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计划是对未来教学的全面思考和完整设计,必须基于对课程标准精神的理解、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对学校实际的把握等;教学计划是连接课程标准与实践教学的纽带,既要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又要对实践教学起直接的指导作用。体育与健康教学计划要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体育与健康教学计划设计得好,体育与健康教学实践就成功了一半。本文主要对《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 [1]中的学段教学计划、模块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等建议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制订学段教学计划的建议
《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学段教学计划是对本校高中三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进行系统思考和安排的计划性文件。学段教学计划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制订本校学生通过高中三年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应达到的具体学习目标;具体安排本校的必修必学内容,体能模块教学通常安排在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的上半学期进行,健康教育模块教学分散在高中三年中进行;制订本校体能、健康教育和必修选学运动项目的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评价等;明确规定本校学生选项的具体安排。”由此可见,学段教学计划是对本校3年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整体设计,不是学年教学计划,也不是学期教学计划。从这个角度来讲,未来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只需要制订3年的整体学段教学计划,不需要像传统的那样单独制订学年教学计划或学期教学计划,即使有学年或学期的考虑,也应该把它们放在高中3年中进行整体设计,这是因为本课程实行的是模块教学,无论体能还是健康教育,抑或是运动项目的教学,都是按照一个个模块展开的。
关于学段教学计划的学习目标制订,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课程总目标和分目标具体化为本校学段的学习目标,这样的学习目标既符合课程标准的精神,又切合学校的实际。关于学段教学计划的教学内容,应该是要统筹考虑体能模块、健康教育模块、运动技能系列模块的内容和时间安排;在内容安排上,《课程标准(2017年版)》已对体能、健康教育、足球、跳远、健身健美操、蛙泳、防身术、花样跳绳等模块的内容分别作出了第1学年的安排,同时,《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2]一书中还对足球3个学年共10个模块的内容进行了设计,供学校和体育教师参考;对于《课程标准(2017年版)》没有涉及的其他运动项目的模块内容,学校和体育教师应该参照《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模块内容举例,并结合本校的实际进行设计和安排。也就是说,学校和体育教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选择,对高中3年开设的体能、健康教育和运动项目进行统筹考虑和安排。在课程内容的时间安排上,《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规定:体能模块安排在高中第1学年第1学期的上半学期,这是因为学生从初中刚进入高中开始学习,学生之间需要相互了解,教师需要对所有学生的体能状况、运动技能基础、兴趣爱好等进行了解,也为学生选择运动项目提供考虑的时间,同时,也考虑到体能是运动技能学习和健康的基础。健康教育模块分散至高中3年中完成,主要利用雨雪等特殊天气进行。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虽然要求尽量在雨雪天气授课,但要保证健康教育18课时的完成,实际上每個学年平均要安排6个课时进行健康教育教学。
关于《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明确规定本校学生选项的具体安排”,一是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师资力量、场地器材、体育传统等,考虑提供哪些运动项目让学生选择;二是学校要考虑在何时让学生选择运动项目;三是如果选择同一运动项目的人数相对集中怎么处理;四是有些学校提供的运动项目学生选择的人数较少如何处理,等等。关于学段教学计划的教学方法,不管是体能模块、健康教育模块,还是运动技能系列模块,都应该考虑和安排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示范讲解、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教学方法的选择、组合和运用在考虑教学内容特点、学生的实际等基础上可以有所侧重;都应该考虑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都应该考虑将传授运动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转变成促进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过程。关于学段教学计划的学习评价,应该紧紧围绕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3个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法,结合多种评价主体来进行。
二、制订模块教学计划的建议
《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在制订学段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制订模块教学计划,包括体能模块、健康教育模块和运动技能系列模块。本课程标准中各模块的内容和阶段性学业质量水平等,可以为学校和教师在制订相应的模块教学计划时提供指引和参考,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校实际,有针对性地制订所开设的具体运动项目的模块教学计划。”关于模块教学计划制订的问题,这里再强调几点:第一,《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已经提供了体能、健康教育以及足球、跳远、健身健美操、蛙泳、防身术、花样跳绳等模块的教学设计,学校完全可以直接引用,也可以根据本校实际做相应的调整和完善。第二,由于运动项目较多,《课程标准(2017年版)》不可能也没必要列出更多的项目,只是从6个运动技能系列中各选择一个项目分别进行模块教学设计,学校的体育教研组完全可以以此为参照进行其他运动项目的设计。第三,由于《课程标准(2017年版)》字数的限制,足球、跳远、健身健美操、蛙泳、防身术、花样跳绳等项目只分别列出了第1学年3个模块的教学设计,但是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应该设计每个项目10个模块的内容,因此,学校的体育教研组应该分别设计本校所开设每个运动项目的10个模块的内容。
