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极强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是搞好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关键,也是实现生物学教学创新的重要途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生物实验课堂教学已向传统实验教学提出了挑战。认真探究与实践以探究为主体的生物实验教学模式,将成为生物教师的共识。
一、探究性生物实验教学摸式的提出
综观如今生物实验教学,其实验的目的大多数在一个设计完整的实验框架范围内重复前人验证的结果,实验的结果都或多或少在设计者的预料之中,学生的思维和科学的素养表现的机会很少。虽然在验证性实验中学生也可以获得知识,但掌握的知识难以巩固,无法透过知识的探究过程,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很难体现。另一方面验证性实验对新知识本身蕴涵的潜在意义,以及新知识的组织与呈现方式挖掘不够,对学生的情感调动不够充分,大大削弱了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上的重要作用。而探究性实验以实验为载体,探究科学结论和发展的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实验亲自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与科学认识过程一致。符合中学生的探究心理。因此,它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学习动机,可以使教学不仅仅局限于科学知识本身,还可以揭示出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探究实验的探究特点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策略,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打破“明确目的—实验操作—验证结论”的模式,采用“问题——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新模式,以强调学生探究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实现结果和过程的并重,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探究性生物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
1、创设问题情景
创设问题情境,要求教师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生动材料,创设课堂教学的活动情景,让学生体验生活、感受困惑、从而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骨的成分》一节课时,我先让学生利用任何办法把一根猪的肋骨或鱼的肋骨折断,让学生感知到骨既坚硬又有弹性,从而产生疑惑——骨为什么既有硬度又有弹性呢?学生马上联想到这可能与骨的成分有关,从而自主地提出了需要探究的问题。这样,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心理上形成一种预期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对整个学习活动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组织实验探究
组织实验探究是探究教学的中心环节,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独立的探究和相互交流,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学会探究知识的方法。这一环节包括以下几步: (1)作出假设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对问题的最终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即作出假设,预测可能的结果。(2) 制定实验方案让学生利用提供的器材仪器,设计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验方案。 (3) 检验假设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观察、实验以获得事实和证据,具体包括实验的操作、实验的记录、资料数据的处理、结果的分析等步骤。 以上几个环节虽然各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但他们是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的。在这里学生就是一个小小的科学家,教师要以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3、引导归纳分析
在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共享实验的成果。例如:在学生分组对骨的成分进行探究之后,我及时组织同组内的成员进行讨论,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从而归纳出“骨由有机物和无机物两种成分组成”的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小组内每一位成员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他们互帮互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增进了学习效果,有效地培养了自己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探究性生物实验教学的实施体会
1、影响探究性实验的主要因素
探究性生物实验开展的阻力是探究课题的难度与探究时的过于开放,使探究过程难以控制,学生存在不少的失误,耗时也多,因此选择探究课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必追求高难的课题,我们认为,探究的目的是使学生从中获得科学的方法,求得认识上的提高和训练.所以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课题.
2、教师的要求
在实验探究中,教师的作用体现为确立教学的目标服务,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兴趣。对学生的自主活动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以合作和伙伴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探究、交流、讨论等活动。这使得习惯于传统角色的教师面临新的挑战,教师需要适应探究性生物实验对他们提出的要求。
3、转变教学的观念
教师要善于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和与学生的关系,尊重学生的想法,与学生平等合作,营造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引导他们对生物问题产生兴趣,并围绕这些问题去观察、思考,这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保证。
4、加强指导
中学生的探究不同于科学家的探究,学生的探究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这里必然存在着学生探究与教师指导的关系问题。教师既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探究,又不能放任自由,听其自然。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指导学生沿着教学程序一步一步得去发现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达到探究问题与获得能力的双重丰收。
一、探究性生物实验教学摸式的提出
综观如今生物实验教学,其实验的目的大多数在一个设计完整的实验框架范围内重复前人验证的结果,实验的结果都或多或少在设计者的预料之中,学生的思维和科学的素养表现的机会很少。虽然在验证性实验中学生也可以获得知识,但掌握的知识难以巩固,无法透过知识的探究过程,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很难体现。另一方面验证性实验对新知识本身蕴涵的潜在意义,以及新知识的组织与呈现方式挖掘不够,对学生的情感调动不够充分,大大削弱了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上的重要作用。而探究性实验以实验为载体,探究科学结论和发展的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实验亲自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与科学认识过程一致。符合中学生的探究心理。因此,它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学习动机,可以使教学不仅仅局限于科学知识本身,还可以揭示出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探究实验的探究特点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策略,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打破“明确目的—实验操作—验证结论”的模式,采用“问题——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新模式,以强调学生探究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实现结果和过程的并重,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探究性生物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
1、创设问题情景
创设问题情境,要求教师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生动材料,创设课堂教学的活动情景,让学生体验生活、感受困惑、从而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骨的成分》一节课时,我先让学生利用任何办法把一根猪的肋骨或鱼的肋骨折断,让学生感知到骨既坚硬又有弹性,从而产生疑惑——骨为什么既有硬度又有弹性呢?学生马上联想到这可能与骨的成分有关,从而自主地提出了需要探究的问题。这样,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心理上形成一种预期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对整个学习活动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组织实验探究
组织实验探究是探究教学的中心环节,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独立的探究和相互交流,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学会探究知识的方法。这一环节包括以下几步: (1)作出假设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对问题的最终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即作出假设,预测可能的结果。(2) 制定实验方案让学生利用提供的器材仪器,设计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验方案。 (3) 检验假设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观察、实验以获得事实和证据,具体包括实验的操作、实验的记录、资料数据的处理、结果的分析等步骤。 以上几个环节虽然各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但他们是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的。在这里学生就是一个小小的科学家,教师要以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3、引导归纳分析
在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共享实验的成果。例如:在学生分组对骨的成分进行探究之后,我及时组织同组内的成员进行讨论,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从而归纳出“骨由有机物和无机物两种成分组成”的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小组内每一位成员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他们互帮互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增进了学习效果,有效地培养了自己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探究性生物实验教学的实施体会
1、影响探究性实验的主要因素
探究性生物实验开展的阻力是探究课题的难度与探究时的过于开放,使探究过程难以控制,学生存在不少的失误,耗时也多,因此选择探究课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必追求高难的课题,我们认为,探究的目的是使学生从中获得科学的方法,求得认识上的提高和训练.所以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课题.
2、教师的要求
在实验探究中,教师的作用体现为确立教学的目标服务,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兴趣。对学生的自主活动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以合作和伙伴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探究、交流、讨论等活动。这使得习惯于传统角色的教师面临新的挑战,教师需要适应探究性生物实验对他们提出的要求。
3、转变教学的观念
教师要善于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和与学生的关系,尊重学生的想法,与学生平等合作,营造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引导他们对生物问题产生兴趣,并围绕这些问题去观察、思考,这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保证。
4、加强指导
中学生的探究不同于科学家的探究,学生的探究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这里必然存在着学生探究与教师指导的关系问题。教师既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探究,又不能放任自由,听其自然。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指导学生沿着教学程序一步一步得去发现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达到探究问题与获得能力的双重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