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冬季,天气渐冷,心内科的患者和往常相比明显多了起来。很多患者描述称自己有心慌、心悸、气急等症状,经过检查发现是房颤发作,并已有较长的病史。那么,为什么冬季房颤高发?患者又该如何安度冬季呢?我们就此采访了上海交通大学心房颤动诊治中心主任、上海市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刘旭教授。
“心脏跳动会保持有规律的节奏,而一旦没有规律、没节奏地跳动起来,就危险了。”刘旭教授形象地说,房颤就是心脏的“乱弹琴”状态,目前是心脏病领域的常见病,尤其是60岁以上人群,有高达5%的发病率,且每增加1岁,发病率就增加1个百分点,到80岁时发病率高达27%。
为什么要关注房颤呢?刘旭教授告诉我们,一旦房颤发作且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可导致心室率增快引起心衰,并形成心房血栓导致脑梗塞、腹腔脏器血管栓塞等,严重者甚至会引发猝死,合并冠心病者还可诱发心肌梗死。更重要的是,如果不尽早干预,病情会不断进展,即由阵发性房颤过渡到持续性房颤乃至永久性房颤,心房病灶也由局限性扩展为弥漫性,患者的生命危险成倍增加,治疗难度及复发率也明显增高。所以尽早对房颤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十分重要。
“冬天是房颤患者的一个难关。”刘旭教授表示,寒冷天气会对房颤患者“多重施暴”——
1.血小板凝集增加。血小板一方面有止血的功能,另一方面,当它浓度过高时还会加速血栓形成。当气温在10℃以下时血小板凝集明显上升,血栓风险大大增加。血栓引起的卒中正是房颤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危害不容小觑。
2.血压升高。低气温会引起体表血管收缩,这种收缩本来为的是减少人体热量的散失,但它同时也会导致血压上升,心脏射血阻力增加,从而导致心脏耗氧量增加,可能会诱发潜在的心脏疾病。
3.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寒冷会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而肾上腺素具有加快心跳、升高血压的作用。这原本是人体为了防寒而预备的自身调节机制,但对于有房颤以及有潜在风险的人会是额外的负担。
4.血液黏稠度增加。相比于夏季,冬季人体排汗减少,人们往往会减少喝水。但冬季天气干燥,加上外周皮肤的血管收缩,血液向身体内部聚集,导致平均动脉压升高,人体会通过增加尿液的生成,自动调节血压。排尿增多,血液黏稠度增加,易形成血栓。
鉴于房颤的危害以及其在寒冷天气容易发作的特点,刘旭教授提醒,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甲亢、高血压患者,以及有抽烟、长期过量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如果在冬季出现下述症状,千万不要疏忽大意,这可能预示着已经发生房颤,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1)胸口莫名其妙砰砰跳动;
(2)脉搏出现强弱变化,有时感觉漏跳了一拍;
(3)经常出现胸闷,胸痛症状;
(4)稍微用力时就感觉气促,气短;
(5)容易感觉疲劳,运动量不如以前;
(6)发生昏厥,头晕等不适症状。
临床上,心电图检查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一般都能确诊是否患有房颤。如果症状48小时不发作,或一个月、两个月才发作1次,则可以佩戴一种比手机还小的微型心电记录仪来发现房颤的踪影。
刘旭教授介绍,目前治疗房颤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療,二是介入手段。但要注意,药物治疗针对性较差而且效果不稳定,无法根治房颤;而近年通过医学研究证实,人体心房的某些特殊部位与房颤有关,通过导管手术干预这些部位可以根治房颤。导管消融治疗不仅仅可以根治房颤,更重要的是可以降低高达正常人群5.6~17倍的脑卒中发生率和高达正常人群2倍的死亡率。
射频消融术为何可以治疗房颤?刘旭教授解释道,“房颤是一种心脏电活动异常,导丝顶端的电极可以把产生这种电活动的病灶完全清除,达到拨乱反正的目的,是一种根治性技术。房颤的射频消融术结合了三维影像、心电图检测、X光影像等技术,是目前所有介入心脏病领域最复杂的技术,比冠心病支架手术、起搏器安装、先心病介入、普通消融术更为复杂,对医生的手法操作要求非常高,需要医生眼观六路、手眼协调才能精确定位病灶。”在刘旭教授主持的胸科医院房颤中心,目前房颤消融总例数近3万例,位列全国领先。这些病例中,95%的阵发性房颤患者、80%的持续性房颤患者术后与房颤“告别”。