此外,《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在制订运动项目的10个模块教学计划时,应注意以下5点:
(一)每一模块的设计应包括内容要求、教学提示和学业要求(或学业质量)3个方面
《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每一个模块中的内容要求一般由5~10条组成,主要强调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教学提示主要针对内容要求,强调在什么情境中怎么教,特别强调如何把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情境设计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学业要求主要强调通过某个模块的教学,学生在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方面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这一建议要求提示体育教师,在设计某一运动项目的某一模块时,需要从内容要求、教学提示、学业要求3个方面考虑。其中,内容要求是期望学生通过相关内容的学习达到的掌握和运用程度,这既使教师知道主要应该教什么,也使教师了解学生掌握和运用某一或某些运动技能需达到的程度要求。这有别于传统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即后者只是列出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和单个技术,这个知识点和单个技术应该让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也没有表述。这就导致教师的教学不仅一堂课只教一个单个技术或几堂课只教一个单个技术,更为严重的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篮球课都从原地双手胸前传球教起。教学提示主要强调针对相关的内容要求,考虑应该创设怎样的情境,采用怎样的方法将单纯教运动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转变成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这有别于一般教学方法的笼统描述,是与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情境联系起来描述的。如,《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跳远模块3的教学提示中提出:“创设学生参与和组织短、中距离助跑跳远教学比赛的情境,指导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领队、裁判员、运动员和宣传员等,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组织能力、交往能力和责任感。”其中,短、中距离跳远是教学内容,情境是教学比赛,方法是指导,目的是培养多种意识、能力和品格。当然,每条教学提示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学业要求主要强调对学生通过某一模块的学练在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3个方面学科核心素养表现程度的期望,如,《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跳远模块3的学业要求中提出:“学习本模块后,学生能够掌握和运用所学跳远运动的基本动作技术、组合动作技术,积极参加中距离助跑跳远教学比赛,表现出较充沛的体力(素养1);了解跳远运动疲劳产生的原因,并能采取合理手段与方法积极进行身心恢复;在练习和比赛中精神饱满,顽强拼搏,奋发向上;具有较好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能调控自己的情绪,正确对待比赛胜负(素养2、3)。”学业要求既是对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指引,也是对学生学完一个模块后进行评价的依据。阶段性学业质量的评价也是以某一运动项目的3或4个模块达到学业要求的程度为依据。 (二)要与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
《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运动技能系列模块的设计要与义务教育阶段已教学的内容相衔接。鉴于从初中升至高中的学生在义务教育階段已经学练了一些运动项目,学校和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生运动水平和能力的基础上,设计相应运动项目的若干模块,特别要注意各运动项目的第一个模块要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相衔接。”这一建议要求提示体育教师,学校的体育教研组在设计高中模块教学计划时要学习《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因为不了解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就难以做到义务教育与高中相衔接,长期存在的“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现象也难以改变。此外,要充分调研学生所选运动项目的基础、体能水平、健康状况等,这样的模块计划设计和教学才能切合学生的实际,才能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步和发展,避免长期存在的排球都从垫球教起,足球都从脚内侧传球教起,乒乓球都从原地推挡徒手练习教起等现象。这样的教学只能导致基础好的学生得不到发展,基础差的学生感到索然无趣。
(三)重视同一项目不同模块之间的联系
《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要重视同一运动项目模块之间的有机联系,下一个模块建立在上一个模块的基础上,是上一个模块的巩固和发展;模块之间应贯彻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长期学练过程,不仅需要学习,更需要反复练习。每一个模块均应侧重某些内容和方法,但并不意味着以前的内容和方法不再教和学。”这一建议要求提示体育教师,在设计同一运动项目不同模块时,都应注意以下2点。
1.无论在内容要求、教学提示,还是学业要求方面,都要重视模块之间的相互联系。模块1是某一运动项目学习的起点,模块2是在模块1的基础上整体提高要求,模块3是在模块2的基础上再提高要求,以此类推。这种要求的逐步提高要反映在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情境创设的难易程度、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学业要求的整体提高等方面。如,篮球模块1中如果对抗内容以1对1、2对2为主,模块2以2对2、3对3为主,模块3则以3对3、5对5为主。
2.要遵循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是长期不断练习、不断强化、不断运用的结果,即使某一个单个技术(如,篮球的原地跳投技术等)也不是靠一堂课或几堂课就能完全掌握和运用好的;运动技能的学习与语文、数学等知识类课程的学习是不一样的。语文学习时学生理解某一篇课文,数学学习时学生掌握某一个公式或定理等就算完成,无须像运动技能学习那样每天或经常需要练习和强化。这就意味着,同一运动项目模块2虽然需要学练新的技术技能或战术,但模块1学习过的技术技能,在模块2中还需练习、强化和运用,只不过练习的方法会有所不同,练习的要求会有所提高。
(四)采用辅助性教学手段弥补一些运动项目教育功能的不足
