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组织课堂教学成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如何打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思考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新路径是教师的当前要务。现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分析限制教学效果的因素,并针对改革优化方法展开探讨,以期提升教学有效性,落实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初中阶段学生正由少年向青年转变,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思想引导与价值观培养尤为必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是德育的重要载体,如何充分发挥其德育教育功能是受到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在新课改的加持之下,形成了以政治认同、道德意识、社会责任、健康生活以及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成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组织构建的纲领性引导思想,为推动教育教学转型注入源源动力。在此背景之下,探索核心素养实践途径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1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核心素养逐渐渗透于基础教育各个环节,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学改革创新起到推动作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就目前而言,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有效贯彻落实仍然存在局限性,传统教学观念并未得到完全根除。第一,从教师角度而言,在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运用以及教学环节设计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教学内容的设置过于依附于教材与日常生活的缺乏紧密的联系,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以说教式为主,缺乏与学生的有效课堂互动,学生的教学主体性以及教师的教学主导性地位并未得到充分展现。加上教学设环节设计的模式化,增加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枯燥性,不仅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从学生角度而言,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学生以升学为目的开展学习活动,学习目标存在明显的功利性。这就导致学生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内在动机较为薄弱,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消极的学习态度。此外,大部分学生通常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通过强化记忆理论知识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以核心素养教学目标为导向,探索新时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新方向与新模式极具必要性与紧迫性。
2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策略
2.1巧设教学情境,点燃学习热情
在核心素养视域之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参与及探索的过程。构建主义指出契合的学习场景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实现高效交流与互动,进而形成深度的体验与感悟。因此,教师通过创建教学情境,让学生立足于客观情境探讨社会生活现象,获取道德与法治知识,为学生打造沉浸式体验课堂,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相关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描述的方式,构建虚拟故事情境讲述故事,呈现主人翁与家人、朋友及路人的情景对话,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分析违反秩序公德行为的不良影响。促使学生认识到遵守公共秩序与规则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又如在讲解“关爱他人”相关知识,是教师以“扶不扶”影视资料作为教学素材,创建教学背景情境,以此激发学生对于现实生活类似现象的回忆,由虚拟情境引申至现实生活,以加深对于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与认知。通过构建生教学情境,将枯燥的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融入生动形象的情境材料之中,既能够提升课堂吸引力,又能够促使学生更为直观的理解知识内涵。
2.2有效课堂设问,培养思辨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对学生思想及价值观的教育,隶属于德育范畴并不能够通过机械的试题以及理论的背诵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需要立足于师生认知的交互以及思维的碰撞,帮助学生实现对于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内在认同感,将其转化为学生的自身素养。基于此,教师要转变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与启发性。有效的课堂设问是增强师生互动,活跃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要优化课堂提问设计,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探究欲望,让学生真正的理解有所为有所不为,丰富知识储备与内心情感世界。以“网络改变世界”教学为例,首先,教師以交流互动问题“网络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途径有哪些?”为切入点,唤醒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及生活经验,让学生畅所欲言,对于网络建立鲜活的初步认知。其次,教师针对网络的两面性,设置思考问题,如网络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为什么说网络推动了社会进步?网络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消极影响?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以及亲身经历,发表自己的观点,并阐述论证依据。通过启发性的思考问题,培养学生以辩证的态度审视事物的意识,以提升学生辨别能力与自我约束力。
2.3结合生活案例,深化价值观念
初中道德与法治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均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找到相对应的现象或问题。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开展,应秉持生活及教育理念,以日常生活为载体,实现在做中学,在学中思考,在思考中进步,以深化学生的价值观念,促进行知合一。以“自由与平等的真谛”教学为例,此单元所涉及的法律知识较为抽象,教师引入实际生活案,拉近学生与法律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体会到法律无所不在,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例如,一男子因工作失利,迁怒于无辜市民,驾车闯入人行横道,撞伤多名行人而逃离现场。让学生根据实际案例,探讨案例中男子违反了哪些法律法规,分析法治与自由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理解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而同时也是自由的保障。进而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与法治观念,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法律武器自我保护。借助实际案例促使学生能够以理性思维审视日常生活现象,运用道德与法治知识约束自身行为,以提升社会责任感,树立主人翁意识,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结束语:
总而言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是促进学生建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之下,限制了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功价值。因此,需要教师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加快教学创新步伐,助力学生道德观念与法治意识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明利.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20(06):68.
