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而言,上课要进行学习目标、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师与学生活动、组织要求等方面的预设,如此设计就能设计出一节好课吗?实则不然,这就如交响乐演奏一般,诸多乐器汇合在一起,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指挥,那就不能合奏出天籁之音,无法体现出交响乐的特征。所以,课堂是需要预设的,好的课堂是需要精心预设的。结合笔者对体育教学的实践与认识,谈谈精心预设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研究模式、整体构建
在教学中唯模式化,易导致教师思维固化,抑制学生个性发展,所以,我们不能提倡模式化[1],但不应拒绝研究模式,研究模式可帮助体育教师认真思考、剖析课堂教学中的各种因素间的关系、组成,也就是说,体育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别的运动项目的技能属性,按照不同课型进行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式方法与手段、组织形式、教学评价、资源应用等要素间相互銜接的整体架构。这种模式研究,可以是情境教学式、问题引导式、任务驱动式等多种形式,当然,也可以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提炼、总结而来的,链式活动教学程序,就是笔者从教20多年来实践形成的一种课堂教学操作路径。
简而言之,“链式活动”教学程序从1个单元来说,每1个链节就是1节课,从1节课来说,就是将课堂分为若干个链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入手,逐步递进,使各环节相互链接成为一个整体,学习的内容、过程与方法均是形成链节的一环(图1)。根据学生与教学内容,在每节课中预设3~4个活动方案,每个活动方案中又可以包含几个“小步子”活动,每个活动方案是一个整体,几个活动方案之间也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注重链节之间的知识链环、思想方法链环的相互贯通,使大环套小环,节节相连,环环相扣,前一环节是对已有知识的更新,后一环节是对未来学习的铺垫[2]。
整体构建其实就是遵循某一种教学思路,使课堂教学的各个部分体现整体性和流畅性。“链式活动”教学程序中的1节课,由前后联系的3~4个预设活动组成一个个链节,每个活动是1个教学片段,通过体育教师的引导、变化的设计将几个活动形成连贯的整体,在教学中,笔者也逐渐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固的操作程序:“A—B—C—本课教学内容”,其中,“A”是与“本课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等内容,“B”“C”是通过分析、变化“A”后,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会“本课教学内容”的内容设计(或辅助练习),“本课教学内容”是要预计本课让学生学会的动作技能(或其他),而“—”就是“链接点”,代表教与学的手段,如,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练方法等,创设一个个引导进步的阶梯,促使学生学会“本课教学内容”。
如,“韵律太极操”一课设计为:从学生熟悉的广播操“青春的活力”中的“扩胸运动”导入,强化他们动作姿态的规范,这就是与“本课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学生已知技能“A”,然后用学生熟悉的流行歌曲替代广播操伴奏,使学生适应节奏变化;接着在原有“扩胸运动”动作的基础上做出一些变化形成本课教学内容“韵律太极操”的部分韵律动作(也就是“B”),得到新的技能发展;然后引导学生在前2个转换的基础上,用韵律操的节奏完成太极拳的云手动作(也就是“C”),实现第3步动作风格转换,这里从动感、快节奏的韵律操动作向太极动作过渡其实是一个新异刺激;这时,学生已经分别学会了“韵律太极操”中相关的“韵律动作”和“太极动作”,对“韵律太极操”的节奏也已经有所体验,最后,通过教师的教授、学生针对图解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组内展示,师生共同将“韵律动作”和“太极动作”进行有机组合,形成“本课的教学内容:韵律太极操”,在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共同作用下,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实际上就是通过“强化动作、变化节奏、转换动作、转换风格、动作融合”这样的“5个环节、4步转换”的链式活动完成了本课的学习。
基于模式的整体构建,还可以使自己的教学形成一定的指向,产生自己的风格,当然,还是应该动态地把握教学的特性与本质,灵活运用,而不是拘泥于唯模式。
二、限时讲授、精讲多练
限时讲授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少讲,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实践练习,这是江苏南通课改十二字要求“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中的一个方面[3],实际上在许多情况下,看到的课堂是教师讲得很多,滔滔不绝、唯恐没有交代清楚,学生却听得兴味索然、获得较少的信息,课堂的效果显而易见。所以,笔者提出一课集中讲解3~4次即可,每次集中讲解用时不超过40s的要求,以此提醒教师精讲。
精讲就是为了给学生多练习的机会与时间。体育课有新授课、复习课、综合课与考核课等课型,围绕本课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的重难点,设置课的教与学的“链接点”,即引出本课重点技术动作环节→重点技术动作环节的讲解示范→重点技术动作反复练习与掌握难点矫正→技术动作连贯组合与拓展体验。“精讲”要突出教与学不同“链接点”的主要问题,逐步深入;“多练”要随着“链接点”的推进,逐渐提高要求,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再到会用,练习形式也应该更多地选用集体练习,减少依次的单个练习;在各个“链接点”还要适时进行纠错与指导。
