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针对贫困地区人多地少的特点,提高旱地土地利用率、提高收入,在玉米地里套种蔬菜,使玉米与蔬菜共生取得较高的产量,是开发利用旱地资源和合理利用光湿资源的主要内容和手段,也是提高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效途径。基于此,分析贫困地区推广“玉米+蔬菜”的种植模式,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把粮食与蔬菜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贫困地区农户增加经济收入新种植模式的经验及方法。
关键词 玉米;蔬菜;套种;栽培模式;贫困地区
中图分类号:S513;S6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08.027
自2016年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平果县立足实际,加大精准扶贫产业发展规划,引导群众走产业发展脱贫致富路,紧紧围绕“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群众”的模式,多措并举致力产业发展,助推扶贫攻坚。近两年来,在太平镇新圩村的布荷、达仲、板旧、布见、江那等屯推广的“春玉米(套种蔬菜)+晚玉米(套种蔬菜)+蔬菜”的种植模式,就是致力产业发展助推扶贫攻坚的一个重大举措。2017年,该村推广“玉米+蔬菜”种植模式面积达到33 hm2,年均667 m2增加收入7 000元左右,辐射带动本村建档立卡贫困户76户293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加快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起到了促进作用。该模式在解决粮菜争地矛盾的同时,提高了单位面积产出效益,在自然条件符合的地域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1 推行“玉米+蔬菜”的有利条件
1.1 气候、土地因素适宜
太平镇的南面为新圩村,邻近马头镇,距县城10 km,
二级道路,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雨水充沛,气候宜人,新圩是丰富的商贸物资集散地。年平均气温21 ℃,无霜期345 d以上,光照条件好,年降雨量达1 028 mm,常年日照时间1 712.2 h,光能辐射量
114.7 h,常年蒸发量1 537.2 mm。土壤pH为8.3,有机质为28.6 g·kg-1,全氮为1.79 g·kg-1,速效磷为29.4 mg·kg-1,速效钾173g·kg-1,适合种植该“玉米+蔬菜”模式。
1.2 符合脱贫产业发展政策
近几年来,太平镇紧紧围绕促农增收的目标,全力做好“三农”文章。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用实际行动深入贯彻党中央精准扶贫政策,推广这一模式符合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产业扶贫措施的思路。
1.3 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3.1 社会效益
玉米间套种蔬菜能提高光能利用率、土地利用率和单位面积产出率,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种植玉米的综合经济效益,是充分挖掘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潜力的有效途径。针对贫困地区人多地少的特点,该模式充分调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蔬菜品种供应和农民收入,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进步。同时,有效地解决了粮、经、饲争地的矛盾,促进耕作制度由纯粮型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过度,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据调查,推行这一模式每667 m2产值达9 760元,比单种玉米667 m2产值
1 440元(667 m2产600 kg,2.4元/kg计)多 6 880元。套种蔬菜一般每季667 m2可以收360 kg左右,按市场价
4元/kg计,每667 m2收入1 400元左右,两季每667 m2可产生效益2 800元左右。秋玉米收获前10 d(一般在11月上旬)又再播一季蔬菜,这季蔬菜品种可选择再生能力较强的小白菜类品种,这种品种可连续收6茬(次),每茬(次)每667 m2可收蔬菜170 kg,按4元/kg计,每茬(次)可收入680元左右,可收6茬(次)共收入
4 080元。“玉米+蔬菜”这一种植模式,每667 m2年可为种植农户增加经济收入6 880元左右,为贫困人口发展产业增收脱贫提供了有力保障。
1.3.2 生态效益
1)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减轻病虫为害。实施玉米套种蔬菜的种植模式,实现了农田品种多样性,增强了农田生态的稳定性,打破了病虫、杂草的发生和流行规律,使蔬菜病虫害减少,各种病虫害与净种玉米相比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同时,不同作物的生物学特征、耕作管理技术不同,能有效地抑制杂草,既节省了农药,又减轻环境污染。
2)改善土壤性状,培肥地力。同一块地上同时种植多种作物,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使土壤具有良好的结构。种植蔬菜时投入大量有机肥,加上部分秸秆还田,培肥了地力,做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相对地减少了下茬作物的化肥施用量,降低了生產成本,实现土地的良性循环。
