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课为例,对生物科学史与课堂探究学习的有效整合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生物科学史 探究学习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1 教材分析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3章第1节的内容,主要讲述科学家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个经典实验。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生物科学史材料,阐述了科学家的研究思路和过程,体现了丰富的科学精神,是进行课堂探究学习的好素材。鉴于学生对科学史中涉及到的一些背景和技术手段存在知识缺陷,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障碍,创设有效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科学家的创新精神,从而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总结科学家对“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科学探索过程;设计“证明转化因子是什么”和“R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方案。
2.2 能力目标
对科学家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进行分析和讨论,领悟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在尝试自主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提高创新意识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RNA也是遗传物质的学习,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
3 教学重点和难点
3.1 教学重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3.2 教学难点
探究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4 教学过程设计
4.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展示成龙和房祖名、老布什和小布什两对父子的照片,请学生思考:父亲的性状是如何传递给儿子的?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情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产生探究的欲望。
4.2 回顾旧知,启动探究
请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① 孟德尔提出生物性状的遗传是由什么传递的?② 在研究生物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科学家认识到对生物遗传具有关键作用的物质是什么?③ 摩尔根证明了基因在什么物质上?④ 染色体的主要组成成分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回顾人类早期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同时产生疑问:基因在染色体的蛋白质还是DNA上?这两种物质究竟哪一种是遗传物质?由此引入课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4.3 引导探究,建构新知
(1)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通过多媒体演示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并提出疑问:为什么将R型活菌和加热杀死的S型菌混合后,会产生导致小鼠死亡的S型活菌?让学生进行思维探究,提出可能的原因,如:① S型菌未全部加热杀死;② R型活菌基因突变后转化为S型活菌;③ 加热杀死的S型菌复活;④ 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具有某种使R型活菌转化为S型活菌的物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实验对上述推测进行验证,在排除前三种推测后得出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存在将R型活菌转化为S型活菌的转化因子。
要弄清什么是转化因子,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请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并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师生共同探讨和交流后,总结出实验方案:将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的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提取出来,分别加入到培养了R型菌的培养基中,单独、直接地观察它们的作用,能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的物质就是转化因子。
由于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物质的提纯是十分复杂和困难的,请学生继续思考,是否有办法可以不用对各成分进行提纯,也能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进行探究,并提出设计思路:分别去除S型菌中的DNA、蛋白质和多糖后,加入到培养了R型菌的培养基中,不能产生S型菌的即为转化因子。
用多媒体演示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① 从该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② 为什么要设置一组同时加入S型菌的DNA和DNA酶的实验?③ 艾弗里提取出的DNA,纯度最高时也还有0.02%的蛋白质。因此,仍有科学家对实验结论表示怀疑,他们怀疑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不断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追随科学家探索的脚步,逐步深入地开展思维探究学习,在学习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缜密的思维的同时,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
(2)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实验材料的选择是科学研究成败的关键,结合T2噬菌体的模式图,引导学生讨论选择T2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并思考以下问题:① 回顾所学知识,可以用什么方法将T2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区分开来?② 应该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的哪个元素?③ 如何用同位素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
播放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Flash动画,请学生认真观察,并引导学生尝试针对实验过程及结果中存在疑惑的地方提出问题,如:实验中为什么要搅拌和离心?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为何沉淀物也有少量放射性?能否说明蛋白质也作为遗传物质进入到大肠杆菌内?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并得出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对知识的单向传承,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了师生和生生间的多边互动,最终完成对教材知识的建构。
4.4 深入探究,反馈运用
教师展示烟草花叶病毒的图片,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并点出烟草花叶病毒的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RNA,让学生大胆猜想其遗传物质是什么。这样引导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尝试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师生共同讨论和分析后得出: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DNA并不是生物体唯一的遗传物质,使学生感悟到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初步领悟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设计实验的能力。
5 点评
5.1 必要的知识铺垫是进行探究学习的基础
由于知识积累的不足,学生经常会对科学史中用到的材料、技术手段等感到陌生和难以理解,导致无法顺利进行探究学习。教师可以利用教材插图、挂图以及多媒体课件等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铺垫。如本案例中,设计者在讲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前,先用多媒体展示T2噬菌体的模式图,并引导学生讨论选择T2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从而为后面的探究学习奠定了基础。
5.2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问”是所有科学探究的源头,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充分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本案例中,设计者对科学史资料进行了充分的挖掘,并有针对性地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方案等方式进行探究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3 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形成自主探究的意识
