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文《寡人之于国也》有对“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胜”注解:“【胜(shēng)】尽。”在同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文《鸿门宴》中,编者对“刑人如恐不胜”的“胜”也进行了注解“【胜】尽”,却没有对“胜”注音。注音前不注后注,注义又前后重复,这不能不让人怀疑教材的严密性。而且,更大的问题是此注音有误。
查《现代汉语词典》,“胜”读作shēng只有一个义项:“肽的旧称”。而对“胜(shèng)”分成三个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胜1(shèng)】有六个义项:胜利、打败、优美、比一个优越、优美的景物、姓;【胜2(shèng)】(旧称shēng)能够承担或承受,胜任、不胜;【胜3(shèng)】方胜,首饰。
另见《新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胜(shèng)有七个义项:①(旧读shēng)禁得起。《史记·项羽本纪》:“沛公不~桮杓,不能辞。”②毕,尽(旧读shēng)。《史记·项羽本纪》:“刑人如恐不~”;③胜利;④克服;⑤胜利,超过;⑥优美;⑦妇女的首饰,蓬发戴胜。
两部语文工具书都将“胜”的读音统一在“shèng”中。《现代汉语词典》没有纳入“毕,尽”义项,但查其收录的此义项的成语“不可胜数”、“不胜枚举”、“数不胜数”,都读“shèng”。且在“不可胜数”词条解释时对“胜”进行了连带注释:“不能数完,形容数目非常多(胜,尽)。”在词条“不胜shèng”下这样解释: ①承担不了,不能忍受,体力不胜,不胜其烦;②表示不能做或做不完,防不胜防,数不胜数,美不胜收;③ 非常,十分,“不胜感谢”、不胜遗憾。可见该工具书对“胜”的读音的统一。《新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则明确义项为“毕,尽”的读shèng,还特别注明“旧读shēng”。意为现在不宜读“shēng”,应读shèng。
“胜”读“shēng”应是在1985年之前。《辞海》(词语分册)第1585页就有注:“胜(shēng)①胜任;禁得起。②尽。”到1985年12月,随着国家语委和国家教委和广电部《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发布,许多异读词归为统一,字典、词典都以此为依据进行了改动。“胜”就是其中一个。《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注明,“胜shèng(统读)”(见人教版全日制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第二册附录)。可见“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的“胜”不应注音为“shēng”。
在苏教版必修三、必修四课文中,还有几个常见异读词,如“骑”、“衣”、“王”等。“骑”与“胜”相同。《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注明,“骑 qí(统读)”。《鸿门宴》“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沛公则置车骑”及白居易《琵琶行》“铁骑突出刀枪鸣”的“骑”,意为“骑兵,骑马的人”,旧读为jì。《新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保留此音:“骑㈡jì所骑之马,骑马的人,骑兵。”且以“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为例。《现代汉语词典》则只注qí音,在“骑兵”义项上注明“旧读jì”。 与对“胜”的处理方式不同,教材对“骑”,没有注音。
“王”与“胜”不同,它没有出现在《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在教材或工具书中上强调异读。《鸿门宴》的“沛公欲王关中”的“王”、“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王”以及必修四《寡人之于国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王”都没有注音和解释。这些“王”都是动词,意为“称王”“使……为王”“使百姓归顺”。工具书中都表明读 wàng。查《现代汉语词典》,“【王( wàng)】古代称君王有天下。”《新编古汉语常用字典》:“【王( wàng)】称王,统治天下。”没有半点含糊。而学生在预习时往往将它读成wáng,可见还有对其注音注解的必要。
“衣” 也没有出现在《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强调异读。《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乃使其从者衣褐”的“衣褐” 注解:“【衣(yì )褐】穿着粗麻布短衣,指化装成平民百姓”(苏教版必修三)。查《现代汉语词典》,“衣 (yì )”作为单独一个词列出:“衣 (yì ):(书)穿(衣服);拿衣服给别人穿:~布衣,解衣~我。”而在《新编古汉语常用字典》,则为“衣 (yī):①上衣;②(旧读yì)穿”。这表现了两本工具书的不统一之处。
异读作为古文的一种特殊现象,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在破音异读、通假异读、古音异读三类异读中,最没有争议的是通假异读,本字是什么读什么,较复杂的是破音异读和古音异读。它们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前面几例都属破音异读,其复杂性略见一斑。古音异读也如此。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窃计欲亡走燕”,“燕”地名、诸侯国名。古音读“yān”。《现代汉语词典》及《新编古汉语常用字典》仍保留此古音异读。文中最好注明其读音“燕(yān)”。《季氏将伐颛臾》“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费”即地名“费县”,古音读“bì ”,属古音异读。现在虽然《新编古汉语常用字典》保留此音,但《现代汉语词典》“费”已无“bì”的读音。而该句有无注解说明,“费”应读什么确实让语文教师费神。
