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议论文写作需要具有良好的理性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在叙事说理中揭示论题,阐发论点,透彻分析问题,达到以理服人。理性思维需培养哪些意识,前人在文章和诗歌中表达的理性思考,值得借鉴。
一、概念意识
能够理清概念,界定性质,对概念作出定性或定量分析,从而概括现象揭示内涵,阐发观点。定性分析即分析内涵,弄清词义,确定概念中最有价值的某一内在属性。
如《青梅煮酒论英雄》中曹操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曹操以判断的形式阐明什么样的人才是英雄。然后以此为标准品评人物高下。
定量分析即分析外延,在界定了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推敲概念的外延。需打破思维定势,摒弃世俗权威话语的遮蔽,才能发现和选择他人未曾涉及的内容,写出新意。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通过分析外延,指出老师的作用。
二、 换位思考的意识
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将心比心。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与对方沟通情感,有利于增进理解。如“杨朱之弟杨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而吠之。杨布怒,将击之。杨朱曰:‘子毋击也。子亦犹是!囊者使女狗白而往,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韩非子》)杨朱通过换位思考,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制止杨布的错误做法。
三、多角度辩证分析的意识
多维度的思维能避免思考问题的线性与僵化,从而能立体、多方位地看待问题。“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问题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同。再如苏轼《听琴》:“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讲了一个弹琴的道理:一支乐曲的产生单靠琴不行,单靠指头也不行,需靠人的思想感情和熟练的技术。琴不难掌握,指头人人有,但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和弹琴技术的差异很大,演奏出来的乐曲是否悦耳可就大不一样了。诗里用两个问题,让读者去多角度辩证分析思考一个复杂的美学问题,即产生艺术美需要怎样的主客观条件。
四、争鸣质疑的意识
不盲从于权威、世俗已有的定论,勇于提出看法,才能创造性地认识事物,解决问题。如杜牧写《乌江》,王安石却提出:“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以尖锐的反问指出:即使项羽真地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拼死卖力吗?“卷土重来”实在是痴人说梦而已。王安石的诗,辛辣冷峻,但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问题。
又如皮日休《汴河怀古》其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从隋亡于大运河这一传统论调说起,接着反面设难,批驳了修大运河是亡国之举的传统观点,从历史的角度对隋炀帝的是非功过进行了评价。立意新奇,议论精辟,为大运河翻案,洗刷不实的“罪名”,从而使得对隋炀帝的批判显得更为严厉,谴责更为强烈。
五、 透过表象,抓住本质的意识
这种意识能够从根本上看待问题,抓要点,提纲挈领,使问题化繁为简。王驾有诗:“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望着“纷纷过墙去”的蜂蝶,未免让人怀疑猜想。表象纷繁复杂,但本质根源在于春天离去。朱熹则有“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指出繁花盛开则根本上是因为春天到来。
六、假设与推理的意识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人杜牧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認为周瑜胜利于侥幸,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罗隐诗:“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通过假设推理否定红颜祸水这一论断。
七、澄清是非的意识
真象与假象、表象与事实、现象与本质往往似是而非,难以区分。树立澄清是非的意识,有助于练就一双慧眼。“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通过比较辨别,澄清世俗的重视童子之师,并非文章所说的重视从师学习。
又如白居易诗《放言五首》其三:“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当年周公辅佐成王,有流言说他怀篡位的阴谋时,他也会感到恐惧。而王莽辅佐西汉平帝,尚未篡汉时又表现得谦恭敦厚,礼贤下士。如果周公和王莽都在大家没弄清楚真相的时候就去世了,那么他们真正的为人处世的品格就没人能够知道了。所以明辨是非,需要时间检验,更需要慧眼识别。
八、动态分析意识
要有上溯原因,下预见趋势的发展眼光,服从大局,长远地看待问题。《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说,战国时期,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之机,大举攻赵,并已占领赵国三座城市。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求援。齐国一定要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才肯出兵。赵威后溺爱长安君,执意不肯,致使国家危机日深。触龙在这种严重的形势下,指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说服了赵威后,让她的爱子出质齐国,解除了赵国的危机。触龙预见未来,用发展眼光长远地看待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九、对话协商的意识
论说需要以理服人,需要对话协商,平等交流,而非话语霸权,以势压人。《伶官传序》中欧阳修提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在肯定世俗天命观的同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将主流与非主流的观点妥善处理,表达不失分寸。同时要有与他方对话意识,《六国论》苏洵曰、“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贿赂者以贿赂者丧。”从反方怀疑的角度预想问题,分析原因,更深一步。
十、力排众议,独抒己见的意识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正是表达自己主张的一篇好文。“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王安石指出孟尝君非大才,只不过是鸡鸣狗盗之雄而已,而贤明之士是指治国安邦的人,把“士”和“鸡鸣狗盗”之辈区别看来,这关系人才的标准问题,正因为孟尝君门下尽是一些雕虫小技之士,所以真正的贤明之士是不会投靠他的,运用逻辑推理解析孟尝君不能得士的原因,富于新意,结构严谨,用词精练,气势充沛,堪称力排众议、独树一帜。
树立以上多种意识并在日常学习中反复加以揣摩运用,有助于养成概括现象、追溯原因、抓住本质、总结规律、预见发展趋势、解决问题、表达看法的能力,切实提高思维水平。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安一中(366000)