[2]郭树媛.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策略思考[J].才智,2018(32):179-180.
四川省巴中中学 四川省巴中市 636000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初中阶段学生正由少年向青年转变,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思想引导与价值观培养尤为必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是德育的重要载体,如何充分发挥其德育教育功能是受到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在新课改的加持之下,形成了以政治认同、道德意识、社会责任、健康生活以及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成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组织构建的纲领性引导思想,为推动教育教学转型注入源源动力。在此背景之下,探索核心素养实践途径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1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核心素养逐渐渗透于基础教育各个环节,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学改革创新起到推动作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就目前而言,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有效贯彻落实仍然存在局限性,传统教学观念并未得到完全根除。第一,从教师角度而言,在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运用以及教学环节设计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教学内容的设置过于依附于教材与日常生活的缺乏紧密的联系,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以说教式为主,缺乏与学生的有效课堂互动,学生的教学主体性以及教师的教学主导性地位并未得到充分展现。加上教学设环节设计的模式化,增加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枯燥性,不仅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从学生角度而言,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学生以升学为目的开展学习活动,学习目标存在明显的功利性。这就导致学生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内在动机较为薄弱,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消极的学习态度。此外,大部分学生通常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通过强化记忆理论知识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以核心素养教学目标为导向,探索新时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新方向与新模式极具必要性与紧迫性。
2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策略
2.1巧设教学情境,点燃学习热情
在核心素养视域之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参与及探索的过程。构建主义指出契合的学习场景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实现高效交流与互动,进而形成深度的体验与感悟。因此,教师通过创建教学情境,让学生立足于客观情境探讨社会生活现象,获取道德与法治知识,为学生打造沉浸式体验课堂,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相关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描述的方式,构建虚拟故事情境讲述故事,呈现主人翁与家人、朋友及路人的情景对话,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分析违反秩序公德行为的不良影响。促使学生认识到遵守公共秩序与规则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又如在讲解“关爱他人”相关知识,是教师以“扶不扶”影视资料作为教学素材,创建教学背景情境,以此激发学生对于现实生活类似现象的回忆,由虚拟情境引申至现实生活,以加深对于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与认知。通过构建生教学情境,将枯燥的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融入生动形象的情境材料之中,既能够提升课堂吸引力,又能够促使学生更为直观的理解知识内涵。
2.2有效课堂设问,培养思辨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对学生思想及价值观的教育,隶属于德育范畴并不能够通过机械的试题以及理论的背诵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需要立足于师生认知的交互以及思维的碰撞,帮助学生实现对于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内在认同感,将其转化为学生的自身素养。基于此,教师要转变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与启发性。有效的课堂设问是增强师生互动,活跃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要优化课堂提问设计,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探究欲望,让学生真正的理解有所为有所不为,丰富知识储备与内心情感世界。以“网络改变世界”教学为例,首先,教師以交流互动问题“网络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途径有哪些?”为切入点,唤醒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及生活经验,让学生畅所欲言,对于网络建立鲜活的初步认知。其次,教师针对网络的两面性,设置思考问题,如网络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为什么说网络推动了社会进步?网络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消极影响?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以及亲身经历,发表自己的观点,并阐述论证依据。通过启发性的思考问题,培养学生以辩证的态度审视事物的意识,以提升学生辨别能力与自我约束力。
2.3结合生活案例,深化价值观念
初中道德与法治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均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找到相对应的现象或问题。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开展,应秉持生活及教育理念,以日常生活为载体,实现在做中学,在学中思考,在思考中进步,以深化学生的价值观念,促进行知合一。以“自由与平等的真谛”教学为例,此单元所涉及的法律知识较为抽象,教师引入实际生活案,拉近学生与法律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体会到法律无所不在,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例如,一男子因工作失利,迁怒于无辜市民,驾车闯入人行横道,撞伤多名行人而逃离现场。让学生根据实际案例,探讨案例中男子违反了哪些法律法规,分析法治与自由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理解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而同时也是自由的保障。进而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与法治观念,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法律武器自我保护。借助实际案例促使学生能够以理性思维审视日常生活现象,运用道德与法治知识约束自身行为,以提升社会责任感,树立主人翁意识,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结束语:
总而言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是促进学生建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之下,限制了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功价值。因此,需要教师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加快教学创新步伐,助力学生道德观念与法治意识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明利.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20(06):68.
[2]郭树媛.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策略思考[J].才智,2018(32):179-180.
四川省巴中中学 四川省巴中市 63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