《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不同的运动项目各有特点,应该深入挖掘每个运动项目对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设计发挥不同运动项目的育人功能,并运用辅助教学手段弥补某些运动项目教育功能的不足,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这一建议说明,由于运动项目的特点不同,在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方面可能存在差异,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在模块教学计划设计和进行教学时,充分发挥某一运动项目对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优势,弥补该项目在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某些方面的不足。从教学的角度而言,跳远与篮球相比,可能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方面存在不足,如,在运动能力方面,跳远在体能方面侧重发展了速度、下肢和躯干力量、柔韧性等,但对耐力、灵敏性、上肢力量、反应时等方面的作用显得不足;在健康行为方面,跳远主要是在短时间内完成所有动作,对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稍显不足,且因为跳远是个人运动项目,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方面同样存在不足。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分析每个运动项目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发挥每个运动项目对促进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最大作用。以跳远为例,在教学时需要专门进行耐力、灵敏性、上肢力量等方面的体能练习,而且耐力练习对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也有突出作用;可以通过集体性的游戏活动或以小组为单位的体能竞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等等。
(五)可以将同类运动中的小项组合成10个模块进行教学
《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学校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运动类别(如田径类、体操类、水上或冰雪类等运动)将同类运动中的2个或3个具体项目组合成10个模块,如可以将跳远和短跑组合成10个模块,将蛙泳和自由泳组合成10个模块等;再如,在田径类运动教学中,第一学年的3个模块学习短跑,第二学年的4个模块学习跳远,第三学年的3个模块学习铅球等。”这一要求强调以下2点。
1.不管大项还是小项,只要学生愿意学习同一运动项目的10个模块,体育教师都应允许和鼓励,因为这样有助于学生学好、学精,追求卓越。但如果学校从实际考虑,也可以将同类运动系列中的2或3个小项组成10个模块,但不提倡将大项组成10个模块,如,第1学年的3个模块让学生学习篮球,第2学年的4个模块让学生学习足球,第3个学年的3个模块让学生学习排球;也不提倡第1学年的3个模块让学生学习篮球,第2个学年的4个模块让学生学习太极拳,第3个学年的3个模块让学生学习跳马。当然,如果1名学生在学了1年篮球的3个模块并经考评合格后,允许该生第2学年选择学习足球,这与上述所阐述的是不一样的。
2.每学年的3或4个模块必须是同一运动项目,不能是第1学年模块1的内容要求是跳远,模块2的内容要求是短跑,模块3的内容要求是铅球,更不能某个模块中既有跳远的内容,又有短跑和铅球的内容,这样无助于学生较为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一个具体运动项目。
三、制订课时教学计划建议
《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课时教学计划是对模块教学计划的进一步细化,是以一个课时为单位做出的设计和安排,是对一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评价等教与学活动的预设。课时教学计划要根据模块教学计划,并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制订,主要包括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学法与教法、运动负荷(运动密度、练习密度、运动强度)、安全防范措施和教学后记等基本要素,形式可以多样。”这里主要强调以下2点。 (一)课时教学计划应该是学习目标统领教学内容和方法,这是因为课程标准主要是构建目标体系,是从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角度考虑,而非單一的知识点或碎片化知识的描述。有教师认为,课程标准和模块教学计划可以是目标统领内容和方法,但课时教学计划应该先提出教学内容,理由是在模块教学计划中已经设计了教学内容。笔者认为,从课程标准到模块教学计划再到课时教学计划,学习目标统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思想应该一以贯之,这是因为模块教学计划中的教学内容相对宏观,而课时教学计划中的教学内容相对具体;运动技能系列模块的课时教学计划中不仅包括技战术的内容,还包括准备部分、辅助练习、体能练习、放松活动等练习内容,且同一技术或战术的练习内容也有多种。因此,究竟选择怎样的具体内容或组合内容,依据就是选择的内容是否更有助于本堂课目标的实现,这就大大增加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是需要细化为每节课的学习目标,并通过每节课目标实现的累积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如,《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体育品德中提出了“……具有勇敢顽强、积极进取、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目标,那么,在课时教学计划制订课堂学习目标时就应该结合本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和方法,把上述的目标进一步具体化,如,可以提出“在1500m的长跑学练时勇于克服‘极点’状态,坚持跑完全程,在原来的基础上成绩有所提高”。
四、结语