一、概念意识
能够理清概念,界定性质,对概念作出定性或定量分析,从而概括现象揭示内涵,阐发观点。定性分析即分析内涵,弄清词义,确定概念中最有价值的某一内在属性。
如《青梅煮酒论英雄》中曹操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曹操以判断的形式阐明什么样的人才是英雄。然后以此为标准品评人物高下。
定量分析即分析外延,在界定了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推敲概念的外延。需打破思维定势,摒弃世俗权威话语的遮蔽,才能发现和选择他人未曾涉及的内容,写出新意。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通过分析外延,指出老师的作用。
二、 换位思考的意识
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将心比心。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与对方沟通情感,有利于增进理解。如“杨朱之弟杨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而吠之。杨布怒,将击之。杨朱曰:‘子毋击也。子亦犹是!囊者使女狗白而往,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韩非子》)杨朱通过换位思考,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制止杨布的错误做法。
三、多角度辩证分析的意识
多维度的思维能避免思考问题的线性与僵化,从而能立体、多方位地看待问题。“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问题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同。再如苏轼《听琴》:“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讲了一个弹琴的道理:一支乐曲的产生单靠琴不行,单靠指头也不行,需靠人的思想感情和熟练的技术。琴不难掌握,指头人人有,但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和弹琴技术的差异很大,演奏出来的乐曲是否悦耳可就大不一样了。诗里用两个问题,让读者去多角度辩证分析思考一个复杂的美学问题,即产生艺术美需要怎样的主客观条件。
四、争鸣质疑的意识
不盲从于权威、世俗已有的定论,勇于提出看法,才能创造性地认识事物,解决问题。如杜牧写《乌江》,王安石却提出:“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以尖锐的反问指出:即使项羽真地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拼死卖力吗?“卷土重来”实在是痴人说梦而已。王安石的诗,辛辣冷峻,但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问题。
又如皮日休《汴河怀古》其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从隋亡于大运河这一传统论调说起,接着反面设难,批驳了修大运河是亡国之举的传统观点,从历史的角度对隋炀帝的是非功过进行了评价。立意新奇,议论精辟,为大运河翻案,洗刷不实的“罪名”,从而使得对隋炀帝的批判显得更为严厉,谴责更为强烈。
五、 透过表象,抓住本质的意识
这种意识能够从根本上看待问题,抓要点,提纲挈领,使问题化繁为简。王驾有诗:“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望着“纷纷过墙去”的蜂蝶,未免让人怀疑猜想。表象纷繁复杂,但本质根源在于春天离去。朱熹则有“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指出繁花盛开则根本上是因为春天到来。
六、假设与推理的意识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人杜牧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認为周瑜胜利于侥幸,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罗隐诗:“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通过假设推理否定红颜祸水这一论断。
七、澄清是非的意识
真象与假象、表象与事实、现象与本质往往似是而非,难以区分。树立澄清是非的意识,有助于练就一双慧眼。“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通过比较辨别,澄清世俗的重视童子之师,并非文章所说的重视从师学习。
又如白居易诗《放言五首》其三:“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当年周公辅佐成王,有流言说他怀篡位的阴谋时,他也会感到恐惧。而王莽辅佐西汉平帝,尚未篡汉时又表现得谦恭敦厚,礼贤下士。如果周公和王莽都在大家没弄清楚真相的时候就去世了,那么他们真正的为人处世的品格就没人能够知道了。所以明辨是非,需要时间检验,更需要慧眼识别。
八、动态分析意识
要有上溯原因,下预见趋势的发展眼光,服从大局,长远地看待问题。《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说,战国时期,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之机,大举攻赵,并已占领赵国三座城市。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求援。齐国一定要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才肯出兵。赵威后溺爱长安君,执意不肯,致使国家危机日深。触龙在这种严重的形势下,指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说服了赵威后,让她的爱子出质齐国,解除了赵国的危机。触龙预见未来,用发展眼光长远地看待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九、对话协商的意识
论说需要以理服人,需要对话协商,平等交流,而非话语霸权,以势压人。《伶官传序》中欧阳修提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在肯定世俗天命观的同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将主流与非主流的观点妥善处理,表达不失分寸。同时要有与他方对话意识,《六国论》苏洵曰、“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贿赂者以贿赂者丧。”从反方怀疑的角度预想问题,分析原因,更深一步。
十、力排众议,独抒己见的意识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正是表达自己主张的一篇好文。“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王安石指出孟尝君非大才,只不过是鸡鸣狗盗之雄而已,而贤明之士是指治国安邦的人,把“士”和“鸡鸣狗盗”之辈区别看来,这关系人才的标准问题,正因为孟尝君门下尽是一些雕虫小技之士,所以真正的贤明之士是不会投靠他的,运用逻辑推理解析孟尝君不能得士的原因,富于新意,结构严谨,用词精练,气势充沛,堪称力排众议、独树一帜。
树立以上多种意识并在日常学习中反复加以揣摩运用,有助于养成概括现象、追溯原因、抓住本质、总结规律、预见发展趋势、解决问题、表达看法的能力,切实提高思维水平。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安一中(36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