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传统文化与居住建筑的关系。因此,在民居中可以充分反映出,功能是实际的、合理的,设计是灵活的,材料构造是经济的,外观形式是朴实的等建筑中最具有本质的东西。
【关键词】传统文化;民居民族性;地域性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中国建筑文明。中国传统建筑在古老而悠远的东方大地上,以其规划严整的伦理秩序、天人合一的时空观念、重生知礼的现世精神而迥异于西方,儒学规范、老庄风神铸就了她光彩照人的绮丽风姿和独具品格的美学特征,是东方极具魅力的一种“大地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传统文化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文化与建筑的关系。
1 中国民居的形式
中国的民居种类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北京的四合院、蒙古族的蒙古包、陕西、河南的窑洞、福建的土楼等等。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现存的民间住宅类型,归纳为六种形式:
1.1 木构架庭院式
中国传统住宅的最主要形式,其数量多,分布广,为汉族、满族、白族等族大部分人及其他少数民族中的一部分人使用。这种住宅以木构架房屋为主,在南北向的主轴线上建正厅或正房,正房前面左右对峙建东西厢房。由这种一正两厢组成院子,即通常所说的“四合院”、“三合院”。其中四合院以北京的四合院为代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1.2 四水归堂式
中国南部江南地区的住宅名称很多,平面布局同北方的“四合院”大体一致,只是院子较小,称为天井,仅作排水和采光之用(“四水归堂”为当地俗称,意为各屋面内侧坡的雨水都流入天井)。这种住宅第一进院,正房常为大厅,院子略开阔,厅多敞口,与天井内外连通。后面几间院的房子多为楼房,天井更深、更小些。屋顶铺小青瓦,室内多以石板铺地,以适合江南温湿的气候。江南水乡住宅往往临水而建,前门通巷,后门临水,每家自有码头,供洗濯、汲水和上下船之用。
1.3 一颗印式
云南省(中国西南部)的“一颗印”式住宅可以作这类住宅的代表,在湖南(中国南部)等省称为“印子房”。这类住宅布局原则与上述“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房屋转角处互相连接,组成一颗印章状“一颗印”式住宅建筑为木构架,土坯墙,多绘有彩画。
1.4 大土楼
大土楼是中国福建西部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围成环形的楼房。一般为三至四层,最高为六层,包含庭院,可住五十多户人家。庭院中有厅堂、仓库、畜舍、水井等公用房屋。这种住宅防卫性很强。客家人为保护自己的生存创造独特的建筑形式,至今仍在使用;如客家古民居--四角围龙【辛亥遗址】何子渊故居等。
1.5 窑洞式
窑洞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中西部的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黄土层较厚的地区。利用黄土壁立不倒的特性,水平挖掘出拱形窑洞。这种窑洞节省建筑材料,施工技术简单,冬暖夏凉,经济适用。窑洞一般可分为靠山窑、平地窑、砖窑、石窑或土坯窑五种。
1.6 干阑式
干阑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区,为傣族、景颇族、壮族等的住宅形式。杆栏是用竹、木等构成的楼居。它是单栋独立的楼,底层架空,用来饲养牲畜或存放东西,上层住人。这种建筑隔潮,并能防止虫、蛇、野兽侵扰。
2 中国传统文化对民居的影响:
对民居特殊的感受,是每个民族审美观念的一个重要内涵,既表现了每个民族特殊的价值观,也浓缩了该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和民族文化心理特质,是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
2.1 民俗对民居文化的影响:
民俗是国家、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民间传承的世界,与民间有着紧密地联系。民居建造过程中,时时体现"巫文化",如破土动工要“择吉日”“祭天神” 。民居重视吉祥,表达人们心理的祈求,强调对心理的寄托,为了祈祷免灾,趋吉避凶,民居往往以“谐音”“类比”“模拟”等艺术方法,体现出深厚的民俗意识。如喜鹊站在梅花树上“喜上眉梢” 。 文字、图案、符号等也很常见,如“ “三星拱照”。
2.2 文人对民居文化的影响:
民居中最直接反映文人文化影响的,当属垂挂于厅堂,雕刻于大门的楹联,题额。民居楹联除一部分通用的吉祥祝愿用语外,常常是格言,寥寥数语,体现主人在特定历史环境中的追向往;对人生的深刻体味以及对自己和子孙后代的劝谕告诫。如: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知识读书。”反映主人乐善好施,重视教育的意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体现了主人栖居乡野,却不放弃精神,贵族化的自我意识。
2.3 礼乐对民居文化的影响:
老北京的四合院,可谓以外在形式体现这种关系的典范:家长居于正房,为全宅的核心;长子居于东厢房,次子居于西厢房,男仆只能居住在外院,未出嫁的女子多与父母合住,没有独立房屋产权。
2.4 地域对民居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民居以院空间类型的发展最为成熟,但南北的院类型却不同,北方四合院宽敞,充分接受阳光照射;南方将院缩减成"天井",造成幽闭阴凉的内部环境,避免大量阳光直射。
另外,民居的民族性一方面表现出独具魅力的特色,如北方的敦实厚重,南方的轻盈灵秀,西北的粗犷朴实,东南的华丽多姿;同一地区的民居又由于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的不同因素,形成各自特点;另一方面,也表现出相对恒定的模式。
3 结论:
民居建筑没有像官方建筑都有一套程序化的规章制度和做法,它可以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自己的经济水平和建筑材料特点,因地因材来建造房子。它可以自由发挥劳动人民的最大智慧,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建筑的内在规律来进行建造。因此,在民居中可以充分反映出,功能是实际的、合理的,设计是灵活的,材料构造是经济的,外观形式是朴实的等建筑中最具有本质的东西。特别是广大的民居建造者和使用者是同一的,自己设计、自己建造、自己使用,因而民居的实践更富有人民性、经济性和现实性,也最能反映本民族的特征和本地的地方特色。