规范古文异读是教材编写者及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我们必须明确哪些字词已经取消异读、哪些须在何种情况下异读的问题,否则会前后打架,自相矛盾而贻笑大方。
(作者单位:浦江县第二中学)
查《现代汉语词典》,“胜”读作shēng只有一个义项:“肽的旧称”。而对“胜(shèng)”分成三个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胜1(shèng)】有六个义项:胜利、打败、优美、比一个优越、优美的景物、姓;【胜2(shèng)】(旧称shēng)能够承担或承受,胜任、不胜;【胜3(shèng)】方胜,首饰。
另见《新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胜(shèng)有七个义项:①(旧读shēng)禁得起。《史记·项羽本纪》:“沛公不~桮杓,不能辞。”②毕,尽(旧读shēng)。《史记·项羽本纪》:“刑人如恐不~”;③胜利;④克服;⑤胜利,超过;⑥优美;⑦妇女的首饰,蓬发戴胜。
两部语文工具书都将“胜”的读音统一在“shèng”中。《现代汉语词典》没有纳入“毕,尽”义项,但查其收录的此义项的成语“不可胜数”、“不胜枚举”、“数不胜数”,都读“shèng”。且在“不可胜数”词条解释时对“胜”进行了连带注释:“不能数完,形容数目非常多(胜,尽)。”在词条“不胜shèng”下这样解释: ①承担不了,不能忍受,体力不胜,不胜其烦;②表示不能做或做不完,防不胜防,数不胜数,美不胜收;③ 非常,十分,“不胜感谢”、不胜遗憾。可见该工具书对“胜”的读音的统一。《新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则明确义项为“毕,尽”的读shèng,还特别注明“旧读shēng”。意为现在不宜读“shēng”,应读shèng。
“胜”读“shēng”应是在1985年之前。《辞海》(词语分册)第1585页就有注:“胜(shēng)①胜任;禁得起。②尽。”到1985年12月,随着国家语委和国家教委和广电部《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发布,许多异读词归为统一,字典、词典都以此为依据进行了改动。“胜”就是其中一个。《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注明,“胜shèng(统读)”(见人教版全日制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第二册附录)。可见“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的“胜”不应注音为“shēng”。
在苏教版必修三、必修四课文中,还有几个常见异读词,如“骑”、“衣”、“王”等。“骑”与“胜”相同。《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注明,“骑 qí(统读)”。《鸿门宴》“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沛公则置车骑”及白居易《琵琶行》“铁骑突出刀枪鸣”的“骑”,意为“骑兵,骑马的人”,旧读为jì。《新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保留此音:“骑㈡jì所骑之马,骑马的人,骑兵。”且以“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为例。《现代汉语词典》则只注qí音,在“骑兵”义项上注明“旧读jì”。 与对“胜”的处理方式不同,教材对“骑”,没有注音。
“王”与“胜”不同,它没有出现在《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在教材或工具书中上强调异读。《鸿门宴》的“沛公欲王关中”的“王”、“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王”以及必修四《寡人之于国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王”都没有注音和解释。这些“王”都是动词,意为“称王”“使……为王”“使百姓归顺”。工具书中都表明读 wàng。查《现代汉语词典》,“【王( wàng)】古代称君王有天下。”《新编古汉语常用字典》:“【王( wàng)】称王,统治天下。”没有半点含糊。而学生在预习时往往将它读成wáng,可见还有对其注音注解的必要。
“衣” 也没有出现在《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强调异读。《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乃使其从者衣褐”的“衣褐” 注解:“【衣(yì )褐】穿着粗麻布短衣,指化装成平民百姓”(苏教版必修三)。查《现代汉语词典》,“衣 (yì )”作为单独一个词列出:“衣 (yì ):(书)穿(衣服);拿衣服给别人穿:~布衣,解衣~我。”而在《新编古汉语常用字典》,则为“衣 (yī):①上衣;②(旧读yì)穿”。这表现了两本工具书的不统一之处。
异读作为古文的一种特殊现象,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在破音异读、通假异读、古音异读三类异读中,最没有争议的是通假异读,本字是什么读什么,较复杂的是破音异读和古音异读。它们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前面几例都属破音异读,其复杂性略见一斑。古音异读也如此。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窃计欲亡走燕”,“燕”地名、诸侯国名。古音读“yān”。《现代汉语词典》及《新编古汉语常用字典》仍保留此古音异读。文中最好注明其读音“燕(yān)”。《季氏将伐颛臾》“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费”即地名“费县”,古音读“bì ”,属古音异读。现在虽然《新编古汉语常用字典》保留此音,但《现代汉语词典》“费”已无“bì”的读音。而该句有无注解说明,“费”应读什么确实让语文教师费神。
规范古文异读是教材编写者及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我们必须明确哪些字词已经取消异读、哪些须在何种情况下异读的问题,否则会前后打架,自相矛盾而贻笑大方。
(作者单位:浦江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