本文对《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学段教学计划、模块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等建议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这也说明,未来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计划就包括上述3种;学段教学计划、模块教学计划与课时教学计划之间相互联系,上一个计划是下一个计划的指引,下一个计划是上一个计划的具体落实,这就形成了本课程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教学设计。因此,学校的体育教研组要集体讨论和制订学段教学计划与模块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则主要由任课教师根据前2个教学计划的要求,并结合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制订。教学计划是一种预设,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还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情况,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预设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和完善,从而保证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季浏,钟秉枢.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季浏,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体育界首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首位中组部“万人计划”首批国家级教学名师、首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现任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体育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和修订组组长,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理论学科组组长,教育部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校体育研究会副主任等。
主编出版著作和教材30多部,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主持了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近20项,其中主持的“中国体育发展方式改革研究”被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主持的“体育锻炼对国民心理健康的影响的研究”和“体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研究”分别被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主持的“国家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研制”获得教育部一级财政项目的资助。主编出版国家级中小学和高校《体育与健康》教材20多本,主持的“体育心理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主持的“体育理论教学团队”获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主持的“体育教育专业”获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领衔完成的“中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独著的《论面向学生的中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一等奖。
[更多《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系列文章请关注《中国学校体育》杂志2018年第3~7期]
系列-1:《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之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
系列-2:《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之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系列-3:《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之课程结构;
系列-4:《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之课程内容;
系列-5:《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之学业质量。
一、制订学段教学计划的建议
《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学段教学计划是对本校高中三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进行系统思考和安排的计划性文件。学段教学计划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制订本校学生通过高中三年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应达到的具体学习目标;具体安排本校的必修必学内容,体能模块教学通常安排在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的上半学期进行,健康教育模块教学分散在高中三年中进行;制订本校体能、健康教育和必修选学运动项目的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评价等;明确规定本校学生选项的具体安排。”由此可见,学段教学计划是对本校3年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整体设计,不是学年教学计划,也不是学期教学计划。从这个角度来讲,未来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只需要制订3年的整体学段教学计划,不需要像传统的那样单独制订学年教学计划或学期教学计划,即使有学年或学期的考虑,也应该把它们放在高中3年中进行整体设计,这是因为本课程实行的是模块教学,无论体能还是健康教育,抑或是运动项目的教学,都是按照一个个模块展开的。
关于学段教学计划的学习目标制订,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课程总目标和分目标具体化为本校学段的学习目标,这样的学习目标既符合课程标准的精神,又切合学校的实际。关于学段教学计划的教学内容,应该是要统筹考虑体能模块、健康教育模块、运动技能系列模块的内容和时间安排;在内容安排上,《课程标准(2017年版)》已对体能、健康教育、足球、跳远、健身健美操、蛙泳、防身术、花样跳绳等模块的内容分别作出了第1学年的安排,同时,《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2]一书中还对足球3个学年共10个模块的内容进行了设计,供学校和体育教师参考;对于《课程标准(2017年版)》没有涉及的其他运动项目的模块内容,学校和体育教师应该参照《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模块内容举例,并结合本校的实际进行设计和安排。也就是说,学校和体育教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选择,对高中3年开设的体能、健康教育和运动项目进行统筹考虑和安排。在课程内容的时间安排上,《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规定:体能模块安排在高中第1学年第1学期的上半学期,这是因为学生从初中刚进入高中开始学习,学生之间需要相互了解,教师需要对所有学生的体能状况、运动技能基础、兴趣爱好等进行了解,也为学生选择运动项目提供考虑的时间,同时,也考虑到体能是运动技能学习和健康的基础。健康教育模块分散至高中3年中完成,主要利用雨雪等特殊天气进行。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虽然要求尽量在雨雪天气授课,但要保证健康教育18课时的完成,实际上每個学年平均要安排6个课时进行健康教育教学。