在采访中我们还了解到,为了提高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的一次成功率,刘旭教授带领团队潜心研究,在近3万余例房颤导管消融这一国际上较大的病例群中凝炼出更为先进的理念——房颤转子消融。房颤转子(Rotor)目前被认为是产生持续性房颤的关键病灶。刘旭教授率先在国内引入这一理念并提出了“房颤转子-胸科标测方法学”,通过明确病灶位置,运用新的标测技术,更精准地实施射频消融术。该技术可以突破单纯心外膜或心内膜消融的局限,就像在心脏的“内墙”和“外墙”上同时搜寻目标病灶,让“坏家伙”无所遁形。
刘旭教授提醒,除了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在冬季里,曾经发生过房颤或潜在的高危人群,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及时添加衣服、加强保暖,接种流感疫苗,防止感冒;养成良好的习惯,保持愉快的心情。
(2)不要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葱姜、咖喱、辣椒等;不要摄入过多盐分;不要食用含有咖啡因的饮食及药物(如茶、咖啡、可乐以及一些非处方用药);必须戒烟戒酒以及限制酒精性饮料的摄入。
(3)不要将取暖设备的温度设定得过高,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引起一系列心血管改变而导致房颤发作。
(4)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好血压、血糖,防止老慢支发作;不要擅自停用药物,因为药物治疗是房颤治疗的基础,自行停药有可能加重病情。
(5)做好定期门诊随访,如有心慌、胸闷等症状,及时就医,进行心电图等必要检查。
刘旭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上海交通大学房颤诊疗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上海市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学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常委,中华心血管病学会心律失常学组委员。长期从事心脏起博与心电生理的临床工作,对老年人及儿童快速心率失常的射频消融亦有较深的研究,个人完成的射频消融病例数量和质量居亚洲首位。
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
“心脏跳动会保持有规律的节奏,而一旦没有规律、没节奏地跳动起来,就危险了。”刘旭教授形象地说,房颤就是心脏的“乱弹琴”状态,目前是心脏病领域的常见病,尤其是60岁以上人群,有高达5%的发病率,且每增加1岁,发病率就增加1个百分点,到80岁时发病率高达27%。
为什么要关注房颤呢?刘旭教授告诉我们,一旦房颤发作且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可导致心室率增快引起心衰,并形成心房血栓导致脑梗塞、腹腔脏器血管栓塞等,严重者甚至会引发猝死,合并冠心病者还可诱发心肌梗死。更重要的是,如果不尽早干预,病情会不断进展,即由阵发性房颤过渡到持续性房颤乃至永久性房颤,心房病灶也由局限性扩展为弥漫性,患者的生命危险成倍增加,治疗难度及复发率也明显增高。所以尽早对房颤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十分重要。
寒冷会对房颤患者“多重施暴”
“冬天是房颤患者的一个难关。”刘旭教授表示,寒冷天气会对房颤患者“多重施暴”——
1.血小板凝集增加。血小板一方面有止血的功能,另一方面,当它浓度过高时还会加速血栓形成。当气温在10℃以下时血小板凝集明显上升,血栓风险大大增加。血栓引起的卒中正是房颤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危害不容小觑。
2.血压升高。低气温会引起体表血管收缩,这种收缩本来为的是减少人体热量的散失,但它同时也会导致血压上升,心脏射血阻力增加,从而导致心脏耗氧量增加,可能会诱发潜在的心脏疾病。
3.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寒冷会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而肾上腺素具有加快心跳、升高血压的作用。这原本是人体为了防寒而预备的自身调节机制,但对于有房颤以及有潜在风险的人会是额外的负担。
4.血液黏稠度增加。相比于夏季,冬季人体排汗减少,人们往往会减少喝水。但冬季天气干燥,加上外周皮肤的血管收缩,血液向身体内部聚集,导致平均动脉压升高,人体会通过增加尿液的生成,自动调节血压。排尿增多,血液黏稠度增加,易形成血栓。
6大“危险信号”提示房颤发作