3)显著提高土地当量比。将各间作套种模式产量与相同生长条件下净种玉米的产量进行比较,“玉米+蔬菜”的模式的土地利用率比净种玉米或蔬菜提高32%~93%,相当于间作模式比净种玉米增产32%~93%。
2 发展“玉米套种蔬菜”栽培技术措施
2.1 选地
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通风透光,土地下水位较高,排灌方便的砂质土田块种植。
2.2 整地和施基肥
播种前每667 m2用农家肥1 500 kg,钙镁磷肥50 kg,51%复合肥40 kg作基肥一次性施下,施后要充分犁翻耙匀。
2.3 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按高产玉米栽培技术的要求播种,按株距40 cm、行距70 cm先播玉米,春玉米于2月初开始,秋玉米于7月底开始播种,667 m2株数3 300株左右。播种后接着撒播蔬菜种。要注意的是蔬菜种粒小,要注意均匀撒播,一般667 m2用种量300 g。
2.4 玉米品种选择
玉米品种应选择适应当地条件,具有高产、抗病、抗倒伏能力强,株型紧凑、叶片直立的优良杂交品种。种子质量必须达到国家标注2级标准以上,种子发芽率应在95%以上,纯度98%的以上,净度99%以上,种子色泽光亮,籽粒饱满,大小一致,无虫蛀,无破损的精准种子。如正大808、正大719、正大619、三北907、先达901等杂交品种。
2.5 蔬菜品种的选择
因该种植模式是玉米间种蔬菜,所以解决好蔬菜与玉米的争光问题,才能保证蔬菜获得产量。如果蔬菜品种的生育期太长,就会受到玉米遮阴,产量低,所以在“春玉米套种蔬菜+秋玉米套种蔬菜”这两季的品种选择上,应选择生育期短,在40~45 d的花菜类和白菜类品种,如中花菜、芥菜、汕头甜白菜等。
2.6 病虫害的防治
蔬菜生长过程中常发生有跳甲、吊丝虫、蚜虫、小菜蛾、甜菜夜蛾、霜霉病、白粉病为害等。可用3%啶虫脒乳油15~20 mL或5%啶虫脒可湿性粉剂9~12 g和菊酯类农药混用,兑水30 kg喷雾。还可以用苏云金杆菌喷雾,此农药具有胃毒、触杀双重作用,对蔬菜的菜青虫、小菜蛾、甜菜夜蛾、钻心虫等蛾,蝶类害虫有特效。病害的可用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或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喷雾,为了减少蔬菜上农药的残留和投入,不污染环境,对天敌授粉昆虫少伤害,对蔬菜不产生药害,对人无毒无害,提高蔬菜品质,增加经济效益。
3 今后推广建议
1)加强宣传、引导。政府部门要做好宣传工作,引导贫困户大力推广这一模式。农业部门要在全县范围内因地制宜地做好示范推广、扩大推行范围。
2)选择适合贫困地区发展的茬口安排模式,不同的间套种模式与蔬菜、粮食产量,单位面积产值及纯收益关系较大,因此,在目前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养殖业争粮,粮经作物争地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只有发展一熟多作制合理搭配,不断提高复种指数,才能解决争地矛盾,实现增粮增收。旱地“玉米+蔬菜”就是一种多功能增产增效的好模式。
3)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引领带动,加大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和创新。
4)狠抓质量安全,开展标准化生产技术。
5)做好服务工作,狠抓市场开拓,进一步扩大蔬菜销售渠道,更好地带动贫困户通过发展“粮食+蔬菜”种植模式实现增收脱贫。
(责任编辑:刘昀)
关键词 玉米;蔬菜;套种;栽培模式;贫困地区
中图分类号:S513;S6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08.027
自2016年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平果县立足实际,加大精准扶贫产业发展规划,引导群众走产业发展脱贫致富路,紧紧围绕“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群众”的模式,多措并举致力产业发展,助推扶贫攻坚。近两年来,在太平镇新圩村的布荷、达仲、板旧、布见、江那等屯推广的“春玉米(套种蔬菜)+晚玉米(套种蔬菜)+蔬菜”的种植模式,就是致力产业发展助推扶贫攻坚的一个重大举措。2017年,该村推广“玉米+蔬菜”种植模式面积达到33 hm2,年均667 m2增加收入7 000元左右,辐射带动本村建档立卡贫困户76户293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加快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起到了促进作用。该模式在解决粮菜争地矛盾的同时,提高了单位面积产出效益,在自然条件符合的地域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1 推行“玉米+蔬菜”的有利条件
1.1 气候、土地因素适宜
太平镇的南面为新圩村,邻近马头镇,距县城10 km,
二级道路,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雨水充沛,气候宜人,新圩是丰富的商贸物资集散地。年平均气温21 ℃,无霜期345 d以上,光照条件好,年降雨量达1 028 mm,常年日照时间1 712.2 h,光能辐射量
114.7 h,常年蒸发量1 537.2 mm。土壤pH为8.3,有机质为28.6 g·kg-1,全氮为1.79 g·kg-1,速效磷为29.4 mg·kg-1,速效钾173g·kg-1,适合种植该“玉米+蔬菜”模式。
1.2 符合脱贫产业发展政策
近几年来,太平镇紧紧围绕促农增收的目标,全力做好“三农”文章。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用实际行动深入贯彻党中央精准扶贫政策,推广这一模式符合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产业扶贫措施的思路。
1.3 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3.1 社会效益