水平四(七年级)《快速跑》单元第4个课时《15~30m快速跑》一课中,教师以“步频、步幅”的协调发展为主线,将本来简单又枯燥的快速跑内容,通过开始部分的“自编跑步操”导入,“跑窄格”与“跑宽格”的体验,通过“窄、宽格几步交替跑”、牵引跑等形式的练习,形成了前后活动的链节,各教学环节努力为下一环节形成一个铺垫,即让学生结合教师的示范、讲解进行思考、体验、互助,归纳如何进行快速跑学习的技术,在体验现有动作技术的基础上再次攻克下一技术,做到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教师在学生练习中讲解较少,更多的是提示,在巡回指导中,及时与个别学生和小组进行“点对点、面对面”的评价与引导,在纠错与指导中,较多地让学生观察其他学生的动作,自己判断、分析在跑动时自己下肢动作的不足,他们都能较好地积极观察、仔细思考、认真剖析,女生也能明确说出自己的不足,用获得的新认知经验完成下一个学习任务。这样的过程设计可以较好地做到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在反思中实践,在实践中再反思,形成一个持久的螺旋式上升的学习过程。 三、主动学习、关注差异
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掌握程度为依据,教会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创设其不熟悉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与活动参与。教师在设计中既要设计教,更要设计学,努力使学生学对、学会、学得更好。课堂活动的终点是确定的,应该对活动的起点,即将学生已知的那部分内容充分挖掘,通过这部分内容,为学生建构丰富的链式学习资源,以问题为引领,以“活动”为中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打开“已知—未知”的通道,为学生的后续活动创设更好的条件。
学生是不同的个体,不管是技能水平、体能状况,还是心理发展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链式活动”教学程序要求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灵活展现各种干预措施,科学选用讲解、启发式的提问,形象的示范、相互间的讨论、个人的自主练习、小组协调学习以及组内的交流演示,生生互評、师生互评等不同的干预形式,合理进行分层、循序渐进和讲求实效的练习,注重运动技能练习与相关知识学习的有机结合。在面向全体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关注和加强对学习弱势群体的帮助与辅导,也可以通过种种教学设计,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相互探究、相互促进,在关注差异中进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练习成果,获得成就感。
在《蹲踞式跳远》第5次课上,复习蹲踞式跳远助跑与起跳技术动作的同时,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自我剖析并注意观察同伴蹲踞式跳远助跑与起跳存在的问题,各组在组长带领下针对本小组成员蹲踞式跳远技术动作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意见,每名学生针对自己存在的问题,在练习中努力改进,教师巡回指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各小组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共同提高,最后,教师小结本次课情况,提出改进建议。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与技能知识,具备了分析、判断的初步能力,在学习中他们观察、交流,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改进蹲踞式跳远助跑与起跳的衔接技术,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独立、勇敢的意志品质,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学生间如何交流、如何运用知识在其中得到长足发展。
四、踊跃展示、负荷适宜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中运动能力的表现维度之一是体育展示与比赛,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更多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踊跃展示自己的运动技术水平。如,在高一跳远模块教学中,就可以观测学生是不是能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蹲踞式定点跳远练习,主动在练习中展示个人的运动技术水平,并且在速度与力量的结合中,展示个人的精神风貌。其实,许多教师会认为,课堂中基本都安排了优生示范、小组演示的展示,但“主动、积极”的行为方式,这样的展示肯定不是要求的、被迫的,甚至是压迫的,而是在课堂上自然发生的。孔子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所以,看似“体育展示与比赛”是对学生的要求,实则是看教师的功力,“链式活动”教学程序就是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建构、内化学生力所能及的学习内容,随着学习者学习能力的提高,干预的形式也逐步更新,逐步将学习的控制权移交给学生,使他们能够确定下一次的发展目标,几乎每一名学生都可能涌动出想要表达和展示的欲望与冲动。