【关键词】传统文化;民居民族性;地域性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中国建筑文明。中国传统建筑在古老而悠远的东方大地上,以其规划严整的伦理秩序、天人合一的时空观念、重生知礼的现世精神而迥异于西方,儒学规范、老庄风神铸就了她光彩照人的绮丽风姿和独具品格的美学特征,是东方极具魅力的一种“大地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传统文化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文化与建筑的关系。
1 中国民居的形式
中国的民居种类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北京的四合院、蒙古族的蒙古包、陕西、河南的窑洞、福建的土楼等等。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现存的民间住宅类型,归纳为六种形式:
1.1 木构架庭院式
中国传统住宅的最主要形式,其数量多,分布广,为汉族、满族、白族等族大部分人及其他少数民族中的一部分人使用。这种住宅以木构架房屋为主,在南北向的主轴线上建正厅或正房,正房前面左右对峙建东西厢房。由这种一正两厢组成院子,即通常所说的“四合院”、“三合院”。其中四合院以北京的四合院为代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1.2 四水归堂式
中国南部江南地区的住宅名称很多,平面布局同北方的“四合院”大体一致,只是院子较小,称为天井,仅作排水和采光之用(“四水归堂”为当地俗称,意为各屋面内侧坡的雨水都流入天井)。这种住宅第一进院,正房常为大厅,院子略开阔,厅多敞口,与天井内外连通。后面几间院的房子多为楼房,天井更深、更小些。屋顶铺小青瓦,室内多以石板铺地,以适合江南温湿的气候。江南水乡住宅往往临水而建,前门通巷,后门临水,每家自有码头,供洗濯、汲水和上下船之用。
1.3 一颗印式
云南省(中国西南部)的“一颗印”式住宅可以作这类住宅的代表,在湖南(中国南部)等省称为“印子房”。这类住宅布局原则与上述“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房屋转角处互相连接,组成一颗印章状“一颗印”式住宅建筑为木构架,土坯墙,多绘有彩画。
1.4 大土楼
大土楼是中国福建西部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围成环形的楼房。一般为三至四层,最高为六层,包含庭院,可住五十多户人家。庭院中有厅堂、仓库、畜舍、水井等公用房屋。这种住宅防卫性很强。客家人为保护自己的生存创造独特的建筑形式,至今仍在使用;如客家古民居--四角围龙【辛亥遗址】何子渊故居等。
1.5 窑洞式
窑洞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中西部的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黄土层较厚的地区。利用黄土壁立不倒的特性,水平挖掘出拱形窑洞。这种窑洞节省建筑材料,施工技术简单,冬暖夏凉,经济适用。窑洞一般可分为靠山窑、平地窑、砖窑、石窑或土坯窑五种。
1.6 干阑式
干阑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区,为傣族、景颇族、壮族等的住宅形式。杆栏是用竹、木等构成的楼居。它是单栋独立的楼,底层架空,用来饲养牲畜或存放东西,上层住人。这种建筑隔潮,并能防止虫、蛇、野兽侵扰。
2 中国传统文化对民居的影响:
对民居特殊的感受,是每个民族审美观念的一个重要内涵,既表现了每个民族特殊的价值观,也浓缩了该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和民族文化心理特质,是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
2.1 民俗对民居文化的影响:
民俗是国家、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民间传承的世界,与民间有着紧密地联系。民居建造过程中,时时体现"巫文化",如破土动工要“择吉日”“祭天神” 。民居重视吉祥,表达人们心理的祈求,强调对心理的寄托,为了祈祷免灾,趋吉避凶,民居往往以“谐音”“类比”“模拟”等艺术方法,体现出深厚的民俗意识。如喜鹊站在梅花树上“喜上眉梢” 。 文字、图案、符号等也很常见,如“ “三星拱照”。
2.2 文人对民居文化的影响:
民居中最直接反映文人文化影响的,当属垂挂于厅堂,雕刻于大门的楹联,题额。民居楹联除一部分通用的吉祥祝愿用语外,常常是格言,寥寥数语,体现主人在特定历史环境中的追向往;对人生的深刻体味以及对自己和子孙后代的劝谕告诫。如: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知识读书。”反映主人乐善好施,重视教育的意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体现了主人栖居乡野,却不放弃精神,贵族化的自我意识。
2.3 礼乐对民居文化的影响:
老北京的四合院,可谓以外在形式体现这种关系的典范:家长居于正房,为全宅的核心;长子居于东厢房,次子居于西厢房,男仆只能居住在外院,未出嫁的女子多与父母合住,没有独立房屋产权。
2.4 地域对民居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民居以院空间类型的发展最为成熟,但南北的院类型却不同,北方四合院宽敞,充分接受阳光照射;南方将院缩减成"天井",造成幽闭阴凉的内部环境,避免大量阳光直射。
另外,民居的民族性一方面表现出独具魅力的特色,如北方的敦实厚重,南方的轻盈灵秀,西北的粗犷朴实,东南的华丽多姿;同一地区的民居又由于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的不同因素,形成各自特点;另一方面,也表现出相对恒定的模式。
3 结论:
民居建筑没有像官方建筑都有一套程序化的规章制度和做法,它可以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自己的经济水平和建筑材料特点,因地因材来建造房子。它可以自由发挥劳动人民的最大智慧,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建筑的内在规律来进行建造。因此,在民居中可以充分反映出,功能是实际的、合理的,设计是灵活的,材料构造是经济的,外观形式是朴实的等建筑中最具有本质的东西。特别是广大的民居建造者和使用者是同一的,自己设计、自己建造、自己使用,因而民居的实践更富有人民性、经济性和现实性,也最能反映本民族的特征和本地的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