关于《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明确规定本校学生选项的具体安排”,一是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师资力量、场地器材、体育传统等,考虑提供哪些运动项目让学生选择;二是学校要考虑在何时让学生选择运动项目;三是如果选择同一运动项目的人数相对集中怎么处理;四是有些学校提供的运动项目学生选择的人数较少如何处理,等等。关于学段教学计划的教学方法,不管是体能模块、健康教育模块,还是运动技能系列模块,都应该考虑和安排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示范讲解、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教学方法的选择、组合和运用在考虑教学内容特点、学生的实际等基础上可以有所侧重;都应该考虑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都应该考虑将传授运动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转变成促进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过程。关于学段教学计划的学习评价,应该紧紧围绕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3个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法,结合多种评价主体来进行。
二、制订模块教学计划的建议
《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在制订学段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制订模块教学计划,包括体能模块、健康教育模块和运动技能系列模块。本课程标准中各模块的内容和阶段性学业质量水平等,可以为学校和教师在制订相应的模块教学计划时提供指引和参考,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校实际,有针对性地制订所开设的具体运动项目的模块教学计划。”关于模块教学计划制订的问题,这里再强调几点:第一,《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已经提供了体能、健康教育以及足球、跳远、健身健美操、蛙泳、防身术、花样跳绳等模块的教学设计,学校完全可以直接引用,也可以根据本校实际做相应的调整和完善。第二,由于运动项目较多,《课程标准(2017年版)》不可能也没必要列出更多的项目,只是从6个运动技能系列中各选择一个项目分别进行模块教学设计,学校的体育教研组完全可以以此为参照进行其他运动项目的设计。第三,由于《课程标准(2017年版)》字数的限制,足球、跳远、健身健美操、蛙泳、防身术、花样跳绳等项目只分别列出了第1学年3个模块的教学设计,但是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应该设计每个项目10个模块的内容,因此,学校的体育教研组应该分别设计本校所开设每个运动项目的10个模块的内容。
此外,《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在制订运动项目的10个模块教学计划时,应注意以下5点:
(一)每一模块的设计应包括内容要求、教学提示和学业要求(或学业质量)3个方面
《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每一个模块中的内容要求一般由5~10条组成,主要强调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教学提示主要针对内容要求,强调在什么情境中怎么教,特别强调如何把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情境设计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学业要求主要强调通过某个模块的教学,学生在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方面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这一建议要求提示体育教师,在设计某一运动项目的某一模块时,需要从内容要求、教学提示、学业要求3个方面考虑。其中,内容要求是期望学生通过相关内容的学习达到的掌握和运用程度,这既使教师知道主要应该教什么,也使教师了解学生掌握和运用某一或某些运动技能需达到的程度要求。这有别于传统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即后者只是列出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和单个技术,这个知识点和单个技术应该让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也没有表述。这就导致教师的教学不仅一堂课只教一个单个技术或几堂课只教一个单个技术,更为严重的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篮球课都从原地双手胸前传球教起。教学提示主要强调针对相关的内容要求,考虑应该创设怎样的情境,采用怎样的方法将单纯教运动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转变成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这有别于一般教学方法的笼统描述,是与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情境联系起来描述的。如,《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跳远模块3的教学提示中提出:“创设学生参与和组织短、中距离助跑跳远教学比赛的情境,指导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领队、裁判员、运动员和宣传员等,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组织能力、交往能力和责任感。”其中,短、中距离跳远是教学内容,情境是教学比赛,方法是指导,目的是培养多种意识、能力和品格。当然,每条教学提示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学业要求主要强调对学生通过某一模块的学练在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3个方面学科核心素养表现程度的期望,如,《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跳远模块3的学业要求中提出:“学习本模块后,学生能够掌握和运用所学跳远运动的基本动作技术、组合动作技术,积极参加中距离助跑跳远教学比赛,表现出较充沛的体力(素养1);了解跳远运动疲劳产生的原因,并能采取合理手段与方法积极进行身心恢复;在练习和比赛中精神饱满,顽强拼搏,奋发向上;具有较好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能调控自己的情绪,正确对待比赛胜负(素养2、3)。”学业要求既是对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指引,也是对学生学完一个模块后进行评价的依据。阶段性学业质量的评价也是以某一运动项目的3或4个模块达到学业要求的程度为依据。 (二)要与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