鉴于房颤的危害以及其在寒冷天气容易发作的特点,刘旭教授提醒,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甲亢、高血压患者,以及有抽烟、长期过量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如果在冬季出现下述症状,千万不要疏忽大意,这可能预示着已经发生房颤,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1)胸口莫名其妙砰砰跳动;
(2)脉搏出现强弱变化,有时感觉漏跳了一拍;
(3)经常出现胸闷,胸痛症状;
(4)稍微用力时就感觉气促,气短;
(5)容易感觉疲劳,运动量不如以前;
(6)发生昏厥,头晕等不适症状。
临床上,心电图检查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一般都能确诊是否患有房颤。如果症状48小时不发作,或一个月、两个月才发作1次,则可以佩戴一种比手机还小的微型心电记录仪来发现房颤的踪影。
导管射频消融术是目前理想的治疗方法
刘旭教授介绍,目前治疗房颤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療,二是介入手段。但要注意,药物治疗针对性较差而且效果不稳定,无法根治房颤;而近年通过医学研究证实,人体心房的某些特殊部位与房颤有关,通过导管手术干预这些部位可以根治房颤。导管消融治疗不仅仅可以根治房颤,更重要的是可以降低高达正常人群5.6~17倍的脑卒中发生率和高达正常人群2倍的死亡率。
射频消融术为何可以治疗房颤?刘旭教授解释道,“房颤是一种心脏电活动异常,导丝顶端的电极可以把产生这种电活动的病灶完全清除,达到拨乱反正的目的,是一种根治性技术。房颤的射频消融术结合了三维影像、心电图检测、X光影像等技术,是目前所有介入心脏病领域最复杂的技术,比冠心病支架手术、起搏器安装、先心病介入、普通消融术更为复杂,对医生的手法操作要求非常高,需要医生眼观六路、手眼协调才能精确定位病灶。”在刘旭教授主持的胸科医院房颤中心,目前房颤消融总例数近3万例,位列全国领先。这些病例中,95%的阵发性房颤患者、80%的持续性房颤患者术后与房颤“告别”。
在采访中我们还了解到,为了提高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的一次成功率,刘旭教授带领团队潜心研究,在近3万余例房颤导管消融这一国际上较大的病例群中凝炼出更为先进的理念——房颤转子消融。房颤转子(Rotor)目前被认为是产生持续性房颤的关键病灶。刘旭教授率先在国内引入这一理念并提出了“房颤转子-胸科标测方法学”,通过明确病灶位置,运用新的标测技术,更精准地实施射频消融术。该技术可以突破单纯心外膜或心内膜消融的局限,就像在心脏的“内墙”和“外墙”上同时搜寻目标病灶,让“坏家伙”无所遁形。
冬季防范房颤,衣食住行皆要注意
刘旭教授提醒,除了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在冬季里,曾经发生过房颤或潜在的高危人群,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及时添加衣服、加强保暖,接种流感疫苗,防止感冒;养成良好的习惯,保持愉快的心情。
(2)不要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葱姜、咖喱、辣椒等;不要摄入过多盐分;不要食用含有咖啡因的饮食及药物(如茶、咖啡、可乐以及一些非处方用药);必须戒烟戒酒以及限制酒精性饮料的摄入。
(3)不要将取暖设备的温度设定得过高,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引起一系列心血管改变而导致房颤发作。
(4)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好血压、血糖,防止老慢支发作;不要擅自停用药物,因为药物治疗是房颤治疗的基础,自行停药有可能加重病情。
(5)做好定期门诊随访,如有心慌、胸闷等症状,及时就医,进行心电图等必要检查。
刘旭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上海交通大学房颤诊疗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上海市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学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常委,中华心血管病学会心律失常学组委员。长期从事心脏起博与心电生理的临床工作,对老年人及儿童快速心率失常的射频消融亦有较深的研究,个人完成的射频消融病例数量和质量居亚洲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