负荷适宜是体育课堂教学设计中要关注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承担一定的运动负荷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所决定的,体育与健康课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学习手段,强调的是体能的增强、技能的掌握、态度行为以及体育品德的形成等,这些都依赖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身体活动所感受的肌肉本体感觉的形成和动作记忆的程度,这就揭示出在身体练习过程中必须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从而获得体能的增强和健康的改善;另一方面,适宜的运动负荷是运动过程中学生自我安全与保护技能教育的需要,所以,运动中合理调节生理与心理运动负荷的量与强度,一般体育课中安排练习的密度大时,运动强度要适当减小,而安排的运动强度大时,密度也应相应降低,满足学生不同体能水平的运动需求,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所以在练习内容的安排上,要依据年龄、性别的特点,合理确定各个练习适宜的时间、重复次数、动作规格和强度指标,考虑学生的身体承受能力,每堂课的实际练习密度一般尽量在50%左右。当然,在具体教学中,还要针对不同项目的运动技能学练及课型结构的特征,预设适宜的运动负荷,以保证合理的运动负荷。
水平四《软式排球》单元第4个课时“左右移动正面双手垫球”教学中,设计了符合“链式活动”教学程序的若干活动:移动步伐—左右移动抛接空中球—徒手的移动垫球—左右移动垫固定球—左右移动—一抛一垫—移动对垫练习。为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展示,教师在学生基本掌握原地正面垫球的基础上,采用了游戏化的练习手段,通过多种片段、活动性的小游戏让学生体验“移动、静止、抛接球”动作。如,2人左右、上下传接球的计时比赛、看谁移动快、看谁垫球准等,从而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软排抛接的动作感知,在反复的活动性小游戏练习过程中,学生逐步体验到了左右移动正面双手垫球的动作要领。学练过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逻辑清晰。也正因为采用了片段的、活动性的游戏形式,更便于集体练习,练习密度变大了,但运动强度适宜,所以,学生掌握情况较好,积极主动地进行展示,并且个人和个人间、小组与小组间踊跃地进行各种竞赛活动。
综上所述,这些仅仅是个人实践的一些思考与认识的表达,朱熹说过“指引者,师之功也。”教学预设是个看似简单实则深邃的问题,需要体育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不断用心思考,才能得心应手地设计出符合学生需求、适应自身特点的优秀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杨浩.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学模式单一化现象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6(3):97-99.
[2]杨浩.趣味课堂:让学生重爱体育课[J].中国学校体育.2014(12):32-33.
[3]陈杰.改课:成就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南通实践[N].江苏教育报,2019-04-03(3).
[4]季浏.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主渠道—《课程标准(2017年版)》关于课堂教学建议的解读[J].中国学校体育,2018(9):8-12.
[本文系江苏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自筹课题“共生体育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Tb/2015/024)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研究模式、整体构建
在教学中唯模式化,易导致教师思维固化,抑制学生个性发展,所以,我们不能提倡模式化[1],但不应拒绝研究模式,研究模式可帮助体育教师认真思考、剖析课堂教学中的各种因素间的关系、组成,也就是说,体育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别的运动项目的技能属性,按照不同课型进行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式方法与手段、组织形式、教学评价、资源应用等要素间相互銜接的整体架构。这种模式研究,可以是情境教学式、问题引导式、任务驱动式等多种形式,当然,也可以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提炼、总结而来的,链式活动教学程序,就是笔者从教20多年来实践形成的一种课堂教学操作路径。
简而言之,“链式活动”教学程序从1个单元来说,每1个链节就是1节课,从1节课来说,就是将课堂分为若干个链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入手,逐步递进,使各环节相互链接成为一个整体,学习的内容、过程与方法均是形成链节的一环(图1)。根据学生与教学内容,在每节课中预设3~4个活动方案,每个活动方案中又可以包含几个“小步子”活动,每个活动方案是一个整体,几个活动方案之间也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注重链节之间的知识链环、思想方法链环的相互贯通,使大环套小环,节节相连,环环相扣,前一环节是对已有知识的更新,后一环节是对未来学习的铺垫[2]。
整体构建其实就是遵循某一种教学思路,使课堂教学的各个部分体现整体性和流畅性。“链式活动”教学程序中的1节课,由前后联系的3~4个预设活动组成一个个链节,每个活动是1个教学片段,通过体育教师的引导、变化的设计将几个活动形成连贯的整体,在教学中,笔者也逐渐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固的操作程序:“A—B—C—本课教学内容”,其中,“A”是与“本课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等内容,“B”“C”是通过分析、变化“A”后,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会“本课教学内容”的内容设计(或辅助练习),“本课教学内容”是要预计本课让学生学会的动作技能(或其他),而“—”就是“链接点”,代表教与学的手段,如,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练方法等,创设一个个引导进步的阶梯,促使学生学会“本课教学内容”。