《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运动技能系列模块的设计要与义务教育阶段已教学的内容相衔接。鉴于从初中升至高中的学生在义务教育階段已经学练了一些运动项目,学校和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生运动水平和能力的基础上,设计相应运动项目的若干模块,特别要注意各运动项目的第一个模块要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相衔接。”这一建议要求提示体育教师,学校的体育教研组在设计高中模块教学计划时要学习《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因为不了解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就难以做到义务教育与高中相衔接,长期存在的“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现象也难以改变。此外,要充分调研学生所选运动项目的基础、体能水平、健康状况等,这样的模块计划设计和教学才能切合学生的实际,才能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步和发展,避免长期存在的排球都从垫球教起,足球都从脚内侧传球教起,乒乓球都从原地推挡徒手练习教起等现象。这样的教学只能导致基础好的学生得不到发展,基础差的学生感到索然无趣。
(三)重视同一项目不同模块之间的联系
《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要重视同一运动项目模块之间的有机联系,下一个模块建立在上一个模块的基础上,是上一个模块的巩固和发展;模块之间应贯彻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长期学练过程,不仅需要学习,更需要反复练习。每一个模块均应侧重某些内容和方法,但并不意味着以前的内容和方法不再教和学。”这一建议要求提示体育教师,在设计同一运动项目不同模块时,都应注意以下2点。
1.无论在内容要求、教学提示,还是学业要求方面,都要重视模块之间的相互联系。模块1是某一运动项目学习的起点,模块2是在模块1的基础上整体提高要求,模块3是在模块2的基础上再提高要求,以此类推。这种要求的逐步提高要反映在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情境创设的难易程度、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学业要求的整体提高等方面。如,篮球模块1中如果对抗内容以1对1、2对2为主,模块2以2对2、3对3为主,模块3则以3对3、5对5为主。
2.要遵循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是长期不断练习、不断强化、不断运用的结果,即使某一个单个技术(如,篮球的原地跳投技术等)也不是靠一堂课或几堂课就能完全掌握和运用好的;运动技能的学习与语文、数学等知识类课程的学习是不一样的。语文学习时学生理解某一篇课文,数学学习时学生掌握某一个公式或定理等就算完成,无须像运动技能学习那样每天或经常需要练习和强化。这就意味着,同一运动项目模块2虽然需要学练新的技术技能或战术,但模块1学习过的技术技能,在模块2中还需练习、强化和运用,只不过练习的方法会有所不同,练习的要求会有所提高。
(四)采用辅助性教学手段弥补一些运动项目教育功能的不足
《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不同的运动项目各有特点,应该深入挖掘每个运动项目对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设计发挥不同运动项目的育人功能,并运用辅助教学手段弥补某些运动项目教育功能的不足,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这一建议说明,由于运动项目的特点不同,在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方面可能存在差异,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在模块教学计划设计和进行教学时,充分发挥某一运动项目对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优势,弥补该项目在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某些方面的不足。从教学的角度而言,跳远与篮球相比,可能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方面存在不足,如,在运动能力方面,跳远在体能方面侧重发展了速度、下肢和躯干力量、柔韧性等,但对耐力、灵敏性、上肢力量、反应时等方面的作用显得不足;在健康行为方面,跳远主要是在短时间内完成所有动作,对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稍显不足,且因为跳远是个人运动项目,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方面同样存在不足。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分析每个运动项目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发挥每个运动项目对促进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最大作用。以跳远为例,在教学时需要专门进行耐力、灵敏性、上肢力量等方面的体能练习,而且耐力练习对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也有突出作用;可以通过集体性的游戏活动或以小组为单位的体能竞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等等。
(五)可以将同类运动中的小项组合成10个模块进行教学
《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学校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运动类别(如田径类、体操类、水上或冰雪类等运动)将同类运动中的2个或3个具体项目组合成10个模块,如可以将跳远和短跑组合成10个模块,将蛙泳和自由泳组合成10个模块等;再如,在田径类运动教学中,第一学年的3个模块学习短跑,第二学年的4个模块学习跳远,第三学年的3个模块学习铅球等。”这一要求强调以下2点。
1.不管大项还是小项,只要学生愿意学习同一运动项目的10个模块,体育教师都应允许和鼓励,因为这样有助于学生学好、学精,追求卓越。但如果学校从实际考虑,也可以将同类运动系列中的2或3个小项组成10个模块,但不提倡将大项组成10个模块,如,第1学年的3个模块让学生学习篮球,第2学年的4个模块让学生学习足球,第3个学年的3个模块让学生学习排球;也不提倡第1学年的3个模块让学生学习篮球,第2个学年的4个模块让学生学习太极拳,第3个学年的3个模块让学生学习跳马。当然,如果1名学生在学了1年篮球的3个模块并经考评合格后,允许该生第2学年选择学习足球,这与上述所阐述的是不一样的。
2.每学年的3或4个模块必须是同一运动项目,不能是第1学年模块1的内容要求是跳远,模块2的内容要求是短跑,模块3的内容要求是铅球,更不能某个模块中既有跳远的内容,又有短跑和铅球的内容,这样无助于学生较为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一个具体运动项目。
三、制订课时教学计划建议
