教学中坚持让学生进行口头训练,绝不是搞什么花样翻新,而是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智力。”中职语文课本说话训练内容安排很多,有专题广播、演讲、解说、采访、自我介绍、接待来客、电话对话、讲故事、谈感想、朗读等等,如果运用得当,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平时我除了课前三分钟给学生进行听说训练外,每学期都要根据教材,拟定计划,挤出三四课时进行专门的听说训练,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二、以多样化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笔记大致可看出一个人的学习状况。学生能抓住教师的重点有选择性地记笔记,一方面可减轻笔记的份量,头绪清晰,另一方面能挤出更多的时间听老师讲解,这样才能及时地理解、消化老师所讲的知识。教师应不定期地检查学生的笔记,指出优缺点,让学生处理好记笔记和听课之间的关系。
根据语文教材编写的特点,有些自读课文可花一课时让学生上台当老师试讲,比如《明湖居听书》这篇自读课文,我就让学生来讲,课前先引导学生对课文质疑,结合课文自读提示,要求学生认真思考如何讲,才能顺当地解决所发现的疑点。学生上台讲课,课前不得不做好充分的准备,预习课文,互相讨论。一节课下来,学生深深体会到文章里人物描写的衬托手法之妙。有些讲述可发挥学生的特长,比如让艺术专业的学生画《琵琶行》中琵琶女“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情景,画《雨霖霖》中送别的情景等等。老师的解析和学生的表演一方面使课堂气氛活跃,另一方面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以多样化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脱离生活,写就无从说起。”所以,我每接到一个新生班级,第一个要求就是写日记,刚开始不要求字数,能多则多,提示日记的内容,避免无内容可写的现象,强调内容的真实性。几年下来,学生对比以前和现在运用文字的质量与所写的内容,重温以前的自我,一方面得到练笔,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也可品味自己的人生轨迹。
每学期期中、期末教师可组织每位学生出一期手抄报,内容不限,当学生办手抄报有了可喜成绩时,从班级中抽选各方面的人才,办班级刊物,文章要求学生自写,老师对各方面的要求进行指点。每期刊物的出版作为班级给每位学生的记念品。
根据学校的条件,发挥图书馆的优势,语文教师在给学生补充名篇佳作的同时,无形中向学生推荐了许多优美的文章,并加以指导阅读,使学生不仅开阔了视野,而且为写作积累了材料。抓住学校晚自修给学生观看新闻联播的机会,我要求学生认真观看,必要时记录一些内容,对一些重要性的、极富意义和讨论性的新闻,要学生写感想,发表评论,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又一练笔的机会。
与写作文相对应一改作文。我经常把这种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自改、互改、讨论,教师指导检查学生的批改,让学生把自己的作文与他人的作文进行比较,吸取精华,找出不足。当然,这种方法开始阶段教师要指导好,示范好,做好组织工作和改后检查工作,让学生形成作文批改的一般标准,这对学生写作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教师对学生以多样化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每种方法开始实行时,可能都有一定的困难,为了能更好地进行各种方法的实践,可把各项任务的完成纳入到语文成绩的评定中去,比如日记15%,平时作文、作业20%,课堂表现15%,期中20%,期末30%,得出学期語文成绩。对学生的成绩进行量化评定,学生对各项任务的态度由“害怕一应付—认同—习惯”发展,养成习惯,就意味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提高有了内驱力,语文学习就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