如,“韵律太极操”一课设计为:从学生熟悉的广播操“青春的活力”中的“扩胸运动”导入,强化他们动作姿态的规范,这就是与“本课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学生已知技能“A”,然后用学生熟悉的流行歌曲替代广播操伴奏,使学生适应节奏变化;接着在原有“扩胸运动”动作的基础上做出一些变化形成本课教学内容“韵律太极操”的部分韵律动作(也就是“B”),得到新的技能发展;然后引导学生在前2个转换的基础上,用韵律操的节奏完成太极拳的云手动作(也就是“C”),实现第3步动作风格转换,这里从动感、快节奏的韵律操动作向太极动作过渡其实是一个新异刺激;这时,学生已经分别学会了“韵律太极操”中相关的“韵律动作”和“太极动作”,对“韵律太极操”的节奏也已经有所体验,最后,通过教师的教授、学生针对图解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组内展示,师生共同将“韵律动作”和“太极动作”进行有机组合,形成“本课的教学内容:韵律太极操”,在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共同作用下,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实际上就是通过“强化动作、变化节奏、转换动作、转换风格、动作融合”这样的“5个环节、4步转换”的链式活动完成了本课的学习。
基于模式的整体构建,还可以使自己的教学形成一定的指向,产生自己的风格,当然,还是应该动态地把握教学的特性与本质,灵活运用,而不是拘泥于唯模式。
二、限时讲授、精讲多练
限时讲授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少讲,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实践练习,这是江苏南通课改十二字要求“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中的一个方面[3],实际上在许多情况下,看到的课堂是教师讲得很多,滔滔不绝、唯恐没有交代清楚,学生却听得兴味索然、获得较少的信息,课堂的效果显而易见。所以,笔者提出一课集中讲解3~4次即可,每次集中讲解用时不超过40s的要求,以此提醒教师精讲。
精讲就是为了给学生多练习的机会与时间。体育课有新授课、复习课、综合课与考核课等课型,围绕本课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的重难点,设置课的教与学的“链接点”,即引出本课重点技术动作环节→重点技术动作环节的讲解示范→重点技术动作反复练习与掌握难点矫正→技术动作连贯组合与拓展体验。“精讲”要突出教与学不同“链接点”的主要问题,逐步深入;“多练”要随着“链接点”的推进,逐渐提高要求,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再到会用,练习形式也应该更多地选用集体练习,减少依次的单个练习;在各个“链接点”还要适时进行纠错与指导。
水平四(七年级)《快速跑》单元第4个课时《15~30m快速跑》一课中,教师以“步频、步幅”的协调发展为主线,将本来简单又枯燥的快速跑内容,通过开始部分的“自编跑步操”导入,“跑窄格”与“跑宽格”的体验,通过“窄、宽格几步交替跑”、牵引跑等形式的练习,形成了前后活动的链节,各教学环节努力为下一环节形成一个铺垫,即让学生结合教师的示范、讲解进行思考、体验、互助,归纳如何进行快速跑学习的技术,在体验现有动作技术的基础上再次攻克下一技术,做到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教师在学生练习中讲解较少,更多的是提示,在巡回指导中,及时与个别学生和小组进行“点对点、面对面”的评价与引导,在纠错与指导中,较多地让学生观察其他学生的动作,自己判断、分析在跑动时自己下肢动作的不足,他们都能较好地积极观察、仔细思考、认真剖析,女生也能明确说出自己的不足,用获得的新认知经验完成下一个学习任务。这样的过程设计可以较好地做到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在反思中实践,在实践中再反思,形成一个持久的螺旋式上升的学习过程。 三、主动学习、关注差异
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掌握程度为依据,教会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创设其不熟悉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与活动参与。教师在设计中既要设计教,更要设计学,努力使学生学对、学会、学得更好。课堂活动的终点是确定的,应该对活动的起点,即将学生已知的那部分内容充分挖掘,通过这部分内容,为学生建构丰富的链式学习资源,以问题为引领,以“活动”为中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打开“已知—未知”的通道,为学生的后续活动创设更好的条件。
学生是不同的个体,不管是技能水平、体能状况,还是心理发展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链式活动”教学程序要求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灵活展现各种干预措施,科学选用讲解、启发式的提问,形象的示范、相互间的讨论、个人的自主练习、小组协调学习以及组内的交流演示,生生互評、师生互评等不同的干预形式,合理进行分层、循序渐进和讲求实效的练习,注重运动技能练习与相关知识学习的有机结合。在面向全体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关注和加强对学习弱势群体的帮助与辅导,也可以通过种种教学设计,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相互探究、相互促进,在关注差异中进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练习成果,获得成就感。