《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课时教学计划是对模块教学计划的进一步细化,是以一个课时为单位做出的设计和安排,是对一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评价等教与学活动的预设。课时教学计划要根据模块教学计划,并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制订,主要包括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学法与教法、运动负荷(运动密度、练习密度、运动强度)、安全防范措施和教学后记等基本要素,形式可以多样。”这里主要强调以下2点。 (一)课时教学计划应该是学习目标统领教学内容和方法,这是因为课程标准主要是构建目标体系,是从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角度考虑,而非單一的知识点或碎片化知识的描述。有教师认为,课程标准和模块教学计划可以是目标统领内容和方法,但课时教学计划应该先提出教学内容,理由是在模块教学计划中已经设计了教学内容。笔者认为,从课程标准到模块教学计划再到课时教学计划,学习目标统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思想应该一以贯之,这是因为模块教学计划中的教学内容相对宏观,而课时教学计划中的教学内容相对具体;运动技能系列模块的课时教学计划中不仅包括技战术的内容,还包括准备部分、辅助练习、体能练习、放松活动等练习内容,且同一技术或战术的练习内容也有多种。因此,究竟选择怎样的具体内容或组合内容,依据就是选择的内容是否更有助于本堂课目标的实现,这就大大增加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是需要细化为每节课的学习目标,并通过每节课目标实现的累积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如,《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体育品德中提出了“……具有勇敢顽强、积极进取、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目标,那么,在课时教学计划制订课堂学习目标时就应该结合本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和方法,把上述的目标进一步具体化,如,可以提出“在1500m的长跑学练时勇于克服‘极点’状态,坚持跑完全程,在原来的基础上成绩有所提高”。
四、结语
本文对《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学段教学计划、模块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等建议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这也说明,未来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计划就包括上述3种;学段教学计划、模块教学计划与课时教学计划之间相互联系,上一个计划是下一个计划的指引,下一个计划是上一个计划的具体落实,这就形成了本课程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教学设计。因此,学校的体育教研组要集体讨论和制订学段教学计划与模块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则主要由任课教师根据前2个教学计划的要求,并结合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制订。教学计划是一种预设,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还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情况,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预设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和完善,从而保证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季浏,钟秉枢.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季浏,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体育界首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首位中组部“万人计划”首批国家级教学名师、首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现任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体育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和修订组组长,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理论学科组组长,教育部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校体育研究会副主任等。
主编出版著作和教材30多部,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主持了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近20项,其中主持的“中国体育发展方式改革研究”被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主持的“体育锻炼对国民心理健康的影响的研究”和“体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研究”分别被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主持的“国家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研制”获得教育部一级财政项目的资助。主编出版国家级中小学和高校《体育与健康》教材20多本,主持的“体育心理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主持的“体育理论教学团队”获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主持的“体育教育专业”获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领衔完成的“中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独著的《论面向学生的中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一等奖。
[更多《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系列文章请关注《中国学校体育》杂志2018年第3~7期]
系列-1:《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之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
系列-2:《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之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系列-3:《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之课程结构;
系列-4:《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之课程内容;
系列-5:《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之学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