除了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科学史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促进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的意识。如本案例中,设计者先请学生观察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Flash动画,然后在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对实验中存在的疑问大胆提出问题、发表见解,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和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 生物科学史 探究学习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1 教材分析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3章第1节的内容,主要讲述科学家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个经典实验。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生物科学史材料,阐述了科学家的研究思路和过程,体现了丰富的科学精神,是进行课堂探究学习的好素材。鉴于学生对科学史中涉及到的一些背景和技术手段存在知识缺陷,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障碍,创设有效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科学家的创新精神,从而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总结科学家对“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科学探索过程;设计“证明转化因子是什么”和“R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方案。
2.2 能力目标
对科学家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进行分析和讨论,领悟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在尝试自主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提高创新意识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RNA也是遗传物质的学习,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
3 教学重点和难点
3.1 教学重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3.2 教学难点
探究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4 教学过程设计
4.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展示成龙和房祖名、老布什和小布什两对父子的照片,请学生思考:父亲的性状是如何传递给儿子的?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情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产生探究的欲望。
4.2 回顾旧知,启动探究
请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① 孟德尔提出生物性状的遗传是由什么传递的?② 在研究生物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科学家认识到对生物遗传具有关键作用的物质是什么?③ 摩尔根证明了基因在什么物质上?④ 染色体的主要组成成分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回顾人类早期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同时产生疑问:基因在染色体的蛋白质还是DNA上?这两种物质究竟哪一种是遗传物质?由此引入课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4.3 引导探究,建构新知
(1)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通过多媒体演示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并提出疑问:为什么将R型活菌和加热杀死的S型菌混合后,会产生导致小鼠死亡的S型活菌?让学生进行思维探究,提出可能的原因,如:① S型菌未全部加热杀死;② R型活菌基因突变后转化为S型活菌;③ 加热杀死的S型菌复活;④ 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具有某种使R型活菌转化为S型活菌的物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实验对上述推测进行验证,在排除前三种推测后得出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存在将R型活菌转化为S型活菌的转化因子。
要弄清什么是转化因子,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请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并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师生共同探讨和交流后,总结出实验方案:将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的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提取出来,分别加入到培养了R型菌的培养基中,单独、直接地观察它们的作用,能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的物质就是转化因子。
由于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物质的提纯是十分复杂和困难的,请学生继续思考,是否有办法可以不用对各成分进行提纯,也能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进行探究,并提出设计思路:分别去除S型菌中的DNA、蛋白质和多糖后,加入到培养了R型菌的培养基中,不能产生S型菌的即为转化因子。
用多媒体演示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① 从该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② 为什么要设置一组同时加入S型菌的DNA和DNA酶的实验?③ 艾弗里提取出的DNA,纯度最高时也还有0.02%的蛋白质。因此,仍有科学家对实验结论表示怀疑,他们怀疑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不断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追随科学家探索的脚步,逐步深入地开展思维探究学习,在学习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缜密的思维的同时,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
(2)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实验材料的选择是科学研究成败的关键,结合T2噬菌体的模式图,引导学生讨论选择T2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并思考以下问题:① 回顾所学知识,可以用什么方法将T2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区分开来?② 应该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的哪个元素?③ 如何用同位素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
播放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Flash动画,请学生认真观察,并引导学生尝试针对实验过程及结果中存在疑惑的地方提出问题,如:实验中为什么要搅拌和离心?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为何沉淀物也有少量放射性?能否说明蛋白质也作为遗传物质进入到大肠杆菌内?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并得出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对知识的单向传承,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了师生和生生间的多边互动,最终完成对教材知识的建构。
4.4 深入探究,反馈运用
教师展示烟草花叶病毒的图片,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并点出烟草花叶病毒的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RNA,让学生大胆猜想其遗传物质是什么。这样引导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尝试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师生共同讨论和分析后得出: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DNA并不是生物体唯一的遗传物质,使学生感悟到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初步领悟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设计实验的能力。
5 点评
5.1 必要的知识铺垫是进行探究学习的基础
由于知识积累的不足,学生经常会对科学史中用到的材料、技术手段等感到陌生和难以理解,导致无法顺利进行探究学习。教师可以利用教材插图、挂图以及多媒体课件等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铺垫。如本案例中,设计者在讲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前,先用多媒体展示T2噬菌体的模式图,并引导学生讨论选择T2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从而为后面的探究学习奠定了基础。
5.2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问”是所有科学探究的源头,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充分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本案例中,设计者对科学史资料进行了充分的挖掘,并有针对性地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方案等方式进行探究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3 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形成自主探究的意识
除了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科学史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促进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的意识。如本案例中,设计者先请学生观察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Flash动画,然后在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对实验中存在的疑问大胆提出问题、发表见解,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和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