在《蹲踞式跳远》第5次课上,复习蹲踞式跳远助跑与起跳技术动作的同时,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自我剖析并注意观察同伴蹲踞式跳远助跑与起跳存在的问题,各组在组长带领下针对本小组成员蹲踞式跳远技术动作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意见,每名学生针对自己存在的问题,在练习中努力改进,教师巡回指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各小组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共同提高,最后,教师小结本次课情况,提出改进建议。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与技能知识,具备了分析、判断的初步能力,在学习中他们观察、交流,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改进蹲踞式跳远助跑与起跳的衔接技术,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独立、勇敢的意志品质,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学生间如何交流、如何运用知识在其中得到长足发展。
四、踊跃展示、负荷适宜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中运动能力的表现维度之一是体育展示与比赛,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更多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踊跃展示自己的运动技术水平。如,在高一跳远模块教学中,就可以观测学生是不是能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蹲踞式定点跳远练习,主动在练习中展示个人的运动技术水平,并且在速度与力量的结合中,展示个人的精神风貌。其实,许多教师会认为,课堂中基本都安排了优生示范、小组演示的展示,但“主动、积极”的行为方式,这样的展示肯定不是要求的、被迫的,甚至是压迫的,而是在课堂上自然发生的。孔子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所以,看似“体育展示与比赛”是对学生的要求,实则是看教师的功力,“链式活动”教学程序就是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建构、内化学生力所能及的学习内容,随着学习者学习能力的提高,干预的形式也逐步更新,逐步将学习的控制权移交给学生,使他们能够确定下一次的发展目标,几乎每一名学生都可能涌动出想要表达和展示的欲望与冲动。
负荷适宜是体育课堂教学设计中要关注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承担一定的运动负荷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所决定的,体育与健康课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学习手段,强调的是体能的增强、技能的掌握、态度行为以及体育品德的形成等,这些都依赖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身体活动所感受的肌肉本体感觉的形成和动作记忆的程度,这就揭示出在身体练习过程中必须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从而获得体能的增强和健康的改善;另一方面,适宜的运动负荷是运动过程中学生自我安全与保护技能教育的需要,所以,运动中合理调节生理与心理运动负荷的量与强度,一般体育课中安排练习的密度大时,运动强度要适当减小,而安排的运动强度大时,密度也应相应降低,满足学生不同体能水平的运动需求,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所以在练习内容的安排上,要依据年龄、性别的特点,合理确定各个练习适宜的时间、重复次数、动作规格和强度指标,考虑学生的身体承受能力,每堂课的实际练习密度一般尽量在50%左右。当然,在具体教学中,还要针对不同项目的运动技能学练及课型结构的特征,预设适宜的运动负荷,以保证合理的运动负荷。
水平四《软式排球》单元第4个课时“左右移动正面双手垫球”教学中,设计了符合“链式活动”教学程序的若干活动:移动步伐—左右移动抛接空中球—徒手的移动垫球—左右移动垫固定球—左右移动—一抛一垫—移动对垫练习。为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展示,教师在学生基本掌握原地正面垫球的基础上,采用了游戏化的练习手段,通过多种片段、活动性的小游戏让学生体验“移动、静止、抛接球”动作。如,2人左右、上下传接球的计时比赛、看谁移动快、看谁垫球准等,从而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软排抛接的动作感知,在反复的活动性小游戏练习过程中,学生逐步体验到了左右移动正面双手垫球的动作要领。学练过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逻辑清晰。也正因为采用了片段的、活动性的游戏形式,更便于集体练习,练习密度变大了,但运动强度适宜,所以,学生掌握情况较好,积极主动地进行展示,并且个人和个人间、小组与小组间踊跃地进行各种竞赛活动。
综上所述,这些仅仅是个人实践的一些思考与认识的表达,朱熹说过“指引者,师之功也。”教学预设是个看似简单实则深邃的问题,需要体育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不断用心思考,才能得心应手地设计出符合学生需求、适应自身特点的优秀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杨浩.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学模式单一化现象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6(3):97-99.
[2]杨浩.趣味课堂:让学生重爱体育课[J].中国学校体育.2014(12):32-33.
[3]陈杰.改课:成就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南通实践[N].江苏教育报,2019-04-03(3).
[4]季浏.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主渠道—《课程标准(2017年版)》关于课堂教学建议的解读[J].中国学校体育,2018(9):8-12.
[本文系江苏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自筹课题“共生体育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Tb/2015/024)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