玉米间套种蔬菜能提高光能利用率、土地利用率和单位面积产出率,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种植玉米的综合经济效益,是充分挖掘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潜力的有效途径。针对贫困地区人多地少的特点,该模式充分调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蔬菜品种供应和农民收入,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进步。同时,有效地解决了粮、经、饲争地的矛盾,促进耕作制度由纯粮型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过度,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据调查,推行这一模式每667 m2产值达9 760元,比单种玉米667 m2产值
1 440元(667 m2产600 kg,2.4元/kg计)多 6 880元。套种蔬菜一般每季667 m2可以收360 kg左右,按市场价
4元/kg计,每667 m2收入1 400元左右,两季每667 m2可产生效益2 800元左右。秋玉米收获前10 d(一般在11月上旬)又再播一季蔬菜,这季蔬菜品种可选择再生能力较强的小白菜类品种,这种品种可连续收6茬(次),每茬(次)每667 m2可收蔬菜170 kg,按4元/kg计,每茬(次)可收入680元左右,可收6茬(次)共收入
4 080元。“玉米+蔬菜”这一种植模式,每667 m2年可为种植农户增加经济收入6 880元左右,为贫困人口发展产业增收脱贫提供了有力保障。
1.3.2 生态效益
1)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减轻病虫为害。实施玉米套种蔬菜的种植模式,实现了农田品种多样性,增强了农田生态的稳定性,打破了病虫、杂草的发生和流行规律,使蔬菜病虫害减少,各种病虫害与净种玉米相比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同时,不同作物的生物学特征、耕作管理技术不同,能有效地抑制杂草,既节省了农药,又减轻环境污染。
2)改善土壤性状,培肥地力。同一块地上同时种植多种作物,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使土壤具有良好的结构。种植蔬菜时投入大量有机肥,加上部分秸秆还田,培肥了地力,做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相对地减少了下茬作物的化肥施用量,降低了生產成本,实现土地的良性循环。
3)显著提高土地当量比。将各间作套种模式产量与相同生长条件下净种玉米的产量进行比较,“玉米+蔬菜”的模式的土地利用率比净种玉米或蔬菜提高32%~93%,相当于间作模式比净种玉米增产32%~93%。
2 发展“玉米套种蔬菜”栽培技术措施
2.1 选地
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通风透光,土地下水位较高,排灌方便的砂质土田块种植。
2.2 整地和施基肥
播种前每667 m2用农家肥1 500 kg,钙镁磷肥50 kg,51%复合肥40 kg作基肥一次性施下,施后要充分犁翻耙匀。
2.3 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按高产玉米栽培技术的要求播种,按株距40 cm、行距70 cm先播玉米,春玉米于2月初开始,秋玉米于7月底开始播种,667 m2株数3 300株左右。播种后接着撒播蔬菜种。要注意的是蔬菜种粒小,要注意均匀撒播,一般667 m2用种量300 g。
2.4 玉米品种选择
玉米品种应选择适应当地条件,具有高产、抗病、抗倒伏能力强,株型紧凑、叶片直立的优良杂交品种。种子质量必须达到国家标注2级标准以上,种子发芽率应在95%以上,纯度98%的以上,净度99%以上,种子色泽光亮,籽粒饱满,大小一致,无虫蛀,无破损的精准种子。如正大808、正大719、正大619、三北907、先达901等杂交品种。
2.5 蔬菜品种的选择
因该种植模式是玉米间种蔬菜,所以解决好蔬菜与玉米的争光问题,才能保证蔬菜获得产量。如果蔬菜品种的生育期太长,就会受到玉米遮阴,产量低,所以在“春玉米套种蔬菜+秋玉米套种蔬菜”这两季的品种选择上,应选择生育期短,在40~45 d的花菜类和白菜类品种,如中花菜、芥菜、汕头甜白菜等。
2.6 病虫害的防治
蔬菜生长过程中常发生有跳甲、吊丝虫、蚜虫、小菜蛾、甜菜夜蛾、霜霉病、白粉病为害等。可用3%啶虫脒乳油15~20 mL或5%啶虫脒可湿性粉剂9~12 g和菊酯类农药混用,兑水30 kg喷雾。还可以用苏云金杆菌喷雾,此农药具有胃毒、触杀双重作用,对蔬菜的菜青虫、小菜蛾、甜菜夜蛾、钻心虫等蛾,蝶类害虫有特效。病害的可用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或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喷雾,为了减少蔬菜上农药的残留和投入,不污染环境,对天敌授粉昆虫少伤害,对蔬菜不产生药害,对人无毒无害,提高蔬菜品质,增加经济效益。
3 今后推广建议
1)加强宣传、引导。政府部门要做好宣传工作,引导贫困户大力推广这一模式。农业部门要在全县范围内因地制宜地做好示范推广、扩大推行范围。
2)选择适合贫困地区发展的茬口安排模式,不同的间套种模式与蔬菜、粮食产量,单位面积产值及纯收益关系较大,因此,在目前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养殖业争粮,粮经作物争地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只有发展一熟多作制合理搭配,不断提高复种指数,才能解决争地矛盾,实现增粮增收。旱地“玉米+蔬菜”就是一种多功能增产增效的好模式。
3)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引领带动,加大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和创新。
4)狠抓质量安全,开展标准化生产技术。
5)做好服务工作,狠抓市场开拓,进一步扩大蔬菜销售渠道,更好地带动贫困户通过发展“粮食+蔬菜”种植模式实现增收脱贫。
(责任编